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31
GP 3k

【心得】楓丹背景考據—飲食篇(三)

樓主 尹兒ღ derosa
192 -

大家好呀,雖然上次的是介紹璃月飲食考據上。照理來下一篇應該會是繼續介紹璃月的菜,但正巧遇上楓丹上線,而且楓丹目前的料理也比較少,想了想就先讓他插隊了。(等之後筆者聲望夠了,會於下一次的介紹中補上花果三重奏等後續聲望料理的介紹。)
 




以下正文,希望大家會喜歡。

楓丹肥肝
楓丹肥肝,其原型應該是肥肝(法語:foie gras)。肥肝是一道用鴨子或者鵝的脂肪肝做成的高級法國菜,與松露、魚子醬並稱為「西方三大珍饈」。肥肝在法國菜裏面屬於前菜肥肝的口味通常被描述成肥厚的、油潤的和可口的,不同於一般的鵝或鴨的肝臟
foie gras在中文圈被誤稱為鵝肝,但其實鴨肝也是用這個詞,foiegras一詞原本是指「所有雁形目鳥類的肝臟」
法語、英語等語言中,「肥肝」並未說明是鵝還是鴨,需要時使用「肥鴨肝」(法語:foie gras de canard)和「肥鵝肝」(法語:foie gras d'oie)以精確說明。
然而中文口語中卻常用鵝肝來指代所有肥肝,鑑於目前鴨鵝肝的使用比例,這種稱呼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混淆
根據法國法規的定義,肥肝是一種專指「用鵝和鴨的肝臟製成的脂肪肝」,其餘鳥類或者動物的肝均不能算作肥肝
雖然傳統上用鵝肝來製作肥肝,但主要由於成本的原因,現在絕大多數肥肝都用鴨肝來製作,2014年法國產的肥肝之中97%都是鴨肝

肥肝的歷史
肥肝其實歷史比想像中悠久,起源於約公元前25世紀埃及,當時的埃及人已經發現鵝可以被過份餵飼,從而得出肥大的肝臟,且味道鮮美至極。其後肥鵝肝傳至羅馬帝國。
隨著4世紀羅馬帝國的衰亡,肥鵝肝這種食物也幾乎失傳,只有猶太人保留下來,直至16世紀傳回法國地區,並於該處發揚光大成為法國料理的名菜之一。而現今法國的法律有聲明「肥肝是受保護的法國文化和烹飪技藝遺產」
肥肝的爭議
肥肝需要用管子強迫餵食鴨子和鵝才能得到,此種方法被稱為填鴨法
這種飼養方式受到很多動物權益維護人士所批評,他們認為這種利用過度餵食鴨或鵝,人為製造肥肝的方式是對鴨或鵝的殘忍虐待,因此發起拒吃肥肝的運動。也因製作過程太過殘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明令禁止肥肝的製作和販賣,甚至連法國本土都有不少餐廳棄用。

(填鴨式教育crammingeducation,一種一昧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教育方式。其屬於應試教育的一種,應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通過標準化的考試。而這樣只為了某種目的,而塞入某物進入一個個體的行為,個人認為確實十分的形象。)
肥肝感覺起來應該是真的非常的美味,但確實這樣的餵養方式比較不人道,聽說現在有人道飼養(非填鴨式餵食)的肥肝,如果要去嘗試的話,我應該會選擇這種的。但反正好吃的那麼多,不去吃這個我也沒什麼損失。(而且肥肝聽起超肥)








水鄉肉凍
水鄉肉凍其原型應該是肉凍 (英語:aspic)肉凍是一道歷史悠久的經典菜餚,其做法大致上是將清湯加工為類似果凍的形狀,並在其中鑲入肉塊、蔬菜、水果等食材,肉凍的做法和中餐裡面的水晶餚肉相似。

