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34
GP 717

【攻略】2025 遊戲螢幕挑選詳解

樓主 把拔

立志成為優文大師!

KonnoYuuki
GP BP16
【前言】

這篇文主要是想跟大家推廣一下現代遊戲螢幕的重要性,以及列舉 2025 年不同尺寸、面板種類螢幕的特性、優缺點,希望能幫大家選擇一顆最適合你的螢幕。
有講錯的地方歡迎指正!
我一人之力實在有限沒辦法一篇一篇回覆每篇回文,非常感謝各位協助回覆回文的巴友們!

※※※本人並未透過本文章從任何管道收受利益※※※


為什麼玩家該注重螢幕?

理由 1.
遊戲體驗是由 CPU 決定幀數上限,接著由 GPU 決定最終 fps 以及畫面豐富度,最後由螢幕接收訊號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以往很多人只知道去摳前面兩個的性能,一直提升主機運算能力,卻忽略眼睛一直盯著看的畫面本身的重要性。
至今即使是對於幀數、解析度有基本觀念的人,還是很容易犯螢幕選擇太保守的錯誤。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期我幫朋友配了 7600 + 4070Ti super 在 2K 場景玩 3A 遊戲,卻拿了一個 $8000 有找的 260 Hz IPS 螢幕。
根據 min-max 定理,在其他地方盡量省錢(min),而在 GPU 上盡量撐到最高(max),最後結果是 7600 的幀數上限大約是平均 137 fps,而 4070Ti super 在 2K 特效全開下平均可以跑到 124 fps,選一個 2K 260 Hz 的螢幕還支援 ELMB,偶爾玩 FPS 遊戲也能有高刷新率優勢,看似完全沒問題對吧?

然而,一樣的價格,他大可以買 7600 + 4070 super 配上 2K 支援 真‧HDR 的液晶螢幕,或甚至 7600 + 4070 配上 2K 240 Hz OLED,讓他的遊玩體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檔次。
這就是螢幕選擇的盲點。
此外,現在普遍玩家對於 HDR 或 OLED 技術的認識仍少,可能忽略這些功能對遊玩體驗的重要性。
所以希望這篇文能夠幫到大家,在組新電腦之前更加認識螢幕的種類的功能,進而享受最棒的遊玩體驗!

理由 2.
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pay.
現在 GPU 市場偏臭,中低階顯卡提升小、價格貴,但螢幕市場近幾年越來越香。
不管是打算升級現有電腦或想組新電腦,先不急著犧牲螢幕把 GPU 或 CPU 衝高;而是應該反向考慮在螢幕上投資多一點,先享受近幾年螢幕科技帶來的體驗提升,留更多空間給未來硬體升級。


在開始進入螢幕介紹以前,先解釋幾個會經常出現的名詞以防有人不了解:
  • 螢幕刷新率(單位:Hz):代表每秒螢幕更新多少個畫面。通常在討論螢幕選擇的時候,Hz 都是指該螢幕可顯示的刷新率上限,是一個固定的值。
  • 每秒幀數(單位:fps):代表每秒硬體算出多少個遊戲畫面。
  • 背光頻閃(backlight strobing):在每幀結束前迅速關閉背光再迅速打開,改善畫面轉換間的模糊問題而能呈現更清楚的畫面。目前主流技術包含:Zowie 的 DyAc/DyAc+/DyAc2、NVIDIA 的 ULMB/ULMB2、ASUS 的 ELMB。
  • 另一個 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irst-person shooter)。
  • 可變刷新率(VRR):根據每秒硬體可算出的遊戲幀數動態調整螢幕刷新率,使 fps 跟刷新率正好重合,並且能夠同時變動。在遊戲內需要啟動解鎖幀數的功能,螢幕則需要啟動 Adaptive-Sync 等自適應垂直同步功能。



【螢幕選擇考量重點】

  1. 解析度:1920*1080 (1080p,16:9)、2560*1440 (2K,16:9)、3840*2160 (4K,16:9)、3440*1440 (寬螢幕,21:9)、5120*1440 (超寬螢幕,32:9)
  2. 尺寸:24 吋、27 吋、32 吋、34 吋、49 吋
  3. 面板:液晶(IPS/VA/TN)、OLED(QD-OLED/WOLED)
  4. HDR 支援與否:真‧HDR、假 HDR


1. + 2. 解析度 & 尺寸考量
  • 24 吋 → 1080p
  • 27 吋 → 2K / 4K
  • 32 吋 → 4K,總像素為 2K 的 2.25 倍。
  • 34 吋 → 3440*1440 寬(ultrawide)螢幕,總像素約 2K 的 1.34 倍,像素密度同 27 吋 2K。
  • 49 吋 → 5120*1440 超寬(super ultrawide)螢幕,總像素為 2K 的 2 倍 (接近 4K),像素密度同 27 吋 2K。
解析度跟尺寸大致綁定。32 吋 2K、27 吋 1080p 等由於像素不夠密集而稍嫌模糊。
比較有爭議的會在 27 吋。27 吋 4K 目前僅有液晶,跟 2K OLED 螢幕對衝。前者像素多密度高但有邊際效益(2K 已經足夠清楚),加上 OLED 有最頂級 HDR 表現(我認為 Mini LED 還是比不過)、最快反應速度、最低延遲、色彩表現,且 OLED 產品線會是各家廠商的主力產品,各項功能都更加完備,綜合考量之下 OLED 推薦優先度明顯較高。特別是如果跟新組電腦或升級硬體的預算同時考量的情境,建議不要硬上 4K,改考慮 2K OLED + 降低顯卡預算跟壓力。除非你短期內不考慮升級硬體,而手邊已經擁有很強的顯卡(4070Ti super 以上),可以以 4K 優先。(由於目前 27 吋 4K Mini-LED 產品較少,這部分敘述暫時凍結)


