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24
GP 117

【其他】轉貼-WWF與WCW星期一夜晚的戰爭

樓主 caboaila caboaila
出處:中國摔角聯盟http://wwecn.com
作者:BILL—GB

相信大家仍然會對當年WCW與WWF之間的那段長時間的戰爭有很深的印象,雖然最後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是WWF取得了勝利,並於2001年收購了WCW,但是這個鬥爭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也不像是很多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其間的很多很多事情現在想起來也仍然令人津津樂道,下面我就帶領大家詳細的瞭解一下那段歷史,真正去進入那個 Monday Night War <WWF與WCW星期一夜晚的戰爭的世界>,在下面,你不但會瞭解到WCW和WWF競爭的過程,你還會看到很多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摔角界的著名人物早期的一些事情,並對WWF這些年的發展有了比較詳細的認識,這些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很多是我看過WWE的HOME VIDEO-Monday Night War以及對Eric Bischoff的倆篇採訪和一些我對當時情況的理解所寫的,和大家來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詳細瞭解一下WWF和WCW的來歷,先說到WWF,WWF(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世界摔角聯盟其前身是WWWF(World Wide Wrestling Federation),由現在WWF的老闆Vince MaMchon的父親Vincent McMahon Sr.于60年代建立。現改名為WWE(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以前的WWWF與現在的WWF風格絕然不同,40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80年代以前,WWF是一種和拳擊一樣很嚴肅的比賽,在八十年代最著名的賽事,就是Hogan打敗前奧林匹克冠軍iron Shiek獲得冠軍。Hogan保持冠軍腰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於他的影響,WWF逐漸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體育節目之一。1982年,Vincent McMahon從他父親手裡買下WWF,這時候,電視逐漸改變了娛樂體育的性質,WWF也逐漸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不過他並不是唯一的,當時還有很多其他組織,NWA就是之中比較重要的一隻,NWA成立已經有幾十年了,八十年代後期的NWA,旗下有八家摔角聯盟.每一次世界冠軍腰帶易主都要經過8家聯盟一起討論通過才可以.而WCW就是其中的一家,九十年代華納老闆TED TUNER收購WCW——World Champion Wrestling以後,計畫把WCW變成一個和WWF同樣性質的聯盟,WCW獲得了足夠的實力不久後W便宣佈脫離NWA.開始尋求更大的發展。


於是乎,在1995年,倆個性質相同的節目-WCW和WWF開始了他們在每個星期一晚上的戰爭,希望能奪得收視率的冠軍,一方面是Vince MaMchon,家族三代秩序推動職業摔角事業代表著WWF;而另一方面則是華納老闆TED TUNER所擁有的WCW——World Champion Wrestling,由野心勃勃的Eric Bischoff來經營,其實說到這段歷史就不得不提到Eric Bischoff,他幾乎是這段長期戰爭的主線,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十分瞭解他,但是用MICK的話來說,Eric Bischoff絕對是職業摔交歷史上教父級別的人物,具體他有多厲害後面大家仔細看 就會知道了。 應該說,WCW的目標就是打敗WWF,WWE也是一樣,他們爭奪的也並不是真正的收視率的競爭,因為這個第一更是意味著其中一方將擁有全部的職業摔交的版圖,因為這倆個聯盟的勢力在當時是最大的,其他的根本無法與他們競爭,關於收視率因為就代表著他們的存亡,其實也正是這倆個聯盟的競爭把整個摔交事業帶入了最高蜂。這幾乎當時競爭最激烈的電視節目,,倆方的人馬都致力與擊敗對手,同時也提升了這項運動的名氣,這種革新性的運動使觀眾逐漸厭煩了固守傳統的摔角形式,這個競爭中有值得我們關注和興奮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地方,這個競爭也正是我要和大家說的那個“決戰星期一”的故事。


一,WCW的崛起

說起摔角的開始,從1983年後期說起,摔角的聯盟不能光靠簽約就能登上有線電視,如果沒有企業在後面撐腰,甚至是什麼都不能做,Vince MaMchon第一個開創了把摔角和電視相結合,並創辦了每週一次的摔角電視節目,那可以說是最早的摔角節目,而到了1993年,電視臺啟用了紐約的曼哈頓中心 ,自此,開始了電視轉播摔角節目的新紀元,而節目的名稱就是RAW,值得一提的是,Vince MaMchon和WCW的老闆TED TUNER其實早就認識,在80年代初期,Vince MaMchon還只是TED TUNER旗下的WTBS電視網的一個打工仔而已,而當年TED TUNER收購WCW的時候,Vince MaMchon還幫助他辦理了不少相關的事宜和給了不少的建議(還真是養虎為患啊,呵呵),而當TED TUNER收購WCW的時候(當時WCW被收購前還不叫WCW,叫什麼我忘了,為了方便文章中我把被收購前的WCW統稱為WCW,此處並不準確,請注意),WCW正處於絕對的困境,當時NWA當家的明星正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RIC FLAIR,當時的MWA經常會在比賽前10分鐘左右連擂臺還沒有搭好,景況可想而知,在TED TUNER收購WCW後,WCW的景況也並沒有多少改善,在91,92,93這三年中,WCW也經常處於400多名員工卻什麼事也沒有做的情況,經營狀況可以說是一團糟,而一個人到來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Eric Bischoff!

當時Bischoff進入WCW後 當時被他擠走的正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JR(JIM ROSS),值得一提的是,當時JR當時的職務是WCW的副總裁,而且剛剛和WCW簽了三年的合同,Bischoff的到來儘管架空了JR,但是根據合同,JR如果選擇留下那麼即使他接下來的三年什麼都不幹也一樣可以得到豐厚的報酬,可是他考慮了再三,卻還是離開了WCW,領著不到一半的薪水為Vince MaMchon效力,為的就是可以一展自己的才華(真的很令人敬佩,可以拒絕金錢的誘惑的人並不多)。當時RAW以紐約曼哈頓為中心,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電視轉播上,逐漸吸引了無數的摔交迷,而他們並沒有注意到在Bischoff進入WCW後為他們來帶的強大的威脅已經逐漸形成了,Bischoff一系列措施徹底改變了WCW的面貌,首先他把WCW的擂臺從原本又小又擠的體育場改到了迪士尼的MGM攝影棚內,和迪士尼公司進行合作,一下子不但把場地擴大了數倍,可以使觀眾離選手距離更近,同時燈光和聲效也做到了質的改善。而最大的收穫就是被稱為摔角之神的HULK HOGAN!,當時HOGAN離開WWE後,他已經打算把自己的摔角的事業劃下句點,而正式轉到電視電影娛樂圈, 成為一個電影明星,(相信當時HOGAN拍的一系列電影電視很多人都是看過了,尤其是天堂的雷霆這個電視劇也在我國播出過),而當時他的絕大多數電影電視鏡頭都是在迪士尼的GMG影城內拍攝的,Bischoff成功的利用這一點把WCW介紹給了HOGAN,並最終和他簽約,一下子把WCW的聲勢壯大了數倍,接著Bischoff又成功拉來了猛男藍迪,到了1995年,Bischoff已經完全的掌握了整個WCW,而他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打敗一切對WCW造成威脅的對手,而事實確實是WCW在Bischoff到來之前從來沒有賺過錢,不止如此,每年它們賠的錢都不在少數(可是對於億萬富翁TED TUNER他根本就不在乎這點小錢,呵呵),而Bischoff到來使WCW越來越壯大,越來越遊刃有餘,這時候Bischoff做了另一個英明的決定,開始製作PPV,),PPV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就是指付費收看的電視節目,當時這樣做的風險是非常的大的,而Bischoff竟然一下子就決定每年製作七個PPV,當時很多人認為Bischoff瘋了,因為沒有人認為會有觀眾一年花錢買七個節目,這樣做會使付費頻道陷入困境,而事後Bischoff明瞭所有都是錯誤的,他的做法也換來了WCW更大的影響力,這時候,WWF終於發現了自己已經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於是,當WCW達到了七個PPV的時候,WWF趕緊也如法炮製,也做了七個PPV,而Bischoff這時候又把WCW的PPV數量提高到十次,WWF趕緊也跟著做成十個,Bischoff完全掌握了主動,這時候WCW已經逐漸開始把WWF牽著鼻子走了。