肉凍的詳細配方在中世紀時就已經出現。20世紀初期肉凍開始在美國流行,當時多半會以罐頭食物、剩菜和明膠粉等製作。然而,肉凍有著豐富的歷史和烹飪傳統,製作正統的肉凍費時費力卻不複雜
基本上,透過慢慢燉煮如富含膠質的皮、大骨等部位,可以萃取出膠質。濃稠的高湯經過好幾個小時慢煮後,熬煮出豐富的膠原蛋白與蛋白質,讓其形成一片網膜,冷卻後就會固體化。


肉凍的歷史
目前能找到最早詳細記錄有如何製作肉凍的書籍是LeViandier,這是一本紀錄1300年一系列高級料理的食譜。中世紀的廚師發現收汁後的肉湯冷卻後會形成肉凍,而明膠可避免空氣和細菌進入,讓裡面的肉食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19世紀,傳奇法國廚師Marie-Antoine Carême 肉凍製作藝術更加完美,他細膩的作品,是獻給拿破侖皇家料理的重要一環。他也創造了「chaud-froid」這個名詞,這個字在法文中是「熱 -冷」的意思,用來形容他先烹煮,再以冷盤享用的作品。
肉凍感覺起來是非常適合夏季的食物呢,看上去製作的難度也不高,之後有做的話,在分享給大家。







 
果果軟糖
果果軟糖,其原型應該是法式軟糖(法語:Pâte de fruits)。法式軟糖是法式甜點的一種。其法語裡並不是軟糖(Jelly Candy),而是『乾果泥』,是一種使用新鮮水果與砂糖加上果膠熬煮,倒入模具中成型或冷卻後切割成正方形的軟糖。最初是法國人為了保存水果所研製而成(這一點在楓丹中也是同樣的),因此而得名。
在法國,法式軟糖與馬卡龍並列經典又傳統的點心,又稱為「法式初戀的滋味」、「乾果泥」。
法式軟糖有著各種各樣的口味,如傳統的蘋果、木瓜、杏仁、蘋果、柑橘、梅子、草莓、檸檬、百香果,也有創新口味,如仙人掌果實、翠玉金桔、白玉鳳梨、黃曜芒果、星鑽奇異果、鈦晶人蔘果各式水果都可以入味。
法式軟糖的歷史
法式軟糖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0世紀的時候,在法國奧弗涅地區就出現了,也一直都是主要產地之一。
在古代的法國,這也是一種儲存水果的方法。為了延長水果的保存期限,人們在新鮮水果裡加入糖慢火熬煮製成甜果泥,再風乾後沒有水份,因此也被稱為乾果泥,不管是直接食用或沖泡熱水都十分受歡迎。最早的法式軟糖配方均由法國教會中的僧侶保管,直到近代才開放給一些餐廳及點心師傅製作,成為最受歡迎的法國甜點
法式軟糖是中古時期歐洲貴族婚宴中流傳的喜糖,在『義大利』的貴族婚宴中會分送賓客手工巧克力『名稱:ALMOND』,在『法國』的貴族婚宴中,也贈送賓客五片代表浪漫戀愛的手工法式軟糖(Pâte de fruits),稱為「AMOUR」。一般同時要求和希望每位賓客能夠一次收下五顆AMOUR它們分別代表:「順利生育帶來健康獲得財富祈禱快樂但願長壽。」的祝福意涵。
法式軟糖隨著水果與果泥的用量不同,其名稱也有所變化。Pâte de fruit 是使用單一種果泥熬製而成的軟糖,像 Pâte de fraise 即單以草莓果泥製作的軟糖。
不知道吃起來和一般的軟糖有甚麼區別呢?






