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42
GP 13k

RE:【閒聊】刺客教條:奧德賽的真實歷史----伯羅奔尼撒戰爭

樓主 逢人問薪水到底多自卑 posada008
GP39 BP-
斯巴達跟雅典,為古希臘文明的兩顆閃耀的星星,他們之間的文明是差距如此巨大也是研究古希臘文明的一個重要課題。
斯巴達會演變成一個軍國政體,其實比較偏向防禦目的,維護自己的自由與獨立,防範被人口遠多於斯巴達公民的奴隸推翻。他們對向外擴張興趣有限,由斯巴達所領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以後簡稱聯盟)比較鬆散,成員是經由跟斯巴達結盟而組成,成員只需要作兩件事:認斯巴達是大哥,斯巴達要打仗的時候派一定數目的部隊助拳就可以了。
而雅典雖為民主政體,然而有投票權的僅限於雅典城內一小撮有錢的男性公民,這些人所投票選出來的政府,往往以將雅典的利益極限化為目標。因此在波希戰爭結束後的五十年「黃金時代」裡,雅典藉由提洛同盟的力量在愛琴海四處攻城掠地,一開始是針對波斯,但後來開始擴及到所有不聽話的希臘人。
在波希戰爭後一年所建立的提洛同盟(以下簡稱同盟),原本目的是集結愛琴海城邦的財力人力對抗波斯,但後來變成雅典人滿足私慾的工具,原本成員可以在提供「船隻+船員」或「金錢」間二選一來繳會費,但後來變成只能繳錢。成員也不被允許自由退出,否則雅典的艦隊就會開到你家門口,摧毀你的軍隊,拆除你的城牆,為了控制這些會員,雅典還在各個戰略要地派軍駐守。後來雖然雅典與波斯締結和約,但是同盟也沒有解散,因為雅典人不可能放棄這麼好用的金庫。
所以雖然乍看之下,直覺應該讓人覺得軍國政體的斯巴達與民主政體的雅典,應該是前者較為嗜血好戰,然而從真實歷史來檢視會發現剛好相反。
雖然遠從波希戰爭前,斯巴達與雅典之間就經常發生摩擦,但是當時的雅典勢力還遠不及斯巴達,而且波斯這片大烏雲的陰影一直籠罩在整個希臘之上,所以雙方從未兵戎相見,一切以抵抗波斯為重。但烏雲一旦散去,雙方的歧見也就越來越深。
在西元前465年,斯巴達面臨了史上最大一次的奴隸起義,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斯巴達召集了包括雅典在內的老夥伴一起鎮壓,然而由於斯巴達擔心雅典會臨陣倒戈支援奴隸,所以單單遣散了雅典派來的4000人,這件事讓雅典非常顏面無光,埋下心結。
前460年,雅典跟斯巴達第一次兵戎相見,起因是聯盟內部的兩個成員A跟B開始交戰,而雅典成功的以支援A的方式讓A脫離聯盟轉投靠同盟。由於A的位置是極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斯巴達決定發起行動對雅典宣戰,史稱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一場局部性的衝突,斷斷續續的打了15年,雙方都沒有拿出全部的力量出戰。一開始雅典占據優勢,但後來由於雅典同時還要分兵打波斯,一場對埃及失敗的入侵讓他們損失慘重,慢慢的弱了下來。西元前445年,雅典跟斯巴達簽訂了一紙為期30年的和約,引起糾紛的城邦A回歸聯盟。斯巴達跟雅典在簽定和約後,確認了彼此在各自幫派內的老大地位,然後回頭去鞏固內部勢力,雙方享有了和平。
雙方勢力對比圖

但是這段和平維持不了很久,連原本期望的30年的一半都不到。
開戰的原因很複雜,大體上來說,雅典跟斯巴達各自領導著一大票小弟,雙方的小弟之間經常會有摩擦,有時候同個幫派之間,或單一一個小弟內部都會有戰爭發生,這時候另一邊的老大就會想要搞分化,見縫插針,而另一邊的老大就會不爽。一次兩次還能搓掉,但是當這種事情發生多了,就很可能會爆發。
如上所說,斯巴達的外交方針一向比較保守,所以這種見縫插針的事情大多想擴張勢力的雅典所為。到了最後,斯巴達的好幾個小弟忍無可忍,以退出聯盟做威脅要大哥採取行動,斯巴達不得不從。西元前431年,戰爭再度開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斯巴達養著一大票悲慘的奴隸為自己做牛做馬,但是開戰當時的氛圍普遍認為斯巴達是自由跟正義的代表,而雅典則是奴役跟暴政的象徵。
這是因為斯巴達對對外擴張興趣不大,不要求聯盟內的小弟繳錢,也不太干涉小弟的內政;而雅典則剛好相反,他們瘋狂擴張,對小弟採取高壓統治+橫徵暴斂,引起了包括自己人在內的大多數城邦嚴重反感。也正由於這種態度,提洛同盟內的小弟一有機會就會叛逃到斯巴達那邊,雅典被迫花很多功夫去鎮壓這些小弟。
至於奴隸問題則是各城邦內部的事情,何況希臘人也不怎麼把奴隸當人看。



39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