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真是這樣也沒辦法,因為國際局勢本來就對大國比較有利
> 不單是努不努力正不正確
> 一個國家民風習慣教育等等諸多,也是要時間建立,這跟資訊還是工業時代沒有關係
> 英文爛就承認,我不會笑你
> 又不需要到寫詩出書同步翻譯的程度
> 連這樣都做不到,什麼全球布局、走出國際,紙上談兵,於你如浮雲
> 真的在走出國際的人,還沒見過有英文障礙的
> 你那是五毛黨的偽裝性言論,把前進大陸用走向國際混為一談
> 新加玻光是地理位置就不知道強過台灣多少倍
> 如果你對國家的認知單純只在大小面積,建議你多讀點書見見世面
> 還有超多的影響因素
>
> 就拿你抱怨的翻譯書籍來說好了
> 有考慮過市場問題嗎?太多了,可以出本書讓你看得頭昏,懶得提了
> 知道的話你上面那堆翻譯的可笑的言論就不會出現
> 口口聲聲要戰略布局、走出國際
> 結果連基本的出版社的生態市場都不清楚,做出幼稚性抱怨
> 這樣還想什麼戰略布局、走出國際?根本是天大笑話
> 少看點中國糞青思想文章,多走到世界各地去看看
> 你就會發現你有多幼稚
> 都資訊時代了,竟然還侷限於中文資訊?
> 工業時代都沒這麼落後,你是中世紀的人嗎?
> 雖然我不嘲笑英文爛的人
> 但是想獲得最多最新的資訊,英文爛的人還是省省吧
我來幫忙補充一下吧:
1.台灣教育的部分:
「
※ 引述《fly92611 (fly92611)》之銘言:
: 真得很奇怪
: 我實在想不通
: 亞洲民族非常的優秀 小時了了大為必佳 根本就是在打亞洲人自己嘴巴
: 從小被爸媽逼著念書
: 國小考試幾乎都拼100
: 國中也是在拼100
: 高中拼100
: 大學拼60(到了大學我們智慧好像到了亞洲人類上限)
考試給你的分的標準主要有兩種.
1. 一些有固定答案的試題
2. 沒有固定標準的試題, 就是一個或幾個改卷員的認同
我以前讀中學的時候, 我的中文老師說, 我文章其實寫得很好, 但是字太醜, 所以出去考試不會高分. 雖然最後似乎她錯了, 但是她的說話反映了事實, 我自己當老師時也會有看漏眼的事情.
考試分數能反映的, 前者代表的是你「面對一些已經有答案的問題」的運用能力, 後者代表的是「你贏取長輩主觀認同」的能力. 後者是沒有辦法之下的代替品. 一個中文老師說你的文章好, 只是代表他覺得你的文章好, 卻不等於你的文章是有藝術性或感染力.
考試分數高, 不代表面對一些新的問題, 沒有一個別人給你答案時,你有能力自己去想解決方法. 我們這種追求複製已成功方法的行為,我在教育學讀過, 稱之為「工業化教育」.
這種教育的方式, 方便在社會百廢待舉時, 迅速填充高級勞工, 比方說, 當大家都沒地方住時, 大量訓練建築師不會錯. 在衛生資源不足時, 大量訓練醫生也一定對. 在制度和社會未穩定時, 律師和教師都是多多益善.
但是, 這種教育必然建立在一個前題上: 「教的方法, 教的東西, 是一些行之已久的經驗和知識」, 而這些知識和制度, 又全部都是從西方來的, 所以我們根本沒有經歷完發展出這些東西的過程.
某程度上, 我們的教育制度, 也是一種人力生產上的代工主義.
: ==========================================
: 西方國家
: 國小 拼命玩
: 國中 拼命打球玩交男女朋友 下課放學不用念書學校逼你去玩
: 高中 打球拼不到職業等級 就趕緊拼命念書念大學
: 拼到個職業等級 就算尼克最爛的JR SMITH 也可一年撈幾560美
: 但他們在進入大學以前 最美好的十八年都過得非常多彩多姿
: 大學 拼得跟亞洲小學生一樣的拼勁(西方智慧開端)
: 真不懂 小學國中高中 我常常熬夜背一堆課文到底現在是有什好處????
: 到底是亞洲民族教育是對的?還是西方教育是對的?
: 在大學以前 可以說幾乎智商遠低於亞洲
: 真是奇怪!!!!!!!!!有八卦嗎?
西方國家也曾經像我們一樣推行「工業化教育」, 在五十年代的西方, 工業化教育的理論相當的流行, 單純把知識和技能當成生產, 而社會將會消費所有的知識和技能.
