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44
GP 5k

【心得】寶可夢建築學!由寶可夢學建築藝術歷史(注意流量)

樓主 武田透織 eros90620
GP287 BP-
哈囉大家,這裡是寶可夢板
 
不知道大家在玩寶可夢的時候,有沒有注意一些遊戲之中的建築設計呢?
這些建築的樣式也不單純只是空想而已,許多建築都是參考自現實中的建築以及其樣式做設計的
今天就藉由這個機會,帶大家一起看看遊戲中的建築物與現實中的建築之間的關聯吧!


古希臘建築

大家對於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或者是古希臘的建築一定不陌生
高聳壯闊的雅典衛城,又或是精緻的古希臘神廟浮雕藝術,透過旅遊書、遊記等媒介,深深地印入在大家的腦海之中
 
寶可夢神奧地區的神話也多參考自古希臘的元素
例如大家所知曉的,「阿爾宙斯」(Arceus)的命名,是來自古希臘的眾神之王「宙斯」(Zeus)而來
而阿爾宙斯從一顆蛋中出生,創造了世界,並帶來光明,也是根據古希臘宗教教派「奧菲斯教」(Orphism)的傳說而來

在奧菲斯教的理念中,世界原來只有「柯羅諾斯」(Chronos)這位代表「永恆時間」(agelessTime)的神祇,柯羅諾斯後來創造了神祇「乙太」(Aither)和「卡俄斯」(Chaos),媒合祂們並創造了一顆蛋。這顆蛋被稱作「世界初始之蛋」(CosmicEgg)或特別指稱奧菲斯教的世界初始之蛋為「奧菲斯蛋」(Orphic egg
神祇「法涅斯」(Phanes)從這顆蛋中出生,祂是雌雄同體的,有著散發光芒的金色翅膀,而祂的名字法涅斯象徵著「帶來光明」。
奧菲斯之蛋


在奧菲斯教的神話中,法涅斯創造了世界,其後與夜晚女神「倪克斯」(Nyx/Night)成為夫妻,生下了烏拉諾斯(Uranus),也就是宙斯的祖父。後來宙斯將法涅斯以及祂所創造的世界吞入腹中,奧菲斯教的神話又回歸古希臘主流的,以宙斯為核心的神話故事。
另外掌管時間的帝牙盧卡,或許也是參考自上述的時間之神柯羅諾斯,從PTCG中起源帝牙盧卡V-star的招式,「星星柯羅諾斯」,可見一斑。

總之類似的神話關聯蠻多的,如果有機會也可以再寫一篇文章跟大家討論
既然神奧傳說的藍圖多來自現實中的古希臘,那在建築設計上也免不了參考古希臘建築了
 
首先,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天冠山頂的神奧神殿了
神奧神殿的外型是參考自古希臘的神廟
跟許多地方的文明一樣,古希臘人建立大大小小的神廟進行祭祀,最一開始神廟常用木材建成,但木製建築很容易傾倒、燒毀,難以長存。後來古希臘人漸漸改以石灰岩、大理石等石材建築神廟

也因此,希臘盛產石材的所在,也成為知名的採石場,像是雅典東面的伊米托斯山(Mount Hymettus),盛產帶有淡藍色調的大理石;雅典東南面的彭特利庫斯山(MountPentelicus)則盛產帶有白色光澤的大理石


祭祀是屬於公共的事物,也因為希臘多山區,古希臘人喜歡將神廟建築在山上,讓所有人抬頭就能直接看見高聳的神廟

像是位於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神殿,特地建在眾神所居住的奧林帕斯山,獻給眾神之王宙斯
宙斯神殿的想像復原圖

通常古希臘的神廟建築有幾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梁與柱」的建築工法,建築多採直線的視覺效果;第二個就是講求對稱,古希臘人追求「完美」,透過數學上的和諧達成完美的境界,因此注重比例以及對稱平衡;第三則是神廟有許多的石柱,形成柱廊

在神廟建築上也保留了許多供予創作的空間,例如神廟上方會有一面「三角牆」(pediment),能夠雕刻浮雕,或是放置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而主題通常與神話相關

而石柱上方的「柱頭」樣式也分別,在希臘半島本土喜好採用「多立克式」(Doric Order)的柱頭,即沒有什麼裝飾的柱頭樣式。而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則好用「愛奧尼克式」(IonicOrder)的柱頭,有向兩邊蜷曲的花草紋飾

多立克式與愛奧尼克式柱頭
圖源:Fred S. Kleiner,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 Volume I(Boston: CengageLearning, 2009), p. 116.

