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帖主要對《碧藍幻想》(Granblue Fantasy)的活動82《英雄再起》進行神話、典故及角色考究,從而剖釋故事取材及各個名字的出處跟意義;以此作為基礎,對《英雄再起》故事翻譯進行譯名更新。本帖期許能引起各位對世界各神話傳說尋根的興趣,並更進一步欣賞Cygames官方對神話歷史取材的用心。 《英雄再起》活動故事翻譯 字幕翻譯已全面更新。 噗浪簡易版 歡迎討論。 |
目錄 一、《英雄再起》的神話來源——《迪爾德麗》 二、《迪爾德麗》用語分析 (一)神話背景 (二)地名探究 1. 愛爾斯特王國 2. 阿爾斯特島 (三)角色原型 1. 諾伊修 2. 迪爾德麗 3. 斯卡哈 4. 賽魯艾魯與海爾愛絲 5. 康納爾王 6. 絲卡蒂 三、編者的話 四、參考資料 |
一、《迪爾德麗》故事內容
阿爾斯特王國(Ulster)皇家說書人費里米德(Fedlimid mac Daill)生了個女兒,名為迪爾德麗(Deirdre)。在跟赤枝騎士團(The Red Branch)歡度宴會時,首席德魯伊凱伯德(Cathbad)預言,此女會長成阿爾斯特王國最美的女人,諸王和領主都會為了爭奪她而征戰不休,血流長河,三位最勇猛的王國戰士因此而流亡他方。這將會動搖阿爾斯特王國的根本,埋下亡國的種子。
眾人聽後,紛紛勸諫費里米德殺死他的初生女兒,但康納爾王(Conchobar mac Nessa)為「阿爾斯特王國最美的女人」這句話所誘惑,排除眾議把迪爾德麗帶離生父母,交由勞艾庫姆( Leabharcham)撫養成人再娶為妻。
迪爾德麗日漸長大,她非常排斥跟康納爾王成親。她告訴養母,她希望跟一個擁有黑如鴉的頭髮、白如雪的皮膚、紅如血的嘴唇的男人相愛。賢慧的勞艾庫姆告訴她,有一個年輕的英俊騎士符合她所說的條件,並刻意安排兩人碰面。迪爾德麗對諾伊修(Naoise)一見鍾情,並對他展開追求。起初諾伊修無動於衷,因為他知道迪爾德麗是屬於康納爾王的,可是最後他還是被打動,於是帶同兩個兄弟阿丹(Ardan)及歐恩尼亞(Ainnle)、五十名(赤枝)騎士及五十名婦女一起私奔,離開阿爾斯特、愛爾蘭。
他們逃到蘇格蘭(Scotland)去,當地的國王允許他們與族人同住。諾伊修跟迪爾德麗在那裡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可是康納爾王無法容忍逃妻之辱,他不斷派士兵去捕捉他們回國;同時又很不巧的,迪爾德蘭的美貌被蘇格蘭內臣看到並告知他們的王,讓蘇格蘭王也加入搶奪迪爾德麗的行列,諾伊修只好帶著妻子四處藏匿。阿爾斯特人民眼見昔日的英雄被追殺,都相繼懇求康納爾王開恩,而王也同意了。
康納爾王派出弗格斯(Fergus Mac Roich)迎接諾伊修一行人回王都,可這其實是一個陷阱。費格斯是阿爾斯特最高貴的騎士,他承諾會保護他們,但途中就被王對別人下的另一道命令支開了。費格斯於是改派他的兒子費亞卡(Fiacha)作護衛。
