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的大本營聯絡會議上,陸海軍就決定當年得到的鋼鐵配額,影響了之後陸軍在79萬噸配額上的使用分配,即便如此,學說依然沒有停止討論陸軍未來的部隊應該要有的樣子。本文用作探討舊日本帝國陸軍的裝甲戰術學說。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陸軍以探討戰車作戰的目的以及步兵的定位為主,假想無邊無際的西伯利亞為目標,開發各種全履帶式的裝甲運兵車,用來協助步兵跟上坦克踏破困難地形。昭和八年(1933年)開始了第一次的試製車實驗,流用當時還在使用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底盤,計劃名為試製裝甲軌道自動貨車 TC(試製装軌自動貨車 TC),以日野重工主導。
爾後在昭和八、九年(1934~35年)分別以試製為名作出兩輛實驗車,為試製裝甲軌道自動貨車 TE(試製装軌自動貨車 TE)和試製裝甲運兵車 TG(試製装甲兵車 TG),同時直接交由部隊進行使用實驗,用來回饋給研究單位。
試製裝甲軌道自動貨車 TE
試製裝甲運兵車 TG
最終的實驗結果就是試製裝甲運兵車,當時日本的學術學習對象是納粹德國,從大島軍事訪查團得到的訊息,使研究單位分成兩派,要節省材料做成半履帶車?或者機動性更好的全履帶車?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完成制式化的一式半履帶裝甲車和一式裝甲運兵車,及是政治妥協下的產品。
試製一式裝甲運兵車,最初設計有菱形的避彈(防彈)裝甲
廢棄在東京的一式裝甲運兵車。
美軍擄獲觀察中的一式裝甲運兵車。
後方開啟的模樣。
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在軍事訪查團回國後激烈的討論下,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提出《機甲兵團作戰綱要案》,機甲軍(機械化裝甲軍,以下簡述)以戰車師團和機械化兵團(機甲兵團)組成,觀察後提出三種作戰方案。以靈活攻擊用來突破敵人陣地的「突擊兵團」、利用機動力將敵軍包圍的「機動兵團」、作為步兵師團攻擊支援的「徒步兵團」(意為步兵下車攻擊,戰車作自走砲支援)。
但陸軍決心將鋼材的重心放在航空器以及船隻上,這些完成的開發案被暫時擱置。這段時間內除了受到諾門罕的刺激,加上德軍閃擊戰的成功,逐決定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六月提出《昭和十七年國軍軍容刷新綱要》,決定在滿州組織兩個、中國戰場組織一個,共三個新的戰車師團。
戰車師團下轄兩個戰車旅團(師),旅團分別由兩個連隊(團)組成,搭配一個機械化的機動步兵連隊、一個機動砲兵連隊、師團搜索隊、速射砲隊、防空隊、工兵隊、整備隊、輜重隊。兵員總數約為13,000名、戰車和裝甲車約1,400輛、自動貨車(卡車)之類的輪車約800輛。
同時新編一個機甲軍司令部在滿州的關東軍,同年9月編入戰車第一師團、戰車第二師團、教導戰車旅團(兩個戰車連隊、步兵隊、砲兵隊、工兵隊、通信隊、整備隊等...)。同年12月將騎兵集團解散並新編成戰車第三師團。
同時,這些戰車師團將編制成類似德軍初期的裝備,如:一式中戰車對應五公分火炮的三號戰車、二式砲戰車對應短炮身7.5cm的四號戰車、機械化步兵以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輸送。但昭和十七年(1942年)10月只有戰車第一師團麾下的戰車第五連隊有接近編制完成,在當時連隊長閑院宮春仁王上校的記錄下得知,當時表定戰車103輛、自動車(汽車)70輛,在他的連隊只有57輛戰車,自動車雖然滿額,但都是用普通的卡車和汽車而非半履帶裝甲車。
以及,被送入菲律賓的戰車第二師團,各戰車連隊的第5中隊(砲戰車中隊,自走砲),原先預備裝備的一式砲戰車則用舊式搭載57mm火炮的九七式中戰車(舊砲塔)替代。加上戰車第二師團送去菲律賓前被抽調戰車第十一連隊,用於守衛佔守島(北千島),這樣就剩下三個戰車連隊的戰力。從這方面看,日本機甲兵團最大的問題是裝備無法達到學說假想的目標,更不用說去試驗戰術了。
1944年呂宋島上的一式裝甲運兵車。隸屬於戰車第二師團下的機動步兵連隊。
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25日("終"戰十日後),於埼玉縣加須市集結和解散儀式的戰車第五聯隊。畫面中可以看到九七式中戰車(新舊皆有)、九五式輕戰車、一式中戰車(車體前方無山形突起並且為焊接)、一式裝甲運兵車、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昭和十九年(1944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決戰,重啟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以及一式裝甲運兵車的生產,但運往菲律賓的車輛和兵員大多都被美軍潛水艇擊沉運輸艦告終。戰後,日野重工以民用貨車為名持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