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23
GP 512

【心得】後繼無人?! 高質感M-ATX機殼NZXT H400i 不專業開箱及歷史分享

樓主 多嵐 s1029910
GP18 BP-
各位巴哈的PC愛好者~大家好! 我是多嵐~
今天跟巴友分享的是一款在2017年
由NZXT發表的H400i大家或許會很好奇
都2022年了,還在開4、5年前的機殼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至於理由呢
會在後面會娓娓道來~~~

講古時間

要介紹機殼歷史上,經典之一的 H系列
要從H440開始,其實更早還有H630、H230…
但礙於篇幅就不多做介紹
(上圖為NZXT H440)

簡單方正的外型、高質感的做工
還有良好的擴充性,深受玩家喜愛
後來又出了S340,雖然掛S著開頭的
但其外型跟內部很多設計
與後來的H-series更相近
所以算是有不小的血緣關系XD
(上圖為NZXT S340
它有兩版側透,全側透和開窗式側透版)

然後就到了17年,發表了全新的H系列

當時推出的整個H-series包括了:
大(h700i標準atx中塔)
中(h400i 4槽matx)
小(h200i 2槽itx)

主打就是一貫方正簡潔的外型
還有主打的智慧控制盒
擁有機箱降噪效果的風扇智慧調速
及燈控配合自家的CAM軟體
能方便管理從硬體到周邊設備的狀況~
不論是17年,還是現在22年
都是相當先進及實用的功能
在使用一段時間下來後
跟筆者使用過的其它板廠軟體相比
(如:msi的dragon centor、asus的Armoury Crate…之類)
CAM軟體的穩定性也算是很好的那類。


開箱正文

接下來切回主題
介紹本次文章的主角
– 當時家族中的老二 H400i
招牌白紫色的外箱~外箱的封面設計
真的很好看(很合筆者口味)

打開後,拿出機殼本體,由我買的是二手
所以沒有膜可以撕QQ

機殼前臉部份
前面版正面為一整塊素面的設計
烤漆質感良好,下方有低調的NZXT字樣
(因相片中光線甚至看不到NZXT字樣)
進風處在前臉兩側,各有長條形的進風口
且並非完全平行於側面,是有微微向內的角度
筆者推測是考慮到便於拆裝側透所做的設計

拆下前面板後,可以看到內部設計和細節
支援12cm*2或是14cm*2的風扇
以及包覆完整的前濾網
可以看出風扇離前方面板還有不小的距離
算是有很足夠的空間可以進風

濾網的上方有卡扣鎖定、下方有卡榫定位
輕壓卡扣向前上可將前濾網拉出

拿下前濾網後
可以看到前方預裝兩顆Aer F120mm風扇
14cm及12cm風扇的孔位都可以上下調整
前風扇架也能整個拆下


上方I/O部份
提供2個 USB 3.1 Gen 1,1 個音訊/麥克風
只有一個開機鍵和硬碟燈,沒有重啟鍵
2017年,有C口的主板機箱還沒有普及
這樣的配置算不錯了

上方有黑色的磁吸式濾網
風扇支援度跟前面一樣12或14*2
孔位有向外偏移,但前後無法微調
孔位為固定位置

看到機殼側面
有大大的招牌擋線板
上方CPU 8Pin開孔為長條型
電源分艙平台上也有開孔
方便前板IO線材及顯卡線材安裝
分艙平台側面有一個快拆式2.5吋硬碟位
前方也有留穿線孔

前方擋線板是可以前後微調的,
分別有三個位置可以選擇

側面2.5吋硬碟快拆設計

側邊上方有預裝燈帶,後方預裝一顆Aer F120

前方風扇安裝位內部約有3-4公分的空間
(受擋線板安裝位置決定)
要裝水冷排的空間還OK
但要夾漢堡排的話就不太行了
水冷管線可能也只能走上面的空間

側透玻璃為開孔直鎖式,鎖孔外圈有橡膠包裹

後方PCIE擋版為標準的MATX四槽
搭配上手轉螺絲

下方也有電源架的設計,
也是配手轉螺絲(跑焦了XD)

後下電源濾網也是有卡扣設計
往下扳可以抽出來

機殼背面理線空間
上方的智慧控制器,右邊兩個2.5吋硬碟架
CPU、MB、前IO走線部分,
皆有理線軌道和魔鬼沾束帶
幫使用者都想好線材怎麼走的,
對理線沒概念的人是蠻方便
(但是有一些些小問題,後面會提到)

