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初看完第7話的時候,的確是覺得敘述的節奏太快,感情無法同步。
由於資訊量太龐大,壓縮許多情緒聯結、舒展的空間,
看第一次的時候,腦袋很明白角色的行為邏輯是ok的,但情緒與角色合不起來。
尤其是「哭調」的春日影,真的令我很出戲。
若說MyGO!!!!!的水準有10分,那麼第七話的評價個人認為是7-8分。
抱著看10分作品的期待,結果只有7分的水準,的確令人失望。
我也感到「失望」,但這不代表7-8分的演出,要被人亂噴到一文不值。
不過令我意外的事,在於日文圈的評價不錯,並且認為「哭調」的春日影令人感動。
再者,許多網友認為愛音被「霸凌」,以及MyGO!!!!!對愛音是不看重的。這點在日文圈似乎沒有相關的看法。
為何,中文圈與日文圈對於這集的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細思一下,應該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落差。在此,就分析兩大「炎上」的事件點。
一、母語差異的「哭調」體驗
對中文圈的觀眾而言,日語並非是母語,許多時候聽到日語時,會停頓一下之後,才會理解那個單字或詞句的意思,「感覺」才會聯結上來。因此在觀賞音樂番時,我們是先感受到旋律的完整性,再去感受歌詞的情緒;對個人而言,第一次聽詩超絆其實還好,但越聽就越容易掉淚。是因為中文圈的觀眾,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融入歌詞的情緒。
在這個情況下,哭調的春日影對中文圈的觀眾而言,是先聽到不合協與破碎的旋律,當下就感到刺耳,那就更不能去感受歌詞的內容;但日本觀眾他們較能同步感受歌詞的情緒,那麼跑調的旋律就是次要問題了。因此音樂監督會覺得哭調沒有問題,反而更能同步C團成員的情緒。但對中文圈的觀眾而言,就是一種刺耳的烤問了。
二、禮貌與內外之別
愛音是位令人喜愛的角色,她對於MyGO!!!!!成員的關懷與照顧,眾人有目共睹。當愛音大氣的讓C團成員一同彩排,告別過去。最後只有睦向她說聲謝謝、祥子點頭致意。反而MyGO!!!!!三位成員不向愛音表示感謝,著實是把愛音當空氣。
撇開三位成員當場向愛音表示感謝,是否破壞角色行為邏輯的問題。就日文的文化圈而言,若三位成員當場向愛音感謝,愛音才會破防哦!因為這個動作代表,愛音是「外人」!
這太奇怪了吧,向愛音當場表達感謝,應該是表示「重視」,怎麼反而會是把愛音當「外人」呢?那就要談到日本對於「禮貌」的看法與我們是不太一樣的。從日文的語體,最禮貌的是「敬語」,也是一般外國人學日文的語體。這樣的語體一般而言不會得罪人,但也表示對方是個「外人」。所以日本夫妻如果離婚,雙方會用敬語對話,表示對方是「外人」。因此,在日本,對一個人太禮貌也就表示,你是位可敬的「外人」。這也是為何睦與祥子對愛音很有禮貌,因為她們與愛音只有數面之緣,關系是「外人」沒錯。
然而對於MyGO!!!!!三人而言,愛音不是「外人」哦。並且當時也是有其他非MyGO!!!!!團體的「外人」(凜凜子、海玲與音控人員)在,當下謝謝愛音,在我們的文化看來,覺得他們的感情真好;但在日本的文化來說,就是當場告訴「外人」,愛音不是我們這一團的人。
所以MyGO!!!!!三人要表達感謝之意,在那個場合最好是「眼神示意」,而非言語感謝,這超出三人的情商水準了。合宜的方式,是在私下的場合去感謝愛音,這樣仍然是「我們」的分際。
那麼竟然有文化上的差異,為何在MyGO!!!!!一季中,沒有這種衝突。主要在於MyGO!!!!!在情緒聯結的橋段處理的很好,把文化衝擊降到最小。不然也是有人批判,那群小女生為何要追來追去,去在乎那個「小團體」-這正是不理解日本社會中的「集團」文化,才會有發言。然而Ave Mujica由於劇情量太多,編劇只能砍掉許多情緒聯結、轉化的橋段,這就讓文化衝擊的問題而明顯了。個人認為,若1-7話用12話的內容來呈現,那麼感覺會好很多。
以上會有網友認為,為何編劇不考量中文圈的民情?但是難道作品的成員是生長在中文圈的社會嗎?她們都是日本人啊,所以受日本文化的制約,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相信有網友會說,我還是看得很不舒服。個人尊重大家的觀感體驗,但也不要忘了,這是日本的動畫。不一定要接受日本文化的價值觀,但也需要理解那就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如同看美劇的時候,晚輩對於長輩是直呼名字,表示晚輩對長輩的敬愛:個人也無法接受這種方式,但也不會批評那晚輩沒有禮節,因為那是美國的文化。
用更寬大的心胸去看待文化差異性,有助於我們瞭解國際的多樣性。這不也是觀看日本動畫最可貴的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