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27
GP 163

【閒聊】交界地歷史(三):星星、正義與母神

樓主 賈斯特 phoenix36582

目錄索引:
1-7g 瑪莉卡
1-8a 星星之一:結晶人
1-8b 星星之二:白王與黑王
1-9 正義
1-10 母神

各位好,本篇我們將以比較輕鬆的步調,藉由遊戲中的資訊來印證上篇經由繁複的對比所得出的瑪莉卡的真實身份,並結合一點時事,來聊聊交界地中的正義。

經由上篇的考察,我們著實體會到了GRRM和宮崎英高在縫合、揉合史實、當地文化與神話上的高深功力,若沒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內化,是達不到如此自然——像是原創一般的效果。

下圖為上篇內容的架構圖。可以看到如今在交界地中的部分設定,便是基於這些神話元素上的拆解重組。對於《千面英雄》和《金枝》這兩本著名的比較神話學著作,不僅內容,更繼承了其中的精神,也便是在前言中所提,「交界地」的涵義之一,「具有比較意義的神話交界之地」。

▲上篇的神話考察架構圖,可以發現法環中的各項設定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參照實際文獻、象徵的重新縫合

而處理手法之細膩,不能說不著痕跡,卻能完美自洽,就像是生來便是如此的一般自然。這種在文化、神話上作比較、釋義並具有哲學意義的的再創作,是相當具有內涵的藝術品。

1-7g 瑪莉卡


在上一篇,我們經由一連串的考證,得知了白色女王的總體概念、三相之月的背後原型。這裡讓我們簡短的溫故知新:

以弗所的阿提蜜斯→聚獸女王、生命樹女神、宇宙女王→「主權」的瑪莉卡
陶里的阿提蜜斯→將外來者全部抓去血祭→「死亡」的宵眼女王
斯巴達的阿提蜜斯→戰爭、網格、陰莖、令人癲狂、嗜血的鞭笞儀式→「戰爭」的拉達岡的前身

藉此,我們歸納出了兩項假設,或是說結論:第一,瑪麗卡是白色女王、三相女神、主權女神、地母神、霄眼女王、野獸的女王。第二,白色女王一族,暫稱為月人的族群,其實就是稀人。

不過,這些經考察而得到的神話上的原型,只是白色女王在泛神信仰上的體現——嚴格來說,是只有希臘神話。上篇所做的是基於「白色女王代表月」、「三相女神」、「三相之月」這一脈絡下,對於希臘神話原型的詳實考察,是「陰性象徵」的一部分,而非全貌。

因為實際上可以發現,這一個母神在形象上除了希臘神話外,還有諸多神話的影子。正確來說,這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形象和信仰,橫跨了整個印歐地區。因此不只希臘神話,在北歐、凱爾特、印度、腓尼基、西臺、阿拉伯、兩河、埃及……等等地區神話中,都能找到類似的形象。而我們之所以只對希臘神話作如此詳細的研究,是因為希臘擁有最知名的三相月神,另一個原因,便是希臘神話所留下的史料、作品非常充足。

就如同我在全篇開頭所述,像這種經由考察後得出的「基於比較意義上的結論和重點」,在本質上是去脈絡化的。因此,雖然在往後大都只會提及這些結論,但要記得這些結論背後有一個整體脈絡(也就是上篇內容),以及這些結論只代表了部分的答案。

◇◇

雖然在上回中,我們已經透過對於各地的阿提蜜絲的考察,基於文史的考證,證明了宵眼女王、瑪莉卡、拉達剛其原型都同樣是阿提蜜斯,因此她自身便是三相女神,不過這只是經由遊戲外的資料考證而來的結果,那麼我們是否能在遊戲中發現能支持這個論點的側面證據呢?由此,我在「1-7 月人的起源」下再開了這一個小標。

還記得在上次最後的閒聊中,提到了「有些線索甚至是藏在語言中的」。那麼讓我們稍微穿越一下時空,做點劇透,來看看究竟GRRM在文字中玩了什麼把戲。

在瑪莉卡的孩子中,至少有兩人知道瑪麗卡是三相女神這件事情,第一個就是在遊戲中會遭遇三次的瑪爾基特/蒙葛特,第二個就是在年幼時期將「化三光環」贈與拉達剛的米凱拉。

▲一化三,三又合為一。天才米凱拉,在年幼時期便看穿了父親,或說是母親的祕密。

米凱拉是純粹的天才,將「化三光環」贈與父親這一暗示性極強的舉動,不僅說明了他的智慧之高,也暗示了玩家:拉達岡,也就是瑪麗卡,實際上有三個身分,而這三位在本質上又是一個整體,也就是三位一體。

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層涵義。因為我們知道,米凱拉同時也是聖托麗娜(St. Trina)。Trina這一名字,除了「純粹、純潔」,更有「三重(Tripple)」的意涵,偶爾會被用來指代「三位一體」。

而蒙葛特,當我們首次在史東薇爾城遇到他時,名為「惡兆妖鬼」瑪爾基特。這位瑪爾基特和羅德爾王城內遇到的惡兆妖鬼,以及守著王座的蒙葛特,三者外表相同,並從第二次我們遇到惡兆妖鬼時的台詞:「我看見你了,小褪色者,燃著你那可憐的野心之火。」可以完整的對應到第一次遇見瑪爾基特時的台詞:

"Foul tanished, in search of the Elden Ring. Emboldened by the flame of ambition. Someone must extinguish thy flame. Let it be Margit the Fell!"

「褪色者啊,受愚昧的野心之火擺弄,前來尋找艾爾登法環。那麼就由我「惡兆妖鬼」瑪爾基特,來熄滅那股火焰。」

表示了這三者都是蒙葛特,但也都是獨立的個體,換言之,蒙葛特也擁有三相,或稱三位一體的能力,而這項能力,遺傳自他的母親瑪麗卡。

這點其實不難察覺,尤其從蒙葛特能施放諸多黃金樹的技能,以及蒙葛特的大盧恩說明,都能發現蒙葛特可以說是在我們所對戰過的瑪麗卡的子女中,力量最接近瑪麗卡的一位,只是可惜造化弄人,他生為惡兆之子。

由此,他遺傳到母親的三相之力(不是LoL那把),也就其來有自了。

那麼從瑪爾基特和蒙葛特這兩位同樣具有三相之力的名字中,我們能否得到什麼提示?首先,推薦一下這部影片,非常推薦各位在閒暇時間看完。


這部影片說的是大部分印歐語系的音變規律,我將這部影片當中提到的的互換口訣標示在這裡:

[a,e,i,o,u] 元音互換
[g,k,h] 互換
[d,t,s] 互換
[u,v,w] 互換
[m,n,l,r] 互換
[b,p,m,f,v] 互換

知道了這幾點之後,讓我們看看蒙葛特Morgott和瑪爾基特Margit兩個名字的關聯。

可以發現,Margit是Morgott中的兩個元音o變換成另外兩個元音a和i,最後減去一個t不影響發音,表示是本體的分身,這也就是片中所說的透過元音互換達到辭源不變,語音改變的目的。換言之,Margit和Morgott這兩個本質上就是同一個名字。


瑪爾基特Margit,是希臘語中「珍珠」的別名。透過元音互換,蒙葛特Morgot可以換成Margot,其意義也是「珍珠」,是女性名瑪格麗特Magaret的簡稱。

而瑪莉卡Marika,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希伯來語的melekh,「國王」,或是古埃及的詞根「mr」,意為「被愛戴的(beloved)」。在波蘭,Marika是Mary的變體,也就是聖母瑪利亞之名,意為「海洋之星(Star of the sea)」;mr這一詞根到希伯來語演變出新的含意,「苦澀的」(可能源自海的味道);也有人解釋為另一詞根「mry」的變體,「叛逆的」。

那麼,瑪莉卡的名字又能和誰做比對呢?宵色眼的女王,梅琳娜。

Marika和Melina,根據上方的元音互換和mnlr互換,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兩人是同一個Mary,但實際上他們又是不同人,因此在結尾分別用喉音的ka和鼻音的na來做出區別。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遊戲中要特別以拐彎的解謎方式提出「瑪麗卡就是拉達岡」,因為從拉達岡的名字,基本上連結不到他和瑪麗卡是同一人的事實。而這件事實,即便玩家沒有根據提示破除雕像的幻影,在整個遊戲的最後也會得知。

因此以製作方的角度來說,既然是一定會知道的事情,那麼就算名字不同也無妨;第二個原因則是,拉達岡是男性,他無法生育,無法代表土地,也無法代表主權,因此無法獲得Mary之名。

那麼拉達岡之名Radagon又該如何解釋呢?他真的和Mary完全沒有關係嗎?