問題是, 市場會飽和, 所有東西都是供求的問題, 知識勞動力, 高級勞工, 專業人才, 一樣會供過於求. 工業化教育的結果, 就是到處都有一些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 因為競爭太大而互相割價, 最後就變成了低價勞動力. 用了前半生苦讀的知識, 因為需求不足, 而沒有發揮的空間.
去到這部份, 西方就意識到, 重點而不在於怎樣產生知識. 而是怎樣生產能將這些不斷貶值的知識, 變成更多不同產業的人. 比方說, 將過多的醫療人力變成美容, 健康產品, 將過多的教師變成補教天王等等.
去到這一點, 就無法再用苦讀和考試去產生. 相反, 熟知消費者要求和感受的人, 富有創造力和行動力的人, 對自己志趣有強烈理念想要去實現的人, 富有積極性的人, 就變成了重點.
那就和苦讀和考試式教育是相反了, 不斷被強行安排時間表, 一天到晚都沒有自主權的孩子, 習慣了一切都是被人安排, 自然更難發展出積極性. 因此, 減少這些沒必要的強迫性, 讓他們自己去玩, 從玩耍中, 他們會學會很多不同的東西:
1. 自己策劃整件事, 可能很幼稚, 但是卻是重要的經驗. 比方說, 像技安那樣去召集一群人打棒球, 像大雄一樣出版大雄週刊, 安 排編繪影印等事情, 都是建立自己完成一件事的能力.
2. 讓他們早些發現自己的志向和興趣, 使這些人很早就學習了相關 的知識, 舉個例子, 有興趣做電玩的, 可能六歲就開始寫程式了 , 寫個二十年一定日子有功, 跟在高中和大學才開始學習相比,當然不一樣.
3. 和人相處, 領導的能力, 因為和同伴玩, 定必會產生爭執. 會打架, 會吵架, 這些事情小時候經歷越多, 長大後就越懂得處理. 相反, 一天到晚窩在書本前, 出去工作後就要從零學習了.
4. 在玩耍中, 小孩子會互相競爭, 不論是體育, 遊戲機, 藝術, 甚至是爭風吃醋. 競爭會成為最好的評審方式, 比起老師說你的文 章怎樣, 你自己打嘴炮交到多少朋友才是真實的. 比起老師說你的畫好不好, 有多少其他小孩子喜歡才是真實的. 老師知識多,但他的認識都是過去的, 小孩子代表的是未來世界.
不是說東方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 哪個就比較對, 而是社會需要甚麼人才時, 就需要怎樣的教育. 今天臺灣不是欠缺技術人才, 而是欠缺有足夠的勇氣和視野的創建者時, 這種教育就不足使用.
當然這種教育也有後遺症, 那就是沒有平等, 有些人先天就是甚麼才能也沒有, 給他自由也不知道應該幹些甚麼. 這些人可能比較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做甚麼, 迫他們去做, 否則就會迷失方向. 那麼這種教育就不適合這些人.
他們會既沒有專業知識, 也沒有行動力, 既當不了領導者, 也當不了骨幹或部下. 那麼在這種教育下, 他們墮落的機會比較大. 在工業式教育下他們大抵還可以有一技之長.
假設世界再一次陷入戰爭, 再一次重建, 無疑地, 工業式教育會再度興起, 因為我們很清楚需求在哪裡, 只要盡快生產這些人填滿需求就好了. 但當市場再一次飽和, 我們還是需要能突破的人才. 那麼就不是我們這種教育所著意生產的.
-------------------------------------------------------------------------------------------------------------------------------
美國的教育會產生一流的企業家, 頂級的所有人才.
最好的老闆, 最好的投資家, 以及最能獨立處事的員工.
但同時也會產生一群完全被遺棄, 品德和能力都崩潰的廢材.
可是在資訊時代中, 一個這樣的強者, 頂得過百萬個廢材.
現在是三十個臭皮匠也頂不上一個諸葛亮的時代.
我們的質素比較平均, 可是這種平均並不是好事.
」
2.新加坡的部分:
「
※ 引述《Kare112233 (鋼筆)》之銘言:
: 這幾個留言我逐一回覆
: 首先第一推
: 我不太了解你說的赤化
: 我先這樣定義:親中
: 新加坡本身不生產任何東西
其他的概念其實也有問題, 不過我覺得這個觀念比較重要, 所以我只談這部份.
因為是華人大部份的人對經濟的誤解.