這個時期,WCW不斷通過獲得其他有實力的選手增大自身的影響力(其中大多是前WWF的選手),而對於WCW的老闆 TUNER來說,Bischoff解決了一切問題,同時也改變了倆家公司的未來,TUNER已經充分看到了Bischoff的能力,這時候,他向Bischoff說:“嘿,Eric,你還在等什麼?你是最棒的,現在已經到了和WWF開始正面交鋒的時候了。”而Bischoff早已經蓄勢待發了,他只向TUNER說了一句話:“給我一個黃金時段!其他就看我的吧!”其實當時Bischoff很大程度上是抱著玩笑的心理說這句話的,因為那樣做確實太冒險了,當時WWF是在US頻道上的精華時段(即星期一)播出的,而WCW當時的節目不過是在每週六下午六點播出的節目,如果選擇同樣和WWF在同樣的時段播出,那就意味著WCW這個剛入行沒多久的聯盟要跟WWF這個已經 完全成熟的聯盟對著幹,Bischoff根本不相信TUNER會同意他的建議,而TUNER當時只是看了看他身邊的旗下老總,說:“SCOTT,給Bischoff的節目TNT頻道,每星期一晚倆個小時!”當時Bischoff幾乎聽的呆掉了,真是意外之喜!當時評論界再次認為TUNER和Bischoff已經瘋了,因為TNT是個從未播放過摔角節目的頻道,卻能有膽量和一個完全成熟的摔角頻道在一個熱門時段正面交鋒!當時RAW的每星期一的收視率非常的高,所以社會普遍認為即使同時段有其他同性質的節目,仍然不會吸引走這批觀眾,而這時候Vince MaMchon真正的明白到了WCW的野心,因為TUNER擁有自己的電視網,他大可自由選擇任何時段播出節目,而WCW卻挑特定的一樣的時間和WWF打對台,唯一的理由就是要打擊WWF,慢慢削弱WWF的實力,最後以強勢壓倒對手,當時WWF的表面的態度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而Vince MaMchon已經開始準備應付來自於WCW的挑戰了,WWF與WCW星期一夜晚的戰爭也開始正式的拉開了序幕!


二,戰爭的開始

Bischoff在星期一晚上的節目名稱叫做NITRO(性質和RAW是一樣的),開始沒有看好這個節目,沒有認為他會從WWF的手中搶走觀眾,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WCW請到了很多前WWF大明星如LEX LUGER這個前WWF的大明星的加入,這裡面的功勞屬於STING,Bischoff本來對LEX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STING堅持把LUGER帶到了WCW,並說服了Bischoff接見,接下來LUGER出色的口才成功的為他在WCW找到位置.而Vince MaMchon最大的錯誤就是相信了LUGER並讓他離開了WWF的擂臺,讓他的對手得到了一員悍將。在Bischoff的努力下,NITRO的處子秀就擁有了2.9的級佳的收視率!創造了不小的奇跡,當然,這時候RAW的收視率也依然更搶眼。接下來的一年裡,RAW和NITRO的競爭就像是水和魚一樣都使對方獲得了極大的利益,Bischoff想盡辦法來吸引更多的人觀賞自己的節目,首先他想辦法讓他的節目能更吸引觀眾,把節目做成了完全的現場直播,觀眾在節目開始前根本不知道任何事,到底怎麼發展誰會和誰打只能等到節目開始後從裡面知道(也許大家要問,現在不都是這樣嗎?但是在當時Bischoff是首創,很了不起的一個決定),成功使觀眾產生繼續看下去的欲望,使電視觀眾停止轉臺,接著WCW繼續招兵買馬,請到了BIG BUBBA(曾經在WWF和YOKOZUNA有過經典的比賽)。

這時候Bischoff還耍了一個很小卻極為有用的小花招,黃金時段的節目是從八點開始,可是Bischoff卻利用他的老闆的勢力(因為電視臺就是他的嘛),把NITRO的節目在七點五十七分就開始了,這樣使他的節目更早的開始,再加上NITRO節目的不可預測性吸引觀眾,所以很多觀眾基本開始看NITRO的時候就忘去轉臺,使WCW的收視率節節高攀,這個時期開始,WCW和WWF之間的競爭已經開始慢慢的不擇手段了,這些事情不能從道德觀上來論斷,但是事實是很多做法確實在道德觀上站不住腳。倆個公司在競爭中不斷關注著對方的行動,但是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很多摔迷抱怨Bischoff的手段卑鄙,而事實是,抱怨越多,也就意味著Bischoff越成功(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呵呵),無數的人說過,如果他們在街上看見Bischoff,會忍不住上去楱他一頓,因為他可以為了公司的利益輕易的開除任何人,甚至那個人是傷者,孕婦(事實上VINCE也是一樣,因為這就是商業,你死我活的商業戰場,這裡無法用道德觀來評判)


而在當年的十一月發生了一件事真正讓人們見識到了Bischoff要和WWF打對台的決心,當時WWF的女子冠軍ALUNDRA BLAYZE跳槽至WCW的時候,她還擁有著WWF的世界女子冠軍腰帶(當時的合約都是這樣的,冠軍在衛冕自己的腰帶後擁有30天的腰帶擁有權,所以後來才會發生很多冠軍帶著腰帶轉移陣線的事情,VINCE也正是擔心這種事情才在1997年和BRET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背叛事件),BLAYZE想把腰帶送回WWF,可是Bischoff阻止了她,並讓她把她的女子冠軍腰帶當著全國觀眾的面扔進了垃圾桶,Bischoff愛死了這一幕,而BLAYZE事後還是有些後悔,但是事情確實發生了,而VINCE真的生氣了,他公開在發言中說他將對WCW不擇手段,而事實是WWF確實在今後的節目中對WCW的幾位重要人物集近嘲諷之事,而對此WCW很多人都非常生氣,而Bischoff只是一笑了之,值得一提的是,WCW的老總TUNER是一個真正的摔交迷,他為Bischoff安排了很多的方便之門,但是他確實非常忙,不像VINCE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他的WWF之中,對TUNER來說,WCW只是他的一個玩物,一個副業而已,當然,他對摔角的熱愛是無容質疑的。所以Bischoff是WCW真正的執行者,也是WCW的股東之一,TUNER是Bischoff的後臺,真正正面交手的始終是Bischoff和VINCE。


三,NWO的成立

轉眼過了一年,到了1996年,WCW和WWF都處於基本不相上下的階段(不過WCW基本是從零開始,發展的確實太快了!),雙方的陣容也各有千 秋,WCW這邊有HOGAN,SAVAGE,STING,LUGER,RIC FLAIR,以及剛剛展露頭腳BIG SHOW;而WWF這邊則有DIESEL(即NASH),HBK,UT,以及RAZOR RAMON(即SCOTT HALL),以及BRET HART。WWF本來擁有著一定的優勢,可是他們很快就失去了倆員大將--SCOTT HALL及NASH,倆人都在VINCE的面前表示了自己的忠心,可是最終還是難以抵擋WCW的高薪誘惑,Bischoff首先挖到了SCOTT HALL,並讓他在NITRO的節目中突然出現,並起到了爆炸性的效果,僅接著NASH也來了,並且倆人是以WCW的對立面加入的(劇情),更是完全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和觀看WCW的興趣。就這樣WCW不斷從WWE這邊把已經塑造成功的巨星挖過去,並在WCW中以對抗WCW的角色登場,因為觀眾對他們在WWF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一些固定收看WWF的觀眾在WCW那邊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他們漸漸把精力都轉移到了WCW的NITRO的節目上,緊接著,Bischoff又做出了更英明的決策,摔角歷史上最有名的組織--NWO(NEW WORLD ORDER)成立了,在WCW的1996年的PPV-BASH AT THE BEACH中,HOGAN突然亂入,並加入了NASH和SCOTT HALL的行列,NWO誕生了!NOW是以WCW的背叛者的身份成立的,觀眾的反應非常熱烈,他們不齒他們的英雄HOGAN竟然加入了NWO的陣容,同時又因此為之一驚,並繼續僅盯著電視看,毫無疑問,NITRO最經典的場景就是HOGAN加入NWO的那一幕 。