當然有些情況下,柱頭的樣式是可以混用的,有名的例子便是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殿
在西元前449年之後,雅典帶領希臘擊敗波斯,在「波希戰爭」中勝利
為了預防日後波斯再度開戰的威脅,雅典領導希臘各地組成「提洛同盟」的軍事同盟,並要求各地的會員要貢獻金錢以作為防衛基金

想當然爾,雅典在提洛同盟中有很大的權力,也很喜歡擅自動用公款。在雅典領導人伯里克里斯(Pericles)的執政下,以防禦工程為由,將提洛同盟的公款拿去建造知名的「雅典衛城」(Acropolisof Athens,acropolis帶有「在高處」的意思),而帕德嫩神殿便是雅典衛城建築群的一座

畢竟是動用提洛同盟公款所建立的建築,帶有某種彰顯成員團結抵禦外敵的象徵意義,因此在建築裝飾上也別有巧思。在帕德嫩神殿中除了採用雅典本身習慣的多立克式柱頭之外,也刻意在神殿中安裝幾根愛奧尼克式的柱子,以表達同盟內成員互相包容合作的意義

帕德嫩神殿

帕德嫩神殿周邊留存的愛奧尼克式柱頭


在阿爾宙斯遊戲中的神奧神殿,我們也能看到撐起天花板的石柱是採用多立克式的,不過在門口又擺放了幾根愛奧尼克式的小柱子

 
講到柱子,古希臘建築的柱子本體也是特別設計修整過的,畢竟石材過於沉重,不可能一體成形就立起柱子,因此柱子是分節拼裝的,在遊戲中也有呈現明顯的柱子分節切線。


另外雖然古希臘建築好用直線性的工法,但是柱子卻並非都一直線,而是帶有圓弧形的曲線,最下方稍微細一點,之後漸漸變粗,又開始從下而上由粗到細向天空延伸,這種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達成「視覺修正」的效果。

正如上所提及的,神廟通常都建築於高處,又神廟的柱子比人們高大許多,當人們由下抬頭往上看時,向上不斷變細的柱子,能讓這座神廟顯得比它本來的高度還要高聳入天,曲面的柱子設計反而使這些柱子從下方看起來是「直挺挺」的。而柱子最下方故意設計的較細也是同樣道理,因為下方離人的眼睛比較遠,遠的東西自然會感覺較小,故意把柱子下方變細加強了這種視覺效果。


在鑽石/珍珠的遊戲中,或許是礙於2D平面的表現方式,這種曲線設計沒有在槍之柱的柱子上表現
不過到了3D化的阿爾宙斯中,製作群的確呈現出神奧神殿的柱子,是帶有向上變細的曲線設計,能看出製作群其實非常用心,保留了建築的細節


但可惜的是,在晶燦鑽石/明亮珍珠中,儘管遊戲已經3D化了,製作仍是採用簡約的設計,讓槍之柱的柱子仍然是直線一條而沒有曲線


在阿爾宙斯遊戲中,設計群也在洗翠地區各地的遺跡保留了曲線柱子的設計,貼近現實中的古希臘建築

順道一提,在神闔院遺址中,有一處圓形的建築,靈感或許也是來自古希臘建築型態「托洛斯」(tholos)。托洛斯是一種以環型柱群撐起圓錐形屋頂的建築,現存的托洛斯往往已經沒有屋頂,只留下環狀的石柱群。比較著名的有在希臘古城德爾菲(Delphi)的托洛斯

德爾菲的托洛斯
 
而古希臘還有一種半圓式的露天劇場建築,在特定祭祀時節,人們會聚集在劇場上觀賞獻給神祇的歌舞、音樂和喜劇等等的表演。這種半圓式的劇場,座位如階梯一樣有高低起伏,確保每一個人都能欣賞到表演。比較有名的是位於古希臘城市埃皮達魯斯(Epidauros)的古代劇場,這種劇場型態也在日後深深影響到古羅馬的劇場建築

