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18
GP 84

【討論】關於《活俠傳》的私見雜談

樓主 子封君 zifengjun
GP48 BP-
一直以來我都是透過同人文的形式來講一講自己關於《活俠傳》的一些看法,但看了不少所謂遲來的負評遲來的好評,又或者是其他社區對於《活俠傳》的評價,心裡總歸有些癢癢,總覺得應該和大家大大方方地交流一下自己的偏見。
或是反對或是贊同,我覺得只要大家開誠佈公,說出自己的真心實意就能做到溝通與交流,在不斷的互相影響下也許會有新的看法。
所以下面就是我對於《活俠傳》的一些拙見。
一、俠
為什麼要先講「俠」呢?作為一款以武俠為框架的遊戲,如何詮釋「俠」的概念可以說是整個遊戲的基石與骨骼,是讓外附的諸多肌肉有根基的本源。但俠的詮釋並不容易,抑或說俠的概念在當今的網路環境裡是有很多碎片化的標籤而缺少一個可以簡略而確切的概念來框定xx就是俠,而xx不是俠。

若是僅僅以標籤而言,「武功高強」就是俠,那《鹿鼎記》的鰲拜是不是俠?很明顯不是。如果說為國為民就是俠,那《雍正王朝》裡的孫嘉淦是不是俠?很明顯也不是。就這麼說吧放到遊戲裡守衛襄陽的趙方將軍為國為民武功高強,但武林人士雖然尊重但也沒有將其視為俠。

俠,俠客,俠士。作為一個非常古老又富有生機的概念──你現在在網上看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人也有不少人會用大俠來形容──俠的含義和範圍處於一個變化之中。戰國秦漢時代的遊俠,自恃武力,遊走於各地,儼然是社會基層裡遊走於灰色地帶的秩序管控者。

其中郭解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少年時偷奸耍滑,好勇鬥狠,殺人掘墓,無惡不作,年長後收起心性又做出一副以德報怨的樣子。自己姪子仗著自己的名氣欺辱他人反倒自己被杀,郭解也是歸罪於姪子而不懲罰兇手。但內心的殘忍與睚眥必報卻沒有根除,殺死仇家最後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要是放到今天,就是一個被掃黑除惡打到的黑老大,值不得為人稱讚。

可司馬遷卻在《遊俠列傳》裡說自郭解死後,自稱大俠的人很多,但沒幾個值得一說。非常隱晦又非常直接點明了司馬遷是對郭解大俠的身份持肯定態度。

作為被韓非子點名「禍亂」國家的兩大蠹蟲,「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者與俠士都是基層甚至底層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和高舉禮樂文本嚴苛保守到腐朽冰冷的儒生來說,俠士是一種滾燙的力量。俠士的故事裡充斥著血和殺,是底層的暴力秩序,是一言不合抽刀殺人的秩序。但俠並非簡單的秩序破壞者,就以郭解來說,他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有自己的一個道德與秩序,是底層秩序的維護者與看管者。放在《活俠傳》裡來說,類比唐門而言,唐中翎的唐門是一個狂放不羈的唐門,是一個傲慢無禮的唐門,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唐門,但不是一個混亂失序的唐門。

比起高舉冰冷胙肉頌詠拗口文書的儒生,用一腔血炮製的俠士更加有溫度也有血性。他們不是無序的盜賊不是窮凶極惡的暴徒,而是堅守自己心中秩序道理的一群蠢貨。就像是為田橫而死的五百義士,就像是千金不換的朱家一諾。不是不知道有禁所在,而是明知有禁卻偏不屈服。

俠的篆書,像極了一人夾著兩把利刃。之所以夾著而不是展露而出,也是說明了俠的本質不是好禍亂的暴徒,而是有克制之心的人。身懷利器卻不以利器恫嚇,就像郭解成熟後轉變,武力確實是俠的立身之本,但武力並非是俠的本質。俠的本質還是在那個夾著兩刃的人。

起於底層,擁有原則。草根與血性毫無疑問是俠之起源中最重要的元素。

近現代的金庸先生毫無疑問是進一步發展了俠的概念。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將俠的邏輯與家國統一之後,俠客的形象也更朝著正面發展,以至於現在一談到俠就自然地與英雄形象所貼近。