NWO以佔領整個摔角世界為目的,是歷史上摔角歷史上最強大最黑暗的團體,尤其是從陣容上來講,尤其是在NWO的顛峰時期他的成員也是歷史上所有摔角團體中最強盛的(即使是DX和The Ministry在成員上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觀眾對NWO的不滿越來越強,這也使WCW越來越引人注目,Bischoff讓NWO成為了摔角體制的破壞者,從新塑造了WCW的面貌和比賽風格,在WCW中實現了倆軍對陣的局面(現在的很多對立也正是從那時侯發展得來的,可見Bischoff當時的眼光),NWO成為了一個完全格格不入的團體,也讓觀眾看到了WCW的正規軍和NWO的對立,而成效相當大,NWO的陣容越來越壯大,BIG SHOW也在1996年9月也突然加入了NWO,NWO從成員上來看幾乎是所向無敵的,沒有任何規矩能阻擋他們,真正成為了摔交體制的破壞者,他們如此惡劣卻又是如此的強大,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是非常的酷,沒有人能阻擋他們。事實上如果NITRO沒有這些新鮮元素的加入,觀眾也許早就會厭倦了普通的摔角節目。Bischoff的手段還不止如此,他的創意還有:把比賽場景擴大到後臺,操作室,更衣室(這些現在我們司空見慣的事在當時都是首創),把比賽場地甚至擴大到體育場外打到大街上,經常讓選手打著打著就打到了後臺,或者是直接就從更衣室開打,使比賽變的更加真實,真實到附近的居民經常以為是真的打架而打電話報警,在WCW的場外經常會看見警車,救護車,那些並不是劇情上的道具,而是真實的,觀眾看見的不再是電影棚內的花拳鏽腿,而這正是賣點所在,觀眾感到新鮮,也看傻了眼,96年末,NWO的成員已經達到十人以上,連Bischoff也加入了這個團體,NWO的聲勢達到了顛峰,而從這時候起,WCW已經漸漸的把WWF壓的抬不起頭來了。


四,艱難生存下的WWF

1996年的6月10號,RAW在收視率上擊敗了NITRO,但是這幾乎是他們在這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勝利,WWF當時的困境可想而知,VINCE告訴他的選手們忘記收視率的事,他們只要管好自己的比賽就行了,只要老實的比賽。確實,WCW在節目的策略操作,手法和反應都要比WWE高明許多,Bischoff清楚的知道觀眾想要看什麼,他知道摔角迷們喜歡不可預測,於是他就給觀眾帶來那種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的感受,他把節目中的對立衝突做到自然不做作,這讓WCW持續的強大,WWF的巨星持續的出走,不過這種現象也帶來一定的弊端,WCW的巨星越來越多,聲勢越來越強是沒有錯, 但是這也使WCW中的新人無法上位,沒有資歷的人又怎麼能和那些巨星一較高下?這時候WWF成為了他們的機會,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家熟悉的德州響尾蛇-AUSTIN,AUSTIN在WCW中吃苦,最後由於受傷被Bischoff解雇(這也是倆人一直不和的原因,事實上Bischoff和AUSTIN的家住的很近,可以算做是半個鄰居,而Bischoff卻一個電話就把他解雇了,AUSTIN說過他理解Bischoff解雇他的決定,但是他無法接受他解雇的方式,確實如果Bischoff到他家來親自說明會更好一些),而AUSTIN在WWF找到了自己的春天,正因為AUSTIN沒有什麼經歷,沒有知道他會有什麼才能,所以WWF決定讓他大幹一場,他們把AUSTIN塑造成為一個下流粗暴,無法無天的一個角色,而摔迷們喜歡這樣,1996年AUTTIN加冕擂臺之王,從此在WWF開始創造自己的王朝,並發表了最著名的3:16宣言,這件事幾乎轟動了整個摔角界,WWF看到了這個效果,他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是他們知道AUSTIN一定會掀起一陣風暴,所以決定在AUSTIN身上繼續幹下去,於是AUSTIN就開始了BRET的劇情,並在WM和BRET的比賽中逐漸確立了自己在WWF的地位。就這樣,WWF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使自己可以在這個嚴峻的競爭局面中苟延殘喘,存活了下來。


雖然AUSTIN在WWF開始呼風喚雨,人氣直線上升,但是WCW仍然把WWF壓的抬不起頭來,因為他們有無數個性鮮明的巨星,完整刺激的故事情節,以及精彩無比的比賽。首先NWO的運做極為成功,人氣無人能敵,其次,儘管WWF有HBK,BRET等眾多摔交技術頂尖的好手,但是Bischoff更是把把他的目標鎖定在了全世界,他從墨西哥,日本等世界各地招來各種風格的絕頂高手,其中有CHRIS BENOIT,EDDIE GOERRERO,REY,CHRIS JERICHO等眾多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巨星選手,這些人的摔交風格在當時美國觀眾看來都是前所未見的,世界各地的選手 聚在一起比賽風格就更多樣化,在當時來說甚至比HBK,BRET等這些純美式的摔角風格更吸引觀眾,這些觀眾前所未見的精彩比賽,再加上NWO當時的超級人氣,WWF當時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Bischoff把WCW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羽量級的比賽中,給觀眾來非常大的刺激,而這正是一個成功的電視節目所需要的,事實上,這些墨西哥,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巨星為當時WCW完全壓制WWF貢獻良多,而他們的實力大家在未來的現在也都清楚的瞭解。


VINCE清楚的意識到了自己的對手是一個巨人(他的原話,也是他當時對Bischoff的評價),而當時他確實沒有太多的辦法,事實上當時WWF確實是遭受重創,幾乎是一敗塗地,某種程度上來說,Bischoff是非常自私和冷酷的,他的種種高明的手段使WWF逐漸處於倒閉的邊緣,VINCE知道自己損失慘重,但是他不知道自己還會跌的有多麼的深,但是他知道一切還沒有結束,他仍然在想著反敗為勝的方法。因為他不想讓三代經營摔角事業的McMahon的事業斷送在自己的手裡,他在等待著時機......


五, 困境中的反擊

時間進入了1997年,WWF的不利局面仍然沒有改變,WCW仍然把WWF壓的抬不起頭來,不利的局面沒有變化,但是WWF卻在變化,為了對抗WCW,VINCE做出了不少措施,首先,為了對抗NWO的超強人氣,WWF中由Shawn Michaels組建了著名的D-Generation-X (DX)組織,DX是Vince McMahon用來對付在WCW中所向無敵的New World Order (nWo)的武器,既然NWO全是明星級別的元老人物,那DX就以年輕,時尚為主題(確實如果要是比明星WWF的數量比WCW差太多了,這樣做正好是避其鋒芒,好主意!)第一代DX的創党成員有Shawn Michaels、Chyna,HHH,另一方面,AUSTIN和BRET的劇情使他的人氣持續增長,同時在這一年,現在大家所熟悉的THE ROCK,HHH在WWF並顯現了自己成為巨星的潛質,KANE的出現更是使WWF擁有了一張幾乎可以和UT劃等號的王牌,儘管這一切如果拿出來和WCW對抗還遠遠不夠,但是,WWF確實出現了希望,也讓WWF在長期被打壓的黑暗局面中出現了一絲曙光,可惜,這片曙光並沒有持續多久,VINCE也沒有想到希望會喪失的那麼快。


