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妻全土毋容置疑的統治者。
擔負著「御建鳴神主尊大御所大人」之威名,許稻妻民眾以亙古不變之「永恆」。
以無情的稻光擊碎愛執,以孤獨的心鑄就淨土……
在這漫長歲月中,永恆之道黑暗而遙遠,然而,將軍殿下從不猶疑——
不變的恆常,僅在斫去雜音之後才顯現其「寂」之本質。
今天將軍大人生日,在這邊奉上一篇關於雷電將軍的考據。
溫馨提醒,本篇內文有大量劇情雷,請自行斟酌觀看。
文章略長,內容繁多,如有錯漏之處,勞煩指正。
晚點應該還會發一篇比較輕鬆的故事創作。
丟一張防雷的分隔圖。
以下正文
命之座-天下人之座
天下人(てんかびと / てんかにん)一詞指的是奪取了世界權力的人,一般多於終結了亂世、统一天下之人。
該詞最早由織田信長提出,其提出天下布武的政策方向後,正式以天下人自居,其意義是天下(日本)的統治者。
而日本把織田信長視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一英雄,織田信長同時也是統一日本戰國時代的象徵,同時代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則與織田信長並稱「戰國三傑」,「戰國三傑」是日本最知名與受到認可的天下人。
天下布武
天下布武通常被解釋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近年的研究則是解釋成「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居多。
而不論是哪一種解釋,都和雷電影武人的身份很配。
天賦
普通攻擊·源流
源流一詞,原指水的本源和支流,而在文學創作中則常被代指為事物的起源和發展。
而這邊和水明顯沒有關係,指的應該是雷電影作為稻妻武術的起源,以及武人這一身份是他的根本。
且,源流應該也是雷電將軍口中的我之流派
神變·惡曜開眼
神變(梵語vikurvana),神變是一佛教術語,為教化眾生的佛、菩薩等以超人間之不可思議力(神通力),變化顯現於外在之的各種能力、型態、動作。
惡曜是中國占星術「紫微斗數」中的用語,指的是災星,比喻厄運。而在紫微斗數中,有著所謂的四惡曜:七殺,破軍,廉貞,貪狼。
開眼(かいげん),是一個佛教術語,有以下兩個含義。
1:將新造的佛像、佛畫供奉於祠堂內,由寺院的全體僧人一起首次供奉時所舉行的儀式。
2:開啟智慧之眼,認識真理。
奧義·夢想真說
奧義(梵語:उपनिषद्),奧義一詞,在現代多用於代指必殺技、絕招,是一種強大且難以習得的技能。
而奧義一詞,最早指的是婆羅門教的經典之一《奧義書》。音譯《鄔波尼煞陀》。指附在森林書之后解釋吠陀奧義的一類書籍。最早的奧義書約產生于公元前10~前5世紀之間。
奧義書在印度宗教與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重大意義。
在奧義書產生之前,吠陀時期的印歐人只敬拜上古諸神;梵書則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祭祀手冊。
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
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
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
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的觀點。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羅。
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迴業報。
輪迴業報的觀點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沒有,梵書中偶爾提及人死後可以轉生,只有奧義書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
