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28
GP 9k

【心得】兩棲登陸規劃與風險案例討論 - 波斯灣戰爭

樓主 北歐女王花茶會 csyoulin1937
GP87 BP-
                              
前言
雖然自仁川登陸以來便沒有過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但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陸戰隊也曾規畫過登陸作戰。儘管由於風險過高,且地面攻勢進展良好,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他們規劃的作戰並未付諸實施。但透過研究美軍當時作戰規畫,以及面臨的問題,都是了解現代兩棲登陸作戰的範本。

伊拉克的準備

自美國表現出交戰的意願以來,海珊就非常重視聯軍兩棲登陸的可能,在聯軍緩慢集結的6個月內他指示伊拉克軍大幅強化科威特狹窄海岸線上的防禦能力。科威特適合登陸的碎波帶(surfzone)都被設置了帶刺鐵絲網和地雷,第一道障礙之間還設置了燃油管線,可以點火後製造屏障,後方有戰壕與強化機槍堡,更大的難題在於大量海岸別墅與樓房,這些建築可作為優秀的觀測點與防禦掩體,樓頂設置的地對空武器也是難以忽視的威脅,不過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建築無論當下被作為何種用途,原本畢竟是民間建築,將其全部徹底摧毀在政治與宣傳上有非常大的副作用。除此之外,灘頭最後方還設置了反戰車壕溝以及戰車掩體。

1991年2月21日地面戰開戰前夕伊軍實際佈署態勢。

根據聯軍評估,伊拉克在科威特城至米納.邵德(Mina Saud)之間的海岸線上共佈署了68000名士兵、190輛戰車和342門火砲,其中伊拉克第11步兵師在科威特城,第19步兵師在AshShuaybah,第42步兵師在拉斯阿爾奎萊阿(Ras AlQulayah),第18步兵師在米納.紹德附近。而作為預備隊的是第3戰車師與第5機械化師,能在1小時內抵達上述的任何一處地點,他們是裝備與數量不足的灘頭登陸部隊最大的麻煩。

伊拉克岸防工事示意圖

伊拉克在科威特沿岸設置的反登陸工事之一,可以看到鐵絲和反人員地雷的組合。

根據伊拉克的戰後報告,埋設水雷總數是1167枚,深度在0-40英尺左右,在10-40英尺深度平均每海里約60枚,而0-10英尺深度每海浬則高達600-1600枚。而海灘上佈署3200-6400枚人員殺傷雷。這些水雷以一戰以後的老舊碰撞引信水雷為主,但也有一些是較先進的磁感應或聲音感應型號。雖然主要是繫留雷為主,但伊拉克似乎也用小型橡皮艇部屬20-25枚浮雷,且有相當一部分繫留雷沒有被正確固定或被刻意切斷而變成浮雷。

美軍的到來
波斯灣戰爭爆發後,美軍也需要考慮怎麼奪回科威特,兩棲登陸自然也是選項之一。不過史瓦茲柯夫從一開始就沒表現出對兩棲登陸的熱情,畢竟以科威特狹窄的戰場與海岸線,加上伊軍有足夠時間佈防,兩棲登陸的風險很大,又難以透過開闢第二戰線有效分散敵軍戰鬥力。史瓦茲柯夫很明確的告訴海軍上將亞瑟,兩棲登陸將承受比其他作戰方式更大的損失。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美軍沒有兩棲作戰的規劃與準備。不僅是因為美軍向來喜歡保留足夠多的選項,而且欺敵這件事要做好就必須有真實性,聯軍非但未曾刻意隱瞞兩棲攻擊的可能,反而大張旗鼓的宣傳兩棲艦艇的到來,而在阿曼的Ras Al-Madrakah、菲律賓與沙烏地阿拉伯東部沿海兩棲登陸演習的進行也大方的公布給媒體,全為了確保伊軍將戰力與注意力集中在海岸線,而非左鉤拳攻勢。

而之所以要做好兩棲作戰的實際準備,是基於兩個目的:
•佔領港口以滿足陸戰隊或陸軍的後勤需求,並支援陸戰隊的進攻。通過奪取科威特港口,以陸戰隊為首的地面進攻部隊將可大幅縮短補給線。陸戰隊中將沃爾特·E·波默爾(Walter E. Boomer)指出如果在科威特能維持一個港口(而非僅僅是灘頭),他才有把握實線預定目標;而陸軍後勤司令部也支持奪取一個港口,以避免當敵軍抵抗強度超乎預期導致後勤需求增加的可能。

•作為戰區戰略後備力量,如果陸軍或陸戰隊的地面攻勢受阻,他們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發動登陸打破局面。這主要是基於伊拉克軍有動用生化武器,進而成功阻滯地面攻勢的可能,而兩棲登陸則能顯著分散敵軍壓力。。

大抵而言,美國登陸計畫的原則很明確:佯攻為主要目標,大概率不會實際進行但必須隨時做好登陸的準備。

美軍的準備

在1月中旬部隊陸續到位後,由於部分陸戰隊被指派參與地面攻勢,因此海軍陸戰隊中央司令部預計可投入兩棲作戰的只有第4和第5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EB),以及第13海軍陸戰隊遠征單位(規模更小,但有較強的特戰與惡劣條件作戰能力),總兵力達到17095人。裝備方面包含19架AV-8、136架直升機、47輛M60主戰戰車,以及115輛AAV兩棲突擊車、17艘LCAC和13艘LCU。