1997年8月3日的WWF PPV SUMMER SLAM中,OWEN HART的一個TOMBSTONE失誤幾乎斷送了AUSTIN的整個職業生涯,賽後AUSTIN已經無法站立,連生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WWF辛辛苦苦創造的明星受傷了,這對WWF的打擊是不可想像的,為了維持WWF能夠繼續生存,AUSTIN沒有養多久的傷就回到了大螢幕前,繼續參與著劇情,這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他的傷究竟有多麼嚴重,可是他仍然必須回來參加節目,這是為了公司能夠不被打垮,也是為了自己辛苦建立的知名度不會冷卻,可是人畢竟不是鐵打的,他的傷病使他如果再繼續待在擂臺上就會有生命危險,最後他不得不暫時離開,劇情上是在1007年9月22日的RAW中VINCE要開除AUSTIN,而最後AUSTIN打了VINCE後離開WWF,可是當時的摔迷還無法理解VINCE為什麼會把他們喜歡的選手開除,其實VINCE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這也為後來AUSTIN 和VINCE長期對抗埋下了伏筆,現在大家知道了吧,AUSTIN和VINCE那段經典的對抗劇情其實某種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因為AUSTIN無法進行持續的高強度的比賽,所以只好和老闆來練練手,不過這最後卻徹底成就了他,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對WWF的打擊還沒有結束,1997年末,WWF冠軍BRET HART決定跳槽至WCW,VINCE表面上祝福他的離去,但是他卻打心眼裡怕再出現上次WWF的女子冠軍ALUNDRA BLAYZE跳槽到WCW的那一幕,如果事後BRET真的帶著WWE冠軍腰帶進入WCW的話,那麼將意味著WWF當時最完美的冠軍將進入敵方的陣營,那麼對WWF的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於是他親手導演了在加拿大蒙特羅SURVIVOR SERIES中的歷史上最大的背叛事件,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997年11月才剛剛開始沒有多久,美國的網路上突然出現一則“與WCW的契約簽訂完畢、BRET即將告別WWF!”的勁爆新聞。由於WWF的“SURRIVOR SERIES 1997”大會即將開打,因此美國的記者們紛紛追問BRET對這則新聞的看法。BRET表示:“由於我的發言可能會對兩大團體造成影響,所以請恕我現在不能發表任何意見。” 無庸置疑的,BRET這樣的發言等於間接的承認他將加入WCW了,

 1997年10月31日,BRET和Bischoff會面,Bischoff一口氣開出了“史無前例”的天價價碼來拉攏BRET,經過多次的會談之後,雙方總算在11月3日達成“移籍WCW”的共識。另一方面,得知BRET即將轉投敵陣的VINCE也馬上和BRET進行了會談,開始VINCE要求BRET在SURRIVOR SERIES比賽上輸掉比賽交出腰帶,而BRET堅決不同意在加拿大他的祖國輸掉比賽,最後達成公識,就是讓BRET在PPV上保住腰帶,然後在第二天的RAW節目中再交出腰帶。
  
說回到當時的比賽,當比賽最後HBK對BRET使出蠍尾固定的那一瞬間,裁判Mike Ciota竟然直接判定HBK獲勝, 可是,BRET他並沒有投降的表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正當眾人疑惑不已的時候,,至於連自己怎麼贏的都還搞不清楚的HBK,他則是在WWF公司社員的簇擁下被強行帶走(事後證明HBK當時是知情的)。發現自己被陰謀設計背叛的BRET怒不可遏,先是沖向轉播席找文斯VICNE理論(還對文斯吐口水)、緊接著開始在擂臺上發瘋,把還沒撤走的電視監控器摔個粉碎.Owen Hart, Davey和Jim Neidhart趕來讓他冷靜了下來.四個人在擂臺上激烈地討論著,看起來都感到很不安.最後Bret Hart向走了大部分人的觀眾席致謝,向觀眾做出"我愛你"的動作,並在擂臺四個角打出"WCW"的手勢.在得到了意外的歡呼後,他走回了更衣室.後臺所有的選手都對VINCE怒目以對,Undertaker更是直接沖進了VINCE的辦公室並要求他必須去向BRET道歉,VINCE不得不去更衣室中找BRET,而在更衣室中BRET根本聽不進去VINCE的解釋,沒有幾句話,BRET就動上了手,VINCE的下巴幾乎被打個粉碎,在被眾人拖出更衣室的時候他的腳踝也受了傷(所以他現在走路是這個樣子了),而事後VINCE在WWF幾乎被所有選手不信任,摔迷也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努力維持的觀眾群在一瞬間幾乎全部離他而去,在後臺他有了嚴重的信任危機,選手都感覺感覺假如像Bret Hart這樣為公司工作14年,從未沒有因為傷病缺席比賽,並給Vince帶來了百萬利潤的人都只換來如此對待,那他們當中還有誰能相信Vince的一言一行呢?儘管最後事情沒有鬧到全體罷工的地步,但是確實是影響太惡劣了,WWF對WCW的第一輪反擊也以失敗徹底告終。


不得不說的是,VINCE在這件事上的處理確實站在道德觀的角度上來說確實是太不地道了,而且後果極為嚴重,不但失去了觀眾和選手的支持,也失去了WWF在加拿大的市場,WCW則迅速在加拿大搶奪著WWF的市場,可是不得不想到的是,一旦BRET當時沒有輸掉腰帶,如果沒有在接下來的RAW節目中交出腰帶的後果,儘管BRET說過他會在RAW中交出腰帶,可是這畢竟是後話了,身為WWF的負責人,VINCE不得不考慮一旦出現意外的後果,因為根據合同BRET和WWF的關係在SURRIVOR SERIES之後就結束了,根據保持腰帶的規定,如果BRET真的帶著腰帶去加入WCW的話,那麼對WWF的打擊確實是毀滅性的,何況VINCE已經經歷過一次這種情況了,難免會有顧忌,而且BRET的WWF冠軍腰帶是WWF最重要的腰帶,更不能有失,另外,經歷了這件事,儘管VINCE輸掉了信任,但是卻贏得了關注,第二天的RAW的收視率達到開山以來的高潮:3.39的收視率和5.16的電視指數,而且他把一個不完美的BRET送到了WCW,所以說站在他的角度來說,也站在WWF的角度來看,VINCE的做法是對的,也是沒有錯誤的,但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我確實是對他的做法不敢苟同,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我放在了他當時的那個處境,是不是會對BRET做同樣的事情,我也不敢肯定,畢竟一邊是整個公司的存亡,一邊是對一個選手的信用,這個風險確實是太大了。


六,平穩的對峙和轉折

WWF的背叛事件發生後,WCW的形式明顯更有利了,不但WWF遭受重創,又請到了BRET這員悍將的加盟,在背叛事件之後WWF在渥太華的RAW照舊進行,但在一個小時之前,Eric Bischoff已經在Nitro上用慣有的嘲諷與打擊對手的方式宣佈了Bret Hart的消息..wCw播報臺上的Tony Schiavone, Mike Tenay和Larry Zbyszko三人幾乎整整一個小時都在談論Bret加盟的這件事,尤其Tony Schiavone和Mike Tenay二人,應該是受Eric Bischoff的指示,故意表現得十分震驚,把Bret形容成代表第二代摔角手的標誌性人物.說白了就是即使沒有Hulk Hogan的高度,也是HOGAN接班人的這個層次(事實上BRET確實有這個資格)Larry Zbyszko顯得不敢相信這個事實.Gene Okerlund在第一次廣告休息時間用差不多900句譏刺的話描述了Bret Hart是怎樣把WWF的一位領導揍扁的(就是指VINCE啦,因為顧及到法律影響,他的講述也只不過是故事的一個大概,而且Vince McMahon的名字也從未提及.)不過這也確實帶來了很大騷動.

由於對整件事始末的關注程度突增,RAW的收視率達到開山以來的高潮:3.39的收視率和5.16的電視指數,而這些還是對抗不了Bischoff的WCW,而Nitro那邊更是達到了瘋狂的4.33的收視率和5.16的電視指數.另外還有一個涉及到了潛在價值的問題.加拿大的摔角市場當時值多少錢?每年超過150萬.很大一些程度這些都是沖這BRET去的,WWF在美國失去立足點後,轉而統治了加拿大.而有wCw轉播權的TBS電視臺將由付費線路改為全國電視網播出,再加上Nitro每週在TNA的播放,wCw勢必要在全國掀起一輪巨浪.