皮達魯斯劇場

在朱/紫遊戲中,錦匯市也可以看到類似這種劇場設計的露天劇場


古羅馬建築

當古希臘擊敗波斯,沉浸在雅典領導的「黃金時代」時,約莫同一時間,亞平寧半島的古羅馬人,推翻伊特拉斯坎人的王政統治,建立羅馬共和,並逐步統一整個半島。在西元前211年,羅馬攻下了希臘的西西里島,成為羅馬併吞希臘的重要里程碑。

在西元前146年,羅馬攻下希臘並立省。在這個進程中,希臘藝術成為羅馬人的風尚,他們喜好模仿希臘的雕塑、建築,並且與亞平寧半島本土的伊特拉斯坎藝術結合,成為羅馬藝術的新風貌,深深影響羅馬共和,以及之後羅馬帝國的藝術型態
 
例如在建築上,羅馬的神廟喜好模仿古希臘神廟的格局,並且好用由希臘傳入的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柱頭樣式。同時他們也學習了古希臘的托洛斯建築,還有上述提及的古希臘露天劇場,也成為古羅馬的楷模,發展成為羅馬式的圓形或半圓劇場

羅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波圖努斯神廟(Temple of Portunus),模仿希臘神廟的格局以及柱頭
 
在劍/盾遊戲中的戰競鎮,是以英國城鎮巴斯(Bath)作為原型。巴斯擁有地熱產生的溫泉,原先居住在不列顛的凱爾特住民在溫泉處建立神廟獻給女神,後來羅馬帝國在西元1世紀之後開始佔領不列顛,陸續改造巴斯原先的神廟成為公共浴場,遊戲中的英雄之泉便是啟發自這座公共浴場。在遊戲中可以看到,英雄之泉同時包含了多立克式和愛奧尼克式的柱頭設計

位在英國的巴斯

而和古希臘不同的是,古羅馬的建築有建築藝術上突破性的發展——混凝土技術

古羅馬人將水、火山砂、糯米砂漿和小碎石等材料混合在一起,成為混凝土,擁有更佳的可塑性,並且在乾掉以後非常地堅固,更重要的是,混凝土的成本很低,比古希臘人喜歡用的大理石還要便宜許多,讓古羅馬人能把這個新技術運用在非常大型的公共建築上

而也因為混泥土的可塑性很強,讓古羅馬建築非常喜歡用「圓拱」或「穹頂」,成為辨識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

圓拱並非是古羅馬首創的,其實古希臘人早就發明了,只不過古希臘的圓拱是用許多梯形的石頭「卡」在一起的,不太穩固也難以留存,因此並沒有很流行。早期伊特拉斯坎和古羅馬學習了這個「卡」石頭的圓拱技術,但在之後逐漸被更堅固可塑的混凝土取代
 
義大利的Porta Marzia,是早期模仿希臘技術,用梯形石頭作出的圓拱造型
圖源:Fred S. Kleiner,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 Volume I(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09), p. 176.


在阿爾宙斯中也可以看到,用許多這種用梯形石頭互相卡住,成為圓拱的樣式
理論上斷掉之後就卡不住了,圓拱也容易垮掉

 
在寶可夢世界的設定中,混凝土技術並不是人類發現的,而是由在合眾地區首次登場的寶可夢修建老匠,在2000年前傳授給人類的
大家所熟知的古羅馬建築,包括羅馬競技場、凱旋門、引水道等等,也都喜歡使用圓拱樣式

 
混凝土技術發揮到極致的傑作之一,可說是古羅馬的萬神殿
今日到羅馬去所見的萬神殿遺址,約莫在哈德良皇帝登基前後開始動工,並在其任內完成建築結構,其上的穹窿頂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穹窿頂

可以想見,要建造這麼大的圓形穹頂,儘管混凝土再多麼黏合,也是很容易因為過度沉重而垮掉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築師一層一層地分配穹窿頂不同高度的混凝土成分比例,例如穹窿頂最下層加重重量,並且加入堅硬的玄武岩成分
而在穹窿頂的內部也挖出一格一格的方形裝飾,減輕重量