而運輸和投放這些力量的是隸屬海軍中央司令部的海軍兩棲艦艇。當中第2兩棲群(PhibGru 2)搭載第4遠征旅,第3兩棲群(PhibGru 3)搭載著第5遠征旅,第5兩棲中隊(PhibRon 5)搭載著第13海軍陸戰隊遠征單位。其組成如下:

l   第2兩棲群: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沖繩號、關島號,奧斯丁級船塢登陸艦什里夫波特號、特倫頓號,羅利級船塢登陸艦羅利號,安克拉治級船塢登陸艦波特蘭號、岡斯頓山號、彭薩柯拉號,新港級戰車登陸艦薩吉諾號、馬尼托瓦克號、拉穆爾郡號,同時還配屬8艘海運司令部的後勤運輸船隻。

l   第3兩棲群: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塔拉瓦號、的黎波里號,奧斯丁級船塢登陸艦的紐澳良號、丹佛號、朱諾號,查爾斯頓級兩棲貨船莫比爾號,羅利級船塢登陸艦溫哥華號,安克拉治級船塢登陸艦安克拉治號、佛農山號、日耳曼城號,新港級戰車登陸艦巴柏縣號、佛雷德里克號,以及2艘海運司令部的後勤運輸船隻。

l   第5兩棲中隊: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沖繩號,惠特比島級船塢登陸艦麥克亨利堡號,羅利級船塢登陸艦奧格登號,新港級戰車登陸艦卡尤加號,查爾斯頓級兩棲貨船達勒姆號。

支援力量預計包含3艘航空母艦、2艘戰鬥艦等,不過水雷戰兵力極其不足,美軍只有4艘掃雷艦和6架MH-53掃雷直升機,英軍同意提供支援,他們可以支援5艘掃雷艦,但跨國協調是個難題,同時英軍也要求美軍先盡可能排除對脆弱掃雷艦的威脅。除了英國外,比利時也支援了2艘掃雷艦,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4艘,但沒有承諾是否加入兩棲登陸的掃雷作業。

而既然沒打算完全排除登陸作戰的可能,那下一個問題就是在何處以何種方式進行了。法奧半島是一個被重點考慮的登陸對象,這裡是伊拉克唯一靠海地段,奪取這裡後可直接封鎖海軍基地兼司令部烏姆蓋薩爾(Umm Qasr)和主要港口祖拜爾(Az Zubayr),將伊拉克直接封鎖成內陸國。也因為這裡對於伊拉克仰賴進出口的民生經濟至關重要,因此兩伊戰爭時這裡也是主要戰場之一。

規劃階段對法奧半島的奪取計畫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配合地面的[左鉤拳]攻勢。根據設想,當伊拉克共和衛隊開始與美軍第7軍地面攻勢交戰後,5個陸戰隊團將登上所有運輸艦直接奪取烏姆蓋薩爾和祖拜爾,藉此實現對共和衛隊的夾擊。另一種則是單純牽制性質,不同於前者,登陸會在地面攻勢發動前展開,藉此將共和衛隊牽制在原地,使其無法發揮預備隊的功能。

而登陸這裡的計畫被駁回的主要原因在於:
1)  唯一以知的無水雷航行區在伊朗領海內。
2)  要進攻烏姆蓋薩爾和祖拜爾的話艦隊必須進入布比沿島和法奧半島之間的狹窄狹灣,這裡過於狹窄只能允許兩艘LST並排,且LHA只能在風向正確的前提下出動AV-8(因為完全沒有根據風向迴轉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相當容易受到伊拉克反艦飛彈、飛毛腿飛彈與FROG火箭的威脅。

3)  牽制也就意味著在相當近的距離面對共和衛隊的重裝甲武力,而陸戰隊登陸部隊執行這種任務的能力堪憂。

美國海軍中將亞瑟·賽布羅斯基指示兩棲部隊準備5個兩棲作戰計畫讓史瓦茲柯夫評估和選擇,這5項分別是:
1)佔領科威特工業港舒瓦巴(Ash Shuaybah)
2)佔領科威特沿海的費拉卡島
3)襲擊費拉卡島(純襲擊,進攻後不停留而是直接走人)
4)法奧半島(al-Faw)或費拉卡島(Faylaka)附近的佯攻活動
5)舒瓦巴以南的佯攻活動

其中最被重視的就是第一個選項,作為科威特主要港口,奪取這裡可以很大程度的緩解地面部隊深入後過長補給線導致的問題。這也很符合二戰時美軍在歐洲的登陸經驗與模式:諾曼地登陸後到1944年8月底左右,過長補給線導致美軍在歐洲內陸一線部隊的物資儲備開始不足,但靠近沿海的英軍由於更靠近港口而基本不須憂慮。

伊拉克自由行動時的舒瓦巴港,一批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的戰略海運船正在卸貨。

預計的襲擊計畫將在地面戰發動的2天後實施(G+2),主軸是登陸舒瓦巴煉油廠以北,隨後部隊向南方推進佔領港口。由於不希望有太大傷亡,登陸部隊司令Jenkins希望善用戰鬥艦與空襲的破壞力,徹底移平海岸線上所有建築,隨後水雷部隊推進掃蕩。問題是登陸戰實施與否與時機不是他們說了算,他們必須掃雷,但並不能保證能在上級要求他們進行登陸戰時完成。