VINCE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殘酷,但是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在他看來BRET是一個背叛者,背叛了一直支援他的組織和支援他的摔迷的背叛者(持相同觀點的還有HBK和HHH),VINCE有過一句名言就是出自這裡:“BRET自己毀掉了BRET,而不是我毀掉了BRET,我對他豪不同情!”(夠狠,也夠性格!),VINVE畢竟是VINCE,與WCW的競爭仍然在繼續,WCW儘管處在絕對有利的地位,WWF已經是瀕臨倒閉的邊緣了,但是VINCE絕對不會坐以待斃,他把一切都賭在了1998年的WM14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成功了那麼WWF就繼續存活,如果WM14失敗了,那麼WWF將要步入被收購的命運,既然是賭了一切,當然要下夠本錢,1998年1月19號的RAW,VINCE以大價錢請到了世界重量級拳王泰森的到來,而這時候修養多時的AUSTIN突然出現,並對泰森說:你侵佔了我的底盤,我不管你在拳擊臺上表現如何,我都可以在星期天晚上連續擊倒你倆次,你這個SOB!”接著AUSTIN對泰森伸出他招牌的中指(也是WWF歷史上最著名的鏡頭之一),接著倆人就打做了一團,這件事幾乎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連我國的CCTV也報導過,不過是當作事實報導了,現在想想都很好笑,呵呵),Bischoff知道了WWF的動靜,但是他只是認為是WWF的垂死掙扎而已,可惜接著一系列的事情讓Bischoff大吃一驚,泰森加入了D-X,和AUSTIN有著一系列的劇情,始終吸引著世界範圍內的目光,Bischoff意識到了,這件事有可能會盤活WWF,他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是同時也是饒有興趣的想看看這個時間最後會是什麼後果,果然,在WM14中VINCE一舉翻身成功,最後泰森突然背叛DX和AUSTIN站在同一陣線上使WM14帶來了最大的影響力,這場比賽他SCSA真正的捧到了WWF當家巨星的位置,並正式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WM14的成功並不止這一場比賽,很多比賽也都可以稱為經典,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UT和KANE的兄弟之戰,除了AUSTIN,KANE又是一個通過WM14被真正確立地位的WWF巨星人物!WWF一下子多了倆張王牌,VINCE賭贏了,WWF活了下來,儘管在收視率上他們仍然被WCW壓著打,可是事情確實有了轉機。


WM14結束後,AUSTIN正式開始和VINCE對抗的劇情,使WWF變的更有趣更引人關注了,更重要的WM14之後,WWF的選手都恢復了信心,而MICK也也是在這一年中為大家奉獻了無數的經典博命的演出,WWF的情況越來越好了,他們捧的新人們開始成型,他們不再處於無人可用的窘境了,DX的羽翼也開始豐滿,逐漸引起更多人關注,第二代DX在HHH的帶領下再次壯大了,在原來的HHH,CHYNA之外,又加入了The New Age Outlaws(Road Dogg和 Mr. Ass)及剛被WCW解雇的X-Pac,並喊出了如“We’ve got two words for ya’: Suck it!”及“Tag team of the woooorrrrld!”之類等眾多新穎的口頭禪,成功從NWO手中搶走不少觀眾,4月27日和5月11日DX在HHH的帶領下,倆次進攻WCW的總部大本營(這是真實事件,並非劇情,HHH他們直接就想望WCW總部的大門裡闖),可是Bischoff畢竟是Bischoff,他的做法竟然是直接叫了員警,DX連進入WCW的門的機會都沒有,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搞定了這次DX的入侵行動,不過這件事確實也增長了DX的名氣,不過Bischoff確實非常厲害,他可不會就這麼讓DX做大,他竟然直接在電視上對VINCE下了單挑宣言,口號就是要與VINCE決一死戰,當時很多人認為VINCE真的會出來應戰,可惜VINCE以他沒有時間為理由沒有回應這次挑戰,很難說當時VINCE的決定是否正確,如果他出來了無疑會中了Bischoff的計謀,但是如果他不出來,就會讓Bischoff繼續在電視前耀武揚威,並繼續說VINCE害怕了這一類的話,反正就是結果不管VINCE是否出來都是對Bischoff有利的局面,Bischoff的這一手玩的確實漂亮。

當時的WWF正在忙著持續推銷一些新的摔角好手,而他們的進程也很順利(狹著WM14勝利的餘威嘛,呵呵),在這個時期我們看到了KEN SHAMROCK,RIKISHI,ANGLE等眾多選手的加入,WWF當時把精力主要放在塑造角色方面,不但盡力把這些新人塑造成為明星,並致力與塑造Undertaker的經典的大教主的形象,HHH,THE ROCK,KURT ANGLE,KANE等眾多WWF重點培養的人物已經變得家喻戶曉,WWF秉承長期發展的原則,不斷的創造出新的摔交明星,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喜歡他們的觀眾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他們的對手,WCW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WCW從來不讓新人有機會出頭(確實他們的明星太多了!),局面向著對WWF有利的方面發展著,可是即使這樣,WWF仍然沒有辦法在WCW的壓制下翻身,為什麼?確實,WCW從來不讓新人有機會出頭是事實,但是這裡面有一個例外,這個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BILL GOLDBERG!!他的存在讓WWF當時不管怎麼努力而WCW始終壓著其一頭。


在GOLDBERG在1997年末加入WCW之後,本來WCW並沒有如何捧他的打算,但是在1997年9月22日他的第一場比賽,他確在7分鐘內將全場的氣氛陷入了瘋狂之中,他把體重387磅的Hugh Morrus玩弄於股掌之間,所展現的能把對手撕裂的那種能力更是在娛樂摔交歷史上前所未見的,
Bischoff發現這塊瑰寶,決定把GOLDBERG的能力完全開發出來,而事實是,WCW經過再造與從新包裝以後,正為GOLDBERG這種能力突出特點極為鮮明的選手創造出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的環境, 他讓所有的觀眾都陷入了瘋狂,他出現在會場上是時頓時電光火石,他呼吸,他大吼,他吐口水, 吐出的煙霧,他走上擂臺不斷的痛擊對手, 動作不但充滿力量而且爆發力十足,更擁有很多羽量級選手都無法媲美的移動速度,一會是是SPEAR,一會又是JACKHAMMER,他的動作如電閃雷霆,從他出現在擂臺上他就可以讓全場陷入瘋狂。Bischoff知道自己成功了,於是,他想,既然觀眾對GOLDBERG的反應如此熱烈,那麼幹嗎不索性做的大一些?於是WCW安排GOLDBERG在1998年7月6日喬治亞巨蛋體育館和HOGAN在四萬五千摔角迷面前同台演出,並一舉擊敗在WCW無法無天的HULK HOGAN,在全世界摔角迷的心目中豎立了自己所向無敵的地位,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狂人,並且開始了他在WCW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NWO的劇情的開始,當GOLDBERG擊敗HOGAN之後,全場四萬五千觀眾全部站起來為他歡呼, 為他的一舉一動瘋狂,那是一個難忘的時刻,當時GOLDBERG的人氣恐怕也只有在2003年回歸後AUSTIN可以與之媲美,這個場面也代表著整個WCW最顛峰的時期。

現在很多人說AUSTIN和GOLDBERG很像,我要說,他們確實很像,可是這並不是完全指長的像,而是倆人成名的經歷和環境非常的像,倆人都是一窮二白起家,都是沒有什麼背景卻在各自的老闆的支持下被挖掘出各自的才能,在各自的聯盟無所顧忌大幹一場,一個是VINCE培養出來的救市良藥,天不怕地不怕桀驁不馴型的壞小子;一個則是Bischoff培養出來的人氣之王,有野獸一樣比賽風格的無敵戰神。而倆人被創造的目的也一樣都是為了作為可以打敗對手的王牌武器,因為AUSTIN的存在才能使WWF一次次的轉危為安,而也正是因為GOLDBERG的存在當時WCW才能牢牢的把WWF壓在身下, 而難怪倆人都把對手視為自己最想交戰的對手,可惜這個願望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實現,確實這不止是GB和SCSA,也是所有摔迷的憾事(GOLDBERG在2003年之所以和WWE簽約為的就是和AUSTIN打一場,可惜AUSTIN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再比賽了,這場比賽最後也沒有能夠成行,不過在WM20上最後GB違反劇情跑回臺上滿足了AUSTIN把希望把最後一個Stunner 送給自己的願望,也算是把倆人的願望完成了一半,PS:倆人私下的關係確實是非常好的!)