而穹窿頂中間也開了個天窗,讓陽光可以照射進來,根據文獻紀載,穹窿頂內部最一開始是漆成藍色的,也有許多閃閃發光的青銅裝飾放置在上面,搭配著照射進來的陽光,能讓人感覺到上頭正如神祇們所居住的天界一樣

萬神殿穹窿頂內部

古羅馬的穹窿頂技術,深遠地影響了後世的建築造型
在遊戲中的合眾聯盟,冠軍的房間外型,或許也是啟發自古羅馬萬神殿造型

任天堂明星大亂鬥中的合眾聯盟場景

很久很久以前,我有寫過一篇合眾地區與古羅馬關聯性的文章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看
或是去台大寶可夢社找之前我講這個社課主題的影片來看看


中世紀羅曼式與歌德式建築

西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發布《米蘭詔令》,使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很長一段時間受到官方的迫害,遲遲無法成為合法宗教,也因此許多的基督教「建築」只能往地底下蓋
當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後,終於能浮上檯面,也隨著羅馬帝國的衰頹,越來越多人祈求心靈上的撫慰而成為基督教徒,基督教更是在4世紀成為羅馬國教

可想而知,教徒越來越多,帶動了宗教建築的需求。基督教徒們利用了羅馬的傳統建築樣式作為自己的宗教場所,不過並不是採用古希臘或古羅馬的神廟形式,並免自己和多神教混淆,基督教徒採用的是羅馬的公共建築「巴西利卡」(Basilica)作為宗教建築樣式。巴西利卡具有很大的空間,能容納許多人,正好符合基督教的需求

公元五世紀晚期,位於敘利亞的巴西利卡教堂


西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進入普遍認知的歐洲中世紀時期
法蘭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 I)在5世紀末期受洗成為正統基督教徒,其後西歐各地陸續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開啟了傳教的新世紀

基督教開始成為西歐人的生活核心,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流傳著許多殉道者對抗異教徒的故事,這些殉道者往往成為聖徒,他們的遺骸、遺物被教堂或是修道院收藏,成為許多朝聖者慕名前去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西歐的朝聖傳統,西歐各地訂定了特定的朝聖路線,一路上可拜訪許多藏有聖物的大小教堂與修道院

另一方面,當西歐各地陸續加入基督教後,各政權接受羅馬教宗的領導,以羅馬教宗為核心聯繫整個西歐的基督教世界。同時也必須與東羅馬和耶路撒冷及其周邊的基督教徒,競爭誰為「羅馬」以及基督教的正統代表

可想而知,東羅馬帝國富含羅馬帝國留下的政治與經濟遺產,並有利益之便,是西歐長期難以抗衡的對手。直到11世紀,西歐的天氣趨於溫暖,促成西歐的農業大幅成長,累積經濟實力而積極地與東方抗衡

在這樣的因素下,西歐一方面有大量的基督教朝聖人口移動,普通的宗教建物已經無法再容納這些朝聖者,加上西歐經濟有所好轉,促成西歐重拾過去羅馬式的巴西利卡等建築。除了宗教性的實用需求外,另一方面也藉由建築古羅馬風格的建築,展現西歐政權與古羅馬的連結,與東羅馬帝國競逐

在11世紀至12世紀,這類由西歐所建立的羅馬風建築,被稱為「羅曼式」(Romanesque)。這個詞是史學家William Gunn在1819所創的,「Romanesque」在19世紀並不是一個正向的詞彙,它指稱在中世紀那些想模仿羅馬建築又模仿的「不倫不類」的建築,是帶有強烈蔑稱意味的,尤其19世紀義大利的民族主義意識高漲,學界常以此稱嘲笑中世紀西歐地區。到了20世紀以後,Romanesque才成為不代貶意的客觀藝術詞彙