Q. 尺寸怎麼選?

A.
玩 FPS 等競技類遊戲一般偏好 24 吋,盡量不要超過 27 吋。例外:32 吋 4K 240 Hz WOLED 面板可以轉換成 1080p 480 Hz 而且可以調整螢幕尺寸(可調整黑邊框粗度)。
玩 3A 同時又玩 FPS 的人,推薦 27 吋 2K。
玩 3A 為主的人,幾乎各種尺寸都能選,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跟偏好。
參考巴友 鍚荼壼(zzzzaaaa3) 的建議納入小提醒:選擇大螢幕時記得考量桌子深度是否足夠,否則可能會太貼近玩家的臉。特別是部分型號有可觀厚度、曲面寬螢幕也通常佔較多桌深空間。


3. 面板考量

Q. 液晶或 OLED 怎麼選?

A.
OLED 螢幕的主要先決勸退點有兩個:
  1. 預算
  2. 使用習慣
兩邊都滿足才能開始考慮 OLED。
預算的部分,OLED 遊戲螢幕目前以 $18000 為入門價,基本上整台電腦的總預算 $60000 以上(含系統 + 螢幕 + 鍵鼠)才會開始推薦 OLED 螢幕。
至於使用習慣,OLED 非常不適合工作或掛機使用,每天 8 小時以上的文字編輯、網頁瀏覽、程式撰寫、繪圖...等,或是長時間遊玩 UI 位置固定的遊戲都可能會加速不可逆烙印(permanent burn-in)出現的速度,如果有上述情況要嘛不推薦 OLED,要嘛有良好習慣每過一段時間就讓螢幕畫面進行整體變換。正常遊玩遊戲或者看影片或電影這類活動則完全不需要擔心。
當然如果你有其他替代螢幕可以用來做剛剛提到不適合用 OLED 螢幕做的事,那也就可以推薦 OLED 螢幕了。

如果條件滿足,那要怎麼選?

如果你是 FPS 玩家,重視畫面清晰度重於一切的話就選液晶;重視反應速度、低延遲或遊戲體驗(畫面美觀度、沉浸感...)的話就選 OLED。這兩種技術基本上各有千秋,液晶螢幕通常同價位下刷新率較高,而且有背光頻閃的優勢,畫面清晰度無人能及;OLED 則是有跨各 fps 下最快反應速度及最低輸入延遲。
只要會考慮遊玩 3A,基本上都推薦直接選 OLED。
圖片中可以看出開啟 ULMB 2 的畫面可以大幅提升畫面清晰度。
(來源:Monitors Unboxed)

前兩張圖片中可以看出 OLED 反應速度跟輸入延遲皆全面輾壓所有類型的液晶螢幕。
(來源:Monitors Unboxed)

Q. 液晶螢幕怎麼選?

A.
低預算的話一般推薦 IPS,反應速度、色彩準確度、視角廣度都不錯,各方面沒有明顯缺點,價格也甜。
有一定預算的 FPS 玩家的話,分兩種:
  1. 為求獲勝不擇手段。這種玩家推薦高規格 TN 螢幕,反應速度最快,刷新率也最高;缺點是色彩飽和度低、視角廣度極窄。
  2. 享受玩遊戲的體驗過程。這種玩家推薦選高規格 IPS,通常一樣刷新率的話價格比 TN 高(也就是說一樣預算的話買到的刷新率通常比較低),但反應速度也可以到很快,而且一樣會支援背光頻閃,也沒有色彩、視角的缺點。
有一定預算的 3A 玩家的話,一般推薦以 IPS 為主,特定高規格 VA 螢幕也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台灣通常要嘛買不到要嘛貴到嚇人。


4. HDR 考量

Q. HDR 是什麼?

A.
HDR 是免費(不會像光追一樣影響遊戲性能)的動態亮度範圍擴大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亮度的上限變高,整體亮度變化程度提升,所以些微亮度細節的清晰程度也增加,不只亮的地方可以閃瞎眼般的亮,暗的地方也能拉出更多細節。
HDR 開或關是兩種不同遊戲體驗。玩 3A 遊戲而且條件允許的話,都推薦以購入支援 真‧HDR 的螢幕為優先條件。
要注意大多數「液晶」螢幕寫支援 HDR 都是假的 HDR,這些螢幕的背光並沒有分區塊,所以不可能在同個畫面上拉開顯示畫面的亮暗對比,也就是說亮的時候會整個螢幕都超級亮,糊成一片,非常難看。