話說回來,在1998年,憑藉著Bischoff的英明決策和GB的超強人氣的原因,WCW不但持續著連續85周在收視率上打敗WWF的強勢,在WM14後WWF短暫的反敗為勝之後,又因為GOLDBERG和HOGAN的緣故,NITRO又是連續十一周在收視率上徹底打敗RAW,WCW再次把WWF踩在了腳下。


這時候,NWO已經從一個無法無天的團體轉變為一個可以吞噬整個WCW的組織,他們的組織過於龐大,每天都有四輛加長的LIMO(就是現在JBL的那種車)接送,每時每刻都有著近30個選手想著去加入MWO,在WCW他們幾乎亂入所有的比賽,把整個WCW攪不得安寧,幾乎所有的比賽都不能正常進行了,而觀眾也逐漸對NWO產生了一些厭煩的情緒,這一時期,WWF的RAW抓住時機在少數幾次星期一晚上的收視率大戰中贏了幾次,可是Bischoff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1998年9月14日,他把以RIC FLAIR為首的四人摔角團體(HORSEMAN)帶來了NITRO,並借此從新把收視冠軍從新奪了回來,必須要說,RIC FLAIR絕對是一個偉大的選手,當時他的摔交生涯也已經有了38年了,在NWA時期幾乎是他一個撐起了整個公司,而且他幾乎是當時摔角世界中NWA選手中僅存的一個人物,不管怎麼改變, 他的印象仍然是如此的鮮明,他幾次淡出,也仍然是那麼的有名和受人尊敬的,也是不折不扣的傳奇,幾乎沒有人可以像他一樣,投入如此大的心血對待自己的生命和事業,他極力提攜後輩,讓他們表現的更好,所以他受到了人們的尊敬。當時WCW中也就存在著四種勢力,一種是以RIC FLAIR為代表的,代表著歷史與傳統的老選手,也是NWA遺留給WCW的一些風貌;一種是Bischoff所創造的NWO的文化與風格;還有一種是以GOLDBERG,STING為代表超人氣的英雄人物;還有一種就是Bischoff從世界各地引進的新元素,就是世界各地的摔角風格,這四種勢力的相結合,使WCW對觀眾的吸引力依舊,就這樣,WCW把它對WWF的壓制性優勢保持到了1998年年底。


總觀199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發生轉折的一年,這一年對WWF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是使WWF死裡逃生的一年,VINCE一個賭博性的WM14使WWF在瀕臨了倒閉的情況下從新活了下來,並開始讓眾多的新星展露頭角,為今後的反敗為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在WCW這邊也毫不遜色,提到這裡就不得不佩服Bischoff的手腕,他在WWF的幾次強勢攻擊下應付自如,一直把主動權牢牢的抓在手裡,WWF這邊不是派DX來進攻WCW總部來提高人氣和知名度嗎?很好,我不但直接用報警的方法花解,還立刻在電視上對VINCE發出了挑戰,把觀眾的眼球又吸引了回來。你WWF不是花大價錢請來泰森過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嗎?很好,我也花大價錢請來同樣在世界上有極大影響力的剛剛結束總決賽的馬龍和羅德曼來繼續他們倆在籃球場上的摔交表演,你的泰森只是參與劇情,我的馬龍和羅德曼則直接參加比賽。你的AUSTIN不是和VINCE發生劇情吸引觀眾吸引眼球嗎?很好,我創造出來的GOLDBERG和HOGAN之戰人氣更高!總而言之,不論WWF搞什麼吸引觀眾的動作,WCW這邊都做的更吸引人,每當WWF有在收視率上反彈的跡像,Bischoff就立刻採取措施把WWF再給壓下去,就這樣,WCW壓倒WWF的情況在1998年之中並沒有改變,但是確實WCW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開始顯露出苗頭了。


七, WCW的失控和Bischoff的離開

時間進入了1999年,WCW雖然是以與WWF的收視率競爭勝利者的身份進入1999年的,但是,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WWF的長遠發展政策已經開始發揮成效,它在一點一點的蠶食著WCW已經建立起來的龐大的市場,而Bischoff在WCW的一些政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他們認為Bischoff過於重視自己創造的NWO的發展,而把其他團體都列為了二流,之中最不滿的就是RIC FLAIR代表的四人幫,他在對摔角的看法上也和Bischoff截然相反,他中意于用傳統的摔角來拉攏觀眾,而對Bischoff所謂的新生代摔角世界嗤之以鼻,和Bischoff鬧了不少矛盾(雖然Bischoff聰明的把這個現實中矛盾拉到了劇情之中,成為了一個吸引人的看點,但是,事實上倆人的矛盾確實是無法調和),各種矛盾產生的原因說白了也很簡單--WCW的明星太多了,就像JR所說,WCW從來不注重培養自己的新人,這個不利因素已經逐漸的顯露了出來,不是說WCW沒有出色的新人,其實他們的新人潛質甚至要比WWF的還要出色的多,光是從他們浪費的新人中,AUSTIN是比較顯眼的一個,還有大家所熟悉的UT開始也是被WCW捨棄的物件,如果這些還不夠,那麼就再加上一個BATISTA,BATISTA一開始就是要去WCW謀求一份工作,可是經過測試後卻被告知他的運動細胞根本不適合玩摔角,於是BATISTA來到了WWF,本來WWF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但是他們卻看中了BATISTA出色的外型,決定留下來進行長期的培養。算了,閒話休提,話說回到WCW上來,他們的新人無法上位,沒錯,因為他們的巨星太多了,已經處於了過於飽和的境況,哪還輪得到新人,別說是新人,就是這些老明星們都有那麼多人無法找到上位的機會,其中的代表就有從WWF轉來的BRET等人,1999年上半年還好,NITRO仍然憑藉著他的雄厚的底子可以在和RAW的競爭中還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進入下半年後,WCW的問題開始一個一個蹦出來了,時經4年了了NWO仍然佔據著WCW的半壁江山,並且日趨擴大,比賽中贏的基本都是他們,比賽失去了懸念,觀眾也逐漸失去了興趣,WCW網路了無數最好的人才,但是卻一個也不好好的用,而這時候,WWF卻正以新人輩出而聞名,EDGE,CHRISTAIN,3D,HARDY BOYZ......這讓在WCW很多不被重用的有才能的人看到了新的麥加聖地,很多人的心已經開始動搖了。


1999年中旬,WCW與WWF的收視率競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WWF憑藉著ROCK和AUSTIN的劇情連續幾周奪得了收視率競爭的勝利,MICK FOLY也在這一年中奪得了他十年中的最重要的一個冠軍,完成了他畢生的一個夢想,而在另一面,WCW卻在他們的節目中對這場比賽級盡嘲諷之詞,這引起WCW內部很大的不滿,選手們不明白,儘管MICK已經身在WWF,但是WCW怎麼能如此對待一個曾經為WCW無私奉獻的一個人?他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卻的不到任何賞識?很多選手再次對他們效力於WCW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提出了疑問。與此同時,WCW在他的節目中繼續浪費著他們寶貴的資源,他們的節目製作變的十分粗糙,並把他們的招牌GOLDBERG連續幾場節目晾在一旁,讓NWO一場一場的亂入比賽,節目變的越來越混亂了。這時候的Bischoff的經營理念有些過於劍走偏鋒,他過於專注於每次節目的勝利,而沒有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未來的事,用當時一個評論說:“Bischoff當時的眼光只有一週一次的節目上,他的眼光從來沒有放到一個月以後的那麼遠。”從那以後,情勢急轉直下,WWF可以說一直壓著WCW打,雙方的情況照1998年來說完全倒了個兒。這時候WCW的體制開始變的混亂了,很多選手甚至可以在一場比賽前得到三個指示告訴他們去怎麼比賽,他們聽不進外界的評論,繼續我行我素著進行自己的節目,這個狀況Bischoff不是不知道,但是他沒有辦法,因為這正是他當初自己種下的苦果,因為Bischoff開始時拉攏這些大明星們簽約的時候,為了能保證他們的到來,他開出了最豐厚的條件,就是讓選手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形像,比如HOGAN的合同規定只有他自己可以創作自己的劇情,可以選擇輸給誰,換句話說就是說他什麼時候願意丟腰帶,什麼時候贏比賽,創作組的人只聽他的份.KEVIN NASH也有同樣的權利,同樣還有SCOTT HALL等人,這也導致著NWO從被創作開始後就從來不想去進取和改變,這幾個巨星們想著的只是如何能維持自己的地位,他們不願意讓位于任何的新人和任何的其他巨星,在他們的威逼下,甚至強行要求後臺將GOLDBERG雪藏了幾個月,BERT也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其中最突出的一次是Y2J在一次後臺事先安排好的他和HOGAN的比賽中(當時安排是讓Y2J贏得比賽),HOGAN突然在出場前決定不比賽了,說自己沒有準備好,並拒絕輸掉比賽,這種事情的持續發生,讓很多人覺得,他們在WCW的日子已經快到了盡頭了。

