LV. 19
GP 97

【心得】以《糖果子彈》解讀輕小說

樓主 荻葉 a721142003
輕小說(Light Novel),顧名思義就是較為閱讀起來較為輕鬆的小說。這是在這三十年內在日本迅速竄起的新型態文學,其讀者群多半是鎖定年輕族群為主。體裁相當多樣化,一般來說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一、主要以青少年等年輕讀者為對象的娛樂小說。
捨棄艱深的辭彙,以日常化、口語化的文字進行書寫。這就是輕小說為什麼稱之為「輕」。以我的觀點來說,這點是輕小說普及化的最大原因,也與極短篇的「易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足以代表現代文學的一環。
因為是以讀者平常使用的口語來書寫,不管是寫作者或是閱讀者都能享受這種輕鬆的描述,也使得動漫化輕小說或是輕小說動漫化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是所謂輕文學存在的理由。現在輕小說受歡迎的程度並不會遜於漫畫,在第三點會再提到。
最大的重點是作者並不是向青少年訴說一個故事,而是以和青少年讀者相同的視點來描述作者本身認為有趣的故事。也就是這點使我認為輕小說若被稱為青少年的專屬文學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讀者不用去和作者去比誰的文學功力比較高,因為一切的文字不拘泥於修辭和文藻,就像是日常生活般的對話一樣。雖然平易的風格不是絕對的,但的確是市場主流。

二、在封面上、內頁上大量使用插畫,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目前ACG(Animation, Comic & Game)風格的插畫已經是現在輕小說的主流,較為輕鬆的畫風較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而輕小說漸漸也和插畫有著更進一步的結合。我想這點與青少年讀者為主的閱讀族群之喜好是相契合的,所以插畫的數量與細緻度都必須提昇以求。

三、風格上受到漫畫、動畫的影響。
在前面有提到輕小說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遜於漫畫,而原作小說改編成動漫遊戲或ACG名作改編成輕小說也已經是司空見慣。輕小說相較於漫畫,可以說是充分表現了文字的特點,它可以充分表現圖片所不能呈現的意境(當然也有因圖片意境高深而文字不能表現其精神的存在,但在漫畫作品中可說是相當罕見),並能夠藉由改編成動漫和遊戲來做進一步的擴充與延伸。
之前提到輕小說重視插圖這個特點可以說是一個優勢,以文字和插圖的結合方式可以表現比漫畫更深的廣度,並以不同的題材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加入,雖然輕小說是漫畫發展成熟的成果之一,但獨立出來的這個類別有後來居上之勢。

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青少年,以我們自己的角度去寫出來的東西應該也能稱為輕小說吧!事實上也是如此,輕小說的作者中,青少年占了一定的比例,從銷售量上來看,年齡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也就是輕小說是捨棄了傳統文學所注重的文筆和辭藻,而著重於創意的發展了。

輕小說為人所喜愛甚或是詬病的之處,在於它的天馬行空。不符合邏輯式的創意,一句話就能讓讀者接受的設定方式。比方說「背景是在異世界」、「主角就是神」,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這種帶入方式,讓讀者很快就能接觸到故事核心,也許會大幅降低拖戲的嫌疑吧。不一定每本輕小說讀起來都很愉悅,但一本好的輕小說應該要有一種輕快舒暢的感覺,即使是悲傷或恐怖的劇情,也希望不要描寫得太過黑暗,有鑑於讀者為青少年,應該要讓他們有充滿希望的感受才對。畢竟今日的社會令人失望的地方實在很多,再加上媒體總是做負面消息的報導,如果連讀的書都是沉重到不行,不得憂鬱症才奇怪呢。

台灣足以稱為輕小說的文學作品似乎不多,相當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台灣缺乏像是日本「龍皇盃」之大型小說競賽。台灣諸多文學獎之中大多是以文學性而非市場為取向,使許多寫手望之卻步。據我所知,台灣出版日本輕小說的出版社中,似乎只有尖端的「浮文誌」是比較類似的活動,不過目前只辦到第二屆,還無法下定論。令人比較感興趣的,台灣缺乏發表機會的青少年寫手到哪裡去了呢?他們所知道的管道不外乎是往網路發展。