但俠的草根與血性卻往往被當做一種過時的東西所拋棄。
甚至於眾多小說、漫畫、遊戲、影視等等文藝作品裡的俠出現了人物的向上偏移。越來越脫離草根越來越不接地氣,不再是底層暴力秩序的代言人。

這些文藝作品裡的武俠門派不再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份子,而是遺世獨立的小王國、小桃花源,將民間與武俠割裂開。只有當故事推進到了民間的時候,民間才會作為一個場景出現,而不是將武俠放入民間裡任他生長。

與這些作品相比,《活俠傳》的「俠」則更多回歸了草根與民間的定位。
雖然唐門也有立於山上大院本部,但這個本部不是一個隔離開的桃花源,它與民間的往來交互是非常頻繁的。也是因為這種頻繁來往,才讓唐門不是一個武學門派式的站點,而是真正存在的一個俠客之家。才讓居民對唐門又敬畏又依靠,在刺殺線結局遭受大難才會有難民衝山來找大俠幫忙的合理性。

可以說比起來受到金庸(或準確來說《射鵰三部曲》)影響、為國為民的武俠作品,《活俠傳》的基調是更為古早更為原始的俠。

也正是這種過於古早而脫離現代主流的詮釋俠者的方向,導致了後續遊戲裡的流程與劇情就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武俠作品那樣發展。主角做不到金古筆下不事生產的俠客,太過於草根的環境裡就離不開生活與瑣事──當然這種安排讓《活俠傳》富有了生活氣息就又是另一種塞翁失馬了。

總之,關於《活俠傳》的對於俠的詮釋,我認為是突出了俠本源的草根與血性,而非現代作品的其他標籤。
由此開始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討論更加切實的遊戲內容。

二、趙活
1.哪個趙活?
作為遊戲的主角,玩家操控的對象,趙活本身非常值得一說。可在我們開始討論趙活之前就必須面對一個令人苦惱的問題──你在討論哪個趙活?

《活俠傳》作為一款有多結局的遊戲,且在官方沒有明確給出哪個結局是所謂的真結局的情況下,我貿然用一個趙活來代指所有趙活難免有突兀感。就說背叛師門的趙活和守護師門的趙活這樣大的分歧,鳥熊卻把控制權交給了玩家本人,未免有些過於自由了。

要是我突兀地用武林傳奇的趙活分析半天,有人就認為睡死結局才是真結局,其他所有故事都是哥布林死前的幻想怎麼辦?又或者我粗暴地指出只有某某女主才是趙活的良配,其他不過就是鳥熊媚宅才加入進來的,那又將開始一場無意義的口水戰。

這裡就要回到開始時,我所說的俠。
雖然沒有真結局,但是有最符合作者認為最俠的道路。從這個角度出發,守護了自己,守護了唐門,甚至在後續守護了國家百姓的武林傳奇結局應該就是最俠的道路。這裡的最俠並非是指武力上的武功高強,要不然傳說之人的結局裡神功圓滿的趙老魔毫無疑問是各個結局裡武力值最高的一個。說回正題,就算是以武林傳奇為基礎,和不同女主角結緣對趙活的影響也是實際存在的。但比起大結局的差距,不同結緣女主的區別對於我們討論趙活本身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當然雖然說是以武林傳奇路線為基礎,但其他路線也會偶爾穿插其中作為一些必要的補充。

2.關於惡意
喜歡上趙活是可能的,但喜歡趙活不太可能。
光就是那個驚世駭俗的醜臉就足以勸退一眾人。雖然說以貌取人不好這種話經常被人掛在嘴邊,但作為玩家要扮演的對象,過於醜陋的臉從一開始就得不到多少好感,也許會有人出於諸如獵奇、好奇、新奇的觀點出發反而被主動吸引,但比起大多數,被勸退遠遠大於被吸引。

