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版第二部 在全國戲院熱烈上映中

舞台活動大合照
由左至右
綾見有紀、姫野惠二(貝卡)、中原麻衣(巴拉拉)、富野、佐藤拓也(面具)、高垣彩陽(瑪妮)、小山剛志(德連森教官)


面具三人組
注意佐藤的衣服和三人的站位(爆笑)

是說上次MBON直播
佐藤也是帶名人墨鏡出場呢、他很懂得做粉絲服務啊
── 先從劇場版『Reconguista in G Ⅰ』「去吧! 核心戰機」開始說起、只是把TV版的CUT前後稍微做點改變、就可以讓影片變得如此容易懂、真令人吃驚。
富野:這種事情我從以前就一直在做了。這都多虧了電影的性能。這也是電影的有趣之處。對於TV版表達的部好這點也做了自我反省、就只有這樣而已。
沒想到大家對於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吃驚。
我很高興有人注意到這點、但動畫關係人士都不太理解這種電影的原理部分呢。
(解釋一下 富野認為劇場版變得好懂、其實是因為光是改成電影的形式推出就會變得好懂了
富野從以前都是做電影比做TV動畫更擅長、TV扣掉OPED後的片長對於富野來說並不是個容易說故事的長度
電影的基礎構成和原理跟TV有天壤之別、然而現在很多業界人士都分不太清楚這點)
── 很多人看完「去吧! 核心戰機」的人認為「變得好懂」是因為「補足台詞」的關係。
富野:確實是有加一些補充說明的台詞、但我認為這種看法(因為補充台詞而變得好懂)是錯的。
並不是因為有說明狀況而變得好懂、而是因為正確的描寫角色感情變化才變得好懂。
之所會讓人有台詞變多的感覺、是因為角色間的互動和應對進退變得明確的關係、而不是胡亂增加台詞。
劇場版『Reconguista in G Ⅱ』「貝爾利 撃進」當中我不記得有增加太多太詞、不如說跟TV版比還刪減了一些。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是為了讓節奏更流暢。
像是尾段正式前往宇宙時拉拉雅多了一句「到家了」。光只是多這麼一小句就可以讓第二部到第三部之間的連結變得容易懂。而且不是隨便的連接起來、而是很深刻的連結。看完第二部的人一定會想看第三部吧。
拉拉雅的這句台詞是「貝爾利 撃進」的重要追加事項。但並不是只曾增加台詞而已、還要將多餘的台詞或場景消除、這樣電影整體的聯繫會變得更好。
只要整體聯繫變得更流暢的話、觀眾就會把這一小時半的電影認知成一個"整體"。
而做不好的電影只在觀眾心中留下「這個橋段真棒」「那個橋段好有趣」這種斷片式的記憶、而不是一整部片對吧。隨便找個看過的人問G-RECO在演什麼一定都是回答「從地球旅行到金星再回歸到地球的故事」。
就是個構造如此簡單的公路電影。和其他以戰爭片為主的「鋼彈」有根本性上的不同。
之所以能做的比TV版更好懂並不是用台詞說明狀況、而是讓場景及CUT的連接變得更精細。
要是CUT之間連結的不夠流暢、中間就會出現空檔讓觀眾放空。
把第二部至第三部的變化利用CUT和音樂來帶動的手法、正是電影這形式本身就具備的性能。
── 過去富野總監督曾負責過『小天使』『萬里尋母』『清秀佳人』等作品的分鏡。
光是在屋內走路的場景就很講究的2步、3步地走這點很寫實、這影響到了您之後的作品嗎?
富野:首先、認為講究地描繪實際移動距離就叫做寫實這種想法打從一開始就是搞錯了。
不如說把這種東西省略對於戲劇還言才會比較有趣。
只是因為『清秀佳人』的故實步調很慢才會讓人覺得寫實罷了、但是每當場景發生變化安妮的心情就會大幅度的發生改變。如果不用飛躍性的變化而是一點點地描寫安妮的心情變動會變得很拖、很拖的話觀眾就會覺得無聊。為了不讓觀眾膩、因此她每走一步都用上昇情緒構成。
一邊使用日常會話一邊讓戲劇階段性變化的技巧我是師承高畑勲監督。
另外一種例子就是新海誠監督那樣使用幻想方式、像是突然就飛到了空中的場面來讓戲劇達到高潮。
我和高畑勲監督還有宮崎駿監督這種世代的人不太會去用這種幻想方式、而是靠角色的情緒變化讓戲劇達到高低起伏。也就是將高低起伏的處理具體地在場面中累積。
不是單純的聯繫場景、而是一步一步將情緒累積的方法論在『小天使』只表現了一部分而已、『清秀佳人』才是完成型。
換句話說、如果無法讓觀眾跟上角色心理的話就不是一部好的戲劇。
就算有巨大機器人出現也還是要可以看到角色心理變化。
從這層意義來說『小天使』和G-RECO是相同的構圖。