而在1月11日發佈具體實施計畫是先進行13天的掃雷和火力準備,隨後出動52輛AAV-7將第5海軍陸戰隊團級登陸部隊投放到舒瓦巴北部的al-Fintas附近的紅灘(Red Beach),他們登陸後需要同時往西邊與北邊移動佔領制高點。與此同時第2團級登陸部隊將會乘坐總計49輛AAV-7與LCU登陸靠近舒瓦巴的黃金2號海灘(GoldTwo beach),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封鎖交通線以便隔離整座港口。當以上階段完成時,登陸部隊將會協同其他單位完全控制住指定為後勤區的海灘,並在科威特石油公司北碼頭附近清理一塊區域以支持陸地後勤運作。隨後第2和第5團級登陸部隊的剩餘單位將乘坐LCAC控制黃金1號海灘。預計登陸部隊將在登陸的72小時後和從沙烏地阿拉伯展開地面攻勢的陸戰隊完成會師。

必須克服的障礙與威脅

1.   伊拉克岸防/航空武力威脅
原本伊拉克的海軍力量非常薄弱,雖然有不少中小型船隻,但基本都是只有輕型槍砲,唯一擁有反艦飛彈的是多艘老舊且機械狀態不佳的Osa級飛彈快艇(戰前8艘但和科威特海軍的交戰中1艘重傷1艘擱淺),理論戰力最強的是擄獲自科威特海軍的6艘歐洲飛彈快艇,包含2艘FPB-57飛彈快艇和4艘TNC-45飛彈快艇,它們都可配備性能較好的飛魚反艦飛彈與歐洲電子設備。

然而,即使有科威特戰利品的加持,這些防空能力極度不足的快艇在聯軍壓倒性海空優勢面前仍然非常脆弱,而且伊拉克也沒太多時間熟悉這些體系完全不同的歐洲製快艇。戰爭期間聯軍對這些快艇的獵殺過程也證實這些理論,即使只是英軍海貓直升機和海賊鷗輕型反艦飛彈這種並不特別強大的搭配,仍然能輕易摧毀任何伊拉克快艇,即使是那些理論上有雷達射控對空槍砲與西方電子預警與反制設備的前科威特快艇,可能是因為訓練問題,也可能受限快艇先天不足的作戰指揮與區域監控能力,在大部分交戰紀錄中也沒表現的更好。

航空威脅方面,伊拉克主要反艦戰力是可攜帶Kh-28反輻射飛彈(理論上具備輻射歸向反艦能力)的SU-22和可攜帶飛魚反艦飛彈與AS-30空對地飛彈的F-1。聯軍並沒有把握在開始前完成對伊拉克機場與空軍的全面壓制,但靠近海岸的則有較大把握,這會讓伊拉克必須從更遠的內陸機場出動,也會留給聯軍比較充分的預警和攔截時間。

雖然伊拉克的岸基反艦飛彈體系並不強大,美國情報單位當時估計伊拉克擁有7輛運作的發射拖車,10到15個運載/裝填拖車以及50到70枚CSSC-3飛彈。這些飛彈與周邊設備主要存放在防禦嚴密的Umm Qasr海軍基地,這裡也是伊拉克海軍指揮部,有16個可容納4-6枚飛彈的強化掩體。但在入侵科威特後伊拉克把一些岸基飛彈轉移到該國,其中一個主要基地就是al-Badiwayah女子學校,這裡被用作指揮、裝卸以及飛彈和燃料存放場所;這裡不是軍事設施,沒有加固也無法承受打擊,但[學校]這個字眼就是最佳掩護。不過這裡並不作為發射基地,發射車需要移動數英里到附近的海岸線上發射。

雖然CSSC-3是較為落後的第一代反艦飛彈精進版,抗干擾能力與突防能力不足,且仍舊使用麻煩而危險的液態燃料,但仍舊是不容小覷的威脅。聯軍的偵搜情報能力不能無時無刻盯著每一寸海岸線區域,也因此非常難以在飛彈發射前察覺和消滅。而伊拉克軍也設置大量假目標,讓聯軍將反艦飛彈設施摧毀的嘗試增添更多難題。

為了盡可能減少反艦飛彈的威脅,聯軍甚至不惜在沿海佈署搭載直升機的軍艦,以便察覺任何動靜後能在最短時間內立即發動攻擊。然而伊拉克軍得到海珊的明確指示:除非確定聯軍發動兩棲登陸,否則不要浪費有限的飛彈攻擊那些有先進防空系統層層保護的作戰軍艦。也因此,聯軍別說地面作戰發動前,甚至在整場沙漠風暴戰役中,聯軍始終沒有單靠海空武力真正摧毀過伊拉克軍的反艦飛彈設備,而根據伊拉克文件,所有發射器均倖存下來– 雖然這未必構成聯軍兩棲作戰的心理壓力,因為2月20日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過於樂觀的推測伊拉克反艦飛彈發射器應該已經全部被摧毀,只是在法奧半島可能還有倖存的。

在正常狀態下,由於缺乏偵蒐能力,伊拉克岸基反艦飛彈難以對身處遠海的聯軍艦隊進行飽和攻擊,因為他們大部分時候無法知道目標在哪裡,僅在岸轟任務時有得手機會。然而此一限制在登陸階段,以美軍而言從地平線出現至第一波登陸抵達的H時(H-hour)就需要2-4小時,只依靠LCAC可以減少到最低30分鐘但運量和抗打擊能力難以樂觀,同時LCAC的風扇會有巨大的噪音,可能提供守軍額外預警時間。在這一階段只要灘頭守軍有足夠哨戒人員與通訊,反艦飛彈的目標獲取將不再是問題。

