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41
GP 2k

RE:【情報】神聖軍事同盟機體設定

樓主 日助 Deltagundam
GP7 BP-
LM312V04/V06 勝利型(Victory)/V Hexa

V Hexa


小孩子也能輕易操縱的優秀量產機。

本機是V計畫的產物,外觀仿照過去身為抵抗的象徵的鋼彈,所以又被稱為V鋼彈,初期在地球上製造了20機份的零件,後來在月球等處也開始生產,月面生產機的腳踝裝甲的塗裝為藍色。


從技術發展的譜系來看,V鋼彈發展自F90IIIY改,同時參考了鋼伊吉原型機(特別是二號機)的測試數據,基本上是SNRI的技術,再由AE提供生產的設施和經驗。

本機能夠分成三個區塊,這是為了躲避贊斯卡爾的秘密警察,在地球上的工廠分開生產,同時在戰場上只要受損就能立即更換零件,不過合體時區塊也容易被擊毀

,為了縮短篇幅,詳細請參考:V鋼彈的分體構造

跟鋼伊吉相比,V鋼彈更適合游擊戰,雖然因為分體的關係生產和整備的成本更高,但泛用性和性能的平衡性都非常優秀,操作性也勝過同時代的多數機體,達成了勝過贊斯卡爾的索羅亞特與佐羅的性能,實際的性能也略高於鋼伊吉。

修拉克隊到後期也換裝了不少V-Hexa來增強戰力。

番號:
LM312V04/V06
LM(League Militaire)指神聖軍事同盟,312標示3個區塊,1個反應爐,2個主推進系統。
V0代表機體系列,4是V鋼彈的開發序號,6是V-Hexa的開發序號,Hexa代表6。

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米飛):

安裝在核心戰機,米諾夫斯基飄浮裝置(米飄)的簡化版,省略了產生和散播米粒的裝置而小型化。
原理是利用機體周遭的米諾夫斯基粒子(米粒)重新構築成立方晶格,產生比i力場弱的力場,可能跟米飄一樣是利用米粒無法穿透導電物質的特性產生斥力
無法完全抵消機體重量,但對於推重比普遍較高的小型MS來說仍然可以有優秀的飛行性能
合體過程也會使用,但因為i力場不夠穩定,不使用推進器的靜止狀態只能維持數十秒

裝甲材質:
鋼彈尼姆合金超級陶瓷複合材料,詳細不明,是F90及衍生機的鋼彈尼姆合金複合陶瓷材料的發展物。

硬接點:

F90等SNRI系機體的特徵。
分布在手臂兩側、側裙甲、小腿外側,全身共有8個,再加上本體的性能平衡性優良,能夠有非常高的泛用性。
從外觀上看來跟二十年前的海盜鋼彈類似,或許技術上有關聯。

反應爐:
跟鋼伊吉同型,但出力4780kW略低於鋼伊吉的4820kW,原因不明。
出力看似比鋼伊吉和索羅亞特低,還要負擔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但V鋼彈基礎設計優良,本體也更輕,因此基礎性能高於前兩者,也足以供能給硬接點上的外加武裝(除非出力要求太高)。

操作性:
雖然沒有生物電腦,但V系列的機體在操作系統非常先進,情報處理性能和反應速度很優秀,連小孩都能輕易上手。

主推進器:

主推進器在背部與後裙甲,總推力是79700kg,在裝備基本裝備的全備重量下有4.5G的加速度,再配合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在重力下也能很輕快的飛行
除了在宇宙有足夠的機動性,重力下的機動性也勝過某些有光束旋翼的機體。

姿勢制御噴口:
因為AMBAC效率提升,相比過去的F91,在達成更高的運動性能時所需姿勢制御噴口數也大幅減少。
因為要分體的關係,全身總共有34個姿勢制御噴口,比鋼伊吉略多。

卡提斯駕駛X0與V鋼彈對戰時也讚嘆“運動性能真優秀,好機體”,可以得知V雖然只靠四肢進行AMBAC,運動性能卻完全不輸多了4個AMBAC裝置的海盜鋼彈。

駕駛艙:

在核心戰機機首,MS狀態在胸部開啟。

因為有核心戰機構造,並不是球形的全天周式駕駛艙,也未採用線性座椅,而是在直接投影至戰機的艙蓋內部,視野略窄於前者,優點是訊息更集中,操縱方面更符合直覺。

安全設施:
為了對應外來的衝擊,駕駛艙內部還設有Air belt,類似安全帶,保護駕駛員。

除了核心戰機分離,駕駛艙也能獨自彈出逃生,類似球形駕駛艙。


操縱桿:

操縱桿使用圓筒狀控制器,基本上是結合了多種操控器在握把周圍,握把也可以向後拉,至於握把是橫向還是縱向,則是依照駕駛員的習慣調整。

順帶一提,鋼彈NT之中敘事鋼彈以及鋼彈UC的報喪女妖也是使用圓筒狀操控器,或許這是009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的設計。


頭部:
臉部仿照過去的鋼彈型機體,在整備時可以整個外殼像頭盔一樣取下露出骨架,類似F91。

火神炮和主攝影機集成在頭部的骨架,而天線和探測器則是在頭盔狀外殼,所以可以透過更換外殼來選擇V或是V Hexa



V與 V-Hexa:

除了頭部的探測器,其餘方面的性能相同。
V在額頭中央有V形天線,而V-Hexa則是取消V形天線,強化了額頭的多功能探測器,在兩耳位置配置了強化型天線,做為隊長機使用。
用劇外大人的原因解釋,這是為了讓觀眾用V形天線認出主角。

軀幹:
由核心戰機和頂部區塊構成,胸口能展開駕駛艙,脖子兩側是方形噴口,TV版是藍色,卡版是白色。


背後有兩具主推進器,平時是展開狀態,核心戰機模式或是安裝裝備時會合起來。

肩膀:

在肩膀側面有較大的姿勢制御噴口,在頂部區塊分離時當作主推進器,MS時應該能提供更強的側向加速。

手臂:
根據小說版等設定,手臂上多處類似方形孔洞的細節是姿勢制御噴口或是米諾夫斯基粒子控制裝置。
手臂兩側都有硬接點,可以外接武裝,並且進行控制和供能,提升泛用性。

手肘位置有光束盾發生器,可以向前翻轉,或任意調整角度來防禦
,而光束盾發生器內部收納了兩把光束刀,可以從手臂正面滑出使用


手掌:
初期生產型(胡索一開始駕駛的)為了變形動作的確實性,是跟過去的鋼彈一樣的方形手指。

後續生產改為類似F91的圓潤手指,可能是為了動作的精密性。

手指尖端可以發射接觸通訊用的有線式感應器,因為有磁力錨,也可以捕捉小東西


裙甲:
前裙甲為了分體變形有上抬固定的功能,整備時也能用來置物和站立。

側裙甲有硬接點,可以外接武裝。
後裙甲中央MS狀態能展開主推進器。

腿部:
從利於活動(AMBAC)的洗練設計及多個姿勢制御噴口,可以看出機體的高運動性能主要由腿部提供。
大腿後方有類似大型姿勢制御噴口或進氣口的構造,分體後使用為主。


膝蓋平時有兩個噴口,在變形時膝蓋和小腿後方各會展開輔助推進器和整流,MS狀態必要時也能提供補助的推力。


在小腿外側配備了硬接點,可以外接武裝,小腿內側則因為空間較少沒有硬接點。


7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