Radagon源於日耳曼名字Radegundh,拉丁文的Radegundis。其發音可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語的一個複合詞,*rēdaz(顧問、忠告、提案、建議、決定。原始印歐語為*h₂reh₁dʰ-,意為思考、安排)加上*guntho / *gunþiz(戰鬥、殺戮、打擊、殺死。原始印歐語為*gʷʰen-,意同)。因此Radegundh這一個詞可以被翻譯為「戰爭顧問」。

而現實歷史中的Radegund,是一名西元六世紀的「法蘭克女王」,被封為聖,稱為聖拉德貢德Sainte-Radegonde。她在法國中部的普瓦捷蓋了聖十字修道院(原聖瑪莉修道院,後來以她從拜占庭皇帝賈斯汀二世獲得的真十字架聖遺物命名),並且是「法國和英國」的數間教堂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守護神。

(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全名為「劍橋附近的聖母瑪麗亞、福音傳道者聖約翰和光榮的聖母拉德貢學院」,"The College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and the glorious Virgin Saint Radegund, near Cambridge")

聖拉德貢德是一名「極為虔誠的基督徒,奉行嚴格的禁慾主義」,被稱為「極端禁慾主義者」。她只吃豆類和蔬菜,不吃水果、魚和雞蛋,飲品除了水只喝蜂蜜水或梨酒,不喝蜂蜜酒和沒稀釋過的葡萄酒。在大齋期(共四十天,又稱為四旬期。用來紀念耶穌在沙漠中禁食、經受撒旦誘惑的四十天)期間,連麵包、油、鹽都不吃。在某一次大齋期期間,她甚至用「三個鐵環」綁住自己的脖子和手臂,等到齋期結束解開鐵環時,造成了嚴重的割傷;在另一次的大齋期期間,她用滾燙的黃銅十字架,「將十字烙在了自己身上」。

而她被尊為聖,也和她的善行有很大的關係。她廣施濟貧,寧可將華服放在祭壇上也不穿在身上;她甚至會親吻擁抱痲風病人,為他們上藥。

她的形象,通常被描繪成「穿著皇家長袍、王冠和權杖,附近有狼和野獸馴服在她的面前」。另外還有「十字勳章和書、燕麥田、白色頭飾、百合花束腰外衣、畫有城堡的斗篷」。

▲聖拉德貢德像

同樣在法國的普瓦捷,有一座以她為名的教堂,聖拉德貢德教堂。教堂以拉丁十字的形狀建造。原本是作為聖瑪莉修道院的修女的太平間,由於在城牆外,因此被稱作「城外聖瑪莉教堂」。在西元587年聖拉德貢德去世並埋於此地後,才被重新命名為聖拉德貢德教堂。在西元1260年代,描繪著拉德貢德生平的彩色玻璃窗以及教堂本身,在很大的程度上被信奉喀爾文思想的法國基督新教,胡格諾派給破壞掉。

▲拉丁十字狀的教堂,在方位上有嚴格的限制

以上是對拉德貢德的簡介,讓我們看回拉達岡。

確實,不僅是「戰爭顧問」,還與Mary有深厚的關係,並且從法蘭克「女王」,我想可以肯定的說,「拉達岡的前身」的確是女神之一。而由此更可以推測出,拉達岡不僅髮色的變化,連性別變為男性也都是一場意外。

而法國,也是與Mary非常有淵源的地方,永恆之城的建築風格,其參考便是來自12世紀的歌德風格建築,法國巴黎的聖母院。

「附近有狼和野獸馴服在她的面前」,這是聚獸的女士,象徵著對萬物的權力;「燕麥田、城堡圖樣的斗篷」,是豐收和主權的象徵——拉德貢德畢竟是做為法蘭克女王和守護神的存在。而這些象徵,在上一篇提過,都是主權女神瑪莉卡的權能,由此也對應到拉達岡和瑪麗卡在目前互為一體的事實。

她的極端禁慾主義、苦行以及虔誠,則轉化成了拉達岡對黃金基本教義的忠誠;她對弱勢的關懷,則體現到了混種對拉達岡的崇拜,這點我們稍後詳述。

另外,在遊戲中,利耶尼亞地區和卡利亞王室的參考是英國地區。聖拉德貢德做為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以及另外幾間教堂的守護神,在遊戲中則轉化成拉達岡與蕾娜菈結婚並入主學院、在學院和附近的教堂中有拉達岡雕像的情節。也由於拉德貢德被封為聖,我們也就知道了聖人橋上的雕像,就是拉達岡。

而拉丁十字狀的教堂,遊戲中也有一座,在月光祭壇的馬努斯.瑟利斯大教堂。


那麼,在這裡看見拉達岡的雕像,也就理所當然了。

▲馬努斯.瑟利斯大教堂與聖拉德貢德教堂。可以看到窗戶的彩色玻璃和教堂本身都被破壞掉,可以視為被法國新教胡格諾派破壞掉的轉化

至於她在大齋期期間為自己綑上的三圈鐵環,也就化為了米凱拉給拉達岡的「化三光環」了。我們撿到化三光環的地方也是相當有趣,在聖樹城的這個被士兵看守的小房間裡面。


這是一個需要石劍鑰匙還有士兵看守的小房間,搭配聖拉德貢德曾經在大齋期期間自縛、自閉的故事,我想這裡可以視為拉達岡齋戒的地方。

同樣在聖樹,另一個同樣需要石劍鑰匙的地方,我們能找到聖拉德貢德在大齋期用黃銅為自己烙上十字架的轉化。


在這個小房間,我們可以找到「瑪莉卡的糜爛烙印」。

另外在化聖雪原的安身洞窟,這裡是混種們的聚集地,boss手上拿的正是拉達岡那把黃金律法大劍。將象徵自身信仰的重要大劍贈與在這個時代被嚴重歧視的弱勢族群,對應到了聖拉德貢德不穿華服、救苦濟貧的故事,也難怪王城後面的混種們對拉達岡的雕像如此膜拜。

▲已經燒樹了,只好由我當混種(

而拉達岡會對混種如此關心,可能是因為他自己也是個「混種」——對於「金髮的女神」來說。

受到坩堝影響而誕生的拉達岡,與瑪莉卡不同的一頭紅髮使他深深絕望。面對同樣身不由己的混種們,便起了同理心。再者便是受到蕾娜菈的影響,對各種族一視同仁並結盟的蕾娜菈,以及拉達岡對自身完美的追求——我想不只技藝上的完美,也有美德上的完美。

雖然在玩家所處的時間點,拉達岡因為拋棄蕾娜菈、被瑪麗卡罵是無上意志的走狗,以至於在玩家心中的形象低落。但如果對照聖拉德貢德的事蹟,從拉達岡對混種的救濟、混種對拉達岡的膜拜,以及矗立在聖人橋、神授橋、世界各地的拉達岡雕像等方面來看,在他成為律法的走狗之前,應是一位被尊為聖的英雄、賢君。

◇◇

根據以上的原型參考,以及前篇對於阿提蜜斯的考察分析,我們已經可以重建起拉達岡的「部分」故事了,這裡我們快速的整理一下。同樣的,我們目前手上所擁有的知識還不足以追溯到世界的起源,所以在時間上,將直接從父神與母神、紅色國王與白色王后的降臨開始。

白色的女王,在文明尚未誕生的遠古時期,一神化三、三位一體降臨於交界地,這三位是陰性象徵的集合體,是三相女神、主權女神、月神,更是地母神。

這三位雖同為母神,卻各司其職。「主權」的瑪麗卡,「死亡」的宵眼女王,「戰爭」的「拉達岡的前身」。

在這一時期,她們被視為月神,也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阿提蜜斯。其中,斯巴達的阿提蜜斯化做了「戰爭」,她愛好戰爭、鞭笞、嗜血、令人癲狂。除了「死亡」,「戰爭」可說是最令人忌諱的女神。

在漫長的時間中,「戰爭」歷經了數個事件,最終重生為紅髮的男性,拉達岡,並且與「主權」的瑪莉卡共用同一個軀體。重生後的「戰爭」,不再嗜血,也不再令人癲狂,他的鞭笞化為了自律,而他作為「戰爭女神」的本能也依然存在。很快的,化為才能的神之權能便在戰場上嶄露頭角。在第一次利耶尼亞戰爭中,拉達剛便成為了英雄。

後來的故事大家便知道了,這裡快速的帶過。第二次利耶尼亞戰爭,雙方言和,拉達岡洗去前嫌,和蕾娜菈結婚。在和蕾娜菈生下三名子女後,拉達岡拋棄蕾娜菈,到羅德爾稱王,並成為聖人。最後,他成為了黃金律法的奴僕,與瑪莉卡起了嚴重衝突……

◇◇

經由時代的變遷,拉達岡從斯巴達的阿提蜜斯變成了聖拉德貢德,而他們之間的連結是因為名字Radegundh「戰爭顧問」與象徵戰爭的斯巴達的「共相」——確實不得不佩服GRRM在揉合與轉化上的精妙之處。

不過相信到了這裡,大家也會開始考慮到種種的問題了:拉達岡為何變成這副德行?贈與拉達岡「化三光環」的米凱拉又代表了甚麼?米凱拉是否象徵拉德貢德在大齋期期間的紀念對象耶穌基督?象徵三相之月的白色女王為何最終成為了Mary?亦或是她們一開始就是Mary?