蒜香麵包棍
蒜香麵包棍其原型應該是指法國長棍麵包(法語:baguette)。
法國長棍麵包又稱法式長棍麵包法式硬麵包法式麵包長棍麵包,在中國大陸可簡稱法棍,是一種由長條形、背部會有斜邊切痕、硬度極高的麵包,也是法國麵包文化的代表性美食
定義與尺寸
在法國,有一條法律規定了長棍麵包的製作工藝。並且法在國,也並不是所有的長條麵包都叫做法國麵包,法國麵包須由不含油脂的麵粉製作而成
通常法國麵包具有突出的長度、酥脆的外皮、以及促進麵糰發酵的切割紋路,這些紋路最後構成了麵包的白色部分。法國麵包的標準直徑大約為5-6公分,極限長度可以達到1公尺,市面上所見的長度一般為65公分左右。

這邊介紹幾種法國常見的麵包給大家。

Bâtard (音譯:巴塔或稱短法包)一種典型的法國麵包,其重250克(8.8盎司)。他是一種短、且像足球狀的麵包,通常是為了用完剩下的生面而製做,但是現在它的外形和重量都和長棍麵包非常接近。短法包的脆皮較厚,內裡空氣感十足,輕輕敲打外皮更會發出清脆聲音,口感亦較為鬆軟
短法國麵包(Bâtardbɑtaʀd


Flûte(在美國稱為「parisienne」,意為「巴黎人」),Flûte的長度是法國麵包的一半,寬度是其兩倍,且和法國麵包的重量相當。由於笛子麵包的味道帶點小麥的微甜,份量也較少,因此適合當作早餐或下午茶。
笛子麵包(Flûteflyt


Boule法語意為「球」,泛指球狀的法國麵包,因麵種比例較多而口感偏硬,味道亦偏酸。法國當地最普遍的Boule多以小麥麵粉和黑麥麵粉製成,前者帶小麥香甜,後者帶點輕微的黑麥苦澀。

圓法國麵包(Boulebul

法國麵包作為法國內陸式早餐的一部分,它以小塊的形式塗抹上果醬並且浸泡在咖啡或熱巧克力里。在美國,法國長棍被分成兩段用於製作法式披薩。



歷史
長棍麵包是由19世紀中期,奧地利,維也納的麵包工藝傳承下來的,那時一種叫做deck(意為:厚底板)的烤爐開始被廣泛使用。Deck是一種由傳統的磚爐和氣爐子結合而成的烤爐,且其在烘烤時需要注入水蒸汽 烤爐通常高於400華氏度(204攝氏度),蒸汽的注入使得麵包外皮在被加熱充分之前就已經開始膨脹,最後形成一個又輕又有空氣感的麵包。

以前就有長麵包,但是一開始麵包師不經常製作。是在1920年的十月,一項法律規定麵包師不應該早上4點之前工作,這就使得當時人們在早餐時食用的圓形麵包難以完成製作。而準備和烘焙上更為迅速的細長法國麵包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長棍麵包與法國特別是巴黎有著特別深的聯繫,雖然世界的其他地方也製作法國麵包。







白淞鮮湯
白淞鮮湯其原型這邊推測為馬賽魚湯(法語:bouillabaisse)。
馬賽魚湯又譯海皇湯,指的是一道源自法國的湯料理,是以地中海沿岸的各種魚交雜在一起燉出來的湯,也是普羅旺斯美食中最著名的一個。

馬賽魚湯的做法隨地方而變,但通常公認馬賽地區的配方最道地,但法國南部的其它配方也很美味,無論配方為何,一定會有蕃茄和白身魚肉馬賽魚湯也被稱為世界三大湯品之一,另外兩個是中國粵菜的高湯和泰國的冬陰湯


事實上,每個靠海的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版本的魚湯;在法國,就是「馬賽魚湯」。馬賽魚湯初始版本是漁夫把沒賣完的漁獲煮成一鍋。要煮馬賽魚湯,需要準備貝類與甲殼類、還有白肉魚片(肉質結實和細軟的品種都要),不要選油脂高的魚,並記得要預留醃海鮮的時間。

馬賽魚湯的名字「bouillabaisse」來至動詞「烹煮」bouillir 和「降低、減少」abaisser除了種類混雜的魚隻(通常不含貝類、蝦或龍蝦)外,還必須加入橄欖油、洋蔥、番茄、大蒜、西洋芹、茴香、百里香、蔥、桂葉、番紅花和柳橙皮等。

