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美軍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有兩艘軍艦被水雷炸傷,這也是伊拉克海軍僅有的戰果,這裡就來簡略說明一下如何發生的,文章內容(除了一張附圖)則全擷取自Desert Storm at Sea: What the Navy Really Did。
2月16日,的黎波里號帶領7艘掃雷艦(包含5艘英軍的Hunt級)開路,他們的任務是掃蕩一條可通往FSA和海上梯隊待命區(SEA)的安全通道,寬度是2000碼,負責範圍是回聲點(Echo Point)到狐步舞點(Foxtret Point)的航線,而攜帶掃海閥具的MH-53負責狐步舞點到海灣點(Gulf Point)的航線,普林斯頓號帶領兩艘巡防艦在後方提供防空護衛。然而由於聯軍對伊拉克雷區構成模式缺乏了解,主要路線規畫依據是追蹤之前伊拉克船隻的航線。即便如此,他們不知道自己在掃雷行動開始之前通過的才是伊拉克主要雷區,而行動預定掃蕩的區域反而不是。
17日凌晨時,情報單位警告伊拉克疑似正在策畫對掃雷編隊的飛彈攻擊,且西南方向也被偵測到疑似有岸基反艦飛彈活動。考慮到艦隊缺乏機動空間,且必須前出的掃雷艦沒有自衛能力,因此決定讓編隊撤到東部避開以知反艦飛彈陣地的射程,而普林斯頓號也改變位置轉移到掃雷編隊與疑似岸基飛彈陣地之間 - 但這讓普林斯頓號更深入後來賦予7號水雷線(Mineline 7)編號的雷區。的黎波里號在凌晨4點36分撤離時於4號雷區被一枚當時尚未有技術可以探測到的浮雷殺傷,隨後在0716時在的黎波里號西北10英里外的普林斯頓號也觸發了兩枚沉底雷並受到重傷,但由於身處位置不安全,兩艦在接下來仍被迫滯留原地等待掃雷艦與拖船到位和掃蕩,的黎波里號直到隔天才完全退出雷區,普林斯頓號甚至因為且作戰設備仍能運作,而且美軍也暫時不會讓更多防空艦艇在沒有掃雷艦徹底掃蕩的情況下進入雷區接替,因此仍在原地提供防空掩護,直到30小時後才開始撤離。
停火生效後伊拉克交出了雷區佈置圖,加上大量盟國這時才加入,這才讓聯軍掃雷任務相對容易些。
隨後美軍在回聲點以東又設置了新的查理點(Charlie Point),兩點之間正好橫跨了4號雷區。這段路線先由MH-53進行一次低空快速掃蕩觸發磁感應水雷,然後讓英軍進場做全面淨空 – 之所以是英軍,是因為美軍自認自有的掃雷艦磁訊號比英軍的大,沒信心在直升機掃蕩較為粗略的情況下讓她們出動。這擔憂也不是空穴來風,接下來48小時英軍在4號雷區發現了9枚沒被直升機觸發的沉底雷,不過由於伊拉克佈雷單位素質不是很高,其中兩枚根本不在可運作狀態。眼見英軍顯然幹這行比她們更拿手,之後美軍在戰爭期間掃雷艦大多時候都是跟在英軍後面幫她們此前掃蕩的海域進行第二輪掃蕩。
從這案例可以看出,當時聯軍在有最先進的英軍掃雷艦與掃雷直升機支援下,仍無法保證從雷區生還,甚至不保證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雷區內;且在幾乎不可能壓制住反艦飛彈威脅的限制下,水雷制約了防空艦艇的前出保護;而掃雷艦為了減低自身磁訊號,材質主要是木材或玻璃纖維,既難以放大噸位增加抗損能力也無法安裝大量自衛武器(通常僅有少量槍砲),但各種反水雷精密偵蒐設備讓掃雷艦有著與噸位不相符的高成本(舉例來說,美軍90年代建造的Osprey級滿排不到900噸,但單位成本超過1億美金)。也因此,聯軍也沒有讓脆弱、少量而昂貴的掃雷艦在航線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前出承受最大威脅的信心,兩種無法排除的威脅相結合效果相當大。這是為何即便在非傳統對抗模式下,仍有必要追求均衡發展的原因,每種武器與平台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與不足,因此需要互補,正如同這個案例,真正實現殺傷的是水雷,但如果沒有反艦飛彈的制約,美軍也不會被迫放棄掃雷任務。
戰後處理繫留雷的EOD人員。由於當時的遙控自走掃雷設備數量不足且比人類更大的磁訊號有更大機率觸發水雷,因此反而會被保留等EOD人員完成初步排查與標定後才投入使用。
最後在末尾吐槽一下,不知道是運氣還是伊拉克佈雷技術太差,聯軍前期通過雷區時居然完全沒事,更離譜的是與普林斯頓號搭檔了兩艘巡防艦從行動開始到完全撤離都待在4號雷區,照樣沒事,只能說吃水雷這種事真的很看人品,特別是對面因為技術不足很多意義上都很亂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