而伊拉克也有少量可攜帶飛魚反艦飛彈的SA321超級黃蜂直升機,和幻象相比雖然直升機缺乏速度、高度與自衛能力,但不依賴機場的直升機有較大機會活過聯軍空中打擊,且在聯軍軍艦離的足夠近時有可能利用陸地雜波掩護發動偷襲。

砲兵與地面部隊的威脅也是個很大麻煩,雖然伊拉克岸防單位大多不是裝備精良的共和衛隊,但美軍陸戰隊受限投射能力根本不可能保有數量優勢,且M60與AAV-7的組合即使面對的是T-55或BMP-1也無法讓人放心。最重要的是陸戰隊不僅不能滿足於對等對抗登陸時遇到的敵軍,因為船到岸(Ship–to–Shore)兵力投送效率遠差於單純的地面調動,如果無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完全戰勝敵軍進而完全且完整控制目標區域讓後備部隊利用港口抵達,附近伊拉克軍很快就會陸續抵達並壓垮難以支援的登陸部隊。
當然,聯軍絕對的海空火力優勢可以極大的減緩並削弱從其他地方趕來的伊拉克軍,因此最大問題是登陸區中的伊拉克守軍,而舒瓦巴港附近密度頗高的建築與高樓給予伊拉克守軍近乎完美的隱蔽空間,灘頭內火力投射也受限於較為複雜的戰場環境以及誤傷的風險,效能必然有所降低。而參謀給出的建議是建立一個兩棲準備區,該區域內任何動靜可不需經過上報、識別與批准就直接摧毀,從而省下繁瑣的確認流程,然而這項提案沒有被批准過。

戰後聯軍檢查的一處岸防戰車陣地。雖然聯軍擁有戰鬥艦與MOAB炸彈賦予的強大打擊能力,但只要有良好偽裝並保持靜態,聯軍很難找到並精準摧毀這些裝甲車輛。

2.   液化天然氣廠

舒瓦巴港口附近的液化天然氣(LNG)工廠是個麻煩,如果成功被伊拉克軍引爆,不僅能夠製造相當於4-6噸TNT的巨大爆炸,更大的問題是會產生致命化學毒氣,估計至少可殘留長達一年;雖然工廠離登陸區有數英里遠,但登陸部隊必須奪取港口,否則單憑登陸區的運力只夠陸戰隊用,無法滿足陸軍需要。兩棲部隊建議乾脆提前至少14天將其摧毀,雖然預計有毒氣體殺傷區內有4萬平民,但情報指出他們應該已經撤離。事實上這不是個可行方案,不是技術層面的,史瓦茲柯夫早已下令液化天然氣工廠在禁止攻擊名單上,不過由於聯軍內部情資交互的延誤,兩棲部隊參謀人員1月11日才收到這份清單。

海軍中央指揮部海軍進攻任務組(Naval Offensive WorkingGroup)試圖找到能夠繞過工廠的路線,或尋求直接奪取的可能,但由於難以準確評估爆炸與殘留毒氣的實質影響,收效甚微。由於始終找不出保證工廠不會影響登陸計畫的選項,海軍進攻任務組給出兩個選項:炸掉或放棄登陸,在1月23日的簡報上很明確地指出:[選擇這個地方登陸是第二白痴的事情,決定進行兩棲登陸則是第一白癡的。]。亞瑟無奈之下詢問史瓦茲柯夫能不能把這工廠從禁止攻擊名單上劃掉,不過被拒絕了,他們只好繼續尋找任何可能的解決方案。

然而直到最後也沒找到提前摧毀以外的方案,史瓦茲柯夫得知海軍兩棲作戰規劃的困難後宣布:他想保留所有可能的選擇,但他不願意為了保護科威特而摧毀科威特。他強調,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他不會在舒瓦巴進行兩棲攻擊 - 但他想在情況惡化時保有可用選項。可以看出除了費時費力的掃雷,完全無解的LNG工廠是兩棲攻勢難以規劃的重大因素。

3.   海珊的石油戰術

海珊開戰之初便威脅將在海灣地區傾瀉大量燃油並將其點燃,已經有5艘油輪停靠在科威特沿海,附近的石油碼頭同樣可傾瀉大量石油。ComUSNavCent行動分析人員並不認為火勢是大問題,然而他們擔心水上浮油會阻塞船隻冷卻和蒸餾系統,且有毒煙霧也可能傷害登陸部隊,特別是在風力不強不能把煙霧吹散的環境下。

浮油的問題讓情報單位非常擔憂,海軍陸戰隊對此比較樂觀,而海軍則比情報單位樂觀但又沒陸戰隊放心。但能排除不確定風險則最好全力排除,有人提議出動海豹部隊將5艘油輪,或至少其中2艘捕獲並開到幾英里外不會威脅登陸區的地方,海軍中央司令部的海豹部隊指揮官Ed Bowen回應是他們可以捕獲船隻,但他們可不會開船,而且任何捕獲後的停頓(比如等新船員接管)都可能導致伊拉克火力的攻擊。最後海軍進攻任務組(Naval OffensiveWorking Group)判定將5艘油輪全數捕獲是不現實的,但其中兩艘離岸較遠,有捕獲的可能,只是想進行奪船的話必須盡快開始規劃並在1月30日前決定,如此一來即使讓伊軍開始釋放石油,浮油也有充分時間散開以減少對登陸時掃雷作業的影響。