回到王都後,康納爾王前後共派了兩個探員欲知迪爾德麗是否美麗如昔。第一個是養母勞艾庫姆,她深知康納爾王的嫉妒和復仇心,所以對王訛稱迪爾德麗早已失去美貌。然而王並不相信,派了第二個探員高爾文(Gelbann)來偷窺。機警的諾伊修在高爾文接觸迪爾德麗前弄瞎了他,卻仍無法阻止高爾文回去告密。康納爾王知道後,立刻怨恨交加的派出他麾下的戰士,前往赤枝騎士團駐地去討伐諾伊修三兄弟。
此場戰役以悲劇告終。本為敵人的法倫尼(Farney)歐文王(Éogan mac Durthacht),竟然為了私仇而與康納爾王合作,在赤枝騎士團大開殺戒。他先是把迪爾德麗抓起來,然後在她面前用槍刺死諾伊修,接著殘忍地虐殺了阿丹、歐恩尼亞以及費亞卡,陪伴三兄弟的大部份赤枝騎士團都無一倖免。費亞卡死後,弗格斯才帶著菁英戰士——康納爾王的長子、他的養子康麥克(Cormac Cond Longas)以及道布哈(Dubthach Dóeltenga)趕到現場。痛心疾首的弗格斯看見親兒的屍體,始才明白他被王背叛了。他悲憤的帶領忠心的三千名精兵火燒王都,之後流亡到西邊的康諾特王國,投靠艾利爾王(Ailill mac Máta)和王后梅芙(Medb)。
另一方面,康納爾王如願以償的得到迪爾德麗。但及後的一年裡,由於親眼目睹丈夫的死,迪爾德麗從來都不笑、不正眼看過康納爾王一眼,使他非常惱怒。他質問迪爾德麗,這世上第二恨的人是誰,得到的回答是殺了她愛人的歐文王。扭曲的康納爾王因此決定把她獻給歐文王,傷心欲絕的迪爾德麗就在前往法倫尼的途中跳馬車自盡。這正好驗證了德魯伊的預言:因為迪爾德麗一個紅顏禍水,使眾多戰士犧牲性命,導致弗格斯、康麥克和道布哈這三名王國勇士遠走他鄉,成為日後重創阿爾斯特的伏筆。
二、《迪爾德麗》用語分析
(一)神話背景
《英雄再起》取材自愛爾蘭神話(Irish Mythology),阿爾斯特時期(Ulster Cycle)中最有名的悲劇《迪爾德麗》(愛爾蘭文學中則記錄為《伊斯洛的兒子流亡記》,"Longas mac nUislenn")。阿爾斯特時期在以前被稱為「赤枝時期」(Red Branch Cycle),古愛爾蘭語分別為「Cróeb Ruad」及「Cróeb Derg」,前者意為「暗紅枝」,後者為「亮紅枝」。這兩個名字皆為康納爾王的王邸,在現代文學作品裡則是指保護阿爾斯特王國的皇家騎士團——赤枝騎士團。
本來《迪爾德麗》的主要人物就是康納爾王、諾伊修、迪爾德麗和弗格斯;《英雄再起》則是諾伊修、迪爾德麗(斯卡哈)、賽魯艾魯跟海爾愛絲。由於弗格斯在之後的阿爾斯特故事中都是重要的角色,所以沒有安排出場;而迪爾德麗也從阿爾斯特王國最美的女人變成真龍的存在,長久以來守護阿爾斯特島;賽魯艾魯跟海爾愛絲則是為了故事而新增的人物。原著中康納爾王是整個阿爾斯特神話傳說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失格,為了一己私慾而害死了很多的人,暴政終招致滅國亡民,這點亦在《英雄再起》中有所反映:活動劇情縱然沒有明確指出康納爾王嫉妒諾伊修,但他下令要諾伊修一人去討伐真龍,就是要他身為人卻死於魯莽挑戰真龍的手中。但是他沒料到諾伊修成功了,王的動機行為還是替自己以及國家招致了滅亡。