HDR分類示意圖:
圖中可以看出液晶當中只有具有全陣列區域調光(FALD)的才具有表現 真‧HDR 能力,這類螢幕能透過將背光切割成數量不等的小區塊,再透過個別背光區域開啟 / 關閉來達成增加區域對比度的效果。
現在由於 Mini-LED 打入遊戲螢幕市場,現行 真‧HDR 「液晶」螢幕幾乎都是 Mini-LED,所以要判斷一顆液晶螢幕是否具有 真‧HDR 能力,幾乎可以只看它是否為 Mini-LED 背光即可。
側光式液晶螢幕也具有區域調光功能,但由於分區方式切割為直線型而非像全陣列的方塊型,因此同一條直線上顯示出的亮暗對比度拉不開,HDR 畫面也就會有嚴重亮區外溢(bleeding)的問題,不該亮的地方亮一條出來也就容易讓人分心。所以這類螢幕要用來遊玩 HDR 遊戲或觀賞 HDR 影片,就很看顯示出的畫面內容適不適合,但通常都不是很適合,所以才稱這類產品為半 HDR,並且我會認為不該在同規格下付額外的錢就為了這種品質的 HDR。
這邊圖中的直下式液晶螢幕是為了分類方便,主要用來稱那些沒有區域調光功能的螢幕,但其實全陣列也包含在直下式螢幕當中,這些細節我認為不需要知道太多,但以防有人有疑義還是說明一下。
總而言之,目前要判斷液晶螢幕是否具有 真‧HDR 能力,基本上就只需要看其是否為 Mini-LED 即可。

Mini-LED VA:VA 面板的優勢在於原生對比度較高,配合 Mini-LED 區域調光做成的 真‧HDR 螢幕也就非常適合用來顯示高對比度的 HDR 內容,在觀影表現極其突出;然而遊玩遊戲時,當畫面變動較快就容易有暗部層次模糊(dark level smearing)的缺點,通常不適合用來玩 FPS 等競技類遊戲。
Mini-LED IPS:原生對比度較低,因此 HDR 對比度也一定會因此受限,然而由於 IPS 的特性,配合高刷新率經常也能適配幾乎所有類型的遊戲。

最後才來講的就是 OLED 螢幕。與需要仔細區分真假 HDR 的液晶螢幕不同,所有的 OLED 都是 真‧HDR 螢幕由於個別像素都可以個別控制開 / 關以達到像素間無限大的對比度,因此不會有背光切割液晶的亮區外溢或星空、煙火等場景的光暈問題。另外,OLED 顯示 HDR 也不需要背光區域演算,開啟 HDR 單純就是增加像素亮度範圍上限,所以即使在 HDR 遊戲環境中,輸入延遲依舊能維持全遊戲螢幕中最低。
由前述可知,OLED 幾乎可以說是 HDR 的完全體,但 OLED 由於其特性的關係,對於全畫面高亮度要素佔比高的畫面,例如大白天、戶外場景,其 HDR 亮度會大幅受限,所以相較 真‧HDR 液晶來說,亮度的衝擊力就稍嫌不足。



【螢幕選擇大方向】

1. 預算比例法則
實際推薦買哪顆螢幕通常需要依照個案衡量,但如果完全沒有頭緒的話,可以照預算比例分配,把螢幕的預算設在整台電腦總預算的 15%-30% 左右。
例如:總預算 50000 元的電腦,分配約 $7500-$15000 給螢幕;總預算 70000 元的電腦,分配約 $10500-$21000 給螢幕。

2. 主要玩的遊戲類型
3A 單機類玩家往具有 真‧HDR 能力、高解析度或寬尺寸的螢幕去找,例如:真‧HDR 液晶、4K OLED。
競技類遊戲玩家往高刷新率、反應速度快、支援背光頻閃的螢幕去找,例如:540 Hz TN、360 Hz OLED。
兩邊都常玩的玩家建議找支援背光頻閃的 2K 高刷新率 IPS 或任何 OLED 螢幕。

3. 與遊戲性能同時衡量
解析度越高,需要的 GPU 性能就越高。我個人建議 4060Ti 以上進入 2K;4070 super 以上可以開始考慮 4K (各人標準不一,建議多試多問)。
另外,購買高刷新率的螢幕期望能在競技類遊戲中獲得優勢時,通常更考驗 CPU 性能。雖然液晶螢幕的刷新率越高"不代表"需要的遊戲性能就越強,如果你的硬體只能支撐低 fps,一樣可以用高刷新率的螢幕享受螢幕較快的反應速度。例如:遊戲只跑到 144 fps,一樣可以用 240 Hz 螢幕開 VRR,這個情況下比起原生 144 Hz 的螢幕還是有反應速度較快的優勢。然而,這個觀點是在你只打算更新螢幕的時候才能直接套用,更高刷新率代表未來升級硬體有更多空間,所以當一顆高階螢幕給你更多刷新率空間時基本上都是好事,不需要刻意去在意用不到;但如果是打算跟硬體一起換購時,高刷新率帶來的額外價格就要看換給 CPU 跟 GPU 時會不會更有效率,還是要點到為止不要在刷新率上了頭。
所以 CPU、GPU 強度跟螢幕需要同時衡量。