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當然,從無盡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主張的「梵我一如」。
奧義的梵語意為「近坐」即「坐近導師,面聆神秘玄奧的教義」。
夢想一詞在佛教中有著:「夢想」:眾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如夢境一般,但卻以為是真實的,夢見可怕的心生恐怖,夢見歡喜的就高興,世間上沒有一樣是實在的。
真說是一個佛教術語,與俗說對應。佛典謂佛有二種說法,一為真說,一為俗說。
萬千的願望
萬千的願望,指很明顯就是稻妻人民的願望。
萬千,在這邊是一個虛數,代指無數,數不盡。
而願望則是提瓦特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事情,魔神與其他生靈都一樣,凡存在的事物皆有願望。
殊勝之御體
殊勝,佛教術語。稍勝;略勝,美好的,特別優美的。
御體,泛指神體,是指神道中神所寄宿之物體、也是人們崇拜的對象。這邊很明顯指的就是最為殊勝尊貴之身的雷電將軍。
天下名物狩
天下名物狩,參考的是織田信長曾發起的「名物狩り」,「名物狩り」專門指的是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瘋狂蒐集名器(茶器)的這一事情,根據統計,他總共搜羅到的名器達到220品之多。
眼狩令
眼狩令是一件在稻妻史上濃墨重彩的事件,在其原型的日本史上也有一個參考原型,「刀狩令」。
刀狩令
刀狩令指的是日本歷史上沒收武士以外的僧侶和平民所擁有武器的政策,而在歷史上,日本的當權者曾多次頒布刀狩令。
最早有記載的刀狩令是在1228年(安貞2年),當時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泰時曾要求高野山的僧侶交出武器。
此後在1243年(仁治3年),幕府頒布了禁止鎌倉的僧侶和侍從帶刀的腰刀停止令,違反者則其刀劍被收繳,並且將收繳來的刀劍建造大佛。
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於1588年8月29日(天正16年7月8日)頒布刀狩令(同時頒布海賊停止令),以推進全國的兵農分離政策。一般的農民被禁止帶刀。沒收這些農村武裝的目的在於解除農村武裝。
武士刀被神社視為神聖的神體,並且把武士刀作為信仰的對象。和一般的觀念不同的是,基本上沒有武士在騎馬的時候揮舞刀或者槍,也沒有騎馬的刀刃戰。
不過早期的武士以刀為武力為象徵,信長,秀吉以及家康對刀的使用則超過了單純的戰力需要,在太平洋戰爭後存在500萬武士刀,武士刀的精神意義不是單單的武器所能表現出來的。刀象徵著農民的武裝權以及成年男性的人格和名譽。奪取農民手上的刀,自然就成為了大問題。
豐臣秀吉發布的刀狩令如下:
第一條:百姓禁止擁有和攜帶刀,弓,槍,鐵炮等武器,若私藏武器,延誤年貢,發動一揆,不服從役人者罰之。
第二條:收繳之武器,以鑄造方廣寺大佛的釘子。
第三條:百姓應持農具努力耕作,以此事為子孫後代安居樂業之本。
在刀狩令實施後,豐臣政權收繳了大量的武器。
如在加賀國(今石川縣)的江沼郡,就收繳了1703把武士刀,1540柄腰刀,160支長槍以及700柄小刀。這些被收繳的武器大多用以修建方廣寺。秀吉的刀狩令是以解除百姓的武裝為目的,以農村存在的武器為前提,從百姓手中奪取帶刀的權利。
在嚴格的身份制度確定以前,武士和一般民眾並無太大區別。
而在刀狩令頒布以後,武士和農民就有了明顯的區別。
另外,明治時代頒布了禁止包括士族在內的國民公開帶刀的廢刀令。雖然沒收並且禁止擁有武士刀,但是在官員穿著大禮服,以及軍人,警察,官吏穿著工作服時,為了表明身份,允許他們攜帶武士刀。在1872年(明治5年)制定的鐵炮取締規則中規定除許可的火槍外其他火槍一律禁止。
而在二戰後的1946年(昭和21年),占領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部施行「鐵炮等所持禁止令」,規定除狩獵和射擊競技用的槍類,以及美術用的日本刀,持有其他的槍或日本刀均屬違法。
而在現代社會,持有日本刀,特別是開鋒過的日本刀是需要申請證照與許可的。
日本的武士刀是神聖的神體是權力與力量的象徵,而神之眼也有著類似的象徵意義。收繳代表力量的神之眼用已建造具有宗教意義的神像,這一點眼狩令也與其原型的刀狩令有著相似的意義。