一如往常,這些問題將在未來的時間線中提及。

◇◇

前面提到,聖拉德貢德教堂原本是作為聖瑪莉修道院的修女的太平間,這點在片頭的這一幕,我們能看到與這段描述類似的場景。

這個畫面說到的是褪色者,而褪色者當初都跟隨著葛弗雷一同離開了交界地。因此這個畫面,是在交界地外,褪色者死後的太平間。


片頭的這一幕,我想也算是白色女王不僅掌管主權、生育、豐饒,也掌管死亡的側面描寫了。雖然實際上死亡是由霄眼女王梅琳娜所掌握,但卻歸在同一個名字Mary之下。

這是不斷重複的概念。當我們提到各個地區的阿提蜜斯,三相月神的阿提蜜斯/賽勒涅/黑卡蒂,幻影女王摩莉甘和Macha、Nemain,希臘的赫密士和埃及的托特,蘇美人的伊南娜和巴比倫人的伊絲塔爾,這種因為比較學上的釋義、政權變化、在地化而造成的權能、名字的相互融合,實在是屢見不鮮。

以弗所的阿提蜜斯,雖然她本身是聚獸的女王,但也是月神阿提蜜斯;陶里的阿提蜜斯,雖然喜歡血祭外來者,但也是月神阿提蜜斯;斯巴達的阿提蜜斯,雖然也同樣嗜血且令人癲狂,但也是月神阿提蜜斯。

▲借用一下三位一體的圖形表達

但瑪莉卡的三相並非由後世的比較詮釋而成,而是渾然天成的三相,也就是她生來如此。

當然,這裡又會引申出更多問題,比如瑪麗卡和梅琳娜的關係究竟為何?稀人和夜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關於這點,我想隨著時間進行再一併解釋——我們在這裡先提出一些後世的例證,是為了強化對於瑪莉卡身分與內涵的論點。現在,讓我們先將眼光放到星星們身上,真正完成「外星種族的降臨」。



1-8 星星之一:結晶人


在第一篇,我們講到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時曾提到,古希臘語的動物ζῷα不單單指的是野獸,而是所有「會動的生物」,也就是「活物」。因此,會動的星星,在古希臘人的眼中,自然也是生物了。

在結晶人相關裝備中,提到:「永遠守護著結晶,充滿謎團的結晶人。那背後原因有一種說法:等到他們的創造者回來時,能請求創造者用結晶雕刻出新的同胞。」這段話其實牽涉到了我們還未能涉足的世界的起源。因此,我暫且不在這句裝備描述上著墨。而關於這個「創造者」是誰,我們先留下懸案。

▲充滿善意的透明度60%的英高微笑.jpg

從最古老的起源魔法「創星雨」中我們可以得知,眾星誕生於「黑暗星雲」,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黑暗星雲」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太空中的「星雲(nebula)」,而是「dark cloud of stars」,「繁星的黑雲」。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星星們都是源於這團「黑暗中的雲」。而這個「繁星的黑雲」的模樣,也只有在「創星雨」能見到。在其他結晶人的法術中,可以看到噴出結晶的地方是星團,也就是盧瑟特所窺見的起源。

我們可以想像,「繁星的黑雲」便是眾星的搖籃,而星團則是星星們的聚落。

▲1.創星雨(發動前) 2.飛散結晶 3.爆散結晶 4.創星雨(發動中) 5.天降魔力 6.奔放結晶。可以發現,創星雨還帶了一點紫色。

而關於「星星是生命」的概念,瑟濂老師也提到了同樣的事情。

"Our powers draw upon the powers embedded in glintstone, but what is the nature of such power? Glintstone is the amber of the cosmos, golden amber contains the remnants of ancient life and houses its vitality, while Glintstone contains residual life. And thus, the vitality of the stars. It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at glintstone sorcery is the study of the stars and the life therin."

「我們的力量利用了輝石中嵌入的力量,但這種力量的本質是什麼?輝石是宇宙的琥珀,金色的琥珀蘊含著遠古生命的殘存,蘊藏著它的生命力,而輝石則蘊含著殘存的生命。因而也是星辰的生命力。我們不應忘記,輝石法術是對星星和生命的研究。」

這段初期的台詞可說是相當重要。由此可以得知,輝石乃至於結晶人也是星星之一,並且從輝石"glint-stone"中的"glint"(閃爍的)可以知道,他們便是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而輝石魔法,也就是對於輝石,對於星星的研究,也無怪乎後來學院將結晶人視為座上賓了。這種全身由結晶製成的生命體,對學院的起源派來說可說是近乎完美的存在。

結晶人的外型酷似古埃及人。在埃及的神話中,星星是由天空女神努特(Nut)所掌管。在「天空之母和大地之父」這點上,埃及與其他地區神話是相反的。以往我們對於神話的認知都是「天父地母」:掌管天空的父神撒下他的精液,即雨水,從而使大地之母孕育萬物。但在乾燥的埃及,雨水的作用微乎其微,灌溉整個埃及沃土的,是地上的尼羅河。因此,提供這生命之水的,不是「天空之父」,而是「大地之父」,蓋布(Geb)。

▲埃及的母神,天空女神努特

努特是古埃及人的天空、夜空、星星、宇宙、母親,是天空和所有天體的女神。就這點上,她和希臘神話的夜神倪克斯是「部分相似」的,因為實際上倪克斯只是「夜」,而努特是「天空本身」。古埃及人認為,日落是因為奴特將它們吞下,到了黎明,奴特便會再次生下太陽,月亮也是一樣。

古埃及人把奴特視為將混沌力量與有序的宇宙隔開的屏障,或是帷幕,也是死者的保護者。

「我是奴特,我來此是為了能包圍並保護你們免受所有邪惡事物的侵害。」(《Papyrus of Ani: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Sir Wallis Budge, NuVision Publications, page 57, 2007)

當我們看到遊戲中的輝石,乃至於結晶人出現的位置,也大都與「月」脫離不了關係,而從「諾克史黛拉之月」和「卡利亞式奉還」中,我們得知月與星乃是同源。由此,我們得以推測「藍色」的結晶人是屬於白色女王的造物,而這位「創造者」的身分,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麼,埃及人和結晶人的太陽元素又該怎麼解釋?這點得到我們說完父神象徵,乃至於世界的起源後才能回頭說起。

▲結晶人:不要再找我對弈了......我真的不是白龍......

▲從武器可以輕易地找到相關埃及元素的參考

如果我們踏入近代的科學知識領域,那麼和水晶有關的生物,在科幻作品中倒是出現過——GRRM也是有寫過科幻小說的——被稱作「矽基生物」。如同攝取碳元素的碳基生物,矽基生物以矽元素為主食,因此他們會棲息在矽元素最充沛的地方,在遊戲中,就是輝石的所在地。我想這或也是結晶人守護著結晶的理由之一。

矽基生物是最早在1891年由天體物理學家儒略.申納爾提出了「矽基生物」的假想生物構想,並演變成科幻作品中相當受到歡迎的設定之一,如《星際爭霸戰:企業號》的索利安人、《JOJO》的石頭人、貳瓶勉《BLAME!》的矽生物、《MUV-LUV》的上位存在……等等。

▲《星際爭霸戰:企業號》的索利安人(左),貳瓶勉《BLAME!》的矽生物之一,安全警衛(右)

地球上的物種全都是碳基生物,比如人類的組成中約有18%是碳元素。和碳一樣,矽同為IVA族並擁有四鍵(四價),擁有類似的化學性質,而且矽元素在地球上也非常豐富,地殼的組成便含有約27.7%的矽,當中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矽便占了約13%。在人類生活中非常普遍,舉凡石頭、沙子、混凝土、玻璃、石英、水晶……等等,從結構材料到食品加工,都有二氧化矽的身影。

但實際上,由於矽元素外面多了一層電子層,因此難以形成複雜的生物大分子。並且矽基生物在環境上的要求也與地球截然不同;由於矽和氧的結合力非常強,很容易便形成二氧化矽,也就是水晶、石英的主要成分,因此必須在無氧、或是能使矽變成氣態、液態的高溫(熔點最高為1713℃,沸點為2950℃)環境下,身體才不會被水晶化。這也是結晶人之所以是結晶人的原因,在充滿水和氧氣的常溫世界中,變成二氧化矽=結晶人是矽基生命必然的最終型態。

矽基生物的代謝相當緩慢,換句話說,他們的壽命非常的長。這種型態,或許和埃及人所追求的「永生」不謀而合。

◇◇

古希臘的數學,是受到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影響的。在傳說中,發現畢氏定理的畢達哥拉斯就曾經到埃及向祭司學習數學、幾何、天文學。當了解了這一個緣由,看到學院邀請結晶人成為座上賓這一件事情,也就能會心一笑了。對古希臘人來說,埃及便是智慧的象徵,數學的源頭。這一概念到了交界地,就變成了結晶人,來自星星的你,是輝石知識的源頭。

另外,我們也曾經提過煉金術中的三元素:水銀、硫、鹽,其中「鹽」代表的是身體、結晶和凝結。顯然,結晶人在這一層面上便是「鹽」的象徵。又,鹽在埃及是相當重要的物質,古埃及人利用鹽將屍體去除水分製成木乃伊,換言之,是鹽造成了埃及人的永生。以這個層面來說,以鹽——結晶的概念設計埃及人,確實是恰如其份。

無獨有偶,在諾斯底主義中,也將「埃及」與「身體」連接了起來。

「埃及」作為物質世界的象徵在諾斯底主義中是很普遍的(且不僅是在諾斯底主義中)。聖經關於以色列人奴役與解脫的故事,為諾斯底派喜愛的靈性解釋提供了題材。但是,聖經故事不是唯一使埃及蒙上這層寓意的素材。