最正統的馬賽魚湯必須使用地中海的魚產,包括基本的牙鱈、海鰻、鯡魚、赤鮋等魚種,也含有多種其他魚類,同時所有的材料都要快速的一起烹煮由於馬塞魚湯的外觀看上去或許不怎麼吸引人,因此為了吸引觀光客,或是那些不了解道地馬賽魚湯的人。有時餐廳也會加入龍蝦螃蟹以及淡菜等貝類作為噱頭,而這也成為了巴黎版本的特色菜餚。


上桌時,一種稱為 rouille 的佐醬、烤過或煎過的麵包丁或是碎麵包,還有烹煮後分離的魚肉,會連同魚湯的湯體分開呈裝,作為佐餐或配料以增香添色,其本質與葡萄牙的葡式海鮮湯(Caldeirada)有不少相似處。







奶油蘑菇濃湯
奶油蘑菇湯(Cream of Mushroom Soup) 是一種製作簡單的湯,用鮮奶油或牛奶稀釋基本的奶油炒麵糊,然後加入蘑菇或蘑菇湯。在香港的西餐廳俗稱為白湯的一種,與羅宋湯一樣幾乎每家西餐廳必備的餐湯。而在美國,金寶湯公司於1934年開始生產其著名的濃縮「奶油蘑菇湯」。
圖為蘑菇濃湯罐頭
 
這個真的很簡單!我常煮,很好喝!








楓丹洋蔥湯
楓丹洋蔥湯其原型為法式洋蔥湯(法語:Soupe à l'oignon)是一種主要以肉類和洋蔥為成分製成的湯,為法式清湯的代表一般是先加入牛肉,煮成牛肉湯,並且加入洋蔥和牛奶。在烹煮之末段,再加入白蘭地或雪莉酒。

其歷史可追溯到古典時代,法式洋蔥湯一直很受羅馬人和希臘人歡迎。 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計起,洋蔥湯於法國一直盛行於窮人間,主要是因為洋蔥種植相對較易,且甚普及。
現代洋蔥湯版本是起源於十八世紀,以牛肉湯作基底,加入洋蔥烹煮









塔塞斯雜燴
(圖取至動畫,料理鼠王的法式雜菜煲)

塔塞斯雜燴,我私心認為是法式雜菜煲或稱普羅旺斯雜燴(法語:ratatouille普羅旺斯蔬菜鍋普羅旺斯燉菜
法式雜菜煲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和尼斯的一道特色菜餚,各種蔬菜的大雜燴。單詞「ratatouille」來自奧克語中的ratatolha。菜的原產地是在普羅旺斯周邊地區和尼斯省。加泰隆尼亞菜「xamfaina」和majorquin菜「tombet」與ratatouille也很類似。
它的配方主要是茄子、煮熟(油炸)的蔬菜、洋蔥、櫛瓜、辣椒、番茄和大蒜。它沒有一定的配方,但是烹飪方法卻是一定的。烹飪方法主要有兩種:所有的蔬菜一起烹調或每種蔬菜單獨烹調後再混合。普羅旺斯傳統派廚師主張用炒制,並通用火的胡椒去殼,並加入酒。

料理非難事!








生肉塔塔
生肉塔塔其原型應該是韃靼生牛肉塔又稱生牛肉塔、塔塔爾牛肉、野蠻人牛肉,中國大陸簡稱生牛塔,在比利時稱為美國牛柳並會佐以吐司。韃靼牛肉的名稱來自「à la tartare」的縮寫,一說為「佐塔塔醬食用」。