4. 使用習慣
遊戲外是否有其他使用需求主要會影響 OLED 螢幕的推薦度,預計長時間使用此螢幕進行文書、工作、網頁瀏覽的人非常不推薦 OLED 螢幕。
是否持有其他螢幕也會影響螢幕推薦度,比如已經有另一個液晶螢幕用來文書或上網,就可以考慮買一顆 OLED 專門用來打遊戲;已經有一顆螢幕,桌子又不夠大,當然就會降低寬螢幕或超寬螢幕的推薦度。



【個別螢幕類型簡要分析】
挑選螢幕還是盡量先用自己的眼睛看過再決定,
不同畫面呈現對於每個人的感受可能都不同!

【24 吋】

§ 24 吋 1080p 180 Hz IPS 螢幕 $3,500-$4,000
  • 適合:整台電腦預算很低。
  • 優點:沒有硬體性能需求。

§ 24(25) 吋 1080p 144-600 Hz TN/IPS 螢幕 $7,000-$35,500
  • 適合:重度 FPS 等競技類遊戲玩家。
  • 優點:高刷新率(最高 600 Hz)低延遲,硬體性能需求相對低。配合支援背光頻閃的螢幕可以達到現行技術所能達到最清晰的畫面,讓畫面上的敵人更清楚顯示。
  • 缺點:花大錢在 1080p 坐牢,高階 TN 面板色彩飽和度低、視角極窄。同價位 OLED 整體吸引力更強。

圖:Zowie XL2586X+

【27 吋】

§ 27 吋 2K 180-270 Hz IPS 螢幕 $5,500-$13,000
  • 適合:2K 入門電腦配置。
  • 優點:便宜,CP 值高。色域廣。
  • 缺點:樣樣通樣樣鬆,對比度低。

§ 27 吋 2K 180 Hz Mini-LED VA/IPS 螢幕 $8,600-$10,000
[ 真‧HDR ]

§ 27 吋 4K 160 Hz IPS 螢幕 $10,000-$13,000
  • 適合:4K 入門,桌面空間跟預算皆有限,主要遊玩不吃性能的遊戲(米哈遊、鳴潮...等)或手邊已有性能足夠的 GPU。
  • 優點:4K 入門新低價,遊戲觀影兩相宜,文字清晰度高。特定型號有雙模功能,可以兼用 FPS 等競技類遊戲遊玩。
  • 缺點:不具有 真‧HDR 能力因此對比度嚴重受限。

§ 27 吋 2K 240 Hz WOLED 螢幕 $18,000
[ 真‧HDR ]
  • 適合:3A 遊戲為主的玩家,喜歡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玩遊戲(比如:白天,或玩家身後常有難以控制的光源)。要工作有其他液晶螢幕替代,或電腦幾乎只用來玩遊戲看電影 + 少量網頁瀏覽。
  • 優點:OLED 入門最低價,就可以擁有最頂級 HDR 遊戲體驗(無限大對比度、最快反應速度、低延遲及高色彩精準度)。鏡面 WOLED 較 QD-OLED 半鏡面更能顯示真暗(true black),且有較 QD-OLED 更高 HDR 亮度及 SDR 亮度
  • 缺點: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文字清晰度較差,不適合用來做文書處理。

§ 27 吋 2K 240-360 Hz QD-OLED 螢幕 $18,000-$27,000
[ 真‧HDR ]
  • 適合:FPS 等競技類遊戲為主的玩家,同時想玩 3A 也有頂級遊玩體驗。要工作有其他液晶螢幕替代,或電腦幾乎只用來玩遊戲看電影 + 少量網頁瀏覽。
  • 優點:OLED 入門新低價,就可以擁有最頂級 HDR 遊戲體驗。有較 WOLED 更高 HDR 色彩亮度。價格上去有 360 Hz 選項,比 WOLED 更適合 FPS 等競技類遊戲為重點的玩家。
  • 缺點: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文字清晰度較差,不適合用來做文書處理。

§ 27 吋 2K 480 Hz WOLED 螢幕 $30,000
[ 真‧HDR ]
  • 適合:以 FPS 等競技類遊戲為考量重點的玩家,常在白天或燈光充足情境下遊玩。
  • 優點:能夠體驗 OLED 目前最高的 480 Hz 刷新率且不至於貴到把你存款掏空,480 Hz OLED 的螢幕清晰度大約與 700 Hz 以上的液晶相等,而延遲不在同個檔次(OLED 延遲較低)。同時擁有頂級 HDR 體驗所以也適合遊玩 3A 遊戲。
  • 缺點:價格比 360 Hz QD-OLED 高一截,這多的 120 Hz 跟抗光能力要能合理化這價差才會考慮,先看你遊戲跑不跑得到 2K 360 fps 以上才有討論空間。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文字清晰度較差,不適合用來做文書處理。