從古代的時候起,埃及就已經被看作是死者信仰的故鄉,因而是死亡的國度;埃及宗教的各種特徵,諸如長著野獸頭的諸神、巫術的重要地位等,都引起了希伯來人與後來的波斯人的特別恐懼,使得他們把「埃及」看作是魔鬼能量的附體。

諾斯底主義者轉用這種評價,把埃及當作「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無知世界、邪惡宗教的象徵來加以利用:「所有無知者(即那些缺乏諾斯的人)都是埃及人」,希波呂特斯(Hippolytus of Rome)引用的一句《彼拉特》箴言如是說(Hippol.v.16.5)。

(《諾斯底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以下簡稱為《The Gnostic Religion》.Hans Jonas. p110~p111)

彼拉特(Perates或Peratae)是西元2世紀的諾斯底教派,如今我們只能從希波呂特斯等人的著作中看見他們的一點思想,比如「肉體乃是小埃及」(Hippol.v.16.5)。

在諾斯底主義的思想中,最主要的訴求便是:肉體、物質世界是邪惡的,靈魂是神聖的,人必須獲得「諾斯(知識)」才能從肉體這個枷鎖中解脫,回到普累若麻,也就是天堂。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出埃及」其實也就是「出身體」。

而「鹽」,在煉金術中是汞硫反應所產生的結晶,這種結晶在一開始是粗糙並具有雜質的,經過不斷的提煉,最終得以昇華,變得純粹。「鹽」的這種特質,也被用來描述在人的靈修上,去掉肉體和靈魂的雜質,最終成道。

結合諾斯底對於「埃及=肉體」的看法,以及煉金術中「鹽=結晶」的釋義,我想我們能大致上推測出學院的魔法師——或是說觀星者們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了,也就是「諾斯=知識」。其中,起源派不僅追求靈魂的超脫,更追求身體上的淨化,根據他們的做法,起源派可以說是激進派、基本教義派。也因此,純粹的晶體,純潔無瑕的身體的象徵,結晶人,被起源派視為理想的生命狀態。那麼我們也能知道,為什麼有些結晶人浮在半空中打坐了:靈修。

不過,「所有無知者都是埃及人」這句話,似乎與我們剛剛所說「對古希臘人來說,埃及便是智慧的象徵」相互矛盾了,這又該怎麼解釋?

諾斯底主義中的所謂「諾斯=知識」,並非是我們所認知的「對世間萬物的認識」的知識,而是神聖、超脫、不可言說的神秘知識。也因此,諾斯底又被稱作「靈智派」或「靈知派」。而正因為所追求的是「非現世的物質知識」,所以由觀星者構成的學院才會熱衷於追求來自交界地外的智慧,也就是輝石、結晶人。

瞭解了這層道理,讓我們再看回兩位化為結晶的起源派大師,便能知道,在他們追求起源的道路上,他們可以說是「修成正果」了。但當看往「彗星亞茲勒」和「毀滅流星」的文本敘述,他們對「諾斯」的追求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為了與結晶合為一體,甚至不惜以源輝石刀讓自己先步入死亡後再重生,最終以精神和靈魂的崩壞,只換來肉體的昇華,這真是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原來是功德圓滿辣~但是,他們兩人所獲得的,究竟只是「知識」,還是真正的「諾斯」?

於是我們知道了,結晶人雖然來自交界地之外,卻仍是屬於「這個宇宙內」的事物。起源派為了追求諾斯,不惜大動干戈,最終所得到的,仍只是屬於這個宇宙內的知識,而不是超脫這個宇宙之外的奧秘,「諾斯」。

所以他們的靈魂,依舊沒有越過這個宇宙,越過執政官們(Archons)掌管的天,回到普累若麻,依舊困在這個物質的世界,困在這副他們視為已臻完美的肉體牢籠中。



1-8 星星之二:白王與黑王


斯斯有兩種,星星也有兩種。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星星,成為了結晶人,但是宇宙中也有為數眾多、不閃爍的星星,或者說,漂浮石塊。

搭配相關文本以及環境暗示來看,黑王與白王即是星星本身。而根據其體型以及星星的大小,可以知道他們作為天體,是漂浮於宇宙中的小石塊、微型行星,也就是小行星。小行星的特性,便是會跟隨重力大的天體。而一旦受到更大的重力吸引,就會被拉走——質量大的天體會自太空中捕獲、搶奪衛星。

而其名「白王」和「黑王」——從中文譯名很難看出任何端倪,讓我們看看英文名稱:白王是"Alabaster Lord”,「雪花石膏王」,黑王是”Onyx Lord”,「縞瑪瑙王」(如今Onyx一詞多指黑瑪瑙,紅縞瑪瑙名為Sardonyx。作為一種描述性用語,Onyx也通常用來指有「平行帶狀紋路」的雪花石膏、大理石、方解石、黑曜石、蛋白石)。

雪花石膏是一種方解石,也就是碳酸鈣。黑瑪瑙則和結晶人一樣是一種矽酸鹽礦物,只是本質上是一種含蛋白石與隱晶質石英的玉髓——然而這麼詳細的分法,是近200年來才有的發現,也就是現代本位的觀點。綜觀來看,在交界地,Onyx一詞更多是作為一種描述性的用語,用以描述這種表面有「帶狀結構」的石頭——在黑王與白王身上都看能見帶狀的紋路,所以在實際的分類上,他們就是一種有帶狀紋路的石頭。

這兩種礦石,都能在埃及地區採集到。那麼,他們是不是也是參考自埃及呢?

▲左:古埃及的奴隸像。右:腐敗湖白王。確認過內褲,是同一副窮酸樣。不過至少右邊的內褲看起來高級一點,king of 內褲

是的,其實他們便是對照了現實中的埃及奴隸。

在遙遠的未來,黑王與白王的事蹟只剩下殘破的零星片段。首先剛剛提到,他們和來自宇宙的怪物:形似蟻獅的墜星獸、以及其羽化後形似蟻蛉的艾絲緹,擁有相同的紫色重力。當中黑王不僅手持「金色隕石」作成的武器,更擁有與艾絲緹雷同的隕石招式。再者,他們的分布廣泛,卻都是單獨出現,意味著他們並非是統一的族群,有各自的目標。

▲不同顏色的隕石,暗示了其背後不同的勢力。白色為白色女王、月的同盟,而金色自然是後來無上意志的爪牙。至於「古代種族」,這個古有多古,從諾克史黛拉的黑月文本來看,應該只比稀人的到來稍晚而已

當然,他們的武器外在外觀上也能找到與埃及武器相關的參考。

▲劍身飽滿而後收斂,劍尖處為圓刃的造型。

▲這是現代以銅重鑄的著名埃及鐮狀刀,Khopesh,「法老之劍」。注意箭頭處,是用金屬條鍛接的痕跡,也就是說黑王大劍是把Khopesh的刀刃部切下來鍛接在白王劍柄上的武器。是叛變的味道(說謊的味道.jpg)。

黑王大劍的原型,埃及的Khopesh是相當古老的武器,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2500年的禿鷹碑(Stele of the Vultures),碑上描繪的蘇美城市拉格什(Lagash)的國王恩納圖姆在揮舞著的便是Khopesh。

目前的研究認為,這種武器是由戰斧(Epsilon axe)演變而來。最早這種武器由青銅所製,後來逐漸轉為鐵製,著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式,其在位時軍隊便是以此為主力。直到西元前1300年,Khopesh才退出戰場,轉為象徵性的儀式用途,作為具有身分地位人物的陪葬品,比如在圖坦卡門的墓裡發現了兩把銅製的Khopesh,因而也被視為法老的象徵,一言以蔽之,就是「法老之劍」。

▲Epsilon axe,因其外型像是希臘字母ϵ(讀音為Epsilon)而得名。又被稱為「窮人版Khopesh」,主要是分發給非主力部隊或非正規步兵。

根據遊戲內容得出的更詳細的情報,能得知黑王與白王不僅在顏色和力量的性質上完全相反,其所處位置、人身自由更是大為不同。

擁有著「引力」,手持「白色隕石」做成的武器的白王,分布於寧姆格福海邊、哭泣半島地坑、利耶尼亞學院杜鵑教堂、腐敗湖高台以及化聖雪原的耶羅.亞尼斯坑道,並且,拉塔恩曾向其學習重力魔法。

黑王則擁有近似於艾絲緹的「斥力」,手持「金色隕石」製成的武器,並都被關在王室封印監牢、封印洞窟。尤其是在亞譚高原的封印洞窟,需要經過整整5道幻影牆壁才能看到黑王,而黑王腳下被封印的隕石的樣式,則與神授塔頂雙指遺體處一模一樣。

▲封印洞窟的封印(左),以及神授塔頂(右)。同樣的封印,但不同的是,左邊還是活著的星星,右邊的星星則已然死去。

關於這顆隕石的秘密,並非我們現時的重點,而是藉此證明了,黑王來自金色隕石,也就是信仰無上意志的石膚種族。並且,作為「埃及人的奴隸」,石膚種族也暗指了被埃及人所奴役的以色列人。(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這三者「有時候」可以指同一群體,大體來說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同一族群。不過在這裡,將石膚種族,尤其是黑王,理解為被埃及人所奴役的「以色列人」即可。)