現代與生雞蛋同食的韃靼牛肉20世紀初期在法國出現,而現時的韃靼牛肉被稱為「steack à l'Americaine(美式牛排),韃靼牛肉則是「美式牛排」的變種。1921年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所著的《烹飪指南》指出「美式牛排」一側配以塔塔醬,且不添加生雞蛋。
後來,「美式牛排」及其變種的區別逐漸消失,1938年編訂的《LarousseGastronomique》已將韃靼牛肉描述為配生雞蛋黃的生牛肉末,且未提及塔塔醬。「À la tartare」或是「tartare」這一表述現時對一些菜餚的意義仍為「搭配塔塔醬食用」,主要針對炸魚。
健康疑慮
由於可能造成的細菌和寄生蟲(如弓形蟲和牛帶絛蟲)污染,韃靼牛肉在部分地區的盛行程度有所下降
然而,在符合衛生規範且使用鮮肉的條件下,韃靼牛肉受細菌污染的可能性會降低。即便如此,韃靼牛肉仍然不適合孕婦(因韃靼牛肉可能造成胎兒的先天性弓形體病)、免疫系統較弱或患有慢性病的人食用,因這些人更容易感染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屬。
弓形蟲可能會在生肉或欠熟的肉中寄生。在食用生肉上的文化差異亦可能是不同地區間弓形蟲病流行程度不同的原因(法國55%,英國僅10%)。
2011年,日本富山縣、福井縣的燒肉酒家惠比壽食物中毒事件,其中因0111型大腸桿菌等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症狀、或疑似此症的重症病患,共有23人。2名男童死亡。
20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病毒學專家楚爾郝森(Harald zur Hausen)在台灣的高雄醫學大學「2014傳染病與癌症國際研討會」上演講時,提出認為吃未熟牛肉易導致腸癌,常喝未高溫消毒牛奶者也易得乳癌,建議民眾注意。

韃靼牛肉(法語:steak tartare),是一種用新鮮、高品質的生牛肉或生馬肉,用刀剁碎、混合一些香料,配上生鷄蛋而成的一道法國菜。在傳統吃法上,通常加上鹽、鮮磨胡椒粉、塔巴斯摳辣醬(Tabasco)、伍斯特醬(Sauce Worcestershire);而義大利式的吃法則會加上洋蔥末、續隨子(Câpre)、酸黃瓜(cornichons)、洋香菜末(persil)、蒜末、橄欖油;無論法式還是意式做法,都會在最後打上一顆鮮生蛋黃
此菜仍然流行於法國、比利時王國、丹麥王國、瑞士聯邦等地,習慣上佐以一盤炸薯條。









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英語:Fish and chips)是一道源自英國的熱食。
魚裹上麵糊油炸,搭配炸薯條,吃的時候配上不同口味的調味醬,屬於街邊小吃。炸魚薯條是一道很常見的外帶食物,也是早期融合料理的例子

1910年的英國,已經有超過 25,000家炸魚薯條店,到了1920年代更超過35,000家。一些著名人士也非常鍾愛炸魚薯條,例如:英國首相邱吉爾稱炸魚薯條是「好夥伴」約翰·藍儂會在炸魚薯條上加大量番茄醬喬治歐威爾則稱炸魚薯條是勞動階級「重要的家常菜」
炸魚薯條在紐西蘭王國和澳大利亞聯邦也很受歡迎。在美國也漸漸地普遍起來。香港在英國殖民年代時已推行到現在, 是由英國傳入香港。
拜北海快速發展的拖網漁業所賜,炸魚薯條成為英國勞動階級餐桌上的常見餐點,到了19世紀後半,接連工業大城和港口間的鐵路蓬勃發展,讓新鮮漁獲可以快速送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西班牙猶太人將炸魚引進英國,後來變成公認的經典魚肉料理。從17世紀初開始定居在英國的西班牙猶太人會製作一種魚肉裹上一層麵粉,類似西班牙炸魚的食物。麵糊炸魚會先沾麵粉,再裹上用水混和麵粉做成的麵糊,有時也會用啤酒代水。一些比較新式的食譜會改用玉米粉,並用蘇打水取代啤酒。1860年第一家炸魚薯條店在倫敦開幕,店主約瑟夫·馬林販售「猶太式炸魚」。