§ 27 吋 4K 240 Hz QD-OLED 螢幕 $28,000-$38,000
[ 真‧HDR ]
  • 適合:預算夠高硬體夠強,但桌面小或習慣離螢幕較近。
  • 優點:像素密度極高,配合 QD-OLED 飽和色彩及對比度造就極其精細的 HDR 畫面。文字清晰度的問題也不復存在,字元非常清晰。
  • 缺點:體驗相較 32 吋 4K OLED 並沒有提升,而價格相近甚至更高。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
  • 注意:不要加價買 DP 2.1!不要加價買 DP 2.1!不要加價買 DP 2.1!(理由看文章末 DP 2.1 相關討論)

§ 27 吋 2K 500 Hz QD-OLED 螢幕 $????? (預計 2025 年 Q2 內推出)
[ 真‧HDR ]
  • 適合:以 FPS 等競技類遊戲為考量重點的玩家,與 480 Hz WOLED 取捨。
  • 優點:能夠體驗 OLED 最高的 500 Hz,半鏡面處理色彩通透,且 QD-OLED 有較 WOLED 更高色彩亮度。
  • 缺點:價格預計比 360 Hz QD-OLED 高一截,這多的 140 Hz 要能合理化這價差才會考慮,先看你遊戲跑不跑得到 2K 360 fps 以上才有討論空間。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文字清晰度較差,不適合用來做文書處理。

§ 27 吋 4K 160 Hz / 1080p 320 Hz 雙模 Mini-LED IPS 螢幕 $????? (預計 2025 年 Q2 內推出)
[ 真‧HDR ]
  • 適合:桌面空間有限但希望同時有雙模、4K 真‧HDR 體驗,或者會需要用這顆螢幕來長時間進行其他用途,如:工作、滑網頁、掛機(螢幕不動)。
  • 優點:雙模配合 4K Mini LED 區域調光用途極其全面。相較相似規格 OLED 預計有更高 HDR 亮度及 HDR 色彩亮度,並且不用擔心烙印。
  • 缺點:刷新率不如 OLED,不管哪個模式在畫面清晰度及輸入延遲都矮 OLED 一截。各項校調在先前經驗不盡理想,仍需等待評測看最終表現如何。

圖:ASUS ROG Strix OLED XG27AQDMG

【32 吋】

§ 32 吋 4K 160 Hz VA/IPS 螢幕 $18,000
  • 適合:4K 入門電腦配置,跟 2K 高階螢幕之間做取捨。
  • 優點:32 吋大概就是最適合在桌子前盯著玩遊戲的最大可接受尺寸。4K 畫面顯著提升,玩遊戲以外的時間也可以用來看 4K 影片或電影。
  • 缺點:4K 需要更強 GPU 性能,總體 fps 顯著下降。除了大尺寸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優點,並且缺乏 真‧HDR 能力,單純 4K 的解析度提升對遊戲體驗的重要性已經不像過去一樣是提升體驗的王者。

§ 32 吋 4K 144 Hz Mini-LED 液晶螢幕 $23,000-$30,000
[ 真‧HDR ]
  • 適合:喜歡在明亮環境遊玩,同時又追求 HDR 帶來的高亮度衝擊力。或者會需要用這顆螢幕來長時間進行其他用途,如:工作、滑網頁、掛機(螢幕不動)。
  • 優點:擁有 4K HDR 體驗,不需要擔心烙印問題,同時相較 OLED 有更高 HDR 亮度帶來的亮度衝擊力。
  • 缺點:液晶傳統光暈效果仍明顯存在,HDR 輸入延遲較高。各產品校調相較 OLED 差強人意,OLED 總體來說仍更全面優秀,也顯現出這類產品的價格不好看。
  • 延伸閱讀:【情報】4K Mini-LED 液晶 vs 4K OLED,都擠?BenQ MOBIUZ EX321UX review

§ 32 吋 4K 240 Hz QD-OLED 螢幕 $29,000-$36,000
[ 真‧HDR ]
  • 適合:究極 3A 遊玩體驗。要工作有其他液晶螢幕替代,或電腦幾乎只用來玩遊戲 + 少量網頁瀏覽。
  • 優點:最新一代 QD-OLED,反應速度、對比度、色彩亮度、文字清晰度(4K 像素密度增加,大幅改善 2K OLED 螢幕共通的缺點),各方面最頂級無死角
  • 缺點: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除此以外幾乎沒有。
  • 注意:不要加價買 DP 2.1!不要加價買 DP 2.1!不要加價買 DP 2.1!(理由看文章末 DP 2.1 相關討論)

§ 32 吋 4K 240 Hz / 1080p 480 Hz 雙模 WOLED 螢幕 $38,000
[ 真‧HDR ]
  • 適合:預算充足,一個螢幕同時想要滿足高級 3A 體驗 + 頂尖 FPS 遊玩的玩家。特定型號最大亮度可以比 QD-OLED 更高,配合霧面處理有效對抗環境亮光。
  • 優點:可切換 4K 240 Hz 或 1080p 480 Hz。玩 3A 或看影片電影的時候可以用普通 32 吋 4K 模式。玩 FPS 等競技類遊戲可以切成 1080p 享受高 fps 極低延遲的優勢,還有額外調整黑色邊框把螢幕尺寸限制在小至 24 吋的功能,以防你覺得 32 吋太大不容易注意到畫面上出現的所有細節。
  • 缺點:比 QD-OLED 貴一截,如果不考慮 1080p 480 Hz 的用途,基本上無法合理化這價差。