就是這一句「不生產任何東西」.
這樣的誤解也是臺灣無法產業升級的瓶頸.
這一句背後的意義, 就是將生產視為一個純物理的概念, 要說新加坡不生產甚麼, 就是說新加坡沒有油田 (但是新加坡有強大的石油工業, 所以我假定就是連工業也不算) , 沒有廣大的農田, 所以他「不生產甚麼」. 這個說法有一個雙生的兄弟, 就是「一片 CD 明明成本都不足十元, 為何一個遊戲可以賣一千元」.
這裡涉及的一個很基本也常出現誤解的問題, 「生產」是甚麼?
我們很容易把他簡化, 覺得, 農田種菜, 無中生有一些菜, 油田灌油,無中生有石油, 我們很常覺得生產就是「從沒有當中變出物質」, 這也是為何我們常常體會不到非物質經濟價值的原因, 甚至直接說他是沒有生產任何東西. 這都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生產, 就是無中生有.
但生產不是這樣, 生產的本質, 是「增值」.
而增值,
就是是「將東西破壞或改造成對部份消費者, 有更高價值的形態」.
一本字典, 和一本空白的書, 他們物質上的差別可能就是墨水. 但價值的差別, 就是字典可以是教育工具, 裡面包括大量的知識和文化資訊,而空白的書則只是提供填字的空間, 沒能提供大量相近的資訊. 對於一個需要學字詞的使用者來說, 字典更有價值.
而將空白的書印成字典, 這就是生產的行為, 假設地球上有地方, 能夠不斷輸入白紙, 變成字典, 成功持續賣出. 他就是在做生產字典的「生產」, 生產這行為只是改造, 是增加價值.
原始的經濟概念走向認為, 紙是來自外面的, 「加工」並不是「生產」, 相信只有從土地獲取的恩澤, 才能夠算是生產.
農業和礦業, 這些所謂的「初級產業」, 其實本質上都是增值. 農業的本質, 就是將人類不能使用的有機物, 例如土地的腐植營養, 透過陽光與水, 變成人類能食用的食物, 以及能夠加工的經濟作物的過程. 農業並不是無中生有, 他也是改造,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農業也一樣是破壞, 百姓貴族有一句說得不錯: 「農業就是與自然博鬥取得食物」, 農業會消耗水土, 地力, 很多曾發展農業的地方都在過度使用自然資源下慢慢變荒, 今天一些黃沙處處的地方在千年前曾是肥沃的農地.
農業不是無中生有, 今天的食物產量之所以能維持, 更是因為有化學肥料, 物種改造, 水利設施, 和各種工業生產. 最終農業生產的是有待搬運的農作物, 礦業也是一樣, 礦業只是將土地和山脈裡埋藏的天然礦物, 轉化成人類可以辨識, 搬運的形態.
但是否生產出來就有了價值? 不是. 這些東西留在原地, 就不會產生作用, 要有價值, 他必須被運輸, 人類不是在農田裡天天在田裡拔草莓,然後就地吃, 而是他 99.9% 的時間, 都是要運輸到有其他人類的地方,礦物也是一樣, 運輸才能夠令物件產生價值. 因為運輸會令這些東西去到它被需要的地方.
一瓶水在水泉旁, 沒甚麼價值, 在沙漠中, 它的價值可能勝於黃金, 對於一個快渴死的人來說, 這瓶水勝過他一生所屢積的所有財富. 水的價值取決於他在甚麼地方出現, 你能將這淡水從水泉, 運到沙漠, 最後被那個快渴死的人享用, 便是巨大的增值及生產行為.
因為這也是在「改造」, 改造的是那些商品的「位置」, 使它產生更大的價值. 農夫也是從土地深處取得營養, 變成對人類有價值的食物. 本質上並無不同.
農夫掌握了一塊土地的地面, 使他更方便的從地底吸取養份, 也排斥了別人從那土地吸取養份, 將養份改造為食物. 大家看起來, 會覺得農夫在「生產」食物.
那麼,
新加坡掌握了馬六甲海峽, 整個印度洋, 取得從非洲, 中東到南亞來的原料, 農作物, 石油... 這片印度洋就像是新加坡的沃土, 一片極之廣大, 能冒出石油, 香料和食物的沃土. 如果農夫在生產食物, 那新加坡就是在生產以上所有東西.
食物生自地底, 農夫是一個將地底的東西變成農業商品的加工者, 我們認為農夫生產食物------那麼, 對於東亞而言, 新加坡「生產」石油,而事實上新加坡的強大煉油工業, 就是建基於這個事實上. 只要新加坡關掉這片門, 東亞的經濟就會大幅崩壞. 更別說這南方除了石油還有更多其他重要的商品.