平心而論,第一眼的初印象是很重要的,因為看見趙活的醜臉而對趙活產生無端的惡意不僅存在而且很合理。在遊戲的流程裡,就因為長相醜陋被人一見面就欺負也不在少數。有不少玩過《活俠傳》的朋友希望用「玩下去就可以改觀」來拉人入坑(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中爺爺),但細想下站在趨利避害的本能迴避醜人實在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但與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就討厭醜鬼主角不一樣,也有部分人不願意讓自己顯得好像沒有品味就急不可耐地選擇相信一些沒有根據的風言風語,把一些諸如龜男綠奴之類骯髒醃臢的詞彙加到趙活甚至玩遊戲的玩家身上,不過就是為了給自己套一個道德完人的盾牌。這種人並非是不知道自己只是聽到流言,也並非是不知道流言不可信,而只是需要一個藉口。

這就像極了再江陵城與唐門一起抵抗泥教圍攻的武林眾人。
他們難道不知道他們指責的泥教餘孽就是與他們在江陵一起浴血奮戰的兄弟嗎?其實他們都知道。但滅亡唐門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本就不是說給唐門的,而是說給武林盟眾人的。

因此上,趙活的醜,《活俠傳》皮相上的「醜」吸引來看似無理的攻訐實則是一種必然。坦蕩君子和無恥小人都是少數,掙扎中既真實又虛偽的普通人才是大多數。

──這不是在苛責批判《活俠傳》的人,說他們如何如何虛偽,只是在說明其實很多根本沒有接觸過遊戲的人會對遊戲產生莫名的惡意其實不是什麼大事,也不值得諸位花費口舌。畢竟這遊戲本身就在講一個「正邪之心在我,名聲存乎諸君」的故事。

哪怕在武林大會上面對所有人的威脅,趙活帶隊下的唐門還是能甩給他們一個狂傲的背影。絲毫不影響趙活在後續組建西武林還能拉到盟友。

如果對比武林大會上的趙活與遊戲開始時的趙活,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從隱藏在眾多弟子中的外門弟子趙活到武林大會驚駭到釋明的小唐老魔。從唐門路邊不起眼的雜魚,到滅亡唐門時不可不除最扎手的盲刺。趙活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已經是脫穎而出,不可被忽視。

當然其中有唐門上層或主動或被動退場,趙活被強行擠到臺前的原因。可除了這種命定因素,還有別的需要思考。

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有一個前提需要思考。趙活真的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嗎?
這是一個在社區裡時不時出現的老吐槽,為什麼《活俠傳》的故事要綁定唐門?更加自由更加廣泛的選擇為什麼不能給玩家遊玩呢?我想要去拜師青城,他想要拜師武當(雖然按照時間線來說此時的張真人大概率是比趙活還小的娃娃),為什麼就不可以呢?

實際上遊戲並非是沒有給玩家另一種可能。
不論是不留學下山後徹底不回唐門後的選項,還是和唐嬌嬌結緣後前往武當的路線,還是魏菊的宦海沉浮結局。甚至到了快要滅門之前還有普通師妹結緣後下山的結局。其實遊戲是有趙活不摻和唐門之後死局的分支。

但這些分支並沒有給玩家遊玩的機會。
一旦走到這個分支裡遊戲就戛然而止,這種突然中斷的遊戲體驗與其說是製作者偷懶,不如說是製作者已經將故事劃定為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以內,是遊戲可以遊玩的部分,在這個框架以外就不是遊戲應該展示的內容。

《活俠傳》,是趙活從雜魚變成活俠的過程,一旦他的路不再是朝著活俠前進,那麼遊戲就沒有進行的必要。而在製作者的心裡,活俠是與唐門高度綁定的,一旦趙活遠離了唐門,那麼成為活俠就不再可能,那麼遊戲就戛然而止。所以說,遊戲並非是沒有給遠離唐門的選擇,而是做出了遠離唐門的選擇後就不再是遊戲想要展示的內容。

類比來說《荒野大鏢客》系列再自由也不會讓主角一路跑到紐約開始新生活。
任何的文藝作品都有他的邊界所做,超過他框定的邊界就不再是他要展現的部分。

那為什麼一定要綁定唐門呢?總不能說只有唐門才會出現大俠?其他門派都是小人?很顯然為了武林做出巨大犧牲的嵩山本院自然是大俠窩點,其他門派也不乏俠者出現。為什麼一定要綁定唐門呢?從我的思考來看,唐門與趙活之間的聯繫並不只是所謂師門這麼一個概念。