圖:MSI MPG 321URX QD-OLED

【34 吋 寬螢幕】

§ 34 吋 3440*1440 160-180 Hz VA 曲面 寬螢幕 $7,000-$10,000
  • 適合:以模擬賽車類及 3A 遊戲為主的玩家,只需要單螢幕或桌子很大。
  • 優點:沉浸感更強。
  • 缺點:總像素增加,fps 會稍微下降。入門級 VA 面板反應速度慢(不適合競技類遊戲)、色彩飽和度低(不適合額外用作影像編輯、繪圖...等生產力用途)。

§ 34 吋 3440*1440 175-240 Hz OLED 曲面 寬螢幕 $21,000-$40,000
[ 真‧HDR ]
  • 適合:預算足夠,只需要單螢幕或桌子很大。
  • 優點:OLED 所有優勢。沉浸感非常強。
  • 缺點:像素密度有限,OLED 傳統文字清晰度差的問題明顯。34 吋寬螢幕佔空間又不適合工作或網頁瀏覽(不只容易產生不可逆烙印,文字清晰度也差),除非你真的只玩遊戲或桌子超級大(塞得下這顆 + 其他額外螢幕),不然還是推薦考慮其他方案。

§ 34 吋 5120*2160 WOLED 曲面 寬螢幕 $????? (預計 2025 年尾推出)
[ 真‧HDR ]
  • 適合:硬體跟預算足夠硬,只需要單螢幕或桌子很大。
  • 優點:像素密度高,配上寬螢幕沉浸感非常強。文字清晰度問題大幅改善。
  • 缺點:總像素量非常大,fps 嚴重受影響。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34 吋佔空間又不適合長時間工作或網頁瀏覽。

圖:GIGABYTE MO34WQC2

【45 吋 寬螢幕】

§ 45 吋 5120*2160 165 Hz / 2560*1080 330 Hz 雙模 WOLED 寬螢幕 $????? (預計 2025 年 Q2 內推出)
[ 真‧HDR ]
  • 適合:硬體跟預算足夠硬,且只需要單螢幕。
  • 優點:螢幕大又寬、像素密度高,沉浸感極強。文字清晰度問題大幅改善。
  • 缺點:總像素量非常大,fps 嚴重受影響。價格可觀。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45 吋非常佔空間又不適合長時間工作或網頁瀏覽。


【49 吋 超寬螢幕】

§ 49 吋 5120*1440 QD-OLED 超級宇宙無敵爆炸寬(super ultrawide)螢幕 $37,000-
[ 真‧HDR ]
  • 適合:需要多工處理又不想分開買兩個螢幕,同時喜歡玩模擬賽車類超寬視角沉浸式體驗遊戲。
  • 優點:支援 32:9 畫面遊戲體驗非凡。實質買到兩顆 2K OLED 螢幕組合在一起,價格有一丁點優惠。
  • 缺點:32:9 支援遊戲有限,建議先看你愛玩的遊戲有沒有支援。一顆超寬螢幕通常不如兩顆螢幕,日常使用難度較高(Windows 對超寬螢幕幾乎沒在功能上做調整,雙螢幕的操作簡便性高很多)。超寬螢幕占空間,OLED 要長期注意烙印問題,雖然總像素多但像素密度依舊低所以文字清晰度較差,不適合長時間用來做文書處理或網頁瀏覽。

圖:Samsung Odyssey OLED G9 (G95SC)



【額外補充】

選擇特定型號時可以納入考量的其他附帶功能:
  1. 保固:特別是 OLED 烙印保固。
  2. 選單操作方便度:大觀念是螢幕越高階或功能越多樣,選單操作最好越方便好用,因為你會常常用到裡面的功能。有的螢幕選單操作直覺快速又簡便,有的就跑得又慢又難用,偏偏又常常需要開關一些重要功能,大幅影響每日使用體驗。
  3. 杜比視界(Dolby Vision):符合杜比規範的動態 HDR 功能,可以有更好的 HDR 表現。現在已經可以在 Windows 環境下體驗杜比視界內容,但支援杜比視界的來源(遊戲、影片...等)仍較少,選購之前建議先考量自己的使用情境是否真的能發揮其優勢。
  4. 輸入延遲(input lag):對競技類遊戲玩家來說有用,但重要度仍相對較低。一般來說網路延遲占比更大,但不同螢幕間的延遲差異還是可能有非常些微的影響。
  5. 色域廣度:對於遊戲之餘從事影視印刷業、進行創作、繪圖、影像編輯等玩家來說相對重要。一般來說 Windows 絕大多數軟體都是在標準動態範圍(SDR)內設計及運行,所以色域廣其實用途相對有限。而特定軟體可能會採用不同色域來進行不同目的的產品製作,例如:Adobe 系列軟體使用的 Adobe RGB 色域、影視行業使用的 DCI-P3 色域...等。就會需要衡量特定螢幕型號的色域是否符合需求。
  6. 色彩精準度:對於玩遊戲之餘從事創作的人特別重要。就像音樂創作用參照(reference)耳機維持不同場合聽覺的一致性,為了讓創作內容的色彩標準化,螢幕本身能夠顯示正確色彩到何種程度就顯得很重要。
  7. 連接性:對需要用螢幕接複數裝置的人來說特別重要,雖然螢幕的訊號輸入孔通常不只一個,但個別接孔規格是否能發揮螢幕完整實力就不見得。但對於通常只會拿螢幕來接一台電腦的絕大多數玩家來說,其實並不太需要擔心,只需要注意插對孔就好了(通常用廠商內附的線就不會有錯)。