而我們這社會大部份人, 會把這個為我們把關 50% 以上的生命線的「農夫」, 視為「不生產任何東西」. 是我們對經濟這件事太沒有概念才導致的. 沒有石油, 汽車的機車拿甚麼來發動, 氣功或者愛嗎? 沒有這些運輸力, 我們要吃飯全部都要住在農場了, 連食物都難以運到城市.
羅馬帝國的道路秩序崩潰後, 歐洲就走進了黑暗時代, 城市崩壞, 因為食物無法維持, 生存的人去到鄉郊, 寧可當農奴換取食物. 而我們今天的道路是靠石油維持的. 只要幾個重要的運輸點封住了, 東亞的人口減半也一點都不誇張. 沒有這複雜的國際貿易體系, 我們的大自然根本沒辦法維持這麼多人生存.
我們承認從地底搬營養到地面是生產, 承認從礦山搬礦物到地面是生產, 卻不承認把以上全部東西搬來我們處是生產, 這是莫名其妙.
東亞自己又是怎樣. 人口過盛的東亞, 為了令這些勞動力能吃飽, 每個都是工業國, 從日本南韓到臺灣到香港到大陸到越南都是, 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加工.
而這些加工都是要靠輸入能源才能夠達成, 能源在哪裡來: 新加坡是亞洲第一石油轉運中心, 掌握了這地區 70% 的能源. 沒有這些能源, 整個工業經濟都可以完蛋. 而工業卻也不是東亞的專利, 不僅美國歐洲都是工業大國, 現在第三世界國家也不斷的工業投資, 把工業生產的毛利踢到很低.
臺灣常說的代工經濟的盡頭, 就是這回事, 這人人都可以做, 當人人都做時就開始完蛋.
新加坡的重要性, 連獨眼龍都知道, 英國自然知道, 大日本帝國都知道, 至於美國, 可能大家真的以為, 他們是看著藍波電影食熱狗的痴肥懶惰傻瓜? 擁有十個以上的航母戰鬥群, 而且美軍直接在新加坡有基地.而這裡是 70% 東亞能源的出入口, 控制這裡, 就等於握住所有東亞國家的喉嚨. 新加坡政府深知自己立場, 雖然新加坡人未必知道. 學兩句國語就赤化, 差不多等於說看叮噹就是漢奸.
新加坡只會及只能「親美」, 再「親中」也只是某種幻覺.
」
不過台灣的確有其問題就是,就比如說我們選總統的時候看的東西:
「
司徒文說這樣的話, 就不過是提醒臺灣人, 在美國的全球棋局中, 他們的角色而已. 他做的一切事情, 都只是指向這目標或策略. 不管他接觸的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 他支持的是哪一方, 都只是為了達到這平衡, 而不是對任何一黨有甚麼特別的取捨或感情.
如果臺灣人覺得美國對藍綠有偏好, 我想這是一個誤會, 這兩方面在某些情況下都會對美國有用處, 反過來說也不是所有情況都會聽美國的話.
與其說美國分裂臺灣, 不如說, 臺灣自己始終沒辦法在大是大非及戰略上, 超越自己所支持的黨派的視野. 對於美國來說, 臺灣對自身的定位不清醒, 戰略觀點也很飄忽, 甚至太感情用事, 他本身在戰略上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美國便很理性採取了兩手策略去保障自己利益.
這點是無分藍綠的, 好像陳水扁問過柯林頓一個問題, 就是要跟大陸簽和約怎樣, 當年他被回答的答案是, 你怎樣保證對方不會違約呢? 馬英九也好, 陳水扁也好, 他們沒法為這些問題, 答出良好的答案.
這裡請拿開每人對陳水扁個人, 道德上的批評, 或者任何一種支持或反對他的立場. 這個問題, 反映了臺灣對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 覺悟並不足夠, 往往是用國內政治的角度, 去理解國際政治. 能夠在臺灣吃得開的政客, 能夠登上臺灣的頂峰, 但去到國際時, 觀點可能相當的幼嫩. 當一個國家元首來說, 他可以貪污, 可以很荒淫, 甚至是暴君, 這些都是小問題, 但他不可以在戰略上沒有想法.因為若他戰略上方向不明, 外面的人也想不到要怎樣跟他合作.