即使如此,海軍中央司令部也對於計劃風險不太樂觀,也不看好史瓦茲柯夫同意的可能性。諷刺的是,最後伊拉克自行銷除了威脅:1月25日時海軍中央司令部情報單位發現那些油輪已經全數開到沿岸,基本排除捕獲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這些油輪水線大幅上升且周圍海域充斥浮油汙染,說明他們可能從1月19日就開始釋放燃油了(實際上更早,根據伊拉克文件1月17日第一批800多萬桶原油就開始灌入波斯灣水域)。如此一來反倒讓美軍可以提前測試和摸清海上浮油的威脅,最後證明船隻並不太受影響,只要在進入汙染海域前提前關閉進水口就好。同時因為太早洩光燃料,已經洩出的浮油已經散開且和海水雜質混合失去原先的純度(雖然環保上來說是浮油在污染海水),有毒煙霧的威脅也大幅減低。

4.   水雷威脅

水雷是最大的麻煩且沒有之一,由於史瓦茲柯夫拒絕了1月之前對沙特-科威特以北海域的監控要求,眼下美軍對伊拉克雷區構成一無所知,只能盡可能觀察和追蹤附近船隻,無論是伊拉克自己的或是外國人道救援船隻,觀察他們的動向以便摸索出安全航線。

而美軍自二戰以來忽視掃雷兵力建設的問題充分體現出影響:能立刻佈署的僅包含1艘新型的復仇者級(Avenger class)掃雷艦和3艘30歲高齡的進取級(Aggressiveclass)和極致級(Acme class)。舊式掃雷艦設備不夠先進而嶄新的復仇者級還不成熟,其動力系統可靠度嚴重不足(事實上參戰後不久就因故障被迫更換全部的4組柴油引擎)同時資金優先度不足導致部分功能缺失,比如已經規劃但遲遲未升級的GPS導航系統難以提供足夠導航和定位精度,這影響復仇者級明確將水雷定位並傳達給友軍單位,以及確保安全通道區域的能力。同時最新的復仇者級設計之初是作為遠洋大型艦隊掃雷艦開發,沿海掃雷並非其核心任務,最主要的水雷偵測設備AN/SQQ-3聲納並未優化過近海運作能力,而艦體的磁訊號也比英國的獵級掃雷艦更高。

作為補充的還有6架MH-53E和配備實驗性Lantirn laser雷射水雷搜索設備的SH-2海妖直升機,以及20支爆裂物處理小組。然而儘管掃雷直升機有速度與佈署效率上的優勢,但持續行動能力更弱,且MH-53E僅具備水雷偵查能力而不具備識別與無效化能力,因此需要和其他單位如EOD人員或掃雷艦配合,使其理論上的速度優勢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同時。同時掃雷艦被認為是昂貴與脆弱的,但值勤狀態下的掃雷直升機同樣如此,不僅必須保持在恆定速度與高度,同樣不能過快與過高,速度大約被限制在25節,雖然仍舊比掃雷時最快只能維持7-8節的掃雷艦要高得多,但因為必須保持高度,使其比掃雷艦更加暴露。

除了硬體上的問題,美軍另一項難題就是他們缺乏當地水文資料的同時,當地也存在水域深度太淺、海底泥濘多等不利於聲納探雷的自然條件限制。泥濘的問題限制了剛興起的無人掃雷設備的發揮,因為這些設備必須在水底有一定能見度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運作;而蛙人也受到同樣限制,但比無人設備要小。

傳統的掃雷方式是在後方海軍艦艇支援下,從雷區最外圍慢慢往內掃蕩。然而這種模式太消耗時間,因此美軍提出的對舒瓦巴的掃雷模式是只開闢一條距離灘頭約2英里以內的安全航道,海龍直升機帶頭先進可能引爆水雷,隨後掃雷艦艇在戰鬥艦與驅逐艦等艦艇的支援下逐步推進掃蕩,在安全航道的盡頭開闢海軍火力支援區域(FSA),這樣海軍戰鬥艦艇就能進入FSA掩護並逐步將FSA擴展,最後才慢慢掃蕩乾淨。這會更快,但風險高的多,由於掃雷時可能遺漏,安全航線並不保證安全,而且軍艦也可能因為定位與導航的誤差偏離,更重要的是狹窄的安全航線極大制約軍艦活動與陣行,導致面對反艦飛彈或空中威脅時非常被動。同時儘管有戰鬥艦支援,英軍仍舊完全不看好單靠戰鬥艦壓制住沿岸威脅的可能,非常不歡迎這個方案。他們甚至表示除非美軍能提出更有把握的掩護方案,否則他們不會加入。


伊拉克雷區構成與聯軍實際掃雷通道示意圖。根據聯軍說法,到1991年9月10日時一共清掉1288枚水雷,海灣地區的完全開放則是1992年1月15日。

相較於還可透過摸索與情報蒐集大致確定佈署區域的繫留雷,浮雷是聯軍相當大的難題。浮雷漂流方式的不確定性導致聯軍 – 甚至包含伊拉克軍自己 – 很難界定這些浮雷威脅範圍。同時水雷偵測設備對浮雷也基本無效,以至於航母都必須更動部屬範圍等直升機完成區域掃蕩確保安全,並且分配大量人員在船邊站崗以目視警戒浮雷的靠近。