值得憂心的是,網路缺乏一定的評價標準,僅以點閱率為唯一依歸,作者往往沒有經過鋪陳而直接進入主題,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失去耐心的讀者馬上將其列為拒絕往來戶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曾看到一個網友打趣的說:「如果魔戒是網路小說,想必會非常不受歡迎吧。」沒有時間醞釀和仔細審視,缺乏歷練的作品怎麼會好呢?被看過以後往往被丟棄在一旁,就像速食一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許多網路出版公司根據點閱率出了很多在網路上大受歡迎的小說,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錯字連篇、缺乏邏輯,更有甚者充滿了暴力和色情。每當我瀏覽這些網路上的寫作網站時,便想起電玩界所謂的「ATARI衝擊」。

什麼是ATARI衝擊呢?它所指的,乃是在1982年美國聖誕節銷售大戰中所發生的事件。這個事件的主角就是名為ATARI VCS這台家用主機。由於電玩遊戲這種娛樂媒體的嶄新性,讓這台主機以令人驚訝不已的氣勢迅速普及,在發售後的數年之內,就已成功在全世界賣出了1500萬台之多,成為了之後逐漸發展成一個新產業的家用主機先驅。不過,這台主機的銷售量卻以1982年的聖誕節為契機急速滑落,並在一瞬間於市場上銷聲匿跡。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據說原因就是出在遊戲過於粗製濫造上。由於濫發許多品質相當糟糕的遊戲,讓支持者迅速對它感到厭倦,結果就讓ATARI的遊戲主機從市場上消失了。這件事難保不會發生在台灣的小說界身上,雖然網路小說的發展未臻成熟,但如此之差的品質,讓上網的讀者迅速的對國內小說迅速的感到失望也說不定呢。這樣一來,台灣的輕小說發展空間可說是被完完全全的扼殺了。

當然我們不用對台灣輕小說界失望得太早,但就一般網路評論所推崇的兩位勉強稱得上是台灣輕小說作家的女性-水泉和御我,我就想到台灣的輕小說發展勢必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她們的作品是否足以稱為輕小說?這點就定義上來看還需要觀察與討論,故先作保留。插畫這點我可以肯定絕對是不夠的,受到動漫畫的影響這點倒也未必,只能說水泉的「風動鳴」倒很偏向同人誌的風格。實際上,她們的作品能說是輕小說這點恐怕只有風格上的,也就是她們兩位目前都是大學生,所以青少年的角度來寫是當然的,並且我可能要很不客氣的說,這不過是用語上的不成熟罷了。也就是說,單純一點的說,那些只能算是過渡時期的實驗性質作品。不管是文學性或是地位恐怕都無足輕重,只能算是有娛樂性而已。

不錯,輕小說的確是內容不拘,但是我認為不斷創新並具有小說特質的才有資格稱為輕小說。如果只是一堆對話,那是劇本;如果只有插圖能看,那看漫畫或繪本會好得多。現在許多小說寫手,都忽略了輕小說的確具有部分的文學性特徵,它輕鬆好讀且口語化,促使平民作家或青少年作家的出現,但不表示一個勁的搞笑或是只創造出有趣的人物卻缺乏劇情還能稱為小說。

輕小說的門檻很低,所以要從中挑出傑作並不容易,但我衷心希望它能普及,不是在次文化的範疇,而是能夠成為大眾文化。如果台灣也能有一些知名度高的獎項,有了能見度高之大獎小說的出現,可以充分遏止現在小說缺乏品管的惡質現象,並使得新一代的年輕小說家有了出頭的機會。如此一來,要像日本一樣,小說界的繁榮能吸引年輕人參與:創作和閱讀,就非難事了。


比較起來,台灣有個怪現象就是把輕小說當作漫畫對待,好像是什麼不正經的東西一樣。事實上,許多人對於漫畫的看法是錯誤的,但是對輕小說如此,可以讓我加倍的難過。不能因為它漫畫式的封面和插畫,就否定它這個類別在小說界存在的價值。坦白說,這也許是個契機也說不定,能夠讓人從孩提時代就不對文字產生畏懼,從孩子喜歡的動漫畫切入可以使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這次去日本,在書店中讓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沒有一本書是用塑膠膜封起來的。漫畫如此,輕小說如此,雜誌如此,甚至連色情刊物都一樣(雖然這點並不令我苟同),輕小說在台灣碰到的一個閱讀障礙就是昂貴(相較漫畫而言)而在書店裡又無法打開來看,如果買到不喜歡的書(網路上稱之為「地雷」),回家之後真的是痛心疾首。輕小說是在日本發展出來的,所以他們對待它的方式自然也比較開明,將它和其他類型的書本一視同仁,而非把它塞在一個角落。閱讀這類書的人,也不會被多看兩眼(這種事常常是令人反感的)。也許我的解讀帶有一些偏見,但是若要讓輕小說成長茁壯,台灣的環境真的還需要很多時間。

