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38
GP 1k

RE:【情報】閃光的哈薩維機體設定(第一部為止)

樓主 日助 Deltagundam
GP23 BP-
RX-105 Ξ鋼彈(Xi鋼彈)

AE社幫馬夫帝打造的最新型機體,Ξ是接續在υ之後的希臘字母,是因為哈薩維希望能像Nu一樣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本機相對於RX-104FF更成熟,成功把小型化的米諾夫斯基飛行器跟本體一體化,減少了體積和呆重,但全高仍然有26m

能穩定維持高機動力,再加上高攻擊力和優良的設計,以同時代的機體而言,雖然攻擊力輸給潘妮洛普,本機的性能在大氣圈內稱得上是最強。

本機應該跟梅薩一樣是在格拉那達工廠製造,跟潘妮洛普分開。

番號:
RX-105代表是在U.C.0105年完成,但RX是聯邦軍的番號,卻是暗中製造給馬夫帝,不排除是最後中陷阱被燒毀後,聯邦回收後給予的番號。

米諾夫斯基飛行器:

改良版的米諾夫斯基漂浮裝置,安裝在肩膀和小腿。
可以散發米諾夫斯基粒子,利用粒子間的T力以及無法穿透導電物的特性形成斥力,也有些許整流的功能,讓機體可以穩定飛行
本機的米諾夫斯基飛行器並沒有發光的現象,比潘妮洛普的更成熟

光束屏障:
在全身各處,包含盾牌都有產生的裝置,可以抵消空氣阻力,利於高速飛行
除了抵消阻力,也能用來抵擋攻擊,但防禦力不如後來的光束盾。

飛行模式:

因為光束屏障改善,對外形是否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更低,僅需要簡單改變穩定器的位置,再展開肩膀裝甲,就能高速飛行。

加速性能:
本機的全備重量80噸,主推進器的推力160000kg,加速度高達2G
因為有米諾夫斯基飛行器,本機主推進器的推力可以完全用來加速,戰鬥速度可以高達2馬赫以上,小說中以此速度對阿得雷德的機場進行爆擊。
過去的阿席瑪和蓋普蘭等變形機雖然能加速到3馬赫,但並非戰鬥速度。

出力:
反應爐出力是3980kW,跟同時代的量產機比起來只是稍高,但卻能負擔米諾夫斯基飛行器,擁有極高的性能,可能還有許多輔助發電機。

頭部:

額頭有高性能探測器,因此而大型化,探測半徑達到30000m
頭部的天線為賽可繆系統的一部分,用來幫助控制精神感應飛彈。

火神炮的位置在側臉的散熱口,使用時才會打開。

駕駛艙:


駕駛艙在胸口中央,出入口在座椅的左前方,因此駕駛時座椅面向正前方,出入時整個球形駕駛艙必須向右旋轉。

座椅跟Nu類似,靠枕加大,內藏幫助腦波收發的裝置。
操縱桿根據駕駛員的習慣採取0093年流行的球形操縱桿,靈敏度高但手容易脫離,不過本機的此裝置外形比0093年更小,也許問題有部分改善。

胸部:

左右兩側有突出的裝置,在飛行模式會朝向正前方,推測是用來產生光束屏障
在裝置的底部有散熱口,推測凸出的部分是類似間隔裝甲用來保護軀幹。

肩膀:

肩膀前後分割,都內藏了米諾夫斯基飛行器
肩膀的正上方收納了光束刀,後方和側面則有推進器,整體來說是潘妮洛普的縮小簡化版

手臂:

因為內藏飛彈發射器,加上本來就屬於大型機體,整體大型化。

背包:

背包中央有兩個主推進器,兩側有機翼狀的穩定器和姿勢制御噴口
穩定器應該是潘妮洛普的尾狀穩定器的縮小版,增加到兩個,除了利用姿勢制御噴口和AMBAC的原理提升運動性能,也有整流的作用。

腿部:

小腿後方有主推進器,內側的姿勢制御噴口配置跟奧德修斯鋼彈類似,外側則結合了整流用的小型穩定器和噴口,在飛行模式會展開穩定器。

基礎性能:
因為裝備成功跟本體一體化,加上固定武裝減少,全備重量相對於潘妮洛普的112噸減少到只有80噸,許多構造也有經過改善,因此運動性能和機動力都勝過潘妮洛普

武裝:
本機類似Nu,除了火神炮和飛彈之外大多屬於外掛式武裝能源用完或損壞可以拋棄減少呆重。

1.火神炮

在頭部側面的散熱口最上方,使用時才會展開,口徑和發數都不明。
個人推測可能跟梅薩盾牌上的方陣快炮一樣是36mm,減少整備負擔。

2.光束刀

收納在肩膀,設計類似Nu的雙頭式,出力比規格品更高,也能在肩膀上直接展開光束
在肩膀上拔刀的設計不如潘妮洛普的手臂固定式方便,雙頭式也對技巧更要求,或許是駕駛員的習慣

3.盾牌

形狀類似Nu,附帶一門光束加農(推測是跟Nu一樣盾牌內獨立供能),小說和遊戲中內側還有飛彈發射器,動畫版則不明。
表面有抗光束塗層,可以連續承受潘妮洛普的光束炮直擊,盾牌上有許多細小的條狀開口,跟本體的多處細節類似,可能是幫助光束屏障產生的裝置。

4.光束槍

射擊速度與功率沒有特別提及,或許跟同時代的其他光束槍差異不大,主要是強化了粒子加速器。
光束的初速是同時代光束槍的兩倍,因此威力很高,劇中一次貫穿多台SFS,也能一擊擊墜古斯塔夫卡爾。
E-PACK在槍托,根據小說描述也可以從本體充能,跟Nu的光束槍E-CAP加上本體供能的概念類似,或許是用來提高續戰力。

5.三連裝飛彈


發射的是一般飛彈,在手肘和膝蓋都有配備,共四基,總發數不明。
劇中用E-PACK爆炸和拋棄武裝引開注意力後用飛彈來攻擊,總發數應該有20發以上

6.精神感應飛彈

收納在後裙甲,共10發,不到潘妮洛普的1/3,可能是馬夫蒂資源吃緊
沿用浮游炮的技術,用腦波控制飛彈路徑,因為省去了E-CAP和光束產生器的空間,能搭載更多推進劑,在大氣圈內也能使用。

7.サンドバレル
直譯為沙桶,一次性的武裝,可以發射大量金屬顆粒擊落飛彈,成功率高達50%以上
裝備位置不明,劇場版出來之前的鋼彈超百科認為在膝蓋。

8.外掛式飛彈艙

遊戲中登場,或許劇場版之後會追加。
掛在後裙甲中間,可以發射大量小型飛彈,使用完可拋棄減少重量。
因為本機的固定武裝較少,配備許多外掛式武裝,個人認為本裝備很符合機體的理念。

可能被取消的武裝:
1.肩膀mega粒子炮

遊戲版登場,劇場版和模型說明都沒提及,但形狀有做出來。
盾牌新增的光束加農可能是用來代替本武裝,所以有可能改成其他用途,等後續的劇場版才能得知。
23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