因為弗格斯的缺席加上康納爾王並不是劇情故事的重要角色,因此設計就把重點放在亡國復興上,讓公主王子出場,並帶出守護國家並不只是王族及戰士的職責,經由諾伊修點題,「英雄再起」也是國民對國家也有承擔的醒覺。
(二)地名探究
1.愛爾斯特王國
劇情故事中為「アイルスト王国」,雖然跟「アイルランド共和国」(現今的愛爾蘭,Republic of Ireland)名稱很相似,但實際指的是英國和愛爾蘭共同統治的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一部份——阿爾斯特省(Ulster),是阿爾斯特時期,孕育出很多著名英雄的傳奇王國,阿爾斯特王國。愛爾蘭由四個歷史省份組成:北方的阿爾斯特省、東方的倫斯特省(Leinster)、西邊的康諾特省(Connacht)與南方的芒斯特省(Munster);而在阿爾斯特時期傳說,愛爾蘭共分為五個國家,包括以上四個省份的王國以及米斯王國(Meath或Mide)。《迪爾德麗》發生在來往阿爾斯特王國跟蘇格蘭的重要據點,而《英雄再起》是只圍繞愛爾斯特王國的故事。
2.阿爾斯特島
阿爾斯特島(アルスター島),愛爾斯特王國曾經存在的地方。對應神話就是阿爾斯特王國。愛爾蘭語為「Ulaidh」,這字有數個語源解釋,但都與古諾爾斯語(Old Norse,或稱為古北歐語)脫離不了關係。
從《英雄再起》故事中可推測出整個阿爾斯特島都是愛爾斯特王國的國土範圍。目前已知描述的是「有草原、各個城鎮以及王都」,不過名字都沒提及。
(三)角色原型
1.諾伊修
諾伊修(ノイシュ,現代愛爾蘭語是Naoise,古愛爾蘭語為Noíse,名字意思不明)是《迪爾德麗》的男主角,迪爾德麗的丈夫,阿丹跟歐恩尼亞的兄弟。在愛爾蘭神話裡,很多版本都提到他是康納爾王的姪兒及伊斯洛的兒子(Son of Uisnech),但都沒有詳細的證據。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好青年,既是守護國家的赤枝騎士之一,也是個出色的獵人、歌手。據迪爾德麗跟勞艾庫姆所言,他有墨髮雪膚和紅潤臉色,跟劇情故事的金髮美男子、沒有對其出身有多加詳述的諾伊修有所出入,只是兩者仍然有相似之處:正直善良的他不會對康納爾王有一絲一毫的不信任和猜忌,因此神話裡的他中了埋伏被殺,而故事裡的他則經歷生死鬥後活了下來。引用神話的部份也到此結束。
神話的諾伊修跟迪爾德麗私奔後到了蘇格蘭,在那裡度過了好幾年快樂的時光;而《英雄再起》中的諾伊修在死鬥亡國後輾轉流浪才回國。兩者的心境可以說是截然不同,這個關鍵就是迪爾德麗。神話中的他有嬌妻,快樂、雀躍,以為王饒恕自己,可以再度回家效力國王而由衷的高興;《英雄》的他卻奉命討伐真龍,自以為就是亡國的罪魁禍首,帶著贖罪跟尋死的心情,行屍走肉。不過Cygames對諾伊修還是仁慈的,回國後不單沒有受到懲罰和冷眼看待,還跟以往一樣備受器用,更難得的是他跟迪爾德麗「重逢」了。即使最後沒有像神話般結為倫理,可直到故事結束為止,迪爾德麗跟他的關係是最好的,而據賽魯艾魯跟海爾愛絲所言,他曾「沐浴在迪爾德麗的血中」,從另一角度來看也算是合為一體,看起來也是個美好的結局吧。
技能組是典型的防禦形角色,也反映出與神話呼應的詞組。技能3好像,可以期待一下在未來會有進化版?