雖然歐洲各地都有販售油炸食物的店鋪,但英國才是現代炸魚薯條店(現代英文俚語稱「chippy」或「chipper」)的發源地。早期的炸魚薯條店陳設簡單,主要都是一個大鍋,鍋裡裝著用炭火加熱的食用油。
後來炸魚薯條店鋪型態變得大同小異:食物用紙包裹遞給在櫃台前排隊的顧客,櫃台後方就是炸爐。
到了1910年,已經有超過 25,000炸魚薯條店,1920年代時,更超過35,000家。
1928年,哈利·藍斯登(Harry Ramsden)的連鎖速食餐廳在英國開幕。1952年,哈利位於西約克郡古斯利(Guiseley)的店鋪,一天內就賣出了10,000炸魚薯條,因此獲得金氏世界紀錄
喬治·歐威爾的《通往威根碼頭之路》,記錄了他在英格蘭北部的勞動階級生活,作者認為炸魚薯條是家常菜之首,就像勞動階級的萬靈丹。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炸魚薯條是英國少數沒有受到配給限制的食物。
英國的炸魚薯條原本是用舊報紙包著販售,但是現在已經幾乎不用舊報紙,改用白紙、厚紙板或塑膠包裝代替。在英國和愛爾蘭,都各自有魚肉販售標示的規範,魚肉必需標示商品名稱或種類;因此現在「炸鱈魚和薯條」比「炸魚薯條更常見。





 

油封鴨腿
油封鴨(法語:confit de canard [kɔ̃.fi d(ə)ka.naʁ])是一種烤鴨料理。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尼,就以延續油封鴨的傳統而聞名,油封鴨被認為是最優秀的法國菜餚之一。
油封鴨源自於法國傳統料理保存食材所使用的方式,藉由油脂把肉類(豬、鵝、鴨等)完全包覆,隔絕空氣以達到保存的功效。
準備油封之前得先在肉類上撒鹽和蒜,有時還可再加上香草,如百里香,然後覆蓋和冷藏長達36個小時,對鹽漬的肉類進行防腐

 




晶螺糕
晶螺蛋糕其原型應該是瑪德蓮蛋糕(法語:madeleine),簡稱瑪德蓮、又稱貝殼蛋糕
貝殼蛋糕是一種傳統型的點心,其有著類似貝殼的外型,然後以濃稠且呈膏狀的質地為特點,奶油的味道極厚重,有些像檸檬口味的磅蛋糕。
貝殼蛋糕的歷史
貝殼蛋糕發源自法國東北部洛林大區的兩個市鎮科梅爾西利韋爾丹,它的原型是義大利的傑諾瓦士蛋糕,其麵糊是一樣的,但是貝殼蛋糕需要放置在貝殼狀的模具中烤制,還會是加入細磨的堅果和檸檬。通常採用杏仁作為唯一堅果,而檸檬則是加入皮絲或者檸檬汁均可,這使貝殼蛋糕具有一種杏仁和檸檬結合的特殊香氣
2006年歐洲日,歐洲聯盟輪任主席國奧地利發起的歐洲咖啡館活動中,瑪德蓮貝殼蛋糕被選為代表法國的甜食。
 
貝殼蛋糕好好吃,我自己有時候會拿來當早餐吃。

 




浮露白霜
浮露白霜其原型應該是一種名為漂浮島(英文Floating Island,法文île flottante)的甜點。漂浮島其實是將烤蛋白霜「浮」在卡士達醬(Custard)上,好像一個浮島一樣。
已知最早的關於該甜點的英語參考文獻是《簡單易懂的烹飪藝術》(The Art ofCookery Made Plain and Easy)1747 年)。下面分別介紹一下構成漂浮島的兩個部分,蛋白霜與卡士達醬。
蛋白霜
蛋白霜(法語:Meringue)是一種泡沫蛋糕甜點,經常與法國或瑞士中的烹飪法互相關聯。它的口感清淡,輕快並甘甜。主要通過攪拌蛋白和白糖而製成,蛋白霜也可以根據不同菜色變化而加入塔塔粉,醋和沸騰的糖漿。而漂浮島的蛋白霜是把打發好的蛋白霜拿去烘烤後製成的。