豊臣秀吉掟書(刀狩令)
御建鳴神主尊大御所大人
「御建鳴神主尊大御所大人」,這個尊號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看,下面就一一為大家來介紹。
建御雷(タケミカヅチ)
建御雷是日本神話中的一位神祇,被奉為雷神、刀劍之神、弓術之神、武神和軍神。
在《古事記》裡寫作建御雷之男神、建御雷神,在《日本書紀》裡寫作武甕槌、武甕雷男神。別名:建布都神、豐布都神,在鹿島神宮的祭祀中則以鹿島神的名字出現。
根據《古事記》的說法,伊奘諾尊用十拳劍殺死火神迦具土後,迦具土的血從劍柄上落了下來,生成了三柱神,其中一位就是建御雷神。
另外建御雷的形象背後常有太鼓相伴,雷電將軍背後的雷元素環應該有參考。
鳴神(なるかみ)
雷神(らいじん)乃日本神道或民間信仰中掌管雷的神祇,相當於中國的雷公;另有別名雷樣(かみなりさま)、雷電樣(らいでんさま)、鳴神(なるかみ)、雷公(らいこう)等。
而在民間,也有大人會用:「吵鬧的話,雷公就會拿走你的肚臍。」來嚇唬孩子。
桑原KUWABARA
在稻妻民間也有類似的,傳頌雷神恩澤與彰顯其威嚴的傳說。
而桑原(KUWABARA)是日本京都的一個地名,當地人也真有於打雷時念說「KUWABARA、KUWABARA」的習俗。
據傳:
古時雷神之子們在白雲上方玩耍時,其中一人失足落下,掉在欣勝寺的古井裡。長年因落雷困擾的住持為了懲罰雷神之子,就把古井給蓋起來將其關在裡頭。
面對大哭求饒的雷神之子,住持訓斥了一頓並約定「日後不得在桑原打雷」後便將他放走了。
日後村人聽到雷聲,就會向天空吶喊「KUWABARA(桑原)、KUWABARA」,據說從此之後桑原再也不曾遭到雷擊了。
天之御中主神(あまのみなかぬし の みこと)或天御中主尊是日本神話裡開天闢地的別天津神之首。亦是造化三神、五柱之神之首,倘若望文生義地解釋,可按字面解成「坐落於天(高天原)中央的主宰神」象徵著宇宙的本源與主宰。
天之御中主神也被認為是北極星的化身,也因此,與後來傳日的佛教中的同樣是北極星化身的妙見菩薩「神佛習合」。
「神佛習合」是指將日本本土的信仰和佛教折衷,再習合形成一個信仰系統。
妙見菩薩信仰和佛教同時經中國傳到日本,在日本混合神道教、密教、陰陽道等要素,形像不定,多是身著甲冑的武將形、手持劍、乘坐在龜蛇或龜之上的形象,或者腳踏大龜之上,兩手持劍的童子形等。
明治維新的神佛分離令政策下,妙見信仰的寺院被神社化,祭神也改成天之御中主神。
妙見菩薩在日治時代也傳入台灣,原屬日蓮宗的台北法華寺至今仍供奉妙見菩薩。
另外,妙見信仰是源於古巴比倫的北極星信仰,傳至印度後來被佛教吸收。
高天原
高天原(日語:高天原/たかまのはら/たかあまのはら T)是日本神話《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中,由天照大神所統治的天神所居住的地點。有別於地上的大八州,高天原被描寫為飄浮在海上、雲中的島嶼
大御所(大御所/おおごしょ )
大御所(大御所/おおごしょ ),是古代日本對退位或隱居的親王、攝關父親的尊稱,後來成為退位之前任幕府將軍的尊稱。該詞沿用至現代日本社會,用以代稱一個領域內資深且具有威望的人士。大御所原本指的是親王隱居的宅邸,後來才引申為攝政與關白親生父親的尊稱。
雷電影在一心淨土中的坐姿應該也是參考了禪坐
坐禪(梵語:प्रतिसंलान / प्रतिसंलयन)佛教術語,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或宴坐,是指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但都以「七支坐法」作為調整、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通常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部位的最適合收心、攝心的姿勢、位置。
淨土