儘管是模仿古羅馬建築,但中世紀的羅曼式建築其實也進行了許多創新,而不只是死板板地照抄,例如在建築物的牆上,尤其是門口上方,增加許多浮雕裝飾,教堂的裝飾又多以生動的宗教故事呈現。因此羅曼式建築並不如19世紀學界所說的不倫不類,反而具有許多創新的巧思

而羅曼式建築也保留許多古羅馬建築的特徵,例如厚重的牆面,大柱子林立的柱廊,以及在窗戶、大門和柱子之間的圓拱設計等等
古羅馬時期開始建築的聖撒比納聖殿(Santa Sabina)

西元12世紀所建羅曼式建築,法國韋茲萊隱修院 (Vézelay Abbey)

根據杉森建和大村祐介在2011年的訪談,合眾地方的舊等離子隊式根據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團作為發想。或許可由此推測,N的城堡或許也參考了一些羅曼式建築的元素,像是城堡內的石柱廊以及圓拱式的門。礙於2D俯視的畫面侷限,沒辦法有更多的細節可以觀看,不過在黑/白版開頭動畫中的背景可以看到,N的城堡有類似羅曼式建築的柱子搭配圓拱的結構存在,就期盼哪一天黑/白版2D化之後能不能驗證了
 



隨著中世紀西歐國家王權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穩定成長,西歐也逐漸有實力發展屬於自己的建築藝術,在12世紀開創了「歌德式」(Gothic)建築,進入新的時代

歌德式這個名詞,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兼學者瓦薩里(Vassari)所創,同樣的,這個詞起初帶有強烈的貶抑,因為瓦薩里認為哥德式的建築是由野蠻的東哥德人所創造,和古希臘、古羅馬的型態完全不同,是野蠻人的象徵

在19世紀時,歌德式才變成正面的詞彙。當義大利人用羅曼式建築嘲笑法國等西歐地區時,西歐的民族主義也和過去西歐自身發展的哥德式藝術相結合,以歌德式藝術為傲

歌德式建築的起源是在法蘭西,是由聖德尼修道院(Abbaye de Saint-Denis)院長敘熱(Suger),和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合作的產物

法蘭西王權在12世紀開始收攏權力,在此過程中國王也開始思考,是否能以嶄新的建築型態,彰顯國力以及王權的輝煌

於是敘熱向路易七世提供了點子,他希望以自己所在的聖德尼修道院為「實驗場」,在王家的支持下打造出全新的建築形態,哥德式建築油然而生。首先為了節省石材,並且和羅曼式建築區隔,哥德式建築拋棄厚重的牆面和大柱子,而改以薄牆,並且大面積地挖空牆面,使其成為窗戶

這樣子的結果便是,建築內部的光源非常充足,通透明亮。加上新開闢的窗戶可以成為五彩繽紛的彩繪玻璃的創作位置,當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照射進來時,建築內部也會顯得光彩華麗,宛如是天堂或是傳說中的耶路撒冷聖殿一樣華美

同時,哥德式建築也以羅曼式建築為基礎做變化,將羅曼式建築的圓拱轉化成為「尖形拱」,讓拱形結構不再是圓圓的,而是呈現半圓帶有一點尖角的形式。包括尖形拱門,以及內部結構用以支撐的尖形拱頂,整體外觀也喜好用高聳的尖塔裝飾



巴黎聖母院是知名的哥德式建築

想當然,如果要拋棄那麼多的牆面、柱子,勢必會面臨支撐起整棟高大建築的難題,因此哥德式建築發展出新型態的支撐結構——飛扶壁

哥德式建築將原先貼緊牆面用以支撐的扶壁,移開牆面而與主結構分離,讓牆面可以被打掉成窗戶。與此同時,利用橫向的「飛扶壁」連接主結構和離開牆面的扶壁,將重量先以橫向,再垂直疏導到地面上

飛扶壁
 
在寶可夢遊戲中有許多歌德式建築的例子
例如神奧聯盟的建築結構,便是源自於哥德式建築,帶有著尖拱以及彩繪玻璃的樣式



而卡洛斯聯盟的造型更為明顯,從外部看有許多類似於飛扶壁的建築結構,在內部有哥德式建築玫瑰窗樣式的彩繪玻璃。而四天王和冠軍的房間也配有彩繪玻璃

巴黎聖母院後殿,充滿著飛扶壁結構
 


巴黎聖母院的玫瑰窗





值得提及的是,在寶可夢X/Y遊戲中,鄰近娑羅市的「精練之塔」,是受到法國的「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啟發
法國的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是一座潮汐島,只有一條隨潮汐出現與消失的小徑與法國本土連結
而其上的建築物以基督教修道院為主,是羅曼式與哥德式的複合體

