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31
GP 165

日本茶道的歷史

樓主 醉意霞郎 ghost891128
無意間逛到的網站~
在下稍稍修改了一些簡字、標點符號和段落~
讓大家方便閱讀~
描述了日本茶道的起源等等的~
後面有介紹到一些茶具的功用~
和一些有名的茶具等等的~
在遊戲裡也不陌生~
玩遊戲的同時~
不妨增添一下知識吧^^

======================吾乃分隔線=========================

原文網站

〈早期日本茶文化〉

  茶道,作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台下私語:怎麼像中學政治課本?)現在所謂的日本茶道,公認為形成於15世紀下半葉,日本室町幕府后期。而日本人喝茶的歷史,則可追溯到8世紀,時值平安時代,日本與唐帝國的交流正搞的火熱,日本的飲茶活動與其當時全面仿效的"唐風"一樣,完全是從大唐剽來的,815年,著名的空海和尚留下了日人飲茶的最早文字記錄。

  中國唐朝,出現了陸羽的《茶經》,這部茶文化的經典著作,極大的促進了日本從單純的飲茶到茶文化的形成。810-824年,《弘仁茶風》是日本第一個茶文化高峰,此時的日本飲茶,從內容到形式完全照抄唐朝,而且只在宮廷和高級僧侶中流行。

  12世紀,日本僧侶榮西從五台山帶回了中國宋代《末式沖茶法》的訣竅,他獻給當時鐮倉幕府二代將軍源實朝的《吃茶養生記》,帶動了日本第二個茶文化高峰,該書極力鼓吹茶的藥物作用,此後日本人視茶為包治百病的神藥,而貧苦的百姓無錢買藥治病,寺院僧侶就以茶為藥進行救助,寺院茶的出現,奠定了茶向民間普及的基礎。

  14世紀,足利尊氏建立了新的武家政權《室町幕府》,到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時候,平滅國內政敵,達到極盛。足利義滿,就是《一休和尚》裡那個小心眼、愛耍小聰明的將軍,在歷史上卻是文治武功一流的名政治家。從文化上講,他的治世,被稱為《北山文化》。

  在這個時期,日本茶文化也與當時奢侈、華麗、虛榮的武士階級生活相適應,由寺院茶演變成極度追求娛樂性的豪華的斗茶,這種以斗茶游戲為中心,輔之以大玩大鬧大吃大喝的瘋狂party,是武士們消耗熱情,展示財富,另兼擴大交際的重要活動。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種暴發戶式的靡奢的日式斗茶的前身,卻是極為恬淡高雅閑適的宋代文人斗茶。 【斗茶,產生於宋代的一種猜茶名的游戲】

  喧囂終於要歸於沉寂。室町後期,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治下,伴隨著武家文化進入沉澱提煉的成熟期,茶事活動的內容也逐漸發生了新的變化。

  說起義政這個人,在軍政上可以算是無能,由於他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不定,直接引發了將日本分裂為東西兩大勢力的大動亂《應仁、文明之亂》(1467-1477),戰亂持續了10年,瓦解了室町政權的統治力,熟悉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就是戰國時代的開端。

  然而,與中國歷史上的某些帝王相似,義政雖然是平庸的統治者,卻是高水平的文化人,這一點上,他倒可以與祖宗義滿比一比。他在京都的東山建立了龐大的建築群,以其中的著名建築銀閣寺為中心,展開了日本中世文化之代表的《東山文化》。

  茶事,在東山文化中仍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反斗茶的娛樂性質,東山時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書院茶》,這是一種封閉【在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的封閉房間裡進行,而斗茶會則在室外】、肅重【相對於斗茶會的喧鬧】、簡潔【相對於斗茶會的雜亂】的茶文化。可以說,茶道的雛形和主要要素此時已經完全具備了。

  到《書院茶》為止,日本的茶文化歷經700年的變遷,雖然形式和內容幾經劇變,但始終仍然只是皇室、公卿、上層武士和僧侶中流行的一種高級文化活動,在這樣狹窄的基礎上,是不能產生真正有生命力的"道"的,這是重視階級觀念的日本民族性的侷限所在。

  粉碎一切秩序、階層、世俗觀念的戰國亂世,為茶的民間化、民族化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非常幸運的是,茶文化抓住了這個契機,從而迎來了其關鍵性的飛躍。


〈茶道的形成〉

  室町末期,相對於上面各種由皇室、貴族、武士、僧侶、富人壟斷的主流的茶活動,由平民百姓組織的飲茶會《云腳茶會》也開始出現,在這些初期的平民茶會中,奈良的《淋汗茶會》是非常著名的,它採取的草廬式建築後來成為茶道建築的典範。