補充一下關於螢幕的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也是選擇螢幕的重要指標之一。反應速度是指螢幕由前一幀的畫面變換為下一幀畫面所需要花的時間。以單顆螢幕本身而言,液晶螢幕通常在那顆螢幕本身可以跑到的最高刷新率下,反應速度會最快;隨著螢幕刷新率降低(不管是透過手動調整刷新率或透過 VRR),反應速度也會逐漸下降
而不同螢幕廠商也會根據各自的螢幕設計不同的加速驅動模式(overdrive mode,或稱 OD mode),通常根據加速的程度區分不同層級,例如:關閉/中等/快速/極快。驅動加速到越快,螢幕畫面變換速度也會越快,然而同時也會出現越顯著的過衝(overshoot)現象,在畫面上產生反向重影(inverse ghosting)。由於加速的效益跟過衝的負面效果需要同時衡量,所以通常在一個螢幕的各個刷新率下,會有各自最適合的加速驅動模式。
最好的情況是有一個加速驅動模式滿足所有情況下都有最好的表現,這樣就不需要調來調去,開 VRR 玩遊戲也都會有最好的體驗。
OLED 則是因為跨不同刷新率的反應速度固定,所以沒有加速驅動的問題,全部都是最快。

關於 DP 2.1:

原本一直沒將這部分納入文章當中是因為覺得這屬於過渡期問題,隨著時間經過選擇變少這問題就會隨之消失。沒想到最新的 27 吋 4K QD-OLED 仍然有不同 DP 規格的型號供消費者選擇,所以我覺得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並提出我的看法。
DP 2.1 最多人討論的點在於現行 4K 240 Hz 刷新率跑滿會需要超過 DP 1.4 所能負荷最大頻寬,因此會使用到 DSC 這個壓縮技術來壓縮訊號傳輸,到螢幕端解碼將畫面顯示出來。而 DP 2.1 理論最大頻寬可以完整負荷 4K 240 Hz 不需要使用 DSC 壓縮,也就是俗稱的「滿血」。但請在這邊停一下,不要急。
以下有幾個點告訴你為何這根本不重要
  1. DSC 對於畫面顯示沒有任何實質影響,也就是沒有證據顯示有人能夠分辨經過 DSC 壓縮過的畫面與沒有壓縮過的畫面之間的差異。
  2. DP 2.1 有許多等級的規格,只有符合超高位元率(UHBR) 20 的產品才能完整顯示滿 4K 240 Hz 而不需要使用 DSC。目前降一階的 DP 2.1 UHBR 13.5 就需要使用 DSC。因此螢幕標榜「支援 DP 2.1」並不直接等於可以不需要 DSC 顯示滿 4K 240 Hz (大多數都符合標準,但仍須由消費者自己注意,多一番判斷功夫)。
  3. DSC 對於其他功能,包含 NVIDIA 動態超解析度(DSR)、深度學習動態超解析度(DLDSR)都不被限制於不使用 DSC 的情境(可以在開啟 DSC 情況下正常使用所有功能)
還不只如此,DP 2.1 除了沒有實際效益,它還會為你帶來更多不便
  1. 線長問題。即使完整支援 DP 2.1 UHBR20 的螢幕,內附的線材常常限制在 0.8 到 1.0 公尺之間。現在市面上已經有更長的 DP 2.1 線材,但是你需要自己掏腰包額外購買,還要面臨不確定線材標榜頻寬與實際是否吻合的風險(可以參考 VESA 官網 認證符合 DP80 的線材)。
  2. 螢幕本身需加價。以 MSI 推出的 32 吋產品線為例,321URX 與 322URX 之間差了 $4,000 元,基本上就只差在這個接口本身。而 27 吋 4K QD-OLED 的產品價差更大,在不同型號間選擇時建議更多考慮其他面向(如:USB-C、BFI、杜比視界...等)而不要將 DP 2.1 視為將任何額外價差合理化的考量點之一。
由上述可見,DP 2.1 完完全全是被炒起來的,而我就是來滅火的沒錯。當然我覺得你想花自己的錢去買 DP 2.1 沒有任何問題,如果這麼喜歡把錢丟水溝的話。