從以上的資訊我們便知道了,為何拉塔恩是和白王學習重力,為何白王會出現在學院,為何白王比黑王有更多的人身自由。顯然,作為結晶人的下位種族,白王更為「乖巧」,也更親近人群。而黑王將原本的劍身截斷,鍛接上以金色隕石所製,象徵「法老之劍」的Khopesh,其信仰和反叛之心可說是昭然若揭。

無上意志與月的戰爭,早在交界地外便無聲無息的開始了。

▲出現在學院杜鵑教堂的白王,也是一種暗示和諷刺——杜鵑可不是現在才有的產物。在諾克史黛拉之月上面,早就有杜鵑的身影。



1-9 正義


從黑王的原型身分與反叛,我們會發現,原來不只交界地上手無寸鐵的平民,連擁有力量的黑王與白王也免不了被更巨大的權力壓榨的命運。這種在力量、位階、制度上的不對等、迫害而導致的革命,弱者所求無他,惟「正義」二字而已。

從風暴城的接肢、摩恩城的悲劇、風車村的慘狀、對混種和體型的歧視、惡兆的待遇、大商隊的悲劇、死眠少女菲亞想拯救的「弱勢族群」死誕者、神祇對生命的態度……等等,無論是因為奴隸制度,或是因為階級、政治因素下所造成的剝削、歧視、不對等、虐待,都是交界地中一再重複、不斷提及的題目之一。握有權力者的掠奪,底層與弱者的嗟怨、怒火、反撲,都緊緊扣著正義一詞,也引發出玩家內心對於正義(justice)的討論。

而正義,有許多不同的面相,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不同的角色來說,正義的面貌都不盡相同。比如說,政府實施單身者年收40.8萬以下免稅,對該族群來說便是一種正義,是屬於利益上的正義;2022年8月開始,公私立高中廢除早自習,最晚8:10到校,對於高中生來說也是利益上的正義;大義滅親,是一種責任上的正義;基於買賣契約給付款項,是契約上的正義;尊重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是美德上的正義。

甚至還有宗教上的正義,比如基督教的「因信稱義」。說的是人生來有罪,但因為耶穌以血肉消抵了人類的罪過,所以只要信了耶穌便是無罪,便可稱為「正義的人」,也就是德罪相抵,達到平衡。

小至個人,大到政治,都脫離不了對於「正義」的討論,甚至連選舉快到了開始造橋鋪路,我們都會想這是否在謀求政治上的利益——這也是在正義的範疇內。這一題目可以簡單到如平分糖果,也可以繁複到如電車難題,其追求的不外乎都是:普世價值的世俗約定、人的美德、價值的衡量、公平與公正。

然而,「正義」一詞,在最一開始並沒有如今的「公正、公平」之意。

正義,justice一詞,來自於羅馬正義女神Justitia,或稱Lady Justice,而羅馬正義女神又來自希臘正義女神Dike,最終能追溯到印歐語詞根*deyḱ-,「指向、顯示」,這一詞源又能衍伸出dīcō,「說」,都是在審判時在法庭上會用到的動作與詞彙。

▲在法庭上就是像這樣又指又說

在古希臘的公民社會,當時並沒有所謂的律師,上了法庭必須仰賴演講者的寫稿,或是直接聘請演講者。這群熟悉法律、博學又能言善道的智者,便被稱為Sophist(從智慧Sophia一詞變化而來),也就是智辯士。為了自我保護、獲得知識,許多人便會向辯士們學習,一時之間,辯士之學蔚為主流。

這群辯士相當懂得哪些詞彙能娛樂、打動聽眾,精通修辭技巧。由於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他們就如同當今的補教名師兼律師),他們的收費高昂,加上對於傳統信仰的質疑、探求天地真理的態度,漸漸使得Sophist一詞帶有了貶意,從「智辯士」變成了「詭辯士」。

話說回希臘的正義Dike,這一詞源自印歐語根*deyḱ-,衍伸出dīcō,「說」;最終演變成了dictator,「獨裁者」。而Dike,希臘文的「Δίκη」,其意為「審判」。


是的,「正義」就是「審判」。那麼審判的權力握在誰的手上?正義女神雕像手上的劍說明了一切:有力量的人說了算。

這最原始的釋義,卻是最符合交界地的現況的解釋,因為交界地從未出現過民主政治,更沒有休謨、邊沁、康德、羅爾斯等近代哲學家。因此,對於交界地的「正義」這一命題,可以說很慶幸的,我們不用討論像是戰爭中殺一人救三百人是否值得的問題,不需要去設想不同的情況下,是否符合道德上的正義或程序上的正義,也不需要去衡量生命的價值。

關於交界地的「正義」議題,比起我們上面所說的課稅、早自習等政策,或是美德、宗教意義上的,這種具有「平等」的意義的正義,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智辯士塞拉西馬柯對於「正義」的論述,更符合玩家所面臨的交界地的現況。

在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中,第一卷便是關於正義的討論——或許這意味他依舊惦記著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死。對柏拉圖來說,蘇格拉底之死可說是一種不正義的展現。柏拉圖藉由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展開對於正義的討論,以及後續一連串對於理想中的國家的描繪與論述。

以下為簡短版,非常推薦去看全文,不僅可以體會何謂「蘇格拉底反詰法」,也能透過這些對話,看見柏拉圖的幽默風趣和思想(因為實際上柏拉圖是藉由蘇格拉底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讀者也會參與這個對話、進行思考,產生自己的看法。

◇◇

蘇格拉底和格勞孔(柏拉圖的哥哥,蘇格拉底的熟人)參加色雷斯女神本迪斯(Bendis,月亮和狩獵的女神,曾在上回阿提蜜斯的部分提起)的獻祭和節慶。途中他們遇到了幾個朋友,聊著便聊到了「正義」這件事情。其中,凱帕洛說到一半,便因為要參加獻祭,將話題交給了波策馬科爾。

在蘇格拉底和波策馬科爾討論正義的途中,智辯士塞拉西馬柯甩開了周圍想聽雙方討論的眾人的阻攔,一個箭步衝了上去,劈頭就指責蘇格拉底別只光提出問題而從不表達自己真實想法,並叫蘇格拉底別再用「一種責任」、「一種權宜之計」、「一種好處」等等的世俗價值觀,以藏拙、譏諷的方式迴避,而不直接對「正義」一詞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雖然早就看到了在一旁極想加入話題的塞拉西馬柯,但蘇格拉底對這突如其來的怒火仍是非常震驚。一陣閒話家常後,塞拉西馬柯便表達了他對正義的看法,也就是他那有名的格言:

「正義便是強者的利益」。

塞拉西馬柯對這句話的解釋是,無論是獨裁、貴族、民主政府,總歸是誰強誰統治,並且統治者一定會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因此人民遵守對政府有利的法律就是正義,不遵守的人就是違法且不正義的。

蘇格拉底聞言,透過他的反詰法,表示統治者也有可能出錯,會制定出對自己不利的法律,那麼一旦人民遵守對強者不利的法律,也就是對強者的損害了。

對此,塞拉西馬柯則表示,嚴格來說,強者是不會犯錯的。無論是醫生、藝術家、工匠都是一樣,知識不足才會犯錯,犯錯的程度也就等同他和自己的稱號不相稱的程度。工匠賢者如此,統治者亦如是。所以當統治者是「真統治者」時,是絕不會出錯的。

此話一出,表示塞拉西馬柯將統治作為一種「技藝(craft)」看待。蘇格拉底抓住了這個概念,又開始了他的反詰。蘇格拉底說,就像醫生的技藝,作用對象是病人;牧羊人的技藝,作用在羊身上;舵手的技藝,便是照顧作為手下的水手。因此統治者的技藝對象是平民,也就是說實際上統治者的技藝實際上是為了老百姓、弱者的利益。

(至此,正義的定義已經相反了,從強者的利益變成了弱者的利益。)

塞拉西馬柯沒有回答,反而是先問蘇格拉底,你有沒有奶媽?

蘇格拉底一臉疑惑。奇怪了,該回答的你不回答,問這什麼怪問題?