之前提到了《活俠傳》的俠是比較古早的類型,而古早類型的俠往往與信義承諾所掛鉤,而且本質上來說唐門之於趙活比起師門更像是真正的「家」。對家的眷戀與依賴是趙活這個從小被家庭變相拋棄的人一種極大的渴望。

而且比起本來的家庭,唐門中人對於趙活的態度雖然算不上處處呵護,但也確實沒有驅逐之意。在幾乎與高貢獻綁定的高向心情況下就算是唐門普通弟子們對趙活也是對內欺負對外拉偏架。

在武林傳奇結局中與瑞笙的天選之人對應的勇者狀態其實也是對於武林傳奇路線的總結。跌跌撞撞一路走來,百折不撓,真正的勇者。其實製作者也知道這一路走來趙活有諸多不易,並非是一條順暢又安逸的路線,但在製作者心中,只有一路坎坷得走完這一條路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勇者。

說得簡略些就是在製作者框定的範圍裡,只有趙活在唐門不斷承受狂風暴雨的洗禮才能做真正值得被稱為「活俠」。趙活當然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性,但一旦遠離了這狂風暴雨,趙活就相當於走到了不同於活俠的道路上,也就不是製作者所要展現的部分。突兀的戛然而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到底,《活俠傳》是一個偽裝成自由度很高的其實沒有什麼自由度的故事。
膽敢「違逆」作者定下的大框架過分自由的發揮會被作者粗暴的褫奪遊玩下去的機會,會急速甚至草率地結尾。與其說這些結局是作者做出來來講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趙活,不如說這些戛然而止的趙活故事除了撐起遊戲體量以外,更重要的是證明武林傳奇路線的難得可貴。這些諸多不同分支裡,當然有作了惡事而擁有的悲慘結局,但也不乏對趙活本人來說尚可甚至幸福的結局。甚至在小梅線的BE──魂斷故里中還隱藏了與小竹幸福過好小日子的結局。

可以說並非是只有武林傳奇路線才是幸福的,退卻與放棄並非一定是壞結局。
甚至可以這樣說,正是有了諸多結局好好壞壞的結局作為補充更加說明走到武林傳奇路線的趙活難得可貴。其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來回答一個問題──製作組對於趙活是個什麼態度?

比起不少聲音提及的製作組瞧不上甚至討厭趙活的論斷,歷劫知俠氣與某人的傳說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製作組至少對於武林傳奇結局的趙活從心底裡是認可的。甚至這樣說,陪著趙活一路走到武林傳奇結局,看著最後結尾趙活背影的立繪都會忍不住給趙活鼓掌,傾注了心血寫出這樣故事的製作組對於趙活又怎麼會是討厭趙活呢?

當然也會有人拿初版的劇情來說製作組到最後還是看不起趙活,這部分的分析請允許我暫且按下不表,在後面的部分用跟多的筆墨來講述這部分的內容。

3.關於成長
成長作為一款帶有不少養成要素的遊戲來說是繞不開的話題。
但這有牽扯到了一個不可不回答的問題──趙活到底成長了什麼?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趙活最明顯的成長就是武學上的進步。這也是有人將趙活稱為天才的原因,畢竟從遊戲上來說,趙活是一個花了不到三年就從唐門雜魚成長為武林一等一好手的「天才」。進步速度令人嘖嘖稱奇,不僅是他人,趙活在遊戲後期對於自己武學的成長不僅表現出懷疑與吃驚,甚至有時候陷入一種新的自我否定。