現階段就是缺乏優秀到足以掀起風潮的作品,要知道光是魔戒和哈利波特的崛起(魔戒應該不能稱為崛起,不過這是要歸功於朱學恆先生的翻譯),就改變了台灣整個奇幻生態啊!就算台灣沒有能力出自己的輕小說,也應該把大獎小說之類的歸成一個系列會比較好一些吧?雖然日本發展輕小說也才三十年左右而已,但蓬勃的現象在未來可說是不可限量。
經過前言後,我想還是迅速的進入正題吧。


糖果子彈

本次我想介紹的是我最喜歡的輕小說作品之一,糖果子彈(砂糖菓子の弾丸は撃ちぬけない)。在療傷系大行其道的今天,糖果子彈黑暗的內容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這本小說雖然屬於輕小說,但內容罕見地能與一般向小說匹敵,在發售時造成極大話題。這本小說也是作者櫻庭一樹被一般文藝界注目的開始。

在我提到內容和心得前,要先說一個故事中非常有趣的謎題,答對就糟糕了,不過還是請你猜猜看吧。某天,一位女性的丈夫因故身亡,在喪禮的時候,丈夫的同事也到場了。很特別的是,妻子跟這位同事都在此時與對方產生了好感,也就是所謂的互相吸引。但是,當天晚上,妻子居然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為何妻子會有這種舉動呢?答案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是四個字。接下來進入正文之後,也請你一邊思考解答,一邊閱讀吧。

手持糖果的孩子無法與這個世界對抗。

所有的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主角山田渚,一個國二的現實主義者,她的困境就源自於家中的貧窮,十年前死於暴風雨的父親,還有身為繭居族(隱蔽青年)的哥哥,造成了她對自己的不幸看法,同時也暗暗希望大家這樣看她,縱使自己不承認。

我不想變成大人──
傲慢,就知道逕自宣揚不合理的主張、反覆著無聊的藉口,然後用一堆簡單就能夠看透的道理搪塞小孩子。
可是,我想快點變成大人──
因為自己實在太弱了、太悲慘了,手中沒有能夠戰鬥的武器,我知道再這樣下去,我會氣絕在這個小小的鎮上。

她的宣言說明了自己是不得已才以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她想要實彈,就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物品。厭倦了名為貴族點心的糖果,過早的丟下童年這件虛幻而美麗的外衣,迅速的讓自己忘記與彼得潘簽下的契約。

雖然在母親稱讚自己能幹時、哥哥詢問自己要加入自衛隊時,山田渚都忘不了心中真正的聲音,而有了想哭的感覺。但她並沒有哭,而是抗拒,就像是她口中波叩波叩射擊子彈的奇怪戰士們一樣,沒有大人能夠反抗的能力,只有反抗的思想,就只能這樣悲傷的什麼都做不了。
一切令人煩悶的生活,從那個美麗而又悲慘不幸的轉學生闖入班上後開始改變了。名為海野藻屑的少女是名人的女兒,父親是歌手,母親是演員。明明是短髮,但瀏海卻莫名的長,漂亮的臉蛋看不出有任何的鄉下氣息,全身上下都是名牌,連手巾都是五千日圓的高價。這樣的一個女孩,她賦予人的第一印象卻是怪異的,手上拿著兩公升裝的寶特瓶礦泉水,逕自主張自己是人魚,以男孩語氣的「僕(ぼく)」來稱呼自己,彷若活在自己的謊言裡。

也因為如此,初來乍到的她打一開始就不受歡迎,被同學絆倒而摔倒在地。僅僅一瞬間,回過頭的主角卻看到,海野藻屑摔倒時制服裙子飄起的裙底風光,腿上散佈著鮮明刺眼的瘀青。「因為角度的關係也只有我才看得見」,這句話揭開了主角和糖果子彈的接觸,將兩個毫不相干、個性迥異的女孩扯在一起。

一開始,身為貧窮人家的山田渚無可避免的對海野藻屑抱持著敵意,尤其是藻屑那句「你去死吧!」更加深了她的不滿。但是山田渚決定不再繼續思考下去,因為她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故事從開頭至此,似乎已能看出一些端倪,而且又將一則新聞式的文章放在故事之前,讀者很快就能猜出下手的是誰,但又為什麼呢?如此富裕而天真的女孩究竟是被誰所害,難道真的是施虐於她的人做的嗎?