其他重點注意事項:
  1. 幾個 HDMI 插孔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第幾代 HDMI。HDMI 2.0 只支援到 2K 144 Hz 或 4K 60 Hz,如果你的螢幕高於這些刷新率,那它支援再多個 HDMI 孔都沒用。
  2. 不要看廠商標榜的螢幕反應速度(1 ms、0.1 ms...等),絕大多數都不可信。那些數據通常是在特定情景開啟最高驅動加速的情況下測得的,實際你使用那個最高速驅動模式常常會造成螢幕畫面變換時的過衝現象,造成觀看螢幕時畫面產生反向重影,完全不是能好好玩遊戲的狀態。所以實際想知道特定螢幕的反應速度,還是得看實際測試螢幕的不同驅動模式下的表現才能比較。
  3. 自適應垂直同步技術品牌不重要,不論是 Adaptive-Sync、G-Sync 還是 FreeSync,都可以正常運作在任何 NVIDIA、AMD、Intel 顯卡上,這些品牌的標準是好幾年前訂的,現在幾乎除了用來廣告以外沒有太大意義了。


有任何問題的話歡迎提問,文章有說錯也歡迎指正!祝大家都能買到喜歡的螢幕,我們下次有緣再見~!
各位有推薦特定型號的需求都歡迎回文提問,如果需求比較複雜或有更多疑問需要更詳細的答案,也都歡迎直接寄站內信給我,我比較容易提供詳細的回答或推薦考量給你!


2024-7-2 初版
2024-7-3 勘誤、新增鍚荼壼建議桌深提醒、新增 VRR 解釋
2024-7-8 勘誤、修正 2K 真‧HDR 螢幕敘述、新增 27 吋 4K 真‧ HDR 螢幕介紹
2024-7-10 勘誤、修正杜比視界敘述
2024-7-24 修改 27 吋 2K WOLED 螢幕敘述、修改 32 吋 4K QD-OLED 螢幕價格
2024-8-1 勘誤、修改 27 吋 2K WOLED 螢幕敘述、修改 32 吋 4K 液晶螢幕敘述及價格、修改 32 吋 4K 真‧HDR 液晶螢幕敘述及價格、修改 32 吋 4K WOLED 螢幕敘述及價格、修改 34 吋 3440*1440 OLED 螢幕價格、修改解析度 & 尺寸考量敘述、新增未上市螢幕介紹(27 吋 2K 480 Hz WOLED、27 吋 4K QD-OLED、34 吋 5120*2160 WOLED、45 吋 5120*2160 WOLED)
2024-8-6 勘誤、更新背光頻閃示意圖片及敘述、新增各規格刷新率(Hz)範圍標示、修改 27 吋 2K 液晶螢幕價格、修改 27 吋 2K 真‧HDR 螢幕敘述及價格、修改 27 吋 2K QD-OLED 螢幕敘述、修改 32 吋 4K 液晶螢幕敘述、修改 32 吋 4K WOLED 螢幕敘述及價格、修改 34 吋 3440*1440 VA 曲面螢幕敘述及價格
2024-8-7 勘誤
2024-8-22 勘誤、新增輸入延遲比較圖片及敘述、修改 32 吋 4K 160 Hz VA/IPS 螢幕價格
2024-10-12 編輯前言、新增 27 吋 2K 480 Hz WOLED 螢幕介紹、修改各螢幕價格
2024-11-16 新增 27 吋 4K 160 Hz IPS 螢幕介紹、修改 27 吋 2K WOLED 螢幕敘述、修改各螢幕價格
2024-11-24 更新 27 吋、32 吋螢幕示意圖片
2025-1-1 更新標題、修改 34 吋 3440*1440 OLED 螢幕價格
2025-1-9 更新 真‧HDR 螢幕表示方式、移除 27 吋 4K 160Hz 真‧HDR 液晶螢幕介紹、新增未上市螢幕介紹(27 吋 2K 500 Hz QD-OLED、27 吋 4K 160 Hz / 1080p 320 Hz 雙模 Mini-LED IPS)、更新未上市螢幕介紹(27 吋 4K QD-OLED、45 吋 5120*2160 165 Hz / 2560*1080 330 Hz 雙模 WOLED)
2025-1-25 勘誤、新增 HDR 分類示意圖、修改 HDR 判斷及各種背光類型敘述、修改與遊戲性能衡量相關敘述、修改各螢幕敘述及價格
2025-2-27 編輯前言、新增 27 吋 2K Mini-LED 螢幕延伸閱讀、修改 32 吋 4K Mini-LED 螢幕價格及敘述並新增延伸閱讀、將 27 吋 4K QD-OLED 螢幕修改為已上市並修改價格及敘述
2025-3-22 修改各螢幕價格、修改解析度及尺寸考量敘述、新增 DP 2.1 相關敘述
2025-3-25 修改杜比視界敘述、修改 DP 2.1 相關敘述、修改文章結尾敘述
2025-4-2 勘誤、修改 DP 2.1 相關敘述修改 24(25) 吋 1080p TN 螢幕敘述
16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