美軍自身的限制與不足

乍看之下兵力強大的美軍兩棲登陸平台仍舊未多到能同時投射兩個MEB的全部兵力,雖然美軍總動員的話還是做得到,但他們必須預留一些兩棲平台在其他地方,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投入。這導致第5遠征部隊很多裝備必須由不適合兩棲作戰的非專業軍規船艦運輸。這些船艦存在許多限制,首先是負責把後續部隊送上岸的5艘MSC船隻全都需要功能完整的港口卸貨,其中有2艘連起重能力都不足,還需要較完整的港口起重機設備支援。這意味著如果不能確保港口完好無損,美軍登陸部隊將無法及時得到足夠後續梯隊的增援。當然,這還是建立在水雷的威脅可被完全解除的前提下。同時民規運輸船隻吃水比較深,如果集結區水深不夠很容易被水雷威脅。最後就是民規船隻缺乏軍事通訊指揮設備,讓本就會繁忙無比的灘頭增加指揮調度上的巨大麻煩。

民規船隻存在限制,但真正的軍艦也不完美,特別是指揮能力的不足。在早年的專業兩棲指揮艦陸續被轉化成艦隊指揮艦,或乾脆退役後,美軍並沒有繼續打造接任的專職兩棲指揮船隻,而整支海軍唯一的專業指揮艦藍嶺號被指派為海軍中央司令部旗艦,不能擔負登陸作戰指揮。而作為替代,指揮能力最強的拿騷號和塔拉瓦號,她們指揮能力僅足夠分別控制一個MEU和一個PhibRon,因此MEB和MEF層級指揮艦普遍缺乏足夠工作空間和通訊設備,特別是她們往往是擁有大型飛行甲板的多功能兩棲作戰軍艦,還需要擔負醫療、飛行器加油補給、LCAC和AAV出發與指揮等任務的平台。

而先前進行的多次兩棲登陸演習雖然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改進機會,但也成為之後登陸計畫受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演習中證實當前登陸戰的擔憂與限制確實太多,比如證實空爆燃燒彈也不足以產生足夠引爆地雷的超壓 - 事實上,B-52也嘗試過類似行動,但同樣失敗,如果B-52都辦不到,那靠空中與火力準備完全掃清雷區就不可能了,美軍需要以手動或導爆索,以及D7裝甲推土機和裝備排雷鏟地M60戰車在雷區開路,而演習證實導爆索保險設計有些問題而容易失效,這在之後得到改進。二來因為大量裝備,特別是直升機,被高強度的測試它們進行大型物資海到岸轉移的能力,結果之後很多機體都需要整修;同時在演習期間美軍證實在登陸後船上空間只能讓載具得到初級預防性維護,而那些也確實只得到最初級預防性維護的載具在高鹽分水分環境進行高強度運作後同樣急需整修,但當時後勤零件供應體系同樣超負荷運作了,零件同樣無法及時到位;而就算零件到了,海運中的裝備也因為船隻空間早已塞滿沒有得到進一步修理的條件。

超視距登陸的構想與現實

美軍最希望進行的兩棲突擊方式是可以讓登陸艦隊待在最安全位置,且敵軍反應時間最小的超視距(OTH)突擊,這種突擊方式在索馬利亞的撤僑行動中已經得到證實,且以登陸艇和AAV為主力的傳統登陸方式對登陸區海灘坡度有一定要求,過度平緩或垂直都會導致兩者不能成功搶灘,但OTH登陸則不受此限制。最重要的是,聯軍基本不能承受那怕一艘大型兩棲艦艇的損失,但岸基反艦飛彈和遠程地地飛彈/火箭壓制成效卻相當不足,讓大型兩棲艦艇保持在地平線以下無疑是避免伊拉克成功定位艦隊並以遠程武器攻擊的最佳方案。

然而OTH登陸是一種對於平台要求極高的作戰模式,當OTH登陸行動中登陸艦隊的集結區離登陸區岸邊距離達到30-50英里時,最慢的LCU登陸艇理論上一天只能往返一次灘頭和艦隊集結區;而更快的LCAC也只能跑3-4趟,還是建立在所有條件都最佳化的前提下;至於AAV,僅有4500碼的帳面水上續行距離是不可能允許超視距登陸的。而且根據過往經驗,美軍評估是最好不要讓部隊在兩棲登陸載具中待上超過半小時,否則對體力和戰鬥力有很大的影響。

而直升機方面,做為主力的CH-46海騎士實用作戰半徑只有80英里左右,根本沒有足夠航程和運輸能力進行OTH突擊,這不僅意味著船隻必須前進到有水雷威脅的海域,伊拉克防禦部隊也會得到反應的時間;CH-53做得到超視距兵力投送,但當地的CH-53只夠投送一個營,同時讓龐大而寶貴的CH-53擔任兵力投送任務也顯得有些浪費。

起飛重量(磅)
  
21599
  
內部JP-5航空燃料(磅)
  
2584
  
酬載(磅)
  
4320
  
垂直起飛後爬升高度(英尺)
  
570
  
平均巡航時速(節)
  
135
  
作戰半徑(海里)
  