塞拉西馬柯說,因為顯然你流鼻涕時她沒幫你擦,也沒讓你知道牧羊人和羊的差別。

在你的想像中,牧羊人把羊餵得又肥又壯是為了羊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牧羊人的利益。但事實是當統治者在位時,他是將人民當作上面所說的牛羊;統治者日夜操心,為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正義也好、正義的人也好,誰是強者,誰是統治者,它就為誰效勞,而不是為那些受苦吃罪的老百姓們以及受到使喚的人們。

(隨即塞拉西馬柯便接著拋出「不義者比正義者過得更好」的看法,不過這屬於第二回合的辯論了,因此先暫且擱下。)

面對這番言論,蘇格拉底則繼續在「技藝」上做文章。

蘇格拉底指出,嚴格來說,不能一個舵手因為航海而身體健康了,就將航海術稱為醫術;一個人在賺錢的途中身體健康了,也不會把賺錢的技術稱為醫術。每種技藝的利益都是獨特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行醫得到報酬,除了他自己的醫術外,還另外使用了賺錢的技術。如果只使用技藝,是不能得到報酬的。

因此關於統治者的正義,一切的部屬營運都是為了技藝的對象,也就是弱者的利益,而非強者的利益。

◇◇

至此,兩人便沒有再對這一議題進行辯論,轉往第二個話題了。

大致來看,塞拉西馬柯給出的關於正義的定義,也只是正義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並顯然,塞拉西馬柯是將「正義」等於為「權力」了。在我們的日常互動中不常體會到這種正義,因為這種正義不是個人的美德,而是政治性極強的整體正義,也就是政府的正義。

「弱肉強食的社會」,塞拉西馬柯在這點上確實看的很透徹。就算到了2500年後的現代,縱使文明進步了許多,這點本質也沒有多少改變;比如在工作中,上級叫你作什麼,你就得往那個方向走,因為這顧及到整體的利益,也就是公司的正義。

而就算強者為弱者服務了,像是公司的福利制度,像是政府為弱勢團體制定的福利政策,表面看起來是損害了這些強者的利益,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員工更有產值、增加公司營收,讓社會更加穩定、政權也就更加穩固——就像前面說的,選舉前花大把鈔票蓋橋鋪路,最終是為了選票,也就是自己的利益。

稍微複雜一點的例子,麥克.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提到,捷克共和國在提案中調漲吸菸的付加稅,而菸草商Phillip Morris對此做了損益分析,得出的結論竟然是:人民抽菸,政府反而得利。

扣除掉因抽菸而導致相關疾病的醫療成本,光從各種菸草製品中的抽稅、因為抽菸而早死的人、因早死而省下的退休金、醫療照顧費用、老人照顧費用……等等加總起來,政府的公共財政竟是正收益,粗估可達當時的1.47億美金。換言之,每有一人因抽菸而死,政府就能省下1200元美金。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在這裡討論「人命的價值」的功利主義的問題,而是藉此可看出,政府的確會制訂對自己有利的政策。調漲稅收的影響,無論是否導致吸菸的人口的增減,總體來說都是利大於弊;如果因此抽菸的人變少,人民更健康,生產力提高,醫療成本下降;如果因此抽菸的人變多,也能幫政府省錢。

民主社會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貴族、甚至獨裁體系?因此,塞拉西馬柯才說蘇格拉底對牧羊人和羊的關係想像是錯誤的,政治權力的運作,並不如蘇格拉底所想的「一種技藝」這麼簡單。

(蘇格拉底將技藝分為專業的技藝和賺錢的技藝,其實從他的對話中能看的出來,他是不喜歡將專業扯上金錢關係的人,甚至在《會飲篇》中他明確拒絕了學生的學費。可以說在蘇格拉底的觀念中,不收錢是一種美德。)

由此來看,雖然塞拉西馬柯將對於正義的討論導向「技藝」導致他在後面的辯論中落居下風,但「正義是強者的利益」,實在是相當強而有力的立論。就塞拉西馬柯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就政治權力的角度而言,不得不贊同這句話。

那麼蘇格拉底有反駁成功嗎?

雖然蘇格拉底以透過抓語病的方式,透過不斷的類比、反問,將答案引導到完全相反、矛盾的定義(經典的蘇格拉底式反詰)。但充其量,只能說是用部分來看整體,逞口舌之利罷了。他並沒有在真正的意義上反駁「正義是強者的利益」這一論點。

並且就像剛剛提到的,政治權力,總體正義,實在不能說是一項技藝。政策就像是加強版電車難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只有一人」的那條鐵道,但如果「那一人」是自己的子女,天秤馬上就會往另一邊傾倒——因為「價值」被改變了。在民主社會,政策是許多價值衡量、利益衝突下的結果,不是單純的扶弱濟貧。而獨裁和貴族政體的政策,則又逃不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的範疇了。

我想,根據蘇格拉底對於美德的重視,若他能提出「但的確是有不為整體價值的利益,純粹美德的正義,這種正義才是我們值得去追求的」的看法並加以舉證,才能與「正義是強者的利益」這一強而有力的事實一較高低。

因此這一回合,雖然在表面的辯論上,蘇格拉底藉由口舌之利獲勝,但在意義上,我認為蘇格拉底對這句話的反駁是失敗的。

那麼下面,我們簡單的看一下塞拉西馬柯後續的論述。

◇◇

上面我們提到塞拉西馬柯拋出了「不義者比正義者過得更好」的看法,他更接著說了:

正義的人總是比不正義的人吃虧;比如做生意的時候,正義的人總是拿得少,不正義的人拿得多;交稅的時候,正義的人交得多,不正義的人交得少。正義的人當官總是因為有太多的考慮而處處掣肘,不惜得罪親朋好友也不肯假公濟私,不正義的人則處處相反。像這種能夠大撈油水的人,這種最不正義的人,便是最快樂的人。

極端的不正義就是大竊國者的暴政,無論是神聖的還是普通人的,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只要是別人的東西,都肆無忌憚的強取豪奪。一般人要是犯了錯,一旦被查出來都是被大加撻伐,不僅要受罰還要名聲掃地。而那些掠奪人民的錢財、身體、自由的人,不但沒有惡名,反而還被認為有福。一般人之所以譴責不正義,並不是怕做不正義的事,而是怕吃不正義的虧。

所以啊,蘇格拉底,不正義的事情只要幹的夠大,是比正義更有力、更如意、更氣派的。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是有好處的。

正義的人無知愚蠢,不正義的人聰明有主意,極致的不正義比極致的正義更加有利。

面對這番言論,蘇格拉底首先對正義和不正義的人的特徵進行了修正:正義的人由於不會想勝過同為正義之人,因此是有知識的好人;而不正義的人則處處想贏過同類,因此是沒有知識的低劣的人。

蘇格拉底也對正義與不正義孰好孰壞進行了一番辯駁:正義的人因為不會想勝過同類,所以是聰明、團結、能成事的;而不正義的人則因為想勝過同類,因此是競爭、分裂,成不了事的。而作為心靈的一種德性,正義的人能生活得好,因此是快樂的人,而不正義者則必然是痛苦的。

但面對這一連串的反詰,塞拉西馬柯已無心辯將下去,只是敷衍帶過,「是是是,反正你高興就好」。

◇◇

這裡我們不討論雙方孰勝孰敗,孰優孰劣——誰說的更有理,看完兩者對話,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這是對話錄的有趣之處。因此,讓我們將焦點放在塞拉西馬柯上面的這一段說法。

如果在塞拉西馬柯這段話說完,腦中想起了幾個參選的政治人物,那我想塞拉西馬柯的說法是很有說服力的,縱使在道德直覺上,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才是對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很想相信蘇格拉底,但塞拉西馬柯說的是事實。對畫師來說,比起畫正常向的圖,色圖能引起更多關注;比起正當手段,不法更能謀取暴利。每個人都不想吃不正義的虧,但是一旦有機會,還是有人會選擇不義,因為不正義的確比正義更有利可圖——反正不要被人爆料就好了。

反正沒有警察在看,紅燈右轉;雖然是紅線,但只要打指示燈,停個一下應該也是無妨;反正沒人知道,內神通外鬼、拿回扣、報公帳、黑白通吃……等等。僥倖心態、貪小便宜,是人性的弱點。

又像是近期很紅的AI繪圖問題,當大家都在討論繪師的未來時,就有人圖AI之便,在委託社團開了AI繪圖委託。更有人觀看繪師的繪圖直播,把繪師的途中截圖拿去給AI算完搶先發布。的確,大部分人的價值觀都會認為這麼做是錯的,這麼做對繪師來說是不正義的事情,因此這些人才會被冷嘲熱諷、大加撻伐,但它就是發生了,因為有利可圖。

不得不承認,雖然塞拉西馬柯說的不是美德上的真理,卻是現實上的真理。

「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還是得提到這種功利主義的問題,價值與價格間的衡量。簡單來說,便是「要給你多少錢你才願意做這件事情?」。雖然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做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情,但是對功利主義者來說,這只是「價格」的問題。

就像有人賣腎換iphone,鮑鮑換包包,my縫換my phone。要給你多少錢,你才願意讓我拔掉一根牙齒?打父母一巴掌?喝下嘔吐物?換掉現在的工作?住在沒有電沒有網路的鳥不生蛋的地方?

假使給你足夠巨大的利益,你是否願意盜國?是否願意發動戰爭?

當看到烏克蘭戰爭,中國二十大,一切都不言而喻。

「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不正義的人更聰明有福」、「極致的不正義比極致的正義更加有利」。塞拉西馬柯對於正義的看法,可以說是基於一種屈服於現實的消極態度:權力掌握在強者的手上,而強者都是不義之人。

但是,你能怪罪於他嗎?你能對塞拉西馬柯的看法加以苛責嗎?