臺灣人選總統的時候, 沒有關注過「全局觀」這點, 以後選的總統, 只怕也是抱著看他有沒有貪污, 跟大陸美國關係好不好, 或者出身怎樣才選, 結果選出的是一些在小地方能挑剔的地方很小的總統, 卻不是臺灣真的需要的總統.
蔣經國和李登輝, 不論你是否喜歡他們, 他們在這方面, 明顯是比之後的總統都優勝的. 你可能不喜歡他們的立場和行為, 但是卻不能否認他們在判斷形勢上相當準確.
如果放著一個生活不檢點, 言談粗俗, 但是在全局觀上非常清醒的領導者, 例如邱吉爾. 臺灣人是不會選他當總統的, 可是這卻是臺灣需要的人.
」
對了,要看戰略的話,這幾篇都值得看:
前面四項和台灣中國之間的問題&戰略角度直接相關,後面這些則是東亞戰略布局的部分:
甚至二戰部分也有我們很少注意到的東西:
不過我覺得這其實也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就是我們歷史觀念上教的都是「明君、暴君、奸臣」這類東西,很少教我們看當代國際局勢,比如說,台灣史其實沒有注意過這個:
「
臺灣的歷史中, 曾經有一段「西屬福爾摩沙」的時期, 在歷史或課本上總是被輕輕帶過, 就是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 完. 很少人留意到, 西班牙對臺灣控制的喪失, 這件事是荷蘭獨立戰爭的副作用.
當荷蘭人佔據臺灣時, 荷蘭人自己也是被西班牙人鎮獨立壓中. 當年的荷蘭, 應該說是「聯合省」, 被西班牙人合當時的法律統治, 西班牙為了防止反抗, 不斷在經濟上壓迫荷蘭. 例如處處封鎖壓制荷蘭的貿易, 造成了荷蘭的經濟不景, 工廠倒閉, 失業, 目的都是使荷蘭無法反抗.
這種經濟壓迫(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干涉), 反而引致了荷圔人的反抗心理增加, 新教的思想開始萌芽並迅速壯大, 往往行為激烈, 經常和天主教徒產生衝突. 而西班牙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加強控制和壓迫, 加派軍隊去到荷蘭, 並設立異教裁判所.
面對這種民眾衝突, 當年荷蘭的特權階級, 也就是貴族, 也還是無法擺脫封建的觀念, 一心向西班牙國王乞憐, 宣示服從, 效忠國王. 要求廢除異教裁判所, 緩和鎮壓, 但是被西班牙國王就這樣打發了, 理由就是那個「你拿甚麼對抗我的無敵軍隊? 」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聲勢最盛時期,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統治了西西里, 尼德蘭, 那不勒斯, 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是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並意圖將歐洲統一在天主教之下. 相對來說尼德蘭是甚麼? 就幾個省, 還要被駐軍, 憑甚麼反抗? 腓力二世對著這群人的態度自然是「誰理你們」.
交涉沒有成果, 只是被回一句我拳頭大你能怎樣, 你們早晚完蛋不用想了之類, 保皇黨宣誓效忠被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種「似乎完全沒反抗可能性」的情況下, 尼德蘭的民眾終於忍無可忍無序的暴動.
當年的尼德蘭民眾, 深知自己在正規武力上, 跟西班牙相比是完全沒有可比性, 便決定用非傳統的戰鬥方式, 就是成立「乞丐」. 尼德蘭了解到用傳統的方式, 傳統的作戰, 荷蘭對西班牙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 (都駐軍了你還想怎樣?)便透過騷擾, 偷襲然後散去, 讓民眾和賊分不出來, 種種只要傷害到西班牙, 不管你做甚麼的方式去開始對西班牙施壓.
西班牙一開始的態度, 就是認為這種鬼行為, 跟軍隊根本不能比較. 但慢慢地被證明有效, 其中萊頓保衛戰, 西班牙用強大兵力攻擊萊頓, 一萬五千軍隊對一萬一千市民, 萊頓也只能死守不投降. 解放萊頓的是一支更強的軍隊? 不是, 是「海上乞丐」, 巧妙的用水淹的方式解圍.
去到這種節骨眼, 偉出要統合荷蘭驅逐西班牙人. 但荷蘭的貴族和天主教徒, 還是很保守的, 想要跟西班牙妥協, 然後又再出現大量的暴動. 這時候荷蘭才正式宣告要獨立, 自稱荷蘭共和國.