  奈良流的代表人物,村田珠光(1423-1502),被後世稱為茶道的"開山之祖"。生於奈良,幼年在淨土宗寺院出家,因為違反寺規被轟了出來,此時,日本禪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瘋僧》一休宗純,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掛單,珠光聞名前去拜師參禪,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

  珠光經過修行,得到禪之教外別傳,一休給他的印可證書是件國寶級的文物《圓悟克勤的墨跡》,啥,圓悟是誰?乃是中土大宋年間一位了不起的禪僧,他的名著《碧岩錄》是禪宗的重要典籍。他的手跡是怎麼輾轉流傳到日本人那裡的,真該追究當時文物管理部門和海關的責任。而一休哥居然拿這個送人,也真夠不同凡響(俺看是真有點兒瘋了)。

  珠光身為奈良茶會的名人,從一休那裡吸取了禪宗的精華後,立刻開始用禪來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動,他將圓悟克勤的墨跡必恭必敬的掛在茶室壁龕中,那是茶室最為顯著的位置,每個來參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圓悟的手跡行禮。從此這副墨跡不僅是禪門重寶,而且也成為茶道至高的聖物。(俺流口水啦)它是珠光將禪宗與茶道相結合的見證。茶與禪的結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關鍵,從此,茶事活動有了深邃的思想內涵。珠光以後的歷代茶人,機乎都參禪,而茶道也被認為是《在家禪》的一種,有"茶禪一味"(或"茶禪一如")之說。

  珠光開創的《草庵茶》乃是後世茶道的出發點。在他的晚年,經將軍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的介紹,成為將軍義政的茶道師範,在充分了解了東山《書院茶》並有機會接觸到義政搜集的大量藝術文物珍品《東山御物》後,他的茶道思想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平民奈良流《草庵茶》與貴族《書院茶》的結合,完成了由茶文化到茶道升華的最為重要的一步。

  茶的民間化、茶與禪的結合、貴族茶與民間茶的結合,是茶道形成的三大關鍵性工作,通過村田珠光的一生實踐,機緣巧合的得以完成,這不能不說是茶道的幸運。


〈茶事用具〉

  茶事中使用的茶道具經過400多年的演化,種類極其繁多,其中最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的,也是最多在遊戲中出現的,主要有:茶釜、茶入和茶碗。

  茶釜,就是茶事中燒水用的鍋、壺,在茶人的手中,創造出了千姿百態的藝術珍品。日本的蘆屋、天明、京都,是三大茶釜產地,游戲中有"○○蘆屋"、"○○天明"名字的茶器,就是產自這兩個地方的名物。據說茶釜沒有兩個是完全一樣的,全部是手工制作,和勞斯車一樣。松永久秀的《平蜘蛛》就是非常名貴的茶釜。

  茶入,是盛濃茶粉的小罐。茶事中要點兩種茶:濃茶與薄茶,前者濃稠如粥,後者濃度近似咖啡(好家伙,比中國茶可釅多了),其中濃茶是茶事的關鍵。因此茶入也是最為重要的茶道具之一。茶入最早來自於中國,據說是中國人盛放火藥的容器(!),也有說是中國人盛頭油用的(有名的《初花》茶入據說就是楊貴妃用過的油盒,真是天曉得)。

  茶入分為"唐物"和"和物",戰國時期,主要還是使用從中國少量進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貴(有商人抬價嘛),擁有一定級別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將身份和權勢的象徵。即使到了江戶幕府,茶入仍是地方大名與將軍家關系疏近的證明物。蓋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譜代重臣,才有將軍下賜的名貴茶入也。

  茶碗,顧名思義,喝茶的碗也。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出來的極品和物茶碗。

  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天目山建安窯和高麗國。前者被稱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貴,但隨著利休等人逐漸將茶道引向樸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現在已經極少使用(價值卻與日俱增)。而高麗茶碗實際上就是高麗民間的飯碗,十分簡單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裡,卻恰好體現茶道的本質,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麗茶碗的代表是"井戶茶碗"。

※除了茶釜、茶入和茶碗外,茶道具還有:

  壁龕用: 掛軸、花入【插花瓶】、香盒

  燒水用: 風爐、地爐、爐灰【墊在炭下起爐底作用的草墊子】

  添炭用: 炭斗【烏府】、羽帚、釜環【可裝卸的茶釜把】、火箸、釜墊【墊在釜下隔熱用的】、灰器【盛灰的】。

  點茶用: 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就是帶嘴兒的水壺】、水勺、水勺筒、釜蓋承、污水罐、茶巾、絹巾、茶具架等等