山田渚並不想惹麻煩,誠如哈利波特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什麼時候去找過麻煩?全是麻煩自己來找上我。」也的確是這樣的情況,礦泉水瓶打中了她的背部,藻屑拖著腳希望能跟上她。想要擺脫無用的糖果子彈,但藻屑卻拚命將它拉進自己的世界中,黏答答的甜美謊言掩蓋了真實,要從謊言之海中挑出實話實在非常困難。看到藻屑扭扭捏捏的對著自己射擊糖果子彈,編織一堆人魚的故事來解釋她自己的狀況,還有安慰自己的話……山田渚覺得沒有辦法坐視不管,也無法討厭海野藻屑。

藻屑在她悲慘而短暫的十三年壽命中,最後的一個月才遇到了真正的朋友,一個願意跟她一起努力的人。可惜這一切對她而言還是太晚了,在他人施暴時,藻屑已經不想再反抗了,絕望的攤著,好像一個破布娃娃。她曉得,暴力總會有停下來的一刻,只要她沒有死……言下之意,若是她死了,同樣也什麼都感覺不到了。

當山田渚終於有機會會晤造成藻屑身上瘀傷的人時,時值周六的超級市場,一個粗暴的男子踹了購物車一腳,讓它飛馳出去。驚訝的小渚發現跟在男子後面,穿著黑色連身洋裝的少女竟然是藻屑!
丟下女兒,獨自開車回家的歌手海野雅愛讓小渚感到厭惡,心中對藻屑增添了幾分歉意,帶著藻屑一起去買她父親原本想買的柴刀。從藻屑的口中,小渚得知她母親拋棄了家庭,而藻屑則對母親表現出迥異於對父親的不屑態度。

在一次難得的機緣中,或說是在小渚的諷刺和逼問之下,藻屑帶小渚上山看了被父親用柴刀支解的狗屍,也揭開了糖果子彈瑰麗面紗下的黑暗,故事至此可說是悲劇的展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讓藻屑對父親充滿了戀慕,比平常的孩子更悲傷、更深沉的愛著父親,她的心理狀態促使她處處護著父親,沒有一絲向外求助的欲望,彷若是愛著自己身上所發生的種種慘劇,彷若是不想要活下去的絕望。

藻屑可憐、漂亮又卑鄙的謊言和陷阱一個又一個的露出了真面目。她對小渚說恨她是因為她父親總是這樣對她,使她以為這是愛的表現。她殺害兔子和父親殺狗的手法如出一轍,恐怖得令人害怕。她無視別人說的話是因為左耳聽不見,拿水瓶丟小渚是因為不良於行的腳跟不上她的速度,想要她停下來……所有的疑點和她令人反感之處都出自父親對她的暴力行為,不管是腳的殘障或是失去聽力的耳朵也都是父親造成的。無怪乎藻屑的母親會棄家而去,但藻屑逃不了,她只是一個受著義務教育並暗暗希望受到注意的可憐女孩。任誰都會找藉口,漠視帶著傷的孩子走過身邊。

「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心』‧」聽了班導的話,小渚鼓起勇氣對藻屑說道:「我們逃走吧!」她們滿心希望能逃離現在的生活,小渚希望逃離有著繭居族哥哥,那個她所愛,卻給她帶來無限困擾的家,現在又有班導要去家庭訪問,改變她害怕改變的現狀。「好啊,如果山田渚想逃的話,我就跟你一起走。」像要激發藻屑的妄想般,暴風雨激烈的搖晃著校舍,那個十年一度的暴風雨來臨了,滿口謊言的海野藻屑主張的,身為人魚公主的自己要回到海裡去的日子。美麗的靛藍色天空終於出現了,彷彿暴風雨不曾降臨,兩人走在乾乾的小路上。輪流回家拿行李,然後再一起逃走。藻屑終於露出了真心的笑容,天真的發自內心高興,而不是一直以來的冷笑。可憐而脆弱的她們,不知道這是最後的笑容。微笑的餘韻隨著大門的關上遠去,小渚的腦海中盤旋著美好的想像,和藻屑一同前往遙遠的國度,這樣她們都自由了,也許也會找到現在的她們所不明瞭、也不知道到底重不重要的「安心」。

