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鋼伊吉和鋼布拉斯塔本體相同,因此雖然機型分開介紹,武器在這一篇就一起介紹
因為聯邦衰微,贊斯卡爾又有許多足以壓制聯邦量產機的新型機體,神聖軍事同盟在U.C.0149年開始推行V計畫,鋼伊吉就是本計畫的初期產物,正式完成時間不明。
本機由F90IIIY發展而來,原型機二號機的測試數據也幫助了V鋼彈的開發,因此本機不是V鋼彈的量產機
從譜系上來說gun-ez比較有可能是指F90IIIY鋼彈的簡化版(當然性能一定勝過F90IIIY ,畢竟隔了30年)。
主要在月球的聖喬瑟夫市製造,後來V鋼彈投入生產後在地球上以及其他地區也有生產據點。
順帶一提,鋼伊吉原本是大河原邦男幫V鋼彈畫的原稿之一。
基礎性能:
性能足以匹敵贊斯卡爾的主力量產機索羅亞特(索羅亞特的性能不輸F97),同時有非常高的整備性和製造性、結構堅牢性、平衡性,而且在宇宙和地球都能使用,全身也設置有多個硬接點,泛用性極高,是繼承自F90的理念。
規格化:
為了維修方便,必要時能通用同時期聯邦軍的規格品,V鋼彈的規格品,甚至贊斯卡爾的部分裝備都有辦法使用。
番號:LM111E02
LM代表神聖軍事同盟(League Militaire),111代表區塊數、反應爐數、主要推進系統數都是1個,E0則代表E系。
有說法是本機原本的番號結尾是E01,但不論是贊斯卡爾還是神聖軍事同盟,都有許多SNRI的人員,為了不洩漏機密而改成E02。
原型機:
製造了兩台,用來進行各項測試,大部分的裝甲未上色,保留了材質的原色,也沒有火神炮和武裝箱。
後來一號機進行實戰化改修,頭部增設火神炮,也增加了脖子兩側的武裝箱,由修拉克隊的淳子駕駛,基本上跟初期生產型無異。
二號機更改塗裝,繼續進行測試。
初期生產型:
為第3~8機,劇中修拉克隊的基本上是初期生產型,8號機原訂由隊長奧利華駕駛,但拆解當作備用零件。
增備機:
為第9~15機,配備給協力的聯邦軍部隊,可能是由之前的實戰結果反饋更改了裝甲形狀,後裙甲有缺口,RE/100的模型是增備機。
後期型:
第16機及以後,塗裝跟鋼布拉斯塔一樣,加裝高機動背包即為鋼布拉斯塔,因為跟V鋼彈同時量產,側裙甲形狀更接近V鋼彈。
裝甲材質:
鋼彈尼姆合金超級陶瓷複合材料,詳細不明,是F90及衍生機的鋼彈尼姆合金複合陶瓷材料的發展物。
理論上應該有足夠的強度,但MS小型化又讓裝甲變薄。
劇中有駕駛艙在格鬥戰被捶爛的表現,應該單純是劇情殺吧
(雖然劇中跟逆夏一樣有MS裝甲的防禦力遠低於攻擊力的描寫,但其他場面也沒這麼脆……)
反應爐:
出力4820kW,跟後來的V鋼彈同型號,出力足夠讓本機有非常夠用的性能。
雖然出力輸給索羅亞特的5200kW,但機體的實際性能可以匹敵。
頭部:
採用過去大多在鋼彈型機體的雙眼型攝影機,精度足夠有助於中距離戰鬥,兩側配備了牽制用的火神炮。
軀幹:
駕駛艙在腹部,規格跟聯邦的主力量產機傑姆斯鋼以及傑維林相同,都是球形駕駛艙。
本機沒有背包的構造,但背部中央有接口提升泛用性。
主推進器:
在背部有四個主推進器,總推力為81840kg,全備狀態下的加速度約為4.4G,因為設計優良,即使無法在大氣圈長期飛行,機動性也略勝有光束旋翼的佐羅等部分機體。
有說法是本機有簡易式的米諾夫斯基飛行裝置,但佐證資料太少。
姿勢制御噴口:
因為AMBAC效率提升,本機全身只有29個姿勢制御噴口,而且不需要額外的AMBAC裝置運動性能就足以勝過過去的許多機體。
主要分布在肩膀和小腿。
硬接點:
手臂、側裙甲、後裙甲、小腿外側,共7個,
可以掛載武器,讓本機有很高的泛用性,掛載時也能直接發射光束槍。
武裝:
1.火神炮
實彈式,口徑不明,牽制用,近距離連續擊中也能對敵機造成有效傷害。
2.光束刀
右側的武裝箱收納,規格品跟聯邦的量產機相同,但應該有改良,威力提升到0153年的標準。
3.飛彈
左側的武裝箱收納,提升火力用,同時不影響機體的泛用性。
4.捕獲網
可以由武裝箱發射,劇中鋼布拉斯塔用來捕獲精神狀態不穩的胡索駕駛的V2。
5.光束槍
跟V鋼彈通用,威力強於聯邦的制式品。
可以拆分為光束手槍(中心,產生mega粒子)、槍管(粒子收束/加速單元)、瞄準鏡與槍托(瞄準器與E-CAP )、E-Pack。
槍管可以下掛榴彈發射器,光束手槍可以單獨使用,由機體直接供能,但威力不高。
可以連接在硬接點上直接發射。
6.光束火箭筒
由F90IIIY的發展而來,SNRI授權給AE生產。
取消了直連硬接點供能提升威力的功能,但E-Pack容量增加,與硬接點連接的接口做了改良,威力、收束率都很優秀,能夠長距離攻擊,而且使用門檻低,是很優秀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