88
  
雖然CH-46帳面上有著的極限航程,但這類數字通常建立在最佳化條件下。至於其真正有作戰假設價值的數據,根據SAC中紀錄的突擊任務(Assult Mission)時,CH-46在攜帶4320磅的酬載與2584磅的航空燃油時,實用作戰半徑只有88海里。(數據來源: StandardAircraft Characteristics)

航空投射力量的不足理論上可以靠海上,特別是17艘LCAC彌補。儘管如此,雖說LCAC理論上可實現最大100海里的投放,卻也存在許多限制,首先就是LCAC先天就有防禦力和火力低下的問題;另外雖然它有驚人帳面速度和承載能力,但實際運用上仍舊受很多條件制約,舉例來說當OTH距離是20英里時,LCAC需要30分鐘抵達岸邊,花上10分鐘卸載。30分鐘回程,再花上20分鐘進入船隻甲板,也就是說第二趟需要花費90分鐘,且這速度不見得可保持,還需要加上替LCAC加油等變數。

除此之外,OTH登陸的另一個難題是AAV和LCAC在海上的指揮與協調極度困難,因為雷達幾乎無法追蹤兩者,而且用於追蹤與定位的AN / KSQ-1兩棲攻擊方向系統是甚高頻頻段,無法超地平線運作,需要以直升機待在高空轉發。而UHF波段同樣不具備超地平線能力,唯一能做到的是HF波段,但過於使用大量單一的波段將意味著更小的通訊容量,且增加遭到干擾的風險與後果。

而如果加入LCAC進行OTH投射,美軍就能一次投射2個加強營,然而這意味著必須硬闖海上與灘頭的雷場,然而掃雷的多數裝備都在第1和第2遠征部隊手上,而第1遠征部隊被加強到岸上了(因為首要任務還是遏止海珊入侵到沙特),登陸特遣隊這方面相當不足。掃雷實力的不足就意味著能送上去的部隊規模必須受到更大限制。最終估計是需要十天的掃雷行動,外加對灘頭防禦體系進行3-5天的海軍火力準備,突然性也高不到哪去。

登陸計畫的結果與終局

規劃階段其實海軍還不能肯定地面戰爭何時進行,不過史瓦茲柯夫強調2月15日以前必須做好準備,因此可以假定應該會是當天,登陸也預計會發生在2月17日。根據最終方案,登陸區火力準備將由2艘戰鬥艦與5艘驅逐艦負責,共進行7天,最遲在地面戰發動前3天開始(G-3)。掃雷方面,預計最少要18天才能達到80%的掃蕩程度(原始估計是13天,但後來發現伊軍可能使用新型水雷,所以必須增加天數確保完全掃蕩),預計這7艘軍艦中會有1艘在未來1周的行動中有40%機率觸雷;而如果想將掃蕩率提高到95%,則需要整整24天;但如果將掃蕩程度放低到60%,則可在13天內完成,不過至少一艘軍艦有極高風險在未來一周內觸雷,而以上假定均建立在天候最佳條件下推算。也就是說,掃雷最遲要在1月25日(G-21)開始。而沿岸的伊拉克砲兵、反艦飛彈與液化石油廠的破壞同樣需要盡早開始,對於掃雷作業至關重要的英軍表示除非上述威脅被減到最低程度,否則他們不會冒險加入。

最終沒參與地面攻勢的海軍陸戰隊登陸部隊還是以執行自身佯攻為主要任務,甚至第5遠征旅也在2月24日在巴林的港口卸下人員與物資以便參與地面攻勢。不過佯攻也確實展現出極大的牽制效果,伊拉克的岸防部隊與反艦飛彈都被牢牢的牽制住無處發揮,等他們終於明白聯軍的左鉤拳攻勢時,他們已經被聯軍空優牢牢壓制住無法重新佈署了。

總結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科技的進步乍看之下帶給登陸方更靈活的打擊選項,但受限成本,仍然難以在靈活與強力兩個要素之間實現平衡。同時兩棲登陸平台的日益昂貴,以及防守方反擊選項的多樣化也導致登陸作戰風險不斷增加。在二戰後,並不是所有要素都受益於科技而得到改善,失去了傳統戰鬥艦或巡洋艦的強力火炮支援,灘頭的覆蓋打擊與實時火力支援都受到削弱,武裝直升機和精準導引武器的出現有所緩解但同樣存在其他制約因素;而灘頭通訊指揮機能也隨著諸如LCAC和直升機這類高速平台的出現要求更大且更加複雜。