相傳在西元708年時,基督教天使長(archangel)聖彌額爾(SaintMichael)降臨到法國一位主教阿夫朗什的奧貝爾(Aubertof Avranches)面前,命令他到那座潮汐島上建立一座修道院

聖彌額爾總共拜訪奧貝爾三次,但前兩次都被奧貝爾拒絕了,奧貝爾的理由非常簡單明瞭,因為他覺得那座潮汐島上面沒有珍貴的聖物,根本不會有人特地跑到島上朝聖

聖彌額爾終於受不了,在第三次拜訪時用拳頭給了奧貝爾一頓粗飽,奧貝爾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在島上建造修道院。顯然奧貝爾的判斷是錯誤的,到了今天聖米歇爾山已經成為法國重要的觀光勝地,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朝聖者與旅遊者前來

起初,聖米歇爾山的修道院是一座羅曼式的建築,後來聖米歇爾山在10世紀時被法國北方的諾曼第的維京人佔領。13世紀法國與諾曼第交戰時,布列塔尼公爵在圍攻聖米歇爾山時,意外燒毀修道院的一部分,後來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II Auguste)資助修道院的重建,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在日後陸陸續續加入許多哥德式建築的要素,與原本的羅曼式混合

例如在內部有許多哥德式的尖拱與肋拱(ribbed vaults)結構,外觀上增加許多哥德式的尖塔,同時保留羅曼式的柱頭設計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內部,仍可見羅曼式的圓拱和柱頭

修道院內部也有許多尖拱式的哥德設計


在遊戲中的精練之塔,外觀有類似於歌德式尖塔的建築存在,入口處也有許多尖拱的雕塑,在內部的房間與露臺出入口和窗戶,也是採取哥德式的尖拱門造型

而精練之塔的正門處,則是採用羅曼式教堂的圓拱入口設計,許多的羅曼式教堂也會設立三座的大門,和精練之塔一樣


法國的羅曼式建築勒皮主教座堂(Notre Dame du Puy)





哥德式與羅曼式建築的復興

哥德式建築大約只流行在12至16世紀的西歐,在文藝復興之後,建築藝術相繼被華美繁複的「巴洛克式」(Baroque)、柔美溫馨的「洛可可式」(Rococo)以及復興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所取代
 
卡洛斯地方的巴爾法姆香殿,是以法國的凡爾賽宮為原型,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

而伽勒爾地方,10號道路通往宮門市的建築物,或許是以英國白金漢宮的正門為原型,白金漢宮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強調莊嚴對稱以及簡約的幾何圖案
 
一直要到18世紀中後期,哥德式建築才再度浮上檯面
西歐人開始反思,過度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強調對稱平衡以及數理上的和諧工法,過度違反「自然」,顯得單調死板而缺乏生機。而中世紀的歌德建築在當時人的眼中,顯得活潑生動,又充滿「自然」的花草紋飾,能夠讓建築「反璞歸真」,因此促成了一波哥德復興運動

18世紀的德國文豪歌德(Göthe),便曾誇讚哥德建築顯現出無規則性的自然奔放,無規制且活潑,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哥德藝術的看法,而歌德的論述也深深影響後世人們對於哥德建築的想法。但事實上哥德建築並不如歌德所形容的真的毫無規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哥德建築是經由緊密的力學工法所支撐起的,儘管是看似脆弱的彩繪玻璃與花窗,也都是經過縝密的計算而加上去的,避免建築垮掉