![]() |
![]() |
中文翻譯 |
日文原文 |
英文 |
|
奧義 |
長槍穿刺‧迴轉攻擊 |
イヴァル・アスィヴァル |
Ibar Athibar |
技能1 |
騎士的防禦 II |
ナイトスタンドII |
Knight Stand II |
技能2 |
全力刺殺 |
フルスラスト |
Full Thrust |
技能3 |
初級騎士護盾 |
リッターシルト・エレメン |
Ritter Shield‧Elemen(tary) |
被動 |
危境‧騎士的抵抗 |
ペリル・タクサスブレイブ |
Peril‧Taxus Brave |
奧義跟被動的名字則跟紫杉(紅豆杉)有關。先說被動技,當中的「Taxus」是一個學名,意思是「Toxic」、「有毒」,暗喻為「Yew」這種植物。這種植物在古時的歐洲非常盛行,帶有濃厚的宗教意味且普遍用作製作毒液,塗在武器上。愛爾蘭神話中出現的特製長槍,幾乎都有沾毒來快速殺死對手的。這裡的「Taxus」因此用作理解為「手握長槍的騎士」。奧義的名字則是一套咒語。兩個都是古愛爾蘭語,前者「Ibar」意為「紫杉(紅豆杉)」,後者「Athibar」為「回來吧紫杉」。相傳這套咒語適用於光神魯格(Lugh)持有的「追擊長槍」(Gáe Assail),只要持有者呼喊「Ibar」,擲出的長槍就會追擊敵人直到擊斃為止,達到「必中」效果;當持有者喊「Athibar」,長槍則會自動返回其手中,非常方便。諾伊修的奧義動畫雖然超級帥,但並沒有做出與咒語相應的效果,反而是來回連擊2次之後再衝刺,有點失望。
2.迪爾德麗
迪爾德麗(デアドラ)現代愛爾蘭語是「Deirdre」,古愛爾蘭語為「Derdriu」,意思為「憂傷、心碎的;憤怒」,一般解釋都是指「悲傷」("Deirdre of the Sorrows")。迪爾德麗除了跟諾伊修共同生活的短暫時光,她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一出生就被王國首席德魯伊批命,被自私地決定了一生:童年時就活在康納爾王的眼線下,甚至私奔後都一直被各方覬覦其美貌,一直過著東奔西躲的日子。最可悲的是回國後,眼睜睜看著丈夫慘死在歐文王槍下、重新回到那個垂涎美色的昏君建造的籠子裡,及後又被當作物品轉送他人,失去存活目的的她,最後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有動人的美貌,凱伯德形容為「擁有波濤般柔美的金黃色頭髮,編織成長長的麻花辮;一雙閃爍動人的綠色眼珠如同寶石嵌在帶著洋地黃健康色彩的臉蛋上」。這個外貌描述似乎也有應用在《英雄》角色設計上:諾伊修的一頭長髮就如同上述般捲曲漂亮,而作為「迪爾德麗的」真龍星晶獸也是全身黃綠色相混的捲毛。
![]() |
「真龍」一詞不帶有性別意味,但從取名跟劇情故事裡的行為來看,真龍迪爾德麗是一名女性角色。在原著神話裡她是一個自願愛上並聽從諾伊修的女人,然而在《英雄》裡就是守護阿爾斯特島的強大存在,甚至與諾伊修廝殺過,其名字意思「憤怒」在故事裡應驗了。而由於Cygames不怎麼會寫悲劇劇本,因此在故事中期就捨棄了「迪爾德麗」這帶著「悲傷」情緒的名字,改為蘇格蘭女戰士「斯卡哈」,力量與守護的象徵,也同時免去了其悲劇結局的命運。
3.斯卡哈
斯卡哈(Scáthach)是一名蘇格蘭女戰士,同時亦是阿爾斯特傳說最著名的英雄——庫胡林( Cú Chulainn)的武術導師。這名字的意思為「影子」,象徵她是影之國(Isle of Skye,斯凱島,諾爾斯語為雲、霧)的女王身份。
![]() |
跟斯卡哈有關的故事皆在描寫庫胡林的時候有提到,在《英雄》裡則沒有提到相應的部份。硬要說的話,就是選這名字是因為其「影子」意味跟海爾愛絲創造的暫代容器「替身」有點聯繫。不過更多的是,選這名字是Cygames的偏好。在Fate系列的影響下,普遍對阿爾斯特傳說的認知大抵都是這對師徒,而諾伊修口中所說「童話故事中能文能武的賢慧女王」,卻沒有提供更多的線索,可能要等或許會有的續集,《神巴》的庫胡林穿越到《碧藍幻想》才能有進一步的推測了。