而西班牙加強了鎮壓, 荷蘭頂不住, 最後決定把心一橫, 也不計較甚麼前嫌或者觀感, 把所有能拉成盟友的外國都拉進來. 包括法國, 英國, 最終慢慢的把西班牙拖入了泥沼, 特別是尼德蘭雖然本土遠比西班牙弱, 便決將「乞丐」放大到全世界, 在亞洲, 美洲等殖民地, 到處用代理的方式進行騷擾和戰爭, 擾亂西班牙的經濟.
比起在荷蘭本土的大戰, 這些海外的戰爭, 往往就只是企業對企業的大小, 是荷蘭可以擊敗西班牙的水準, 臺灣之戰, 是其中一部份.
臺灣也參與過這個八十年戰爭大歷史的一部份, 只是臺灣對此幾乎是沒有理解也完全遺忘, 覺得完全事不關已而已. 而沒有理解到, 他竟然是一場在全球戰場開打的獨立戰爭.
在 1642 年的戰爭中, 荷蘭人憑幾百人在淡水上陸, 最後就將西班牙人從臺灣完全驅逐出去, 在這種遠離國土的戰爭中, 荷蘭就有辦法完全壓著西班牙來打. 而這些雖然是邊緣, 卻會影響到西班牙的力量. 無法正面跟西班牙對抗, 就不在戰場上會戰, 但不等於不進行戰爭, 只要在任何對方削弱對方, 也是在執行戰爭. 如果把這幾百人投入在荷蘭本土, 能對西班牙軍隊構成甚麼威脅?
可是在臺灣, 卻可以完全切掉西班牙一個據點.
尼德蘭的獨立戰爭這麼久, 其實從沒有拿出過甚麼像樣的戰略或軍隊, 全憑非傳統的方式, 利用國際矛盾, 利用海外有時的優勢, 在自己能贏的地方打贏對方, 削弱對方力量, 最終終結了對方的頂峰, 並贏取了自己的時代.
把思想限制在之前時代的做法, 荷蘭就不會勝利. 八十年戰爭揭示了, 戰爭並不一定如傳統想像一樣, 是人多欺人少, 定點圍攻, 有軍隊打贏沒軍隊, 如果用這種做法, 西班牙真的是可以無懸念的完全輾壓荷蘭.
理解到戰略上能削弱對方, 任何事情都是正確的, 這才是戰爭的態度.
」
所以其實我比較希望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多些世界史,會有更好的戰略觀;尤其歐洲很多小國崛起史,比如說僅僅是城邦但是卻能夠稱霸地中海的威尼斯(以下文長可略):
說實在的,這些比起教啥中國史,比如說明朝萬歷多少年不上朝之類的,對台灣人來說要有用得多。我是不否認中國作為文化(至少是主體)的起源,不過大國史和我們小國還兼島國的,其實參考價值低很多。
而且還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史觀問題(當然以前的歷史教科書很容易這樣這沒啥好說,不過現在歐美都開始在改進自己的歷史教育了...):
「
※ 引述《stoneruler (石皇)》之銘言:
: 阿拉伯帝國的歷史真是複雜到不行 = =
: 說真的 像中國這種疆域領土不會變化太大的國家真的很好念 民族也不會太複雜
: 基本上就是漢人不斷'併吞同化他族 而且帝國滅亡了幾本上很快重建 而且失土不多
: 我想問問 中國史書有記錄有關白衣大食 在伊比利半島南方 這代表當時中國就
: 能夠了解這麼遠方所發生的事情了嗎? 相較於後世完全不知歐洲所發生的大事件
: 這也顯得太不合理了吧
: 還有 光看當時的歷史發展 直到突厥人取代阿拉伯帝國 我一直以為
: 後來稱霸世界的會是中東的帝國 因為可以同時吸收歐洲與中國的先進知識技術
: 像是學會了造紙 而從西方學到的舉例玫瑰玻璃窗
: 第一次看到歐洲以外的地方居然會用色玻璃在建築上 還挺訝異的
: 真的想不到後來會一蹶不振
: 阿對了 中國不可能不知道有色玻璃這種東西的存在吧 難道從來沒有想過把他用在
: 自己的建築上面嗎?
在那個時代的所謂遠方消息, 都是道聽途說的, 會不會傳到那麼遠都是運氣, 而且那些消息也只是被當成花邊新聞或者世界珍奇去看待, 而不是真的有了解那些地區或者進行有意義的外交.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 地理上遠得不可思議, 只有歐洲人想要印度的香料才會航海到印度去.
不知道遠方的事情才是合理的, 對遠方的事情太八卦才是不合理,本來對於中華來說, 西班牙人和外星人差不多. 是一些存在可以聽聽但對自己根本沒影響的東西.