智慧控制器特寫
分別有兩個輸入,電源和主板控制信號
以及一個LED輸出、三個風扇輸出

CAM軟體介面
功能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控制盒透過USB2.0連接主板進行控制
並使用SATA供電

前板線材也是整合在一塊,不用一個一個插

前板USB3的線材為扁線設計
(這頭怎麼沒有也是紫色的)

前面提到
預裝的理線軌道雖然方便但也限制了自由度
以及部分較粗大或扁線寬度較寬的線材
會不好放進軌道中,有以上問題的使用者
只要鬆下固定螺絲就能卸下理線軌道
(軌道側邊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有開孔
,方便線材穿入)

最後就是隨附的配件
包括基本的螺絲組、束帶
還有另一條燈帶及其延長線

介紹完機箱本體
就是要來實際把主力機上的東西移過去啦~
配置如下:
主板:msi-b550m-mortar-wifi
處理器:ryzen-r5-3600x (4.6ghz 1.25v)
記憶體:xpg spectrix-d50-ddr4-3200  8g*2
顯示卡:asus dual-rtx2060-o6g-evo
儲存:sys: kingston-kc2500-500g nvme-pcie-ssd
           data: kingston-a2000-1tb nvme-pcie-ssd
散熱器:thermalright assassin spirit 120
電源:montech gamma ii 90plus gold 650w

背面(因為之後想換電源就沒特別理線)
加上扁線走軌道其實沒有圓線好走
也不太想拆,就稍微喬一下,放的進去
固定好,一根束帶都沒用
這個機殼理線難度不高
主要是原廠設計的不錯
縱使背面理線空間不算大
但還是可以輕鬆蓋上側板
之後換全模組電源+訂做編織線應該會更好

然後就可以開機點亮啦~

放回自己DIY的小架子上

應該是當學生最後一年的桌面配置了
(說實話跟舊租屋處小了很多
但小反而不會放雜物在上面)
希望明年論文可以順利產出,順利畢業

同場加映,DIY顯卡支架
自己用solidworks簡單畫下,再3D列印出來
上面黏片軟墊、下面有開可以嵌磁鐵進去的槽
就可以上機啦~不然還是怕顯卡太重

完美的剛剛好~


總結一下

關於為什麼會特別在22年選擇這款機殼呢?
主要原因還是筆者本身偏好小巧的電子產品
itx主機成本較高,散熱和擴充性上限制較嚴格
故m-atx算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案,
但現今隨著處理器、顯示卡功耗上升,
高端的m-atx主板也越來越少
為了塞下足夠的供電及散熱模塊,
零件大多都往巨大化發展
現在常見能帶高端cpu的matx板
就剩asus tuf和msi mortar系列

所以主板少了,
自然廠商在matx機殼上的發力,也越來越少
現在市場上的matx塔式機殼大多都是入門款
設計、用料、做工可以說是能用,但不怎麼樣
中高端能選的大概就酷媽NR400、S400兩兄弟
再來就是定位比較不是主流或外型比較特別的
像是追風者家的Enthoo Evolv matx系列
Antec也不錯的matx機殼,可惜不是筆者的菜

故在翻遍整個matx機殼市場後
無意間看到了h400i
我就被它簡潔的外型和質感深深吸引
但畢竟是停產多年,市場上有庫存,
但也不是我想要的白色,就這樣打滾了一年多
在22年的7月,終於讓我有幸入手這咖h400i
也要謝謝這位賣家,保存的這麼好
不但盒裝配件完整,價錢也合理。
雖然打孔玻璃、沒有全網面的前通風面板
有的人會覺得它有很多缺點,但說真的
這幾個缺點也不是不能接受
主要是我的配置發熱不大
打孔玻璃實際上沒有這麼不堪
拆裝時注意一下就好

2022年,H系列產品線上
分別剩下H510跟H210兩款
有著傳統H系風格的機殼
之後我想也會更新成H7的類似設計
有沒有機會,再重新發表一款matx的H4呢?


最後謝謝各位看完這麼長的一篇開箱文
為了讓手機和PC用戶都能好好閱讀
排版排了好久@@
這是我在DIY PC寫的第一篇開箱文
有介紹不完整或錯誤的部份還請廣大巴友指錯


我是多嵐~
一個熱愛DIY PC硬體的小小電機碩士生
希望以後還有更多機會
帶給大家更多有幫助的開箱文章


18
-
0
LV. 40
GP 650
2 樓 隻牛 duck8335390
GP0 BP-
買過H440 plus,然後當時配備7700k 1080散熱慘不忍睹,但是真的靜音以及用料紮實
0
-
未登入的勇者,要加入 3 樓的討論嗎?
板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