4.賽魯艾魯與海爾愛絲
這雙子王族大概是《英雄再起》裡最難尋找其原型的角色了。賽魯艾魯(セルエル)跟海爾愛絲(ヘルエス)應該是Cygames的原創角色,因為整個愛爾蘭神話都沒有提及這兩個名字,甚至也不是外語詞。不過他們是從什麼構思中誕生的,仍然是有跡可尋。
首先,劇情故事中外界給雙子王族的評價是「王家的雙輪」(王家の両輪),而這詞的來源應該是「瑪哈之墓」(Emain Macha)。這本是個地名,現為「納文堡壘」(Navan Fort),在阿爾斯特時期的傳說裡是阿爾斯特王國的王都。「Macha」是愛爾蘭神話中司掌戰爭的三相女神之一,傳說她有次轉世嫁給一個名為庫倫力(Cruinniuc)的阿爾斯特鰥夫,因為他的多舌,害她在大腹便便時被康納爾王命令與兩匹戰馬賽跑。雖然瑪哈最後跑贏了比賽,卻動了胎氣當場分娩,結果在產下一對龍鳳胎後死去。由此起瑪哈死後當地就叫作「Emain Macha」,「Emain」的古愛爾蘭語解作「墳墓」,但亦有「雙子」(Twins)的意思。故此「王家」可理解為「阿爾斯特王都留下的高貴血脈」;「雙」是「(瑪哈的)龍鳳胎雙子」;「輪」(覆輪)則讀為「甲冑,披甲的戰士」,整個稱呼是讚美賽魯艾魯跟海爾愛絲是愛國守民的王家戰士。
其次就是從他們在遊戲裡的設定來追溯有關的傳說。綜合各方搜索的資料,官方都刻意讓兩姊弟跟光神魯格拉關係,尤其是賽魯艾魯,他「光之王子」的身份就是參考阿爾斯特最著名的英雄——庫胡林。(Loucina, 2015)不過這並不足以支持賽魯艾魯就是庫胡林的化身,因為神話裡的庫胡林只是康納爾王的外甥而不是直系血親。至於海爾愛絲就更曖昧,以「王家的雙輪」稱號來考慮的話,海爾愛絲的原型得是一個跟庫胡林並稱、且出身也差不多的英雄才行,如此一來,就只能想得到兩姊弟是以複數傳說來度身訂造最適合《英雄》的角色了。
賽魯艾魯王子這個角色,大概是揉合了康麥克的王子的地位及庫胡林的出身來創造的。
![]() |
![]() |
中文翻譯 |
日本原文 |
英文 |
|
奧義 |
赤枝傳說的力量 |
レッドブランチ・サイクル |
Red Branch Cycle |
技能1 |
靈光突襲 |
クイックレイド |
Quick Raid |
技能2 |
王家的加護 |
ロイヤルカーテン |
Royal Curtain |
技能3 |
輝煌的王子 |
レグルス・グロリア |
Regulus Gloria |
技能4 |
愛爾斯特王國第一王子 |
アイルスト王国第一王子 |
The First Prince of Uslter |
奧義技明指他(和跟他有關的事物)的設定是取材自阿爾斯特時期的故事,除此以外就沒特別意思跟線索。被動技「愛爾斯特王國第一王子」、他的稱號「亡國的血脈」(亡国の血脈)和技能3「輝煌的王子」(「Regulus」是拉丁語中的「王子」)可以理解為阿爾斯特王國康納爾王的長子——康麥克(Cormac Cond Longas)。神話中他是王位第一順位繼承者,亦是流亡他國的三位最強戰士之一。因為他自小就在養父弗格斯(前阿爾斯特王國國王)的教導下成長,受嚴格訓練成為恪守騎士道的高貴騎士,可以推測他跟弗格斯以及赤枝騎士團一眾有良好的關係。當諾伊修三兄弟及養父的親兒費亞卡被殺後,他對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非常失望頂透,因此義無反顧的追隨養父流亡到康諾特王國,與自己的父親為敵。劇情故事裡賽魯艾魯也對父王要討伐真龍的做法很不諒解,也直言是「愚蠢」,在結束流亡後成功回國,便努力復興自己生長的故鄉(相比原著裡,康麥克往後一生都沒再回故國而死在途中,賽魯艾魯很幸運了)。
在借用庫胡林的神話設定時,只是參考其擁有的「特性」而非「人物」。(因為神巴已經有庫胡林這角色存在了)有些作品說庫胡林是半神半人,所以逃過女神瑪哈的詛咒,可以與康諾特整支軍隊抗衡。(請參閱《奪牛長征記》)其高貴的神之血統來自光神魯格,賽魯艾魯的「光」之屬性與「王家的加護」(借喻免疫詛咒)也可以說是把庫胡林的出身加進創造此角色的元素之一。