同樣身處在巨大的洪流中,我們便如交界地中不會攻擊的平民怪物,就像被滾滾流水捲起的沉沙一樣身不由己,又無能為力——當然,我們擁有名為選票的力量,名為輿論的力量,名為監督的力量,然而這是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力,我們能毅然決然的說出「惡法非法」。

但是,在「不義的統治者的正義」下所支配的律法、所統治的交界地,沒有力量的人、沒有權力的人,是無力改變現況的,只能唯唯諾諾的承認「惡法亦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所以力量,正是為王的理由。

因為正義,正是強者的利益。

◇◇

不過,關於正義Dike,他的印歐詞源*deyḱ-,其實還有其他的衍生。

在前面,我們說到了印歐詞源*deyḱ-,含有「指出、展示」之意。而這一詞源除了演變出了dīcō,「說」,最後也演變出另一個拉丁詞彙,digitus。

「指頭」。

能言善道的雙指,是行使無上意志的「正義」的使者。


指頭無法發聲,卻能言善道;
指頭固執蠕動,空中布滿奧秘——
隨後我們得到了話語,那信仰的話語。

——《雙指的傳說

◇◇

藉由剛剛對於「指頭」一詞在詞源、哲學上的解讀,我們也就知道遊戲中這些手指所代表的涵義了。

▲各種指頭道具,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手指有左右手之分,而古時候對左右手的觀念是,右聖左邪

這些指頭,代表的是各勢力的「正義」的展現。而從上文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我們是從邪惡的意義上來解釋「正義」。這種解釋角度,可說是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的風氣。

比如在西元二世紀的早期基督教神學家馬吉安(Marcion),自立諾斯底主義的馬吉安派,是第一個被教廷判為異端並逐出教會的派別,在《天主教百科全書》中,被稱為「基督教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敵人」。

而馬吉安對於「正義」的解釋,便是基於這種邪惡的意義上。

……對他(馬吉安)而言,正義與善是矛盾的,因而不能居於同一個神之中:對每一個神的觀念,當然包括對真神的觀念,必須是毫不含糊的——這是所有神學二元論的陷阱。正義的神是「律法的」神,善的神是「福音的」神。馬吉安在這裡以及在其他地方把保羅過分的簡單化了,把律法的正義理解成只是形式的、狹窄的、回報的、復仇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種正義並非徹底的罪惡,是創造主——神的核心屬性。(《The Gnostic Religion》. Hans Jonas. p131~132)

其中,「創造主」指的並不是「真神」,而是我們所身處的物質世界的造物主,巨匠造物主「得謬哥(Demiurge)」,他是象徵「神的智慧」的蘇菲亞(Sophia)在普累若麻(由真神所造就的完美世界,也就是天堂)之外所生的獅頭怪物。

得謬哥所創造的這個物質世界,是對於普累若麻的歪曲模仿。諾斯底主義者借用了柏拉圖主義的巨匠造物主的概念,說明了為何現世並非完美、充滿苦痛。而「得謬哥」這一形象,則用來解釋《舊約》中那位善妒易怒的上帝。

馬吉安對於「正義」的解讀,可說是比塞拉西馬柯的正義更加的狹隘、尖銳,卻也同樣適用於雙指;若說塞拉西馬柯的正義解釋了雙指的本質,那麼馬吉安的正義則解釋了雙指的性格。

另外,在「雙指的傳說」中,提到了「話語」一詞。在古希臘,有一個哲學詞彙具有這樣的意義:邏各斯(Logos),常被翻譯為Word,「道」。這一詞源衍伸出來的便是邏輯(logic),以及各學科的尾綴(-logy)。其拉丁語為ratio,後來則成為英文的reason(道理、理智、原因),以及Rationality(理性)的字根。

邏各斯是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基督教神學中的重要概念。在哲學中,邏各斯由赫拉克利特提出,表示「支配萬物的規律性」或者「原理」。在亞里士多德那裏,邏各斯變成了另一種意義,在亞氏的修辭學中,將邏各斯視為三種說服人的方法之一:理性的辯證,也就是「說之以理」。另外兩種則是「動之以情」以及「個人的品德」。

在基督教神學中,邏各斯則取其前者之意。它是耶穌基督的代名詞,因為他是天主的「聖言」——也就是雙指的傳說中所提到的「信仰的話語」、「道(Word)」,萬物的規律的源頭。

中文用「道」這個字是相當精準的翻譯,因為「道」也同時具有「說」和「規則」的意思,《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世界便是用「說」出來的。

邏各斯是往後我們在說到哲學、諾斯底主義相關內容、文本時必然會遇到的重要概念。在上篇的1-5「巨人與大蛇」,在提到坩堝的部分所引用的《波伊曼德拉(Poimandres)》文本,當中的「道」所指的便是邏各斯,也就是萬物的規律性、原理。

◇◇

經由「雙指的傳說」、話語、邏各斯、規律性或原理,也就能判斷出遊戲中「回歸性原理」和「因果性原理」這兩項禱告出現的年代,是在雙指降落之後了。尤其,從「因果性原理」中,也能一窺雙指以及其背後的神,那以眼還眼的「正義」的性格。


就像馬吉安所說,這個「律法的」神,是「正義」的。

根據以上的資訊,能很快的讓我們做出聯想——或許腦筋動得快的人已經想到了。無上意志的性格就像是剛剛所提的巨匠造物主得謬哥。而遊戲中,無上意志也確實就是明指舊約中的那位動不動就降下天罰、你不信我就摧毀你、甚至是和自己有過約定(律法)的自己的子民也照樣摧毀的舊約上帝。

若說無上意志就如同得謬哥,那麼「神的智慧」蘇菲亞,又會是誰呢?

你是否想起了改宗塔和邊境改宗塔裡面,瑪莉卡雕像前的那句話



1-10 母神


至此,算是將整個交界地的基礎做了大致上的建設。從祖靈、祖靈之民、亞里士多德、希臘時期的部分文化觀念、煉金術、巨人與大蛇的概論、白色女王的構成、宵眼女王、瑪莉卡、拉達岡、星星,接著談到了一點哲學,並順著正義這根藤,摸到了雙指這顆瓜。更甚至,藉由同樣對於「正義」有著類似理解的諾斯底主義,我們稍微帶出了瑪莉卡的另一個身分,「神的智慧」蘇菲亞。

但是,我並沒有在這裡便開始探討「蘇菲亞」這一身分,因為撇開本文不含的基督教神學,我們目前的知識基礎還不足以探討「瑪麗卡究竟是哪一個版本的蘇菲亞?」這一類的問題。因此,這個話題我會放在後面一點的位置,屆時,我們也將能知道世界真正的起源究竟為何。

(諾斯底主義是一種混合主義、綜合主義,囊括了希臘神話、希臘哲學、基督教神學以及摩尼教、祆教中的概念,從地域來看,可以分為埃及型和敘利亞型。諾斯底派別眾多,像是西門派、瓦倫廷派、賽斯派、曼達派、巴貝洛派、奧菲特派,以至於我們上面提到的馬吉安、摩尼教……等等。

尤其瓦倫廷,在《The Gnostic Religion》中對他的描述是:「他是唯一一位擁有一整批有名的門徒的諾斯替主義者。」(p164.)

「這個學派之思想是何等的無拘無束與多產,他的學說差異是何等地豐富多樣,從下列這個事實就可見一班:單單關於普累若麻的發散,在伊里奈烏、希波利特、伊皮法紐與《奧迪多土摘要》中,就有不少於七個版本(馬庫斯的版本不算在內)。」(Ibid.)

「伊里奈烏所做的以下評論,就是針對瓦倫廷主義者的:『他們每個人每天都發明些新東西,若不能夠這樣多產,他們中沒有一人能算得上完美』(Iren. I.18.5)。」(Ibid.)

正是這種混合主義加上眾多派別,使得一般人在沒有哲學、神話、神學基礎的情況下,要對之講述諾斯底主義是相當困難。可以打趣的說,要了解諾斯底主義,首先要有諾斯(Gnosis,知識)。因此,我會將要了解諾斯底主義所需的知識拆成數個部分,結合遊戲中的設定,最後再做整合。)

到了這裡,我們會發現瑪莉卡,或者說是白色女王,她的象徵意義、權能之廣可以說是包山包海,而水銀、濕、冷、月、智慧、死亡……等等詞彙又確實是在「白色女王」這一陰性象徵集合體的象徵涵義之下。

而這眾多的身分也令我們感到些許混亂,因為顯然,這些身分是代表她不同時期的樣貌,那麼她在什麼時候是蘇菲亞?在什麼時候是月神?在什麼時候是聖樹女神?地母神?聖母瑪利亞?