忐忑不安的情緒隨著藻屑未歸而爆發開來,正要哭出來時,大門打開了,出乎意料的是藻屑的父親雅愛,嚇到了的小渚噤聲不語。雅愛只是自顧自的哭泣著,將旅行箱搬上車,然後開著他帥氣的進口車揚長而去。小渚小心翼翼的開門,「下次一定不會被識破,我會完美的變身成泡沫給妳看。」這是藻屑的幻術第二彈嗎?來回尋找的小渚,發現來自浴室的腥味,而那把柴刀……

雅愛回來了。小渚結結巴巴的問著藻屑的下落,但雅愛完全不為所動。突然,小渚靈機一動,問起了那個答對了就糟糕的謎題,那個歷史上只有五名殺人犯答出的標準答案,用雅愛低沉的聲音說了出來:Because I miss you. (我想見你) 只要再辦一場葬禮,就能見到那個男人,為了這個理由,母親殺了自己的孩子。

縱使小渚肯定雅愛殺了自己的女兒,卻沒有人相信她,她自己也苦於缺乏證據。她的哥哥友彥為了協助她而踏出了三年不曾出過的家門,在被棄置狗屍的同一座山上,悲傷的兩人發現了藻屑遭到分屍的屍體。事後媒體大幅的報導,但終有沉寂的一日,小渚心裡深知無論如何,藻屑再也不會回來了。到便利商店買了藻屑常喝的礦泉水,那怎麼喝都止不了喉嚨乾渴的昂貴、都市人的飲料,一口灌了下去,只能嘗到一股水落石出後的悲哀。她最後決定繼續升學,而哥哥加入了自衛隊。小渚終於明白了,原來那些表面冷漠的大人都曾是努力存活下來的孩子……


家庭暴力

手持糖果的孩子無法與這個世界對抗啊,我想。那些遭遇家暴的孩子發出的悲鳴,我們曾否充耳不聞?在社會壓力頗高的亞洲社會,許多未成年人每天都受到許多肢體或言語上的暴力、脅迫,女性尤為甚者。女孩子往往是受傷最重的弱勢族群,畢竟縱使有諸多改善,仍改變不了重男輕女的古老思想。

家暴和體罰最大的不同在於發生的所在地與行為人,一個地點是在家中,另一個是學校;行為人方面,一個是家長,另一個則是老師。但是受暴者的對象皆為尚未成年、行為能力薄弱、自我主張尚未成熟的幼童或青少年。

家暴是一個正常社會的病態現象,也是文明社會的野蠻現象。在家暴事件中,我們往往看不出父母對子女應有的「感情下傾」,而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未成年人(也有成年人的例子),往往會出現許多身體上的症狀,包含失眠和倦怠等等。可見家暴的陰影不單是生理上的,也會造成心理發展的重大影響。據內政部的統計,家庭暴力在93年有53130件、94年更高達66205件。除了對兒童的,也有許多是婚姻暴力。但比較起來,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往往更不易被發現,尤其家暴案件中,婦保社工大多優先處理的是在第一線受暴的婦女,而目睹家暴的孩童,常常變成了隱形案主,通常在合併有遭受疏忽、虐待等嚴重情況下,才有可能被協助。不管是目睹,或親身受到傷害,家暴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常是相當深遠的。

以「糖果子彈」的故事為例,藻屑很有可能是父親對母親的暴力在母親離家後轉移到她的身上。日本由於其保守內斂,以及精神壓力大的社會風格,隱形的家暴案件數量往往更多,持續時間也較台灣更長。日本的社會在家庭暴力嚴重,卻有很多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反而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這就是令人心碎的真相。