淨土(梵文Ksetra),佛教術語發。音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意思是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但由於眾生無量、佛菩薩無量,所以淨土也並非只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一處,而是遍布於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淨土崇拜,是大乘佛教中對於淨土的崇拜與信仰,它代表了大乘的理想最主要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並以淨土宗為代表,是主張以信奉他力而得到救贖的一種思想。
但在東亞歷史上,不乏對彌勒菩薩、等佛菩薩淨土的嚮往者,這些人的信仰都可以列入廣義的淨土崇拜。
他力論是信眾基於某一位聖人的本願,主要靠著信仰該聖人力量(他力)而升入淨土;但自己也必須修行(自力)。
然後稍微講講日本的淨土,淨土思想傳入日本可追溯到飛鳥時代。當時,中國製造的阿彌陀佛像和淨土變相圖陸續傳入日本,於推古十五年(公元 607年)隨遣隋使入隋,求法三十餘年的僧人惠隱從中國攜回大量淨土經典,在宮中多次開講《無量壽經》,使阿彌陀佛的信仰在皇室和貴族社會間萌芽。
至奈良時代中期,淨土三經和中國、新羅諸師的註疏,也全部傳入日本。
這一時期的淨土信仰,主要體現在抄經、造像、立塔、建院等活動中,模仿唐代淨土變相製作的「當麻曼陀羅」、「智光曼陀羅」等淨土藝術品也盛極一時。
這些崇拜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追薦亡者冥福,對象也集中在皇室與貴族社會內部。隨著入唐學問僧陸續回國,南都六宗中三論宗智光,華嚴宗智憬、法相宗善珠等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紛紛為《無量壽經》注釋、撰疏。
十世紀後,日本的淨土思想出現了轉型,由禳災延福的祈禱佛教向厭離穢土、追求淨土的念佛法門轉化。
這是由藤原攝關政治的專制、國家律令的破壞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帶來的。十世紀中葉起,水、火、旱災及地震頻發,瘟疫流行。生活在痛苦中的民眾願意接受末法信仰;沉浮不定的貴族階層也把自己的最終命運託付予往生極樂世界。
厭離(梵語:Nirvid)佛教術語;其中的「厭」指饜足、厭斥,「離」指出離、離欲(virāga、vairāgya),即說對世間苦、集之知曉進而對世俗生活「厭倦」、不感興趣,而願意出離苦,求涅槃道。《俱舍論》提出四種厭離:有厭非離、有離非厭、有厭亦離、有非厭離。
魔神名
巴爾
雷電真的魔神名,巴爾(希伯來語 בעל、英文: Bael),又譯巴力、巴拉,是古代西亞西北閃米特語通行地區的一個封號,表示「主人」的意思,一般用於神祇。
巴力這個封號是源自於迦南人的神明,是希伯來聖經中所提到的腓尼基人的首要神明,曾被用於不同的偶像,早在前15世紀,便有閃族的崇拜記錄。
迦南神話中,最重要的是巴力的死與復活,並且與自然界的死和復活循環相配。
迦南人認為,當在儀式中重演神話,自然界的力量也能夠重新恢復,使他們獲得肥沃的土壤、牲口與人丁等。許多當時如神廟妓女制度及各種狂歡儀式等的風俗,都源出於此。
演變到後來,巴力就跟上帝一樣,所代表的就是「神」。巴力並非是一個特有的神名,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祂代表的就是不同的地方神。
巴力夏曼(Baal Shemem或Baal Shamen): 腓尼基地方的主神,意思為「天空之神」,是諸天之主。
巴力哈達(Baal Hadad): 迦南地方的主神,主司土地及豐饒。哈達的字意原有「雷」的意思。在之後的希臘神話當中,巴力轉化為巴勒斯(Belos),代表的即主神宙斯。
巴力比利土(Baal Berith或BalBerith): 示劍(Shechem) 地方的神祇,意謂「聖約之神」(Lord of the Covenant)。而在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中為排第28位的魔神比利士,位階大公,統帥26個軍團,有「恐怖公爵」之稱。
巴力哈蒙(Baal Hammon): 是古迦太基神話中的主神。他也是天空之神、植物之神、生育之神,形象是一位長有鬍鬚和公羊角的老人,被崇拜為雙角之王(Lord of the Two Horns)。羅馬的農神節有受到迦太基巴耳·哈蒙信仰的影響。
巴爾澤布