就像是在大師兄隕落後,趙活還是如往常一般去做雜務還需要被師弟提醒他如今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如今的趙活去承擔。這裡就是後期趙活產生的一種新的自我否定。不少聲音在說中後期當趙活有了一定的實力後唐門特別是三師兄唐升還在壓制趙活,不許趙活出頭。實際上壓制趙活並非是外人,而是習慣躲在暗處的趙活自己。就算是武力得到提升後,趙活的思維依舊是唐門不需要自己支撐,自己是躲在唐門並不穩固屋簷下躲雨的小可憐。與大師兄做對比可以更加明顯看出趙活的自我否定。當飛俠從金國歸來以後,得知師門變故後主動要去了結飛石幫的事宜,雖然大師兄有時候不靠譜,但對於唐門的危機,大師兄是很自然而然地承擔在自己身上 ,並不會因為掌門昏迷二師弟出逃就對他的判斷產生影響。而對於此時的趙活來說,自我否定仍舊是首選。哪怕有機會下山,趙活也不會主動提出與大師兄同行,哪怕實際上趙活就是此時大師兄唯一可靠的幫手,他仍舊在逃避此時應該肩負起來的責任。但作為整個遊戲最早甚至也可能是最懂趙活的角色,大師兄仍然選擇對趙活的溺愛──對沒錯就是溺愛──就算是把趙活拉下山大師兄依舊允許趙活在整件事裡仍舊是一個被動的角色,期望他可以慢慢來一步步習慣這些他曾經不熟悉的壓力。只是事情變化速度之快超過了唐布衣的判斷,他所溺愛的師弟根本沒有時間去慢慢來。唯一可以允許趙活自顧自地自我否定的大師兄幾乎是光速隕落。逼著趙活必須產生轉變。只是此時的趙活還是沒有任何改變。

就像我前文說的,就算大師兄死了,趙活在日常特別是唐門的大事件中仍然選擇了被動,而並非主動。也就是說雖然大師兄的離去導致唐門更加危機,但對於趙活來說,他還是無法承認此時此刻的唐門需要的不是大師兄死而復生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趙活作為新的頂梁柱支撐起唐門搖搖欲墜的山門。

轉機發生在小師妹出嫁的大事件裡。
小師妹的出嫁在整個遊戲裡有明顯的分界作用,甚至可以說,之前的養成就是為了在此時此刻做一個總結。

小師妹的出嫁至少從愛情和責任兩個方面讓趙活從稚嫩走向了成熟。不管你選擇哪個女主作為結緣對象,小師妹的出嫁是避無可避。這與其他結緣角色的劇情是不一樣的,當然有劇情高度綁定唐門的因素,但不止於此。

這是趙活必須要直面自己情感的契機。前期趙活經常以小師妹是自己留在唐門理由,但此時此刻趙活用來搪塞自己的理由必須要有個分解。他到底是愛唐門,還是僅僅因為師娘對自己的囑託才暫且屈身留在唐門。比起直接讓趙活把答案說出口,趙活已經做出了選擇。在金烏於外堡鬧事的時候,趙活第一次主動選擇了自己帶隊出擊。

這是整個《活俠傳》的一個轉折點。
就算此時趙活依舊忐忐忑忑,不知道這個危機是不是自己可以解決的,他也沒有選擇再等到事情進一步惡化,再選擇讓別人替自己遮風擋雨。此時此刻趙活終於是勉強做出了抉擇,由自己來,親手護住唐門。也正是踏出了這一步由幼稚走向成熟,肩負起責任的選擇,那個用醜陋來掩蓋幼稚的趙活終於得以前進。

戰勝金烏可以說是《活俠傳》整個故事第一個較大的爽點,而且如果是走武林傳奇路線,可以說整個故事就是在此時此刻發生了基調上的偏移。在面對四師兄的離開後,武林大會的邀請,趙活也不再只是聽從三師兄命令的小師弟,在武林大會的過程中甚至不止一次敢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且將自己的判斷交給師弟師妹們執行。也能在眾人失心迷惘時選擇帶著大家唱起山歌。

與其說趙活在變得越來越像大師兄。不如說趙活在越來越主動承擔起作為唐門頂梁柱的責任。這與前期遇到事畏畏縮縮的趙活比前進的不止一星半點。以至於在後面就算沒有李富貴的幫助,趙活也會主動將自己的學識與謀略都拿出來,在唐門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之時,他的一切力量都被動員起來。

不可迴避,不可閃躲,直擊心靈。
對趙活來說又何嘗不是呢?拼上一切,在諸多不可能中為唐門找到那個唯一正解。那個已經習慣了聆聽掌門與眾位師兄你一言我一語地議事吵鬧的醜孩子,在故事的尾聲終於是意識到只有自己,也必須是已經有了足夠力量的自己來做唐門的「大師兄」。

