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糾結在作者在創作中途的發言不見得有什麼意思。創作過的人都知道,前後反覆與改變心意是常有的事情。然後這是一個已經完成的作品,我們可以就作品最後呈現的情形來討論作者的最終意圖比較有趣。
第二,新海誠在這個專訪中的發言,我的解讀,也可以是:某個一直糾結在某個無謂原則的作者終於要修改自己原則時的----啊,是大家要我這麼做的----傲嬌發言啊(笑)
第三,新海誠不只投射自己在女主角,他把自己投射在男女主角兩個人身上,例如男主角與身邊社會的格格不入以及對於追求工匠技藝的狂熱堅持。
第四,這很重要,這個專訪不可能說死言葉之庭的結尾是甚麼,因為動畫版本身是個開放結尾。電影的最後一句話是秋月說的:
いつかもっと、もっと遠くに歩けるようになったら・・・会いに行こう。(如果有一天,已經能夠走得更遠更遠了,就去見她吧。)
這個結尾很重要,沒有這樣的開放結尾,小說還硬要來救成HE就成了平行世界了。如果讀原訪談,他說的是"悲傷的結尾"(沒有看原文,很難知道原文是甚麼,可能翻譯成"胃痛"也不錯)。為什麼是個悲傷或悲觀的開放性結尾,因為大家都知道男女主角前面有三座高壁:第一是身分社會之壁,第二是年齡差距之壁,第三是漫長等待之壁。因為要解掉前兩個高壁,沒有五年甚至十年是辦不到的。一個是前途茫茫的高一學生,一個是再三年就要30歲的女孩子,再怎麼看,惆悵放棄不是比較容易,也比較合乎現實嗎?
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前幾部作品當中沒這些高壁的CP都是不救直接放生,忽然這一對放手了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的CP要來救了。為什麼?因為這裡有體諒、堅持、勇氣跟成長的故事可以說啊。新海誠寫到快400頁的言葉之庭小說不是為了揮一下魔杖,把BE變成大家喜歡的HE,而是他自己有個想說的故事可以說,而這個故事不再落入"錯過的戀情才能讓人成長"的窠臼。從這一點來看,言葉之庭從動畫到小說,我們看到一個創作者的改變(或者說成長,笑),也反映在他後來的作品中。當然,這可以另外寫一篇po文來討論了。
(10/11補充)根據新海誠於2014.2.2在Twitter上公布的雪野信紙,確定了動畫結尾為GE無誤。請參見:
(劇透)言葉結局中藏心意的時間點與信紙密碼
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前幾部作品當中沒這些高壁的CP都是不救直接放生,忽然這一對放手了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的CP要來救了。為什麼?因為這裡有體諒、堅持、勇氣跟成長的故事可以說啊。新海誠寫到快400頁的言葉之庭小說不是為了揮一下魔杖,把BE變成大家喜歡的HE,而是他自己有個想說的故事可以說,而這個故事不再落入"錯過的戀情才能讓人成長"的窠臼。從這一點來看,言葉之庭從動畫到小說,我們看到一個創作者的改變(或者說成長,笑),也反映在他後來的作品中。當然,這可以另外寫一篇po文來討論了。
(10/11補充)根據新海誠於2014.2.2在Twitter上公布的雪野信紙,確定了動畫結尾為GE無誤。請參見:
(劇透)言葉結局中藏心意的時間點與信紙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