G-RECO絕對不是寫實記錄片形式。為什麼? 因為這是動畫、動畫就是讓人開心最重要、就算加上美夢成真的樂曲也沒問題。
為了不輸給DCT的樂曲必須要做一個能與之相符的快樂ED才行。
但我知道製作人員很辛苦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做一個以樂曲為優先的短ED。
雖然會被工作人員抱怨看不清楚自己的名字、但是在結尾放黑畫面跑6到7分鐘的工作人員表會有趣嗎?
如果觀眾在工作人員表還沒跑完的時候就先離席對我們來說也不好吧?
所以配合這次的曲子做個開朗充滿期待感的ED。
讓人們覺得「咦、這跟鋼彈不一樣嗎?」「有好多人物好熱鬧」「雖然是巨大機器人片、但又不太一樣呢
」這樣G-RECO才能賣得出去。
另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從我們這種世代來看、新海誠監督的作品、京都動畫的作品、以及其他深夜動畫全都偏向同一個方向。動畫應該是要更多彩多姿的才對。
因此、製作一部可以讓人感受到手繪動畫的生動感的作品才能和其他作品做出差別話。
看到現今日本動畫的發展、出一部像G-RECO這樣熱鬧到瘋狂的作品不也很好嗎。
越是這樣想就越想要DCT的樂曲所擁有的那種開朗和華麗感。
希望大家能認真看這次在「貝爾利 撃進」中配合DCT樂曲製作的ED。
跑出來的畫面和歌詞都有對應起來哦。這是為了讓觀眾覺得看工作人員表也可以很開心。
DCT的「G」是一首解釋G-RECO的曲子
富野:本來去年的時候DCT就說今年不想創作新歌了。因為光是開演唱會就耗盡了心力、但他們還是答應了。
不過「G」的創作過程並不簡單、作詞作曲花了超過一個月。
年末在進行作業的時候就一直讓我很困惑「為什麼這麼花時間呢」
當曲子終於完成後、中村正人先生和吉田美和小姐都說「心情感覺很好」。
而這種心情正是最適合G-RECO這部作品的了。
是一首解釋「『Reconguista in G』其實是一部這樣的作品」的歌曲。
只要閱讀歌詞就能理解。
之前從未接觸過TV版的吉田美和小姐真是個天才、竟然能理解G-RECO到這種程度......讓我不寒而慄。
後來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她撤底調查了我之前的訪談報導、所以才能在這短短的歌詞中確實捕捉到作品的概念。
─ 「貝爾利 撃進」的結尾開始撥放的「G」真的很適合呢。
富野:希望大家在看電影時能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更替和刪減既存CUT就可以大幅度的變好懂。
絕對刪減畫面不是會減少情報量嗎? 正好相反。
明明刪減了、但看起來內容反而變多了對吧? 這就是電影最有趣之處。
補充解釋
同前面幾樓影評講的、TV動畫一集時間很短還要有起承轉合 此
外還要扣掉OP、ED以及強制要有斷點進廣告
所以TV動畫單集的內容是很破碎又必須加入很多無謂的CUT(為了進廣告和ED)
劇場版時間長、就可以少掉很多這些限制、讓作品整體性更好
應該這樣說、富野其實不太會做TV動畫(笑)
他的技法和編輯思考方式都是電影用的、短時間的TV動畫他坐起來反而綁手綁腳
而劇場版他才能做的得心應手
那為何富野不直接拍電影就好? 還要先拍TV版再出電影版
因為同前幾篇富野自己講過的、他沒有才能
有才能的話他就可以像宮老那樣自己拍電影了
因為沒有才能、他到現在都要依附在玩具贊助商底下
而贊助商不敢直接投資他做電影、所以一定要先拍TV版做出成績、才能騙高層同意做電影版
富野:監督隨著自己的想法編輯出的電影往往訊息性太強。做為電影來說反而不好看。
因此、導演不應以為他們可以按原計劃編輯。動畫是照計畫繪製出的東西、所以可以照原計畫編輯嗎?
實際上跟作畫狀況不同、做出來的CUT還是會有很多變數不會完全照監督本來的意思。
監督必須要將「這樣可以直接使用嗎?」這種疑問常記在心。
當你從頭到看尾時、在腦中留下的記憶必須要是一個"整體"才行。
會被人說「那個橋段真棒」對電影來說是最差勁的評價。
因為觀眾花錢看電影、還必須去找哪一段好看、這並不是個好電影。
新海誠監督的作品優點、就是看起來好像做了很多事、但看完後卻會讓人留一下一個整體的印象。
(簡單說你會記得整部片、而不會只留下特定場面的印象、且每個地方都環環相扣、也因為環環相扣你也沒辦法把特定場面從記憶裡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