是的他沒有飛燕流星,也不是入門弟子。
但哪又如何?唐門是他無論如何都要守護住的家,這個家不需要他是什麼勞什子入門弟子才應該去承擔起責任。

比起說武學上的成長,從唐門眾人的師弟,到唐門眾人無可爭議的「師兄」,這才是整個故事裡我認為趙活最大的成長。

三、瑞笙
討論活俠傳沒討論瑞笙,等於討論活俠傳沒討論瑞笙。
拋開一些根本不入流的場外雜音,瑞笙這個人物在活俠傳裡的特殊性值得我在簡單討論一下趙活之後就立即不得不來討論瑞笙。作為全遊戲最強的對手,現階段最後的反派,導致無數玩家被三劍戳碎大俠夢,原來我是雜魚人的兇手。瑞笙是繞不開的一環。

但比起來趙活好歹有較為主流較為寬泛的認同,對於瑞笙的看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莫衷一是,沒有任何一種聲音敢說自己是對於瑞笙的主流評價。這通常被用諸如瑞笙出場劇情不多,還有很多劇情在解包內容中等等以「少」來概括的理由所解釋。因為文本量的不足,所以並不能很好地全面的觀察到瑞笙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各種「斷章取義」式的分析下,瑞笙的評價破碎又複雜,互相衝突又充滿情緒化的表達。

但反言之,僅僅是不夠多的文本量就已經讓玩家群體出現了諸多彼此矛盾的解讀,其實也足夠說明瑞笙在劇情中的關鍵性與獨特性。

不能因為少就得出瑞笙的分析不重要這個結論,恰恰相反,正因為少就已經討論度夠高,瑞笙的分析應該是更加重要。而且作為「生活雙俠」中的一員,製作中有意將瑞笙與趙活並列(先不論這種並立在觀感上能否讓玩家接受)分析瑞笙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趙活做進一步的闡述,反之亦然。

既然要分析,就先得確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瑞笙在活俠傳這個故事裡到底應該是個什麼定位?
這本來不是個困難的問題,作為最後被主角擊敗的最終boss,瑞笙理所應當是整個故事的反派。但這個簡單的邏輯放在瑞笙身上就顯得不那麼合理。伴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特別是時間被通勤上班學習,加班家務等等瑣事給分割碎片後的個人時間,文藝作品的趨勢必然是向短平快發展。簡單來說就是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在構建故事與角色時的手法越來越追求統一性。

簡單來說就是角色本身的好壞就決定了他處於故事中正反面的位置。
這樣的手法並非是什麼錯誤,但也不是說文藝作品中就只有這一種寫法。

對於活俠傳裡的瑞笙來說,不去看最後瑞笙來攻打唐門,那麼瑞笙身上幾乎沒有什麼大奸大惡,甚至小奸小惡都沒有。不論是在崆峒對趙活施以援手,還是在江陵與風雨山上的挺身而出,瑞笙的劇情雖然少,但也足夠說明瑞笙是一個有著樸素正義感的少年。可以說在製作組的筆下,瑞笙並非是網傳的那種看見雌性就撲上去享用,然後看見主角就處處擠兌,處處使壞作惡的壞人。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瑞笙在製作組的設計中就不是一個壞人。
習慣於用角色常規的善惡來區分角色倒底是好是壞就容易陷入一種自我懷疑中,覺得是否是自己對瑞笙過於苛刻,再細讀一些關於瑞笙的文本,更加感受到瑞笙並非是金烏之流壞得流膿的惡人,就會產生一種感覺。

瑞笙其實不是反派,而是立場不同的好人。
但對於我來說,立場不同的好人放在瑞笙身上我是不認同的。

關鍵問題是除了所謂的立場,活俠傳還有一層更高維度的評判體系,這就是是否為俠?
如果只是把瑞笙與趙活的衝突理解為一個站在武林盟立場一個站在唐門立場上產生的衝突,那麼不僅僅是瑞笙,甚至連金烏上人的行為也能理解為是千燈樓極樂教與正派武林的立場衝突。我們不僅不應該討厭金烏,甚至應該給兢兢業業的金烏發一個最佳員工獎。

顯然,金烏與趙活的衝突不僅僅是立場上的衝突,在價值觀上金烏與趙活都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在武俠故事中最終只能以最暴力的手段化解。