  林林總總數十種,涉及陶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金屬器皿等等。可以說茶道具集中反映了日本手工業的總體成就。

  下面說說茶器名中常常出現的"肩沖"和"茄子",這兩個指的是茶釜或者茶入的形狀式樣,"肩沖"是上寬下窄的樣子,諸位想想范志毅的體形,知道為啥叫肩沖了吧。"茄子",顧名思義,菜市場上的茄子諸位想必都是見過的,就是那個形狀。茶釜、茶入的式樣還有很多,如富士【富士山形】、六角、丸、鶴首、手取【帶柄的】、文琳、芋頭、內海、橋姬等等,前面提過的《平蜘蛛》,也是茶釜的一種式樣。

  "肩沖"、"茄子"的樣式簡單,大概出現的年頭比較早,所以名器就多一些,其它很多式樣,到江戶時代才創造出來。

  所以一說"○○茄子"、"○○肩沖",不是茶釜就是茶入,絕對不會是茶碗。

  茶道數百年來,創造和發現了無數茶道具的珍品,歷代茶人愛惜茶道具之心,是非常虔誠和執著的,一個茶碗,往往伴隨一個茶人終身,並且傳之後代,上面的每道裂縫、每個凹凸、甚至是茶垢的痕跡,都會被茶人視為天然的賜物,不做修補清除,任其原樣(哎呀,連茶垢都不擦,好不衛生呦!)。

  茶事中的一項內容,就是欣賞茶事中使用的茶道具,這是體現茶人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方面。手捧古物,細細觀賞它的色彩、紋路、歷史風雨留下的點點斑跡,追思當年創造了它的巧匠名工、使用過它的前輩茶人,會感到茶具仿佛也有了生命和魂魄,在把往事滄桑娓娓道來。

  如同國際珠寶界將知名的寶石登記造冊一樣,歷代茶人也將珍寶茶具列出名錄、詳細記載一件名茶道具的由來、取名、使用者的傳承、逸話等等。根據通常的慣例,一般將名茶道具做以下的劃分:

  大名物: 是指足利義政時期搜集的名器,當時義政曾經將這些名器作過編錄,稱為《東山御物》,主要以唐物為主,此外,名物中的極珍貴者也可稱為大名物。

  名物: 原指利休時代選定的名器,如利休從樂窯茶碗中選出的《利休七品》。後來也泛指大名物、中興名物以外的名器。

  中興名物: 指小堀遠州和石州流名茶人松平不昧選定的名器。


  天下三名壺【葉茶壺】:《松島》、《松花》和《三日月》

  葉茶壺是《書院茶》時代的重要茶道具,也是《東山御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日月》就是將軍義政的秘藏之一,因表面有七枚大瘤,形似傾斜的蛋黃而得名,幾經轉手,終於落到信長的手裡。《松島》則是由今井宗久進獻給信長的,因形似名勝《松島》而得名,同時獻上的還有《紹鷗名物》之一的茶入《紹鷗茄子》,也是名品。《松花》則是珠光的愛物,輾轉為信長所得。

  "三名壺"齊聚於信長一人之手,正體現了信長氣吞六合的威勢。不料,本能寺的一場大火,不但毀掉了信長的夢想,也燒毀了"三名壺"中的兩品《三日月》和《松島》。只有號稱價值四十万石的《松花》得以倖免,後來又為秀吉所繼承,最後成為了江戶時代尾張德川家的家寶。


  天下三肩沖:《新田》、《初花》和《楢柴》

  這三件茶器均是唐物茶入,《新田》是珠光發現的名器,《初花》據說是楊貴妃的油壺,是《東山御物》中的一品,義政以其姿態高貴如初放之花而命名。秀吉在宮內茶會上就使用過這兩件茶器。而《楢柴》是從博多町傳入的,由島井宗室轉讓給九州大名秋月种實,秀吉九州征伐時,秋月家靠進獻這件家寶保住了家脈。

  與《初花》相對應的,《東山御物》中還有一品《遲櫻肩沖》,因其發現的比《初花》晚,義政就以《金葉集》中的名句為它命名。

  《松本》是室町中期茶人松本珠報使用的茶碗,因而得名,自珠報之後,它轉手的軌跡是這樣的:松本珠報→阿河治部丞淡路盛勝康→大內義興、義隆→藤田宗理→海賊遭難→大富善好→相良武住→相良義隆→相良義長→安宅冬康→天王寺屋宗柏【即津田宗柏】→住吉屋宗無→織田信長,短短幾十年裡,轉手了十幾次。






板務人員:歡迎申請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