另外WCW還有一個問題,當年WCW為了吸引眾多巨星的加盟,不惜成本,到了1999年,WCW旗下的選手已經達到了近300個,而每次節目能出場的也就是不到1/3左右,但是WCW還是養著他們.每次節目所有選手必須全部到場!公司報銷所有人的來回機票,大牌還有包機!對比一下現在的WWE,昨天正在比賽的選手還有可能明天就開了,更何況那些閒置的了,和NITRO相比不是一般的省錢。當然,VINCE雖然有錢,但是和TED TUNER相比他只不過是一個窮人,WCW當年開始賠的幾千萬美圓對他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我上面已經說過了,WCW不過是他的副業,也是他的業餘愛好而已,只要Bischoff能把WCW搞好,花多少錢他都不會在意。

話說回來,WCW當時這些情況Bischoff看在眼裡,以他的頭腦他當然看到了危機的嚴重性,讓他發現WCW的一系列問題後,他精心策劃了很多的計畫,為了挽救公司,證明自己的觀點,他甚至會公開對他的上級發表自己的意見,當時的NITRO仍然在收視率上有相當不錯的能力,Bischoff對自己的計畫充滿了信心,可是這個時候,他突然發現,他已經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了,難道是老闆TUNER不支持他了?當然不是,TUNER是絕對支持他的,事實是,當時在美國發生的華納和美國線上AOL合併的事件,華納和擁有幾千萬網路用戶的AOL合併以後,WCW老闆TED TUNER在公司的的占股比例大伏下降,他的話語權已經不是絕對的了,AOL的那些西裝革履的IT高層們對摔角跟本毫無所知,他們只知道用自己經營其他行業的規則來看待WCW,當時的WCW在賠錢,所以那些AOL的高層們就用最常規的方法--換人經營!1999年9月10號早上五點,Bischoff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裡告訴他,根據董事會的決定,他被要求回家去修養一陣子(其實就是變相的開除,)Bischoff問他何時能回來工作?而回答是:“你不用再回來了,你只需要待在家裡休息就足夠了。Bischoff明白了自己的境況,只好不甘心的離開了WCW。

必須要強調的是,很多資料中一直都是在說WCW如何如何賠錢,Bischoff的經營是如何如何的差,他讓WCW賠了多少錢.....等等,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在Bischoff來到WCW前,WCW一直在賠錢,而在Bischoff掌握了公司後,他一開始從公司挪用了兩千五百萬美金的啟動資金,在之後的倆年中每年損失一千萬(因為是創業階段嘛),然後在接下來的四年中 他平均每年為公司帶來五千萬以上的收益,最後他總共為公司盈利超過三億五千多萬美金!!這就是他的能力,而他的WCW賠錢不過是1999年才開始的事情,但是卻被更多人頻繁的提及,這對他是極為不公平的。正因為如此,當時讓Bischoff離開WCW無疑是個糟糕的決定,沒有了Bischoff的WCW就像是沒頭的蒼蠅一樣失去了前進的方向,WCW在一片風雨飄零中進入了2000年。


八,WWF的步步進逼和WCW的蹦盤

1999年末,WWF看准機會開始從WCW拉攏人才了,VINCE自己從來沒有否認過,WCW的選手要比WWF的選手出色的多,他一直都是對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運動家們求賢若渴,其實我們也應該知道,VINCE大力發展新人固然可以說是他長遠的戰略眼光,可是這同樣也是一種無奈,所有的巨星已經幾乎都被WCW網羅走了,他不發展新人的話還能怎麼做?現在他的機會來了,他的WWF向那些在WCW已經覺得失去方向的巨星們打開了大門,於是BIG SHOW來了,Y2J,CHRIS BENOIT和EDDIE GOERRERO更是在他們與WCW的合同結束後逃命般的離開了WCW,一批身懷絕技的選手陸續來到了WWF,很多選手在WCW覺得如同是黑白的世界(就是NWO的顏色),而來到了WWF之後,突然覺得如同置身於彩色的世界,覺得真的是來對了地方,這時候的WWF已經完全的把形式改變了過來,ROCK,HHH等一批巨星已經完全成熟,成為廣大摔迷熱愛的角色,VINCE覺得時機成熟了,他決定開始收復失地,他要把他在前幾年中失去的所有一步一步的都奪回來。


VINCE除了持續在WCW中拉人之外,同時有忙著讓他的WWF股票公開上市,並且已經開始策劃開展旗下的另一個節目--SMACKDOWN了,WWF利用當時WCW中Bischoff的離開,失去方向的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另一邊的WCW卻在他們新的領導人J.戴蒙的決策下決定把NITRO多做很多無必要的改變,在他們的帶領下WCW越來越混亂不堪,WCW中的這些老資格的明星們如HOGAN,RIC FLAIR根本不把他們的新領導放在眼裡,這位新領導說白了還是走Bischoff所致力發展比賽的不可預測性的道路,可是他完全是胡來,比賽如果不可預測的超過常規了就成了白癡的劇情了,很多人甚至從頭到尾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樣的,無數的選手就在FACE與HEEL之間變來變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角色,其中比較顯眼的就是BRET,在這期間他在FACE和HEEL之間幾乎轉了十個來回,而且無論什麼比賽都是一群亂七八糟的亂入,沒有一場比賽是完整的,不過不得不說在WCW中Bischoff創造了非常雄厚的班底,即使是這種情況下,NITRO仍然可以偶爾在幾次收視率競爭獲得勝利,不過這些已經是於事無補了,WCW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其實最關鍵的就在於,WCW這邊一旦離開了Bischoff之後,不再有像WWF這邊VINCE這樣的人,去精心控制擂臺上每個選手的情況,專注自己全部心力在公司經營上的人,他們的新領導人往往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是對摔角根本不瞭解,試問WCW中這些老資格的巨星們又怎麼能聽從他們的擺佈?正因為如此,WCW的巨星流失還在繼續,EDDIE GOERRERO不但自己離開了WCW,甚至直接把自己的侄子CHAVO帶入了WWF,BENOIT,PERRY SATURN陸續都來到了WWF,就這樣,WWF越來越強,WCW則日漸聲痿,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骨架明星,喜歡他們的摔迷也跟著他們他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WWF。WCW在他們新的領導人的帶領下境況慘透了,不只是收視狀況,還有到現場的觀眾,一切的一切,都慘透了!

公司的領導們再一段時間後查看WCW的情況時,發現自己用錯了人,TUNER致力於讓Bischoff回來,他相信只有Bischoff才能讓WCW起死回生,而事實是當時AOL的那些高層們對摔角根本就一竅不通,WCW已經被他們看作了是一個包袱,他們想方設法要把這個包袱甩出去,其實他們根本就不在乎WCW的那點錢,老實說WCW當時賠的那些錢連他們營業額的零頭都不到,他們只是對摔角毫無興趣可言,不想在這個他們不重視的領域浪費時間,於是讓Bischoff回來這件事一拖再拖,等真正把Bischoff找回來的時候,時間已經又過去了一段時間了,不過Bischoff並不想再被人向皮球一樣想扔就扔了,他意識到了高層們的態度,於是,他瞭解了必須把WCS分割出去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真正做到起死回生,就這樣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如果他能讓WCW起死回生,那麼就讓他有權賣下整個WCW公司,把WCW從AOL的企業中脫離出去,而對方答應了,並發表了一篇聲明,讓Bischoff又重掌大權,當Bischoff從新站在WCW的場地上,他又精心制定了一系列的計畫和從新設計劇情,試圖令WCW開始反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讓摔迷心目中的戰神GOLDBERG,從新回到WCW的賽場上來,並突然讓他從絕對的正派轉為反派,並由此再次成功的打入劇情的主線(由於之前混亂的關係GB已經被壓制很久了),並以此再次讓WCW在幾次節目的收視率競爭從新站到了主線,儘管不穩固,但是確實是個轉機,正當Bischoff準備以此為中心好好幹一場時,他卻突然發現他被公司的高層愚弄了,公司的高層答應Bischoff他可以有權收購WCW,可以包含版權,商標,甚至是舞臺和影音資料庫,但是卻不會給他播出時段!!要知道,如果沒有播出的時段,WCW將一毛不值!是啊,如果你無法讓你的節目播出,那麼苦心製作的節目就一點價值也沒有,Bischoff經過幾天的思考,他發現自己真的是對現狀束手無策了,AOL的高層的目的達到了,他們成功的甩掉了這個“包袱”,WCW的眾多明星們認識到了現狀,BRET,GOLDBERG,STING等巨星相繼離開了WCW, Bischoff知道了WCW的生命即將走入了盡頭了。