但比起一身罪惡的金烏,瑞笙與趙活的衝突卻難以被察覺。
瑞笙與活俠傳故事內核的衝突在瑞笙的皮相下被沖淡與隱藏了起來。著名的鴨子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東西看起來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他就是鴨子。那麼看上去像是大俠,而行事風格也像大俠的瑞笙是不是就是大俠呢?不理清楚這個問題是很難理清楚瑞笙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首先在整個遊戲文本裡對於瑞笙是沒有直接,甚至間接的責備。就算是唐布衣也會因為輕浮的問題而被責備。但唯獨這個來滅亡唐門的瑞笙是沒有任何的批評。哪怕是在滅亡唐門功成名就之後,瑞笙也只是會自責,想起趙活的唐門的最後暗器。也就是說,批評瑞笙這件事本就不在製作中的計劃之中。即使是修改後的版本,瑞笙的最後的選擇也是投降而非是真正被趙活打敗。

為什麼製作組要如此「維護」瑞笙呢?通常的解釋為瑞笙就是製作組的親爹,製作組捨不得讓瑞笙受到一丁點苦頭。這樣的解釋又會把話題拐回到製作組是否從根上就看不起趙活這個實在老掉牙的話題。到了武林傳奇這個結局裡,製作組對於趙活的讚譽已經是滿溢出來的程度,不論是最後的總結還是眾人對趙活的信賴程度,還是瑞笙與趙活決戰時兩人的發言。甚至是趙活即使在決戰裡輸給了瑞笙,製作組以往黑絲幽默般總結趙活死法的行為也被不忍心再苛求趙活的惻隱之心所代替。仍然是對趙活表示認可。在初版故事裡,即使趙活道德低成了惡棍,只要你在眉山上戰平瑞笙,製作組都會說你是走到光裡的少年,對你的凶惡習性一筆勾銷,要說偏袒這裡對趙活的偏袒可一點也不少。說到底,當趙活站上眉山之巔時,鳥熊對於趙活的態度就只剩下想想該怎麼誇讚趙活了。到了這種時刻還認為鳥熊的一切安排就是為了給親爹拉踩趙活,可以說是完全無視了作品氣氛的烘托。

冷靜、沉著、思考、否定、認同。

在此,我必須要說一個可能引起大家反駁的意見。瑞笙之所以會被塑造出一個看上去完美的角色,與其說是製作組對瑞笙**上癮,倒不如說是在製作組眼裡此時此刻的眉山上,趙活的對手必須是看上去比美玉都要無瑕的完美少俠。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這裡的不是瑞笙這樣完美的人,來的只是一個諸如金烏晁和這種貨色,趙活對抗天命對抗人間偏見的成就是否還會如同戰勝瑞笙一樣的強烈呢?

遊戲進入到後期,四師兄會說趙活的皮相配不上趙活,與其說還是在調侃趙活的醜陋不如說是在一個鋪墊。對比起完美無缺的瑞笙身上掛著的敗絮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暗示,其實已經說明了製作組在瑞笙與趙活之間的選擇。甚至於說初版那個強制平手的結局,實際上如果走到一條非常抽象的路線──和小師妹高好感但小師妹出嫁後心上人依舊是小師妹的西武林線──這條路線中小師妹回娘家後山趙活才會主動說出自己組建西武林盟是打算要和武林盟大戰之後再握手言和的。

不管對於初版結局是支持還是反對,這個初版的強制平手結局其實並非是什麼作者看不上趙活不讓趙活贏,而是在故事裡趙活自己做出的選擇。

製作組到最後依舊在試圖將龍傲天的元素從趙活剝離,給趙活一個不同於瑞笙的人設。對於我來說,看到趙活站在眉山之巔的時刻,瑞笙就已經輸了。為什麼呢?趙活站上眉山之巔代表著他已經徹底戰勝了自我,完成了從樹木到活人的轉變。就算是大師兄回來了,這舞台也必須由趙活親自去登台。就算對手是看起來處處壓制自己的天選之人,也不能夠退縮。