賽魯艾魯的得意武器是劍,乍看跟使槍的庫胡林再也沒什麼關係,但其實庫胡林也會用劍。他通常用的劍就是養父遺失的雷光劍(Caladbolg,斷鋼劍「Excalibur」的別稱),而口傳童謠和後期文學則修訂為光之劍(Claidheamh Soluis,愛爾蘭語)。後者的光之劍,相傳就是光神魯格的祖先「達南神族」(Tuatha Dé Danann)四大神器之一。從解放賽魯艾魯的武器——單手長劍(Hrotti,古諾爾斯語為突刺;這種長劍類似羅馬帝國的Spatha,專門挑騎士盔甲的弱點攻擊),跟賽魯艾魯解放等級到70時的立繪來看,其手中的武器就是對雷光劍或光之劍的具象,皆一致發光且帶有奇異的色彩;而最重要的是,解放武器的奧義為「誓約之劍」(クリーオウ・ゲッシュ、Claidheamh Geis,愛爾蘭語),在愛爾蘭神話文化中是賦予武器魔法力量的約束,持有者打破誓約會招致嚴重的後果,好比死亡。然而,解放武器的名字語源「Hrotti」,卻是取自屠龍者齊格飛(德語Siegfried、諾爾斯語Sigurd)從法夫納(Fafnir)那裡得到的寶物,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單純在早期設定時的疏忽……就得等Cygames之後怎麼安排了。
反觀海爾愛絲,如果賽魯艾魯可以透過奧義以外的設定來定位,那麼對她來說,就只有奧義技能名稱決定她於神話中的關鍵原型,其他設定資料都比較模稜兩可,像是填補兩個原創角色間虛幻的關係。
![]() |
![]() |
中文翻譯 |
日本原文 |
英文 |
|
奧義 |
保衛艾達! |
エーダルシージ |
The Siege of Howth |
技能1 |
靈光突襲 |
クイックレイド |
Quick Raid |
技能2 |
仲秋 |
オータムナル |
Autumnal |
技能3 |
騎士的審判 |
レコニング・ナイト |
Reckoning Knight |
技能4 |
紅色魔槍 |
赤き舞槍 |
The Red Spear |
奧義技名稱是一個故事,名為《艾達包圍戰》(英語「The Siege of Howth」、古愛爾蘭語「Cath Étair」或「Talland Étair」,日語翻譯「Éadair Siege」),當中最活躍的戰士是常勝的科諾爾(Conall Cernach、Conall the Victorious、Conall the Triumph)。「Howth」位於倫斯特省(Leinster),是現今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Dublin)郊區的一個小村莊,丹麥語解作「頭」。在使用這個現代地名前,它原本沿用愛爾蘭語「Binn Éadair」,「Binn」是「Peak」,山頂;「Éadair」是埋葬艾達(Eader)或其妻子甘恩(Gann)的地方,在阿爾斯特時期是東方王國倫斯特的地方名。不管是古語還是現代語,這兩個地名皆是指「Cape」、「Headland」,海岬。這故事記載一個僭越的阿爾斯特詩人兼德魯伊——惹人討厭的艾軒尼(Athirne Ailgheasach、Athirne the Importunate),在周遊列國時常對王族不敬,其中倫斯特王國對他發出追殺令。阿爾斯特王國跟他家族有私仇,因此派出軍隊到艾達山保護艾軒尼免受他人殺害;可是艾軒尼對於前來救援的阿爾斯特軍毫不感激,不單不給長途跋涉的軍隊補給,更在開始戰爭後隔山觀火。疲勞的阿爾斯特軍跟倫斯特軍足足戰鬥了九天,期間倫斯特軍築起了紅色圍牆,就連庫胡林也拿它沒辦法(阿爾斯特軍的禁忌是不能跨越紅色圍牆),戰況打得難分難解。就在此時,科諾爾挺身而出了。他以單槍匹馬之勢就破了敵軍的圍牆,並一對一與倫斯特王麥斯‧格古那(Mes Gegra)對決後取得勝利。