九,WWF實現聯盟的統一

接下來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2001年3月26日的NITRO,WWF宣佈收購WCW,取得了最後實質性的勝利,老道的VINCE更是沒有馬上讓WCW歸入WWF的旗號,而是利用這段故事再次設計了一段WCW對抗WWF的劇情,讓自己的兒子去管理,直到11月的聯盟統一戰才算是真正取消了WCW的稱號,他利用倆個聯盟眾多的摔角好手使2001年的PPV幾乎都成為了經典,算是為這段劇情完美的收了官,VINCE確實很了不起,在WCW來勢洶洶的情況下,他數次在不利的局面中起死回生,充分證明了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豐富的創造精神,從此以後,娛樂摔角界的未來掌握在了WWF(2002年已經更名為WWE了)的手中,真正也實現了大一統。

時至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WCW,如何看待這場無形的戰爭,也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回味的,無數決策者的決定,選手的決定也時刻決定著這場戰爭的勝負,這場鬥爭中有背叛,有道德觀的考驗,也動不動就牽涉到一個幾千人的大公司的存亡,其中的激烈程度是不可想像的,這也點燃了所有人的興奮的情緒,這種感覺甚至可以讓人忘卻先前經歷的種種困難,這是實現夢想的一段史詩,一則精彩的童話故事,有什麼能比的上這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收場是完美的,這麼殘酷的戰爭必須要有一個結束,這也是摔角歷史上最大的一個事件,不論從時間,影響力上來看都沒有任何事件可以和WCW與WWF之間的鬥爭相媲美,事實是,最後雖然WWF是勝利了,但是雙方都學到很多的東西,NITRO還有他進步的空間,它還應該勇於創新讓自己變的更好,它同樣令無數的明星選手在這裡流下自己的汗水和淚水,它在與RAW的競爭中70%的時間把RAW壓的翻不過身來,WCW和WWF的激烈競爭,它有它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們的競爭讓摔角事業在世界範圍內重新受到矚目,也讓摔角事業產生質的進步,如果我們回頭看看競爭前的WWF的比賽,再對比一下96,97,98,99的WWF的比賽,就會發現競爭為我們帶來了更精彩的節目,這種競爭讓WWF前進,讓VINCE更有創造性,如果沒有對手與之抗衡,恐怕連VINCE自己都無法相信WWF會走到今天這如此成功的地步,摔角事業也無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競爭創造了成功,這對VINCE如此,對AUSTIN,GOLDBERG等明星選手亦然,為了互相對抗,選手必須非常的注意小心,耗上自己的全部精力(對比就知道了現在的新人們又何曾有過這種危機感?)打出最精彩的比賽。

而從WWF的對手WCW身上,也有很多值得WWF學習的地方,在很多時候,WCW的面對的情況比WWF還要險惡,Bischoff卻還能處理的很棒,這些連VINCE都非常的佩服他,確實,WWF贏在了自己的手中,他們面對困境毫不氣餒,憑藉自己的努力和長遠的目光一次次的起死回生並取得最終的勝利,和WCW的老闆TUNER相比,VINCE確實不能算是有錢,而他卻憑著自己卓越的才能抵抗住了對手的入侵,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而WCW雖然輸了,它也是主要輸在了自己身上,他們在中期擁有最好的形式,NITRO壓著RAW打,他們的節目當時的火暴程度WWF望塵莫及,但是他們還是輸了,一是輸在了後期經營理念的失誤,更輸在了他們高層公司對它們的拋棄,其實如果仔細想想,如果TUNER能夠一直在擔任老闆的職務,那麼即使WCW仍然在賠錢,那麼它今天也仍然會在存在,他根本不會在乎WCW一年會損失一千多萬的美金,因為這對他的資產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何況Bischoff為他創造的收益要遠遠高於損失,時至今日,Bischoff的心裡是不是還有很多的不甘心呢?呵呵.. 實際上大家可以認為WCW至今仍然還是存在的,VINCE知道了競爭的好處,所以現在就用SD和RAW的對抗某種程度上克隆了當時對抗的情況,儘管倆個節目都是屬於WWE的, 最後得益的都是WWE,但是事實上倆個節目確實也是在收視率上爭的很是激烈,其次,在2001年的聯盟統一戰之後,WCW的腰帶並沒有被廢掉,而是被接收過來了,所以現在會有一條WWE冠軍腰帶,一條世界重量級冠軍腰帶,倆對雙打腰帶等等..再加上Bischoff現在還在RAW擔當總經理,呵呵,大家不妨就把RAW對抗SD的比賽當成當時NUTRO對抗RAW來看,呵呵(儘管精彩程度確實相差很遠)

實際情況就是,如果一個人可以達到他可以達到的顛峰,那麼他就會發現他之前所有的不幸都是值得的,WCW與WWF星期一晚上的戰爭也是一種藝術,它對現在大家所享受的摔角盛況貢獻良多,確實,星期一的交戰已經結束很久了,也許很多人認為這場戰役只有一個贏家,而實際上這場戰役的勝利者是全世界成千上萬的摔角迷,我們在每個星期一的晚上為我們所喜愛的摔角明星加油鼓勁,欣賞他們為我們帶了的精彩表演,Monday Night War -WWF與WCW星期一夜晚的戰爭將永遠存在於所有摔迷的心中。


PS:幾個有價值的事情和大家說一下及一點建議:

1,很多資料都說WWF吞併了WCW和ECW,實際上這並不準確, 事實上是WCW吞併了ECW,而WWE最後吞併了WCW,儘管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這卻在其中抹殺了Bischoff的功勞。

2,Bischoff到底有多少錢?答案是肯定沒有VINCE多,但是從他是WCW的股東之一,而且最後有能力收購整個WCW來看,他資產絕對不少,一生榮華富貴是不用愁了,他現在在VINCE手下打工,並沒有實權,這主要是出於對摔角的熱愛。

3,儘管Bischoff曾經擠走JR,開除AUSTIN,但是現在他們相處的關係還不錯

一點建議,大家可能對WWE早期的很多比賽都看過的很多了,由於WCW早已經不在了,所以很少有人注意當時WCW的比賽,以後大家不妨多關注一下,客觀來說,1996--1998年時期的WCW確實是要在當時的WWE之上的,看了之後就會發現當時WCW現場的氣氛有多麼的熱烈(只是一個建議,個人推薦而已)

鄭重聲明:
以上文章內的資料多出自WWE官方和我自己看過WWE的專集-Monday Night War的感受,文中所訴事件基本可以保證其真實性,可作為參考(個別自己的感想除外), 為保證儘量的客觀,文中所寫的對於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多出自當時事件有關人員之口,同樣可作為參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對WCW的描寫明顯比對WWE的描寫多,這不是因為我更喜歡WCW的緣故,是因為大家普遍對WWE已經比較瞭解了,而相對來說對WCW瞭解比較少,而且當時鬥爭的主導權開始一直是在WCW方面的,所以我對WCW的描寫稍微多一些。文中如有其他錯誤或者錯別字希望大家可以指出,我會進行修改的,謝謝

 以上文章BILL-GB原創,如轉載請標明作者名稱,否則將追究責任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