說到底,瑞笙在故事裡的意義是在於給趙活一個對照組。如果說趙活是一個外在配不上內在的人,那麼瑞笙就是一個內在驅動不了外在的人。又或者說,比起趙活來說,瑞笙早早失掉了真心。當然不是說瑞笙就是一個虛偽的小人,前面已經說過了瑞笙的形象是製作組盡可能保全其完美無垢來打造的。順便一說,瑞笙的兜鍪帶上之後頗有幾分白無垢的味道,是不是製作組的惡趣味就不為所知了。同樣是聽著龍淵故事而成長起來的少年,瑞笙自然和趙活一樣都是期望在未來成為大俠的。但正如唐中翎所說的何必成為龍淵,你可以成為任何人。只要心不屈從,再遠的地方你都去得到。成為俠客的道路有千萬條關鍵在於,你是在自己的路上行走,逐步成為俠客。而並不是將成為俠客當做旅途的目的地而驅動自己。

瑞笙處處學龍淵,卻處處學得不像。
龍淵的故事裡有這樣一句話,錯的路他一步都不會踏出。而瑞笙呢?就算知道了自己的路是錯誤的,他也依舊會猶猶豫豫。當然也會有人說瑞笙也是身不由己,或者說他只是一個棋子不應該怪他。但他可是瑞笙啊,是與趙活並立的生活雙俠。

在遇到兩難之處是最能體現二人差別。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兩難問題,龍淵的兩難選擇是懲罰自己。瑞笙的兩難是「反正要死一個不如把你創思」,比起懲罰自己,瑞笙更自然地選擇了懲罰他人。有些聲音認為瑞笙在和趙活關係好了以後應該放了趙活,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瑞笙越和趙活關係好,也就是越受到趙活的影響,在最後的決戰瑞笙就越要殺了趙活。瑞笙要成為大俠,但他自己對自己的正義都是猶猶豫豫。瑞笙真正有信念後,應該會更加主動接受自己作為唐門的滅門元兇,而不是要找一個背後真凶替自己解脫。現在的瑞笙就算是死也不會承認自己就是滅唐門的兇手,他自我定位就是一個供人驅使的棋子,是好是壞都不是瑞笙自己的責任。就像那句話,殺人的不是刀而是人。瑞笙給自己的定位更多是「刀」而不是「人」。但瑞笙怎麼會是刀呢,瑞笙明明就是活人,自己是活人卻不承認,非要說自己是刀,刀是沒有思想的,人是有的。所以我才說瑞笙是活俠傳的「反派」因為他沒有「活」,只是一把乾乾淨淨不沾血污的刀,綜上,所以我才說,瑞笙越是心明眼亮堅定信念就越會殺了趙活。壞人也好好人也罷,做人總比做刀好,所以我從來不是說瑞笙是個好人或者壞人。因為在我眼裡,瑞笙都不是人,我這裡也不是罵瑞笙做了什麼非人的惡事,就是說他構不成這個故事裡的「人」。活俠傳,活俠傳,只有活著的人才能做俠客。活著的刀怎麼能做俠客呢?
48
-
LV. 18
GP 84
2 樓 子封君 zifengjun
GP3 BP-
“討論活俠傳沒討論瑞笙,等於討論活俠傳沒討論瑞笙。
拋開一些根本不入流的場外雜音,瑞笙這個人物在活俠傳裡的特殊性值得我在簡單討論一下趙活之後就立即不得不來討論瑞笙。作為全遊戲最強的對手,現階段最後的反派,導致無數玩家被三劍戳碎大俠夢,原來我是雜魚人的兇手。瑞笙是繞不開的一環。

但比起來趙活好歹有較為主流較為寬泛的認同,對於瑞笙的看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莫衷一是,沒有任何一種聲音敢說自己是對於瑞笙的主流評價。這通常被用諸如瑞笙出場劇情不多,還有很多劇情在解包內容中等等以「少」來概括的理由所解釋。因為文本量的不足,所以並不能很好地全面的觀察到瑞笙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各種「斷章取義」式的分析下,瑞笙的評價破碎又複雜,互相衝突又充滿情緒化的表達。

但反言之,僅僅是不夠多的文本量就已經讓玩家群體出現了諸多彼此矛盾的解讀,其實也足夠說明瑞笙在劇情中的關鍵性與獨特性。”

看下面的回复就能看到我这一段话说得还挺对的。

3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 3 樓的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