卡士達醬
卡士達(英語:custard),香港稱為奶黃或吉士或起司,亦稱為蛋奶凍、蛋羹、蛋漿等,泛指雞蛋與牛奶(或鮮奶油)混合後加熱而凝固而成的食品。製作時常會視乎需要,混入砂糖、奶油、香料如香草、玉米澱粉或明膠
大多數是應用於製作甜品,少部分的中式甜點甚至會作為蘸料使用。等。

這一道是這一次整理的料理中,我最感興趣的一道,不知道台灣哪裡有呢?






肉醬千層麵
千層麵義大利人一般稱之為Lasagne (義大利語:[laˈzaɲɲe],單數形式Lasagna,義大利語:[laˈzaɲɲa])是一種麵食,此字源自希臘文Lasanon,後來被羅馬人引申成煮食爐,義大利人再借用此字指千層麵。
千層麵的特點是用多張寬如手帕的大麵皮疊起來內層夾上多種成分如起司、義式肉醬(素食版可用菠菜代替)、蔬菜,經焗製調味而成頂層可覆蓋碎起司。烘製而成,然後切成二三寸見方小塊分食。水份非常大。多會配合莫札瑞拉起司、帕馬森起司或利可他乳水起司,而且有許多食譜會加入白醬作為調味。
千層麵普遍被視作義大利的食品,但有關這種麵食起源目前仍眾說紛紜。在英國,14世紀時一種名叫Loseyns的近似食品,曾是英王理查二世的宮廷御膳,但此一說法曾受義大利駐英大使非議。北歐地區中,從維京人時代開始已進食一種Langkake的食品,被指可能是千層麵的前身
。 
另外,著名動畫人物加菲貓非常喜愛千層麵。
 

 


楓達
楓達(Fonta)其原型基本可以確認為
芬達Fanta

芬達是可口可樂公司的果味汽水品牌,不含咖啡因。飲料包裝顏色絢麗,消費者主要為青少年。除經典的香橙味,在全球範圍內各地的販售口味不盡相同,總計多達100餘種
芬達的名字是德文Fantasie的前半部分,取其「開懷,有趣」的含義。這個名稱的只是來自一個簡單的腦力激盪。當發明人馬克思·凱特徵求新飲料名稱時,一位銷售人員隨口答出了「芬達」,於是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芬達在港澳初推出市場時,名字被譯作「發達」,後來才改名至「芬達」。

許多人認為芬達是德國人發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口可樂公司以其親納粹廣告宣傳,在德國站穩腳跟,1939年時德國已有43個裝瓶廠和600多家分銷商。然而到了1940年代,隨著美國與納粹德國的關係開始緊張,可口可樂的配方糖漿越來越難獲得了。

1938年,可口可樂公司德國業務的負責人死於車禍後,新的負責人馬克思·凱特開始利用德國僅可以獲得的原料——乳清、蘋果汁和色素,創建了這款新飲料,也就是芬達。他通過新的這款飲料維持了這些工廠的運作以及工人們的生計,現在的橘子汽水口味則是義大利研製的。
在戰後,這一款新飲料連同利潤一起轉交給了可口可樂公司德國分公司。1960芬達開始在北美市場銷售芬達一直以其優質樂觀的廣告吸引著消費者。




結語:
我自己一向是很喜歡吃起士料理的,大塊的肉排或是精緻甜膩的甜品,我也很喜歡。不過我本以為不會有甚麼太讓我意外的料理,但對我來說,浮島真的是完全超出我的想像,有一些當初在撰寫須彌篇時的驚嘆與感動。
今天的文章到這邊,如有錯漏,還請指正。希望大家喜歡的話能給我一個GP,謝謝觀看。然後提一句,把前兩篇也重新編號了下,所以該篇是三。


其他地區的背景考據飲食篇

【須彌背景考據—飲食篇一】

【璃月背景考據-飲食篇二】



參考資料:



192
-
0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