從此案例的戰略方面來看,伊拉克兩棲作戰最大的問題在於必要性,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間有漫長的國境線可供聯軍作為進攻的選擇,加上兩棲作戰的複雜度、風險與限制,兩棲作戰始終被定調為非必要的輔助選項。也因此,別說聯軍陸軍與空軍,特別是戰略偵查資源的鼎力相助,就連美軍陸戰隊都無法全數投入。而在缺乏必要性的情況下,參謀人員很可能會傾向過度保守的估計登陸階段限制條件,因為沒有承擔風險的必要。雖然部分戰前規劃階段的憂慮,在後來的進程中被證實是正確的,比如耗時低效的掃雷、對反艦飛彈威脅的壓制等等;但也有諸如石油戰術這類被證實高估其具體影響的。也因此,如果聯軍能夠有更多時間進行規畫準備,同時投入更多資源,部分可能影響登陸作戰成敗的憂慮也可能被證實高估,或找到其他破解之道。
裝備方面,美軍的問題在於他們乍看之下冠絕全球的軍事力量,是以聯合北約盟國在歐洲擊敗蘇聯為目標為前提打造的,正如同越戰展現的那樣,當美軍面臨的戰場與型態有著巨大落差時,自身實力的許多短版就會被放大;而在波斯灣,最明顯的限制就是美軍嚴重不足的掃雷兵力,由於許多盟國對於參戰的積極性和風險承擔能力不高,而讓這個短版無法像原先預期的那樣由盟國補足。同時美軍陸戰隊的裝備質量也無法滿足需要,一部分是資金限制,比如仍以老舊的M60戰車為主力裝備,火力與防禦嚴重不足的AAV-7也難以對抗任何形式的伊拉克機械化單位;而一部分則是當代技術限制,比如性能有限的CH-46無法滿足OTH登陸的需要,LCAC的數量也不算充裕。

戰術方面,在資金與軍事資材成本日益增長後,一場標準的二戰形式的登陸作戰已經難以重現,兩棲登陸在突然性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而技術的提升與新平台的出現理論上也滿足讓登陸作戰速度與杰造加快的要求。不幸的是,科威特國土以及海岸線長度對於數量龐大的伊拉克佔領軍來說足夠的小,他們可以在足夠短的時間內於任何一個登陸點集中龐大的兵力壓垮登陸部隊,而美軍陸戰隊登陸部隊光憑突然性與反應速度和風險有巨大疑慮的海空優勢拉平雙方戰力差距的可能性也相當的低– 況且耗時的掃雷與火力準備完全可能讓登陸的企圖,甚至連同具體地點都提前數天暴露。
戰爭期間被擊毀在舒瓦巴港口,戰後由起重機船抬起的伊拉克海軍Osa型快艇,這些佔用泊位但又存放未爆彈藥的軍艦是戰後美軍控制並利用港口時的一大阻礙,排除彈藥並移開需要時間,而登陸戰時間太過寶貴。
資料來源:
Conduct of thePersian Gulf War: Chapters I through VIII
With Marine ForcesAfloat in Desert Shield and Desert Storm
Naval Mine Warfare:Operation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Naval Forces
Desert Storm atSea: What the Navy Really Did
Gulf War -Coalition Amphibious Operations
Iraqi PerspectivesProject Phase II Um Al-Ma’arik (The Mother of All Battles):Operational andStrategic Insights from an Iraqi Perspective Volume 1

從這案例可以看出為何兩棲登陸作戰中,防守方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當然不是擺在海灘上,而是略為靠後能得到掩護但又足以直接威脅灘頭的地方)保有一支強大地面部隊是絕對必要的。沒有地面威脅,對方的火力準備與登陸兵力要求都可以放很低,也就無從利用這個讓登陸方兵力火力優勢最難發揮的時機,而且也無法拖延時間集中兵力與火力實現局部優勢;而且必須注意到失去空權的一方在移動狀態會極度脆弱且暴露,必然會遭到間接打擊的削弱,後續支援力量後方預備隊在趕往灘頭的過程也必然如此,因此不但需要灘頭防禦部隊,還要保有一定的強度能支撐一段時間,不能只是最低限度裝備與火力的砲灰。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硫磺島登陸中日軍得以實現對美軍最大殺傷的關鍵因素是日軍選擇縱深拖延,但在我看來以當今觀點來看當時的戰場環境、戰略要求與技術條件都和如今有所不同。當時的日軍缺乏構築強化掩體的時間與資源,他們在灘頭是極度暴露且容易被艦砲長時間轟擊癱瘓的;但如今不少灘頭內路都會有足夠鋼筋水泥建築群提供掩護,同時以精準取代當量的火力支援模式結合不同的道德需求,也不再適合進行區域毀滅性打擊,這會給與灘頭防禦力量足夠生存機會。同時當時的美軍兩棲登陸資源實在太過充沛,完全可以不依賴港口;而且由於長程精準打擊能力不足,只要清空灘頭大約數十公里區域就可以保證橋頭堡不受砲擊影響。但如今即使是美軍自己也不再有上百艘專業兩棲艦艇提供橋頭堡支援與運輸,反艦飛彈更比K-5列車炮威脅要大得多,即使在幾百公里外也可以輕易威脅橋頭堡安全,因此對於橋頭堡的壓制比當年更具備可行性與必要性了。

另外因演習削弱作戰能力的教訓也說明為何以長期演習當真正軍事行動的掩護很難實現。人和機械都有極限,演習對戰力是有短期削弱的,而持續越長時間影響也越大。
87
-
LV. 21
GP 75
2 樓 はるつき Harutsuki
GP0 BP-
換句話說,得益於科技進步與道德觀念,進攻方在登陸作戰上並沒有較多的幫助,就算現代的登陸作戰兵力因科技發展而降低,但是後勤成本和不確定因素卻也增加許多?
0
-
LV. 42
GP 4k
3 樓 紅染憐華 g007007
GP0 BP-

  想請問現在有沒有高速清除浮雷、水雷的方式?登陸作戰最需要的寶貴時間看起來相當容易受此影響在清除過程中喪失並提供守方預警機會。倘若將具備重型起重吊掛機具摧毀能在多大限度上影響進攻方的補給效率、遲滯效果推測大概能提供守方多少時間?
0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 4 樓的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