以下內容是我參考傅婉禎小姐研究內容的評論。

「家暴」在日本被稱為「DV」,也就是「Domestic Violence」的簡稱,意思就是指家庭內的暴力,一般而言指的是受配偶者的虐待,尤其是指丈夫對妻子的家庭暴力。在日本用「DV」來簡稱,除了讓人看不清楚它背後的真實涵義外,或許也是不希望其他國家的人知道日本這個被稱為「有禮無體」的國家,其實是普遍存在著這種黑暗。婦幼人口中,甚至在每二十人中就有一人曾經遭受家暴,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議題。
「家暴」通常是指對配偶的虐待行為,大概可以分成5種類型:1.身體的虐待:包括對配偶拳打腳踢、丟東西等讓配偶身上受傷的一切暴力行為。2.精神的虐待:恐嚇、習以為常的叫罵、無視等一些反覆會造成對方精神壓力的行為。3.性的虐待:強迫配偶性交,又可稱為家庭內的強姦。4.經濟的暴力:只給予足夠支付家計的部分,其他的生活費則不給予,買任何東西的用途都要確認,且不給予買東西的決定權。5.社會的隔離:將配偶與其家人和朋友隔離,過濾所有的電話和信件,同時也阻止其外出。

頗耐人尋味的是,在日本由於大家普遍認為「家暴行為」是由家中強權的男性所做的行為,因此由女方所做的家暴行為在日本就被稱之為「逆向家暴」,此外,2005年日本各縣市的家暴協助支援中心所接獲的商談案,全國也首次突破5萬件,其中也有350件是來自丈夫這一邊的商談。在商談中發現,女方所為的家暴大多都是突發性。

在被日本雜誌訪問過的「逆向家暴」的妻子們,很多在自己家暴過後會對自己做的事失去記憶,而且只要爆發過一次,之後要去控制或是壓抑就很難,因此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家暴行為。這點男女似乎是相同的,也讓人開始思考「以暴制暴」是否就是現今日本社會逆向家暴數字急速成長的原因。縱使比較起來,婦女人口受家暴的比例要高出很多,但逆向家暴的出現和多年前歐美社會的情況是相同的。

這點證明了什麼呢?我認為,社會上的暴力風氣和家暴人口成長到一定數字,連女性也會開始出現相同的現象,這跟男女平權的拓展關係似乎沒有我所想像的大。因為就日本的社會而言,職場對女性來說仍然是相當不友善的,從薪資以及辭退結婚或懷孕的女員工這點來看,日本社會在這點上依舊是較弱的。

逆向家暴在台灣是否會出現呢?在日本的例子中,受害男性往往會因為面子問題而羞於提出保護令的申請或是電話的諮詢,但在大家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後,受害人便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他們在這之前忍受了多少暴力呢?我只知道,只要社會:包括政府以及人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便會越來越清晰,如果我們願意面對問題並解決,就不至於像日本社會一般越演越烈。

我想再多的法規或諮詢,甚至是大篇幅的報導,恐怕都不如伸出關懷的手對受害者來的重要吧?如果我是受害者,與其聽那些口號,不如有一個人願意為我挺身而出,面對未來的種種威脅,才是最重要和迫切需求的。