至於中東被蒙古人殺很大, 況且歷史也沒甚麼看現在的事情就能推斷未來誰稱霸的事, 甚至可以說, 很多時當代眼看快要崛起的霸主, 都會無厘頭觸礁, 反而讓一些沒想過的國家變成新霸主. 另外,伊斯蘭勢力在近代的停滯發展, 很常見的說法就是指宗教力量過強的結果.
說說中國的部份.
中國歷史之所以好唸, 是因為, 我們課本版本的歷史是一個簡略得太過份的歷史. 把大部份的詳情都省略了, 而且省略的程度是非常誇張的, 經常出現去到一整場戰爭, 一整個國家都幾乎隻字不提的地步.
這樣的歷史當然好唸, 如果用中國歷史的方式去寫歐洲史, 那歐洲史大概就是這樣的:
1. 在遠古時期, 歐洲出現了希臘, 希臘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 歐洲出現了很多成邦, 百家爭鳴, 思想大爆發.
2. 後來, 馬其頓興起, 在武帝亞歷山大的統領下, 將歐洲的疆土擴張到印度.
3. 馬其頓被羅馬擊敗, 羅馬又擊敗迦太基, 成為新的歐洲霸主,但因為羅馬吸收了希臘字母和希臘文化, 基本上我們可以視之為希臘化了的民族. (無誤)
4. 羅馬的擴張將英格蘭, 德意志, 西班牙等納入了歐洲的範圍,出現盛世. 基本上全被希臘化了.
5. 羅馬沒落, 分為東西朝. 後來西朝滅亡, 陷入N胡亂羅馬的年代.
6. 隨著時間的進展, 眾多胡人被希臘(羅馬)化, 使用拉丁字母和拉丁文, 宗教上統一, 聽令於教王, 又進入了大一統時代. 但時代的隱憂是像英格蘭, 法蘭西等藩鎮擁兵自重.
7. 匈奴入侵, 但匈奴人最終又被希臘化, 變成了希臘人.
8. 蒙古入侵, 但最終在歐洲的反抗下蒙古退兵了.
9. 天下又大亂, 宗教改革, 三十年戰爭, 歐洲又打到七彩.
10.因為宗教不同, 歐洲出現四分五裂的狀態. 到處大亂, 民變四起, 民不聊生.
11.拿破崙短期統一歐洲, 但暴戾不仁, 其國早亡
12.歐洲又陷入群雄割據時代
13.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洲本來大一統有望, 但功敗垂成
14.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軍閥短期統一歐洲, 又因為暴戾不仁而速亡
15.蘇聯人入侵東歐, 建立東朝, 與西朝對恃
16.蘇聯瓦解, 西朝入侵東朝, 歐洲正要大一統成為歐盟.
用中國史的角度歐洲史就是這副德性... 也沒有複雜到哪裡, 因為一切中間的細節都省略了. 基本上只要是用字母的人, 都是被希臘給同化了. 歐洲史就是一個希臘人不斷同化四周蠻族使他們變成希臘人的歷史...
實在說, 中國史需要重新定義, 系統分析, 認真發挖的空間其實很大, 易唸只是因為現在的歷史教育為政治服務而已. 所以中國歷史研究可能更麻煩也說不定.
」
我們國文課本的教育更是...比如說教白居易勤學的故事,但是比起讓人把重心放到努力上,還不如把重心放到效率上:
「
標題: Re: 為什麼西方人很懶 可是卻很強大
時間: Fri Sep 11 03:55:17 2009
上班四小時, 四小時把四小時份量的工作做好, 剩下的時間全拿來玩和休息, 不叫打混.
上班十六小時, 用十六小時做好六小時能做好的工作, 才叫作打混. 不僅打混, 而且還沒效率.
所以在打混的不是西方人, 而是我們. 我們在打混, 是因為我們把勤勞認同是美德, 勤勞是美德沒錯, 但把勤勞視為職場的最高道德就是一種問題. 職場的最高道德並不是勤勞, 而是高效率,而我們注重勤勞多於高效率.
量度勤勞, 就是說我們用「花多少時間去工作」去量度職員.
量度效率, 就是說我們用「最後完成多少工作」去量度職員.
跟西方人工作過就明白問題在哪裡, 西方社會比起東方社會優勝的地方, 是對於時間和資源的概念比東方社會清楚很多. 而東方社會對於這些東西的觀念很薄弱和含糊.