雷電影的魔神名,巴爾澤布、巴力西卜(英文:Beelzebub 或 Ba'alZəbûl),又譯為別西卜、巴爾札布,天主教譯為貝耳則步,意思為「蒼蠅王」,非利士人的神,新約聖經中稱別西卜為「魔王」,聖經中七大罪的暴食。惡魔學裡認爲他是地獄的最高統帥,約翰·彌爾頓將其描繪成似外貌威嚴的智者,是最強大的墮天使。
「Beelzebub」一詞來自《列王紀下》(2 Kings 1:2–3, 6, 16),希伯來聖經原文作「Ba'al Zəbûb」,是非利士人崇拜的神。 一般的說法是「Ba'al Zəbûb」直譯即「蒼蠅王」,這可能與非利士人崇拜蒼蠅的習俗有關。烏加里特人也認為別西卜(烏加里特語:Baal)會驅使蒼蠅、使人得病。
「Beelzebul」一詞則來自《所羅門之約》,這裡它作為魔王(Prince of Demons)和原天使統領出現。這可能是路西法的另一種稱呼。
而蒼蠅王的形象與名字也經常被用於文學創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威廉·戈爾丁發表於1954年的寓言體長篇小說《蠅王》(英語:Lord of the Flies)。主題是備受爭議的人性、個體權益與集體利益的衝突,是當代英文小說中的經典。
而我們從詞源來看的話,Ba'alZəbûl亦是由Ba'al一詞轉變的。
而雖然一樣都是惡魔,但雷電影的巴爾澤布是目前七神中唯一不是所羅門72柱魔神的塵世七執政,或許也象徵著他並非從開始就是塵世七執政而是影武者。
斬殺大蛇
(建速須佐之男命殺死八岐大蛇。月岡芳年・畫)。
素戔嗚尊(日語:素戔嗚尊/すさのおのみこと・そさのおのみこと〔すさのをのみこと・そさのをのみこと〕 Tsutsanowo no Mikoto,進雄尊、素盞嗚尊、素盞烏尊、素戔烏尊、素戔嗚命、素佐能雄命、須佐能袁命)是日本傳説中出現的人物。
素戔嗚尊是《日本書紀》中的稱呼,全名為速素戔嗚尊;而在《古事記》則稱為須佐之男命(須佐能男命),全名建速須佐之男命。以上都是指向須佐之男的各種稱呼、尊號等,下文以須佐之男稱呼。須佐之男是伊奘諾尊所生三貴子之么子。
其性格變化無常,時而凶暴時而英勇。其最著名事蹟為斬殺八岐大蛇。
下文須佐之男斬殺大蛇的故事:
離開天界的須佐之男流落至出雲國,當他行經簸之川上游時聽到哭聲,找尋後發現有對老夫婦在安慰一名少女。
詢問之下才知老夫婦是國神腳摩乳與手摩乳,他們原有八位子女,但八岐大蛇年年來犯,因此他們的七名子女全被當成獻給大蛇的犧牲。今天八岐大蛇即將到來,因此老夫婦正準備將么女奇稻田姬獻給大蛇食用。
聽完故事後,須佐之男答應為其除害,條件是須以奇稻田姬許配之,而兩夫婦也爽快答應。
於是他佯裝成奇稻田姬的模樣,並請老夫婦準備八醞酒,分別放在八個大酒桶。不久,八岐大蛇聞到酒香後果真出現,並很快將八個頭伸入各酒桶中喝酒。不久八個頭皆醉,紛紛睡著,須佐之男趁機將各蛇頭一一斬殺。
由於斬殺八岐大蛇時他手持的十拳劍居然有些許磨損,因此懷疑大蛇身上帶有奇物,於是將大蛇八條尾巴全剖開,並發現一把銳利的神劍,須佐之男將其命名作天叢雲劍。從此,須佐之男娶奇稻田姬為妻,定居於出雲國。
另外素戔嗚尊的「素戔(すさ)」本身即有荒暴之義,這意味著該神作為暴風雨神的特質,而其統管滄海之原,也意味著具有海神的特質。
而雷電將軍執掌雷暴確實有暴風雨之神的權能體現,至於海神的部分在稻妻,應該更多是那位被斬殺的大蛇奧羅巴斯。
禍津御建鳴神命
雷電將軍的名字「禍津御建鳴神命」中的禍津一詞意為災禍的,日本神話傳說中也存在名為禍津日神的災厄之神。
禍津日神(マガツヒノカミ)為《記紀》二書出現的厄運災禍之神,別名為大綾津日神(オオアヤツヒノカミ,即大屋毘古神)。
古事記之記載
依照《古事記》上卷,從黃泉國逃返的伊邪那岐命進行禊祓(袪除污穢的淨化儀式),祂脫去的衣物誕生了衝立船戶神至邊津甲裴弁羅神等共12位神祇。
接著在中游淨滌身體,產生八十禍津日神(ヤソマガツヒノカミ)、大禍津日神(オホマガツヒノカミ)等二神,乃由亡者之汙穢所成之神明。
為了消除前二神之禍,又生神直毘神、大直毘神、伊豆能賣神等三神,以便將兇「禍(マガ)」折「直」為良善,而伊豆能賣神則具有淨化汙穢之神力。
日本書紀之記載
《日本書紀》卷第一的記載和《古事記》的神話故事近似,伊奘諾尊在中游淨滌身體汙穢時,產生了八十枉津日神(やそまがつひのかみ);同段第十種說法則敘述產生了大綾津日神,「大綾」與「大禍」同義,故亦指禍津日神。
而另外生出的矯枉消厄之神,則為神直日神、大直日神。「禍(マガ)」是災難厄運,「津(ツ)」是「的」,「日(ヒ)」則含有神明的意義,是以此神祇掌管災厄。一般禍津日神都會隨著直毘神一同受人祭祀參拜,以便消災解厄、保護眾生。