繭居族
另外要談的,就是主角山田渚的哥哥友彥。友彥是所謂的「繭居族」(亦稱隱蔽青年)。繭居族是指一些自我封閉的青少年(與官方定義不同的是,一般非青少年者被稱隱蔽青年者也不在少數),他們認為自己難以在社會上擁有地位、故對社交冷感。隱蔽青年常仍與父母共住,抑或是將自己長時間閉於房間內。根據由所創造此詞(原語「引き篭り」直譯為「閒在家中」之意)的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發現。日本全國約有100萬名隠蔽青年,大約佔日本青少年一成,而且大多隱蔽青年是家中長子。
日本以及東亞其他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經常性的給予青少年一些壓力,使他們覺得自己無用。這些壓力有很多的來源。青少年最擔心的是在教育制度下的表現,東亞教育以填鴨式教育為主,加上傳統觀念認為學歷高才有出息,形成升學主義,他們會覺得家長和社會施予不少壓力。
有一些極端例子指出這種壓力自幼兒園時期便開始產生,因為他們得要通過考試才能進入最好的幼稚園,繼而進入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以及大學。在日本,大多青少年在高中後會花一年時間應付大學的入學考試。聲譽越好的學校,成功進入的難度越高,東亞其他地區亦同。而當高中或大學畢業,他們要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他們多數只能找一些兼職工作,這些工作入息不多,根本不能夠負擔個人及家庭開支,更遑論成家。
以上種種,使得青少年淪為逃避社交場所的隱蔽青年。更令人難過的是,隱蔽青年常常被家人認為只是家務事,有很多父母都會先觀望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會去找尋社工或心理學家的協助。在東亞,大部份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教育和照顧子女,所以父親常會將問題推卸到母親身上。父母太多認為等待一段時間子女就會自然重投社會。但亦會有少數父母會強迫他們的子女去重投社會。
對日本家庭來說,家中有個隱蔽青年往往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致令家醜不欲外揚。學校或社會工作者間會查問,但卻很少介入事件。近年來,由於媒體廣泛報導與關注,隱蔽青年的案例被視為社會病態,且與精神病扯上關聯,因此帶來的羞恥感令不少家庭都將家裏有「隱蔽青年」孩子的事盡量掩飾,令他們更遲為孩子尋求外界的協助。
以上內容係參考自維基百科
在糖果子彈的例子中,友彥的成績優秀,也沒有受到排擠。但因為女同學闖入其臥室(書中沒有明講發生了什麼事,詳細情況我們也不得而知)而造成了長期以來的社交障礙以及其封閉的個性。
最後友彥的情況因為想要幫助妹妹的企圖心而獲得改善,但是實際上有許多隱蔽青年是缺乏關懷的。在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之下,有許多青少年還是活在閉塞的陰影之下。
糖果子彈中的老師認為隱蔽青年是被家裡寵壞的,但我認為不單是那麼簡單。他們徹底放棄社交生活以及對外的聯繫,證明了他們對未來的絕望,跟單純的嬌縱小孩有著很大的不同。
尼特族(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和隱蔽青年的問題差不多,但隱蔽青年是發生東亞地區,因為升學壓力所致。而尼特族則是富裕社會中,年輕族群依附家庭而不工作、不求經濟上的獨立,而造成家庭的負擔。這兩者在很多方面的解釋其實上是一致的,同樣都是逃避整個社會的現象。有部份說法將兩者歸在一起,但是維基百科將其分開,我因為某些定義上的認知尊重這樣的條目歸類。
隱蔽青年侷限在東亞地區,一般來說是社會造成的問題。但尼特族的米蟲是否多少也反映了社會的悲哀呢?富裕社會中,孩子不願吃苦,而父母也缺乏適度的放手,結果養出許多空耗社會資源的年輕人。像是較貧窮的地區,幾乎不會發生這種問題。如果不工作就沒飯吃,那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之下,他們就會乖乖工作了吧?所以糖果子彈中老師指的、以及友彥的情況,還是尼特族所解釋的情況比較相近啊。


結語

綜合以上,以「糖果子彈」為例,輕小說要反應的不單是青少年對事件的看法,而是以和青少年相同的角度來觀看社會現象。輕小說不單是以逗樂青少年為目的,而有很多是以搞笑或是奇幻的漫畫式包裝手法,闡述作者自己對特定事物的觀點。所以說,輕小說是青少年專屬文學並不為過,如果能刺激他們的思考的話,輕小說確實有相當的地位和存在價值。

如果要找單純的搞笑小說也不是沒有,只是總感覺或多或少,作者以青少年的角度去寫一個故事必有一定的理由,倒是有一點像預言似的。純文學的娛樂價值過低,往往不易吸引少年讀者,輕小說克服了這點,卻遭致文學大老的抨擊,似乎不太公道啊。藝術本來就沒有是非對錯,那套用至文學似乎也行,自古皆然。

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為例,雖然不是輕小說,但這個故事其實已經很古老了,作者以較為輕鬆的筆法,牧羊少年的角度來寫,中間也跳至每個少年所遇到的人身上,台灣並有恩佐的插畫版,根據金石堂的一些書展或排行榜之類的,似乎很受歡迎呢。

重要的是,閱讀本來就是喜歡輕鬆不說教的,小說明顯就是較受歡迎的文體,不管是不是輕小說。小說能夠將作者的想法以委婉的方式傳達給讀者,而且淺明易懂。「糖果子彈」 就反映了部分當今日本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認為,輕小說對青少年族群來講有著高度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的讀書報告,有些地方看起來不太完整,能請板上對輕小說有研究的各位幫我看一下嗎?
板務人員:歡迎申請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