科諾爾名副其實是跟庫胡林並肩齊名的英雄戰士。他的母親是芬德涅姆( Findchoem),康納爾王的姊妹之一,庫胡林的乳娘;所以他是康納爾王的外甥、庫胡林的表兄、義兄,他們倆是如同雙生子一般的生死之交,甚至約定過要為先死的一方尋仇至天涯海角。在庫胡林成名之前,科諾爾就已經是常勝將軍了,只要有他在的戰役,阿爾斯特王國都未嚐敗績,因此獲得稱號「The Victorious」、「The Triumph」。與之相對應的,海爾愛絲的背景設定都跟科諾爾不謀而合。她的稱號「亡國的希望」(亡国の希望)跟「Triumph」都有正面、有成就感、鼓舞人心的意思;她跟賽魯艾魯的關係就如同科諾爾跟庫胡林一般(後者不是親兄弟但仍然有血緣關係);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撐起阿(愛)爾斯特王國跟康納爾王的支柱。
技能2「仲秋」相比其他技能和被動,是比較有意思的設定。技能1跟賽魯艾魯的一樣;而技能3目前還看不出跟愛爾蘭神話的特定戰士有關聯;被動「紅色魔槍」與技能2「仲秋」相呼應。「Autumnal」是「與秋天有關的」,這裡是「秋天是紅色的印象」隱喻,它在遊戲裡的功能是對進入Overdrive的敵人造成更高的傷害,引申出跟「紅色魔槍」類同,對同OD敵人提高自身攻擊(嗜血)有奇效。「Autumnal」的愛爾蘭語是「Fómharach」,意思有「收割」、「收穫」(Harvest),對應月份是西曆中的八到十月。八月是蓋爾(Gaelic)傳統節日之一的「Lughnasadh」(愛爾蘭語為「Lúnasa」),以中文來說就是「仲秋」;這個傳統節日,據部份早期愛爾蘭文學作品,是光神魯格為了祭祀他的養母而創辦的,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MacNeill, 1962)
海爾愛絲的解放武器是魔槍(ルーン、Lúin,古愛爾蘭語意思為「槍」),一把嗜血的艷紅長槍,如果不定期進行殺戮,就得把它浸泡在裝滿黑色的濃稠毒藥裡,是非常可怕的武器。這把魔槍的主人是赤枝騎士團成員之一的凱爾哈‧麥克‧烏特哈(ケルトハル・マク・ウテヒル、Celtchar mac Uthechar),一個可怕的巨型灰漢;而這個名字也是魔槍在遊戲中的奧義名稱,證明這把魔槍就是「Lúin of Celtchar」,跟庫胡林的「Gáe Bulg」是不同的武器。
現代大眾文化,不少都認為「Lúin of Celtchar」就是光神魯格持有的其中一把槍,因此海爾愛絲也算是魯格武器的繼承者。專門研究聖杯傳說的凱爾特神話學者(Brown, 1910; Loomis, 1949)指出,從阿爾斯特時期以後的作品來看,「Lúin of Celtchar」的特性就跟神話時期(Mythological Cycle)魯格的槍(Spear of Lugh)是一樣的,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最好的紫杉木」(Finest Yew of the Wood),而日本對凱爾特神話的研究還是傾向把兩者劃等號,所以在設計上海爾愛絲跟賽魯艾魯一樣是對等的。這把魔槍在阿爾斯特時期在多位英雄手中流傳過(不包括科諾爾),對海爾愛絲的角色考究沒進一步的大幫助。
值得玩味的是,這對姊弟的種族是伊露恩族(エルーン、Elune),這個名字是月亮的意思,跟光(太陽)神魯格是相反的存在。「Elune」這字來自經典的魔獸世界,語源是拉丁語的「Lūna」,在法語中亦有「月亮」、「月女神」的意思,相信是指羅馬神話中的露娜女神。露娜是羅馬三相女神之一,代表的是「月盈」、「少女」及「天堂」;其「月圓」化身是較為人熟知的黛安娜(Diana)——狩獵與森林女神,擁有控制野獸的力量。如是這般伊露恩就是遊戲中的擁有獸耳的種族,王家姊弟同時擁有太陽(武器跟角色設定)與月亮(種族)的特性,真的不能不感嘆Cygames在思考角色上別有用心。
5.康納爾王
阿爾斯特王國國王——康納爾‧麥克‧內薩(Conchobar mac Nessa、コンホヴァル・マク・ネサ)是貫穿整個阿爾斯特時期傳說的關鍵人物之一。從他的出生到死亡而衍生的各種英雄角色事故事,都被劃為阿爾斯特時期的傳記(Cycle)。他的名字有多個不同的拼字,