在江戶時代,國學學者對於此神明有著不同的見解:
本居宣長認為禍津日神就是帶來人生諸多不合理、災禍不幸的神祇,就算眾生秉持善心處世,未必能得到幸福。
人生的禍福、吉凶皆由神明決定,故禍津日神毫無情面地帶給眾生悲傷不幸。
平田篤胤則認為禍津日神為善神,祂是須佐之男命的「荒魂(あらたま、あらみたま)」,相對地直毘神即是天照大神的「和魂(にきたま〔にぎたま〕、にきみたま〔にぎみたま〕)」。
此二神各自將分靈授予眾生,當眾生遭遇惡事爭執而表現出憤怒、殘暴、不滿等情緒時,即是禍津日神在內心作祟。
不過這樣並非不好,而是能產生對善惡的判斷。這種隨善惡判斷而起的壞情緒,能跟著直毘神的分靈歸於平靜。
然後「御建」則來自前文提過的建御雷神,「命」則是古日本對神明的敬稱。
荒魂:日本神道認為神明的靈魂有兩面:一種是乖誕不經的「荒魂」,引起天災人禍;另一種是優雅平和的「和魂」,帶來風調雨順。
最後補充下「稻妻」的意思好了,在日語中,「稻妻」(いなづま)是指閃電,原因是觀察到「閃電多的時候,稻子往往都會豐收的現象」,這個詞也可以寫作「電」。而所謂的雷對於日本人來說,因為對漢字「雷」的訓讀,所以在念「雷」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念了「神」這個字了。
花
這邊再稍微提下雷電影與雷電真的代表花好了,正好他們的花語可以延伸到等等要說的永恆。
夏椿
先說雷電真的,其代表花是夏椿(學名:Stewartiapseudocamellia),又稱夏山茶、紅山紫莖、沙羅樹,屬山茶科,一般來說山茶是冬天花。但夏椿是夏季開花,夏椿花色潔白,花芯金黃,每朵花只開一天,朝開夕落。在《平家物語》中,夏椿被喻為象徵無常的沙羅之花。
桔梗
再來說雷電影的,其代表花是桔梗(學名:Platycodon grandiflorus),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為桔梗科桔梗屬的唯一一個物種,根可入藥,嫩葉和根可醃製成鹹菜。
桔梗的花語是永恆的愛、不變的愛、永世不忘的愛。
永恆
剎那,在佛教裡,是表示時間最小的單位。
經典說:「少壯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可以知道那是極短的時間。永恆,則是指恆久、無限的時間。「剎那」與「永恆」,看似相對待,其實,剎那裡面有永恆,永恆是無可計數的剎那堆積而成。
上面這一段是星雲法師對於永恆與剎那的解釋,以下會以該段文章為依據討論。
雷電真與雷電影兩位永恆的塵世七執政,雷電真所追尋的是須臾,而雷電影則是永恆。雷電真所追尋的道路,對我們這些悠悠眾生,天命有限的人來說,無疑是更加的實際也更加的貼心我們的心意。
而雷電影所追尋的永恆,更多的是一種逃避。拒絕接受沒有他的日子,拒絕再一次的……再失去更多的事情。緊守住稻妻,不變不移,讓雷電將軍作為無情的天光來統治稻妻。自己則在恆常不變的淨土中永恆的枯坐,無念無執…….只因…….
【此身應許臣民一夢,即是千世萬代不變不移的永恆。】
而這,而這就是雷電影的永恆。
所以我自己這樣一位真正喜歡上雷電將軍的人,是非常開心她願意對自己好一點,願意去享受一點生活。去感受這一刻刻的須臾。
對我來說,每一個須臾都是值得去珍惜與享受的永恆。好好的感受眼前愉快的須臾吧。
結語:
嗯,這一篇花了我蠻多心思思考有甚麼值得一說的,然後收集資料與對證等也花了我一點時間。
雖然老實說,我現在對於最為慈愛的小吉祥草王,納西妲的好感更高。
但我依然十分的喜歡雷電將軍,僅在此祝賀雷電將軍,「御建鳴神主尊大御所大人」,最為殊勝尊貴之身,雷電影,生日快樂。
常道恢弘,鳴神永恆。
如有錯漏之處,再麻煩指正了,謝謝觀看。
延伸閱讀
【心得】(9/6更鍾離)常道恢弘,鳴神永恆—稻妻史雷電將軍紀
【情報】納西妲名稱考據(雷)
【心得】迪希雅人物考據(雷)3/11更
【心得】妮露舞蹈人物考據與介紹
【心得】璃月背景考據-飲食篇上
薙除俗世蕪雜的執妄,只為扭轉生滅輪迴的羈纏。不為人所真正理解,亦不屑為人所看破…將軍殿下她,實在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狐齋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