東方社會有一種傾向, 就是勇者王式「不足的東西就用勇氣去補足」, 簡單來說, 一件工作明明就是要一個人工作四十小時才能夠完成, 但管理者就會給那個人四天要他完成, 如果員工一天只工作八小時, 他無論如何都完成不了的. 結果老闆不要求加班,員工自己卻「自願」地加班兩小時去完成他. 所謂勤勞的美德,其實源自老闆節省人力的貪小便宜個性.
結果因為「自願」, 往往是沒有加班費, 也沒有任何補償. 就輪到員工心理不平衡, 自己拉上補下, 因為昨天加了班, 平時工作沒那麼要緊時, 便把工作拖長來做, 在工作的時候做私事, 上網, 甚至做兼職, 去彌補自己加班時那些不能計算的損失.
也就是說, 當管理者對人力貪小便宜的時候, 員工又會作出相同的反應, 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因為當老闆要他們額外工作時, 自己虧損的又哪來的補償?
結果, 看起來東方人是勤力, 實際上就是管理者沒好好管理工作時間表, 一時時間太緊, 一時又太閒. 員工也沒有很良好的工作原則, 在工忙時大量加班透支體力和集中力, 但是平時又拉長工作時間打混摸魚.
這種工作態度的好處是很有「彈性」, 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增加工作量時, 也可以承受下來, 很多時東方的企業看起來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態度會較好. 不像西方企業般「我說現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般斬釘截鐵.
加大了對管理問題的容錯程度, 管理人員的管理方法和對人力計算的概念落後也能把工作完成的話, 他們就不會改進. 所謂管理技巧, 並不是綜合的發揮團隊最大的效率, 而只是變成了怎樣迫令員工花更多時間進去的技巧.
而在工作量上上下都沒有節制, 一味不斷的接受工作, 直至員工完全負荷不了為止. 員工為了完成超額的工作, 往往講求急就章, 工作的質素就會下降, 惡性循環. 員工聽令工作, 很少會把工作根本不能和難以完成這點反映回管理層, 結果管理層就像盲了一樣.
東方社會的政治可以是民主的, 但是企業管理無疑地完全是繼承了封建作風, 也就是說講求上級的命令下級一定要完整實行, 又同時給予一點「人情」去彌補命令的非人性部份.
其中一些例子更是災難性的, 最好的例子是韓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三豐百貨店」事件, 當初三豐百貨店要改建成百貨公司,初期的承建商認為這設計有問題, 不願意去做. 三豐集團就命令自己的員工去改建, 作為三豐旗下的員工, 他們明知有問題都不能抗命, 硬著頭皮去完成.
結果, 成功改建為百貨公司, 營業, 收入可觀. 直至有一天因為這改建而導致了整座倒塌, 死了五百人以上.
東方企業容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強行執行很多命令, 這是西方企業沒有的優勢, 在一些低風險的工作上, 往往可以做出比西方企業更快的反應和更低的成本.
這種工作方式在勞動密集, 講求價廉物美的成長期產業來說, 是有用的, 因為在這種產業裡, 員工可以當成消耗品. 可是東方社會在投入更複雜的技術產業時, 這反而變成了致命的缺憾, 在運用較低技術性的員工時, 這種態度可以擠出更高的成本效益. 可是在運用較高技術性, 智慧型勞工時, 這種管理方式就變成了「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簡單來說就是東方人工作, 管理層和員工都紀律不良. 我們沒有好好正視這種現象, 反而用勤勞去一筆帶過.
對於一件事情的對策,
西方認為重心在於「改良方法, 增加效率」.
而東方認為是「方法照舊, 是執行的人要投入更多」.
結果隨著競爭, 西方是方法不斷改進, 而我們則是工時不斷加長, 問題是, 我們的工作量也是有個極限的. 加上工時越長, 精神和肉體透支下, 工作效率就隨著工時增加而下降, 我們是在加班, 可是加班工作的時候, 大概是花了一半時間打 BBS, 你說這是偷懶又不是, 明明是無償加班誰可以批評你偷懶? 可是很少人會認為問題是在於「這些工作是否應該做? 」, 你這樣認為, 你的上司也不這樣認為.
對於時間和資源的管理就沒有改進了, 就是一直保持同樣的工作方式,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勤力勤力和勤力.
其實我們也懶, 不過別人懶的是動手, 我們懶的是動腦而已. 為何勤力讀書? 其實為的不就是可以對將來的前途不用多想, 找個穩定不用創意的職業, 領薪水過好下半生?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學, 而是因為如果不讀書, 我們大部份人根本對未來就沒想法.
」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的教育問題還很多。說是要教育改革,但多數人的思想方式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要改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