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補充談一下在4'09"-4'13",在"雨總有停歇的一刻(雨はいつか 上がるはずだろ)"這一句歌詞幾個回想鏡頭的結構,因為這真的是很典型的新海誠----明明就是要用停格才能看的鏡頭,他還是表現出對結構嚴謹的高度要求。
我們先看這四個回想鏡頭的人物順序,分別是:
雪野在右向左望
秋月在左向右望
雪野在右,秋月在左的涼亭鏡頭
兩人並肩前行
可以看到,這是在形式上要求對稱,特別是前三個鏡頭。事實上,為了對稱,第二個鏡頭還是從電影中的鏡頭左右翻轉。
不過除了形式上的對稱之外,更有意思的是結構上的層次,這是一層一層推出去的:
(雪野)自己 -> 秋月 -> 兩人過去 -> 兩人未來(期望)
(雪野)自己 -> 秋月 -> 兩人過去 -> 兩人未來(期望)
從內容上來說,就是一層一層鋪陳雪野的決心形成過程:
(1) 雪野自己----不想失去的幸福 (而且還是在家庭日常中感受到的強烈幸福,這一幕的居家背景與雪野的家居服有象徵意義)
(1) 雪野自己----不想失去的幸福 (而且還是在家庭日常中感受到的強烈幸福,這一幕的居家背景與雪野的家居服有象徵意義)
(2) 面對秋月----不忍辜負的深情 (注意紫藤花葉的影子在秋月身上形成像是紋身的圖案。這是被感情"紋身"的象徵。兩人知道師生關係後又重新在紫藤花架下見面時,彼此在言語與舉止上有了身分的微妙距離,但是兩個人身上卻都有已經被感情紋身的象徵,是很美的象徵手法。)
(3) 兩人過去----無法忘記的時光 (這樣講好了,男女之間要彼此吸引對方就是要有男女之間的吸引,而且越強烈越好。這一景兩個人其實都快爆炸了......)
(4) 兩人未來----希望追求的幸福 (並肩親密走向更遠的地方,這當然很明顯)
(4) 兩人未來----希望追求的幸福 (並肩親密走向更遠的地方,這當然很明顯)
如果接連前後的鏡頭,那就是完整的小故事:
困境 (兩人彼此傷害) -> 感情爆發 -> 採取行動 (但結果懸而未決) -> 事件發生 (回想思緒激盪) -> 決心 (進行改變) -> 感情再爆發 -> 決定性的行動 (明確表達心意) -> 困境改變 (秋月緊擁回應,兩人心意相通)
困境 (兩人彼此傷害) -> 感情爆發 -> 採取行動 (但結果懸而未決) -> 事件發生 (回想思緒激盪) -> 決心 (進行改變) -> 感情再爆發 -> 決定性的行動 (明確表達心意) -> 困境改變 (秋月緊擁回應,兩人心意相通)
最後再來談一件事情:這四個回想鏡頭中,兩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個鏡頭雖然兩人坐著,秋月低下頭來,但秋月是在肢體接觸上採取主動的那一方。與這個對照,當然就是雪野在拒絕秋月時,鏡頭是象徵地位差距的雪野俯視秋月;秋月憤而離去時,鏡頭是秋月有禮貌但冷漠地反過來俯視雪野。兩人在樓梯相對時,在樓梯上端保持距離俯視秋月,但被秋月的言語之牆阻隔的雪野終於決心自己打破上下的阻隔,奔跑下來抱住秋月。這幾個回想鏡頭中兩人間平等對待相處,也就象徵著雪野終於跨過了身分的隔閡,要與秋月一同追求並肩前行的未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