新式的哥德建築以英格蘭作為發源地,使英國成為新哥德建築的重鎮,後來陸陸續續影響法國、西班牙等歐陸國家。


著名的有英國曼徹斯特市政廳,採用哥德式的尖塔設計建造鐘樓,成為劍/盾遊戲中,機擎市的設計靈感來源


另外還有英國倫敦的大笨鐘,也是典型的新哥德建築,其成為劍/盾遊戲中,宮門市酒店倫度羅瑟的鐘樓設計來源

 
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著名景點聖家堂,也是典型的新哥德建築
聖家堂在19世紀末期,由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Gaudí)設計並開始建築至今仍未完工,但它儼然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以及哥德建築了
同樣的,聖家堂是朱/紫遊戲中,橘子/葡萄學院的造型靈感來源


其實早在很久以前,以聖家堂為原型的建築物便已經出現在寶可夢世界中了,那就是電影《決戰時空之塔》中的主要建物「時空之塔」。在電影設定中,時空之塔是由電影男主角東尼歐的曾祖父高第(ゴーディ)所設計建造的,其命名也是致敬聖家堂設計者高第

在2007年,電影官方網站上,湯山監督在訪談影片中有提及時空之塔的設計靈感是來自西班牙的聖家堂,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去看看影片

 
而在哥德式建築復興的同時,羅曼式建築同樣也開始了復興運動,在18世紀中後與19世紀開始,也成為英國復興的目標,後來甚至影響到美國去

對於英國人來說,羅曼式建築被視為以前諾曼人的建築形態,在諾曼征服英格蘭之後,諾曼人逐漸與原先的盎格魯薩克森人相互融合,成為今日的英格蘭人。而這段歷史也與18、19世紀英國的民族主義相互結合,恢復諾曼人的傳統被視為對於祖先的追本溯源,以及對於國家意識的奉獻

因此,羅曼式建築的主要特徵──圓拱,又重現在英國新式的羅曼式建築上
 
像是在英國的萊瑟黑德火車站,在19世紀所改建的,成為典型的新羅曼式建築,其用紅磚所建成,並採用大量羅曼式的圓拱結構,今日已成為英國法定的歷史登錄建築(ListingBuilding)
在伽勒爾地方的各個火車站,都能見到類似於萊瑟黑德火車站的設計,搭配著許多的圓拱




順道一提,在伽勒爾地方,機擎式郊外以及5號道路的高架橋,靈感或許是來自英國Ouse ValleyViaduct等等的鐵路高架橋。這些鐵路高架橋並不是羅曼式建築,但有著類似於羅曼式建築的圓拱結構

Ouse Valley Viaduct




結語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怎麼作結了
寶可夢的世界真奧妙
最近我也在想,要不要開個頻道,試試看把這些複雜的圖文考據作成口述影片
不知道板友們對寶可夢世界中的建築設計還有什麼看法呢?也歡迎提出來討論喔
 

 
參考資料
Nilsson,Martin P.. “Early Orphism and Kindred Religious Movements.” In The HarvardTheological Review 28, No. 3 (Jul., 1935, Cambridge), pp. 181-230.
Kotwick,Mirjam E.. “Reconstructing Ancient Constructions Of The Orphic Theogony.” In TheClassical Quarterly 64, No. 1 (May., 2014, Cambridge), pp. 75-90.
Kleiner, FredS..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 Volume I. Boston: CengageLearning, 2009.
Adams, LaurieSchneider.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2010.
Greene, Liz. TheAstrological Neptune and the Quest for Redemption. Newburyport: WeiserBooks, 2000.
Pipkin, ChristopherLee. Monster Relics: “The Giant, the Archangel, and Mont-Saint-Michel in theAlliterative "Morte Arthure".” In Arthuriana 27, No. 1 (Spring,2017, West Lafayette), pp. 95-113.
Adams, Henry.Mont-Saint-Michel and Chartres: A Study of Thirteenth-Century Unity.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13.
Lovejoy, ArthurO.. “The First Gothic Revival and the Return to Nature.” In Modern LanguageNotes 47, No. 7 (Nov., 1932, Baltimore), pp. 419-446.
Bullen, J. B..“The Romanesque Revival in Britain, 1800-1840: William Gunn, William Whewell,and Edmund Sharpe.”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47 (2004, London), pp.139-158.
台大歷史系克誠,花亦芬教授,西洋藝術史一:上古到中古。

287
-
1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