因此在這裡,我將引用《西方哲學史》中對於母神轉變的描述,大致的排出身分轉變的時間線:

在巴比倫,大地女神伊絲塔在眾女神之中是至高無上的。這位「偉大的母親」在整個的西亞洲以各種不同的名稱而受人崇拜。當希臘殖民者在小亞細亞為她建築神殿的時候,他們就稱她為阿提蜜斯,並且把原有的禮拜儀式接受過來。這就是「以弗所的黛安娜(阿提蜜斯)」的起源。基督教又把她轉化成為童貞女瑪麗亞,但是到了以弗所宗教大會上才規定把「聖母」這個頭銜加給我們的教母。

當然,如果我們要詳細的說這位「偉大的母親」的演變,以及從烏爾城開始一路向西的傳播演變過程,可以從蘇美人的提亞馬特(Tiamat)說起。提亞馬特生下大地姬夏爾(Kisher),姬夏爾生下大地女神基(Ki)。「基」和天神「安」,生下了風神恩利爾,恩利爾再生月神南納,南納又生了「天后」伊南娜(Inanna)。

伊南娜(Inanna)的形象傳遍了整個印歐地區,她在巴比倫變成伊絲塔(Ishtar),在黎凡特變成腓尼基人的阿絲塔蒂(Astarte);傳到了亞述,就化為了阿絲拉圖(Asratu);到了迦南北邊的烏加里特,在其方言中化為阿提拉圖(Aṯiratu);傳到了迦南,被稱作亞舍拉(Asherah)。

而亞舍拉,至高神埃爾(El)的配偶,其子為海洋本身,亞姆(yām),因此她又被稱為「海洋女神」、「行於海上的偉大女士」。亞舍拉和巴力(至高神的代稱,在第一篇提過這一詞的意思為「主人」)代表了當時以色列人的傳統信仰,然後和崇拜耶和華的派別在信仰戰爭上落敗。

在烏加里特發現的亞舍拉護身符,可以看到從亞舍拉的腹部長出來的生命之樹。樹,也是亞舍拉的代表,因此希伯來聖經中多次提到的「亞舍拉柱(Asherah pole)」,指的便是象徵女神的聖樹或是雕有亞舍拉像的柱子。

▲烏加里特發現的亞舍拉護身符

而這一聖樹女神,傳到了以弗所,也就成為了「以弗所的阿提蜜斯」,阿提蜜斯後來又與巫術女神黑卡蒂、月神賽勒涅/黛安娜合稱為月神。最後在西元5世紀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變成了聖母瑪利亞。

▲母神大致上的演變路徑。其中要注意兩點,第一。阿提蜜斯信仰其實佈滿整個希臘半島,這裡是為了強調我們所提到的三位地方性的阿提蜜斯,才以斯巴達為代表。第二點,這是非常簡易、概括的版本,只是這一系統的主幹。它的分支演變,像是伊絲塔的愛與戰爭,在希臘神話又被拆成愛神阿芙洛迪特、戰爭女神雅典娜。

因此,在現實世界中,如果忽略權能重疊的部分,母神的演變大致上是地母神→天后→聖樹女神→月神→聖母瑪利亞。

而在交界地,目前我們所知的演變則是月神(三相之月)→聖樹女神(三狼少女)→地母神(如今的瑪莉卡)/天后(主權女神)。那麼,蘇菲亞又該排在這條「偉大母親時間軸」中的哪裡?

我們可以發現,交界地母神的演變順序,和現實中是相反的,因此,這位和基督教有相當淵源的「神的智慧」蘇菲亞,我們不妨將之排在最前面,也就是:

蘇菲亞→三相之月→聖樹女神→地母神/主權女神。

當然,這不是「明天就從月神變成聖樹女神」那種立即的演變,而是為了更容易掌握整體概念進行的描述,因為本質上這些都是同一神祇的不同權能,並且有權能重疊的時候。

在這一部分,我們不僅梳理出了權能轉變的時間線,更得到了一個假設:「瑪莉卡最根本的本源是『神的智慧』蘇菲亞」。隨著後續的介紹,我們將來證明這一假設的正確與否。

◇◇

從這數萬字的旅程,可以看到法環在設定上不僅是對神話從比較學的角度,取其「共相」重新拆解組合,也充分使用了史實、名字和比喻的聯想、轉換,如拉達岡和指頭。尤其是這種比喻上的轉換,在未來我們說到百智爵士、食糞者以及其他NPC時會有更強烈的體會。

因此就如同在第一篇提到的,交界地的各種設定可以視為「GRRM想像OOO在另一個奇幻世界中會如何呈現」,也就是「IF線」。將現實中的神話、人文歷史、哲學思想,如做鋼彈模型一般,拆解各部位當作殺肉,再加上自己的原創膠板、3D列印,最後組成一台極為驚人的「原創」模型。

當然,這些融合的素材來源並不是單一的,就如「交界地」這三個字的意涵,他的來源是多元的,卻又緊扣著主幹。可以說,法環不僅有肉體上的接肢(Graft),更有文化、神話、歷史上的接枝(Graft)。

就像在前面我們提到神皮貴族的原型,來自於內米的黛安娜的祭司,「好樹之王」。這一個頭銜只能透過逃跑的奴隸摘下聖樹的樹枝後,向原祭司提出決鬥來獲得。這則故事也是詹姆斯.喬治.布雷澤的重要著作,《金枝》的標題來源以及開篇故事。

但是,神皮使徒的構成不僅只有「好樹之王」,更有源於阿提蜜斯的神聖樹林的蛇生氏族、阿茲特克的的「剝皮之主」希佩托特克。因此概括地來看,可以說神皮貴族的原型是以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月神相關的「主幹」,接上阿茲特克神話的「枝」。

而「好樹之王」和「剝皮之主」,兩者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都同樣被記錄在《金枝》一書當中。在遊戲中,則是藉由居於阿提蜜絲的聖林的「蛇生氏族」中對於蛇會脫皮的這一習性,作為連結兩者的橋樑。

藉由拆解出原型的要素,我們也就能更清楚的知道哪些要素是重點、那些要素是縫合在主幹上的枝葉,藉此便能去蕪存菁,盡可能的還原出交界地歷史的原貌。

諸如此類,在環學中,像這樣理解事物背後的原型、知道背後的寓意,從而完善法環的故事,可說是一種「寓意解經法」。宗教的寓意解經是基於神秘主義的立場上,相信在經文中還有另一層「真正的涵義」。當然,如果走得太遠,這些釋義就會變得牽強附會,成為藍色窗簾。也因此,我們在開頭便定義了本文的研究範圍,使其對於遊戲內容的釋義,建立在現實中的文獻歷史、神話等實在論的立場上。

所以,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很少提及與神祕主義相關的內容,頂多是不斷強調煉金術中「白色女王」與「紅色國王」的概念,並一點點的加入諾斯底主義的內容,為的就是避免「走太遠」,從而失去了本文的系統性。

這並非代表我們放棄神祕主義角度的解釋,因為法環故事的核心便是基於煉金術、赫密士主義、諾斯底主義等等神祕主義的內容所建立的。但神祕主義是一種含糊、概括的譬喻和象徵,會造成聯想上的發散,進而偏離主軸。

因此就如前面所言,為了避免「走太遠」,我們先藉由神話和歷史的考察建立起整體的架構和體系,也就是「主幹」,接著逐漸加入哲學、神祕主義的內容,豐富內涵和整體的「枝葉」,並與設定緊緊相扣,那麼便能使我們神祕主義的釋義不脫離太遠,並自洽於系統中。

◇◇

至此,本篇暫告一個段落。從這次斷點的語氣可以發現,原本應該是還有下文——我原是打算在這一篇將坩堝時代作結束,並在下篇進入龍神的時代。但寫著發現,這似乎不是兩萬字就能解決的事情。

在本篇,由名字上的釋義、神話歷史的原型對照、哲學意義的解讀,乃至於引進更多的基於諾斯底主義、以及基於諾斯底主義的解讀,我們知道了拉達岡,知道了星星,並藉此對於起源派的觀星者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理解了何謂指頭,並帶出了瑪莉卡的終極身分,「神的智慧」蘇菲亞。

後面,經由對於母神身分的整理、後續對於整體架構的想法,也就印證並呼應了我們在第一篇對於交界地歷史的觀點:「在平行時空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GRRM想像OOO在另一個奇幻世界中會如何呈現」。

那麼,為什麼會是諾斯底主義?

前面我們提到,諾斯底主義是一種混合主義、綜合主義,結合了希臘神話、哲學、神學,對於這「交界地」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題材。不過嚴格來說,早期的閃族一神教中便有很濃厚的混合主義,如希伯來聖經,可以發現源於兩河流域的洪水神話,以及和當時的本土信仰,埃爾(El)和亞舍拉(Asherah)神話的結合。只是後來經由人為的刪減,將帶有異教色彩的部分去除,也因此,如今的基督教徒大多只願意承認聖經的原創性。

諾斯底主義對此則毫不避諱、不加掩飾。因為說到底,諾斯底主義並不單指基督教中的靈智派,而是從歐洲到中東地區的大範圍思潮。

在結晶人的部分,我們也確實看到了煉金術與諾斯底主義對於肉體和靈魂的看法,在根本上的異同。而煉金術背後的赫密士主義,也囊括在諾斯底主義的範疇內,其《赫密士文集》的開篇論文《波伊曼德拉(Poimandres)》,更是與其他諾斯底論文一同收錄在《拿戈·馬蒂經集(Nag Hamadi)》中。

但說到最根本的靈感,還是源於Hans Jonas所著的《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的初版前言: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但丁(Dante)、彌爾頓(Milton)都不曾重述這故事。聖經信條的嚴格約束平靜了那些日子裡的風浪,留下《舊約》與《新約》一起來塑造西方人的心靈與想像。那些在狂熱動盪的時期裡利圖挑戰、引誘、歪曲新信仰的學說都被忘卻,他們的文字紀錄已經埋葬在反對者的墳墓之中或是古代大地的沙土之中了。要是諾斯替思想的信息在當時獲勝的話,我們的藝術、文學、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都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而這「另一個樣子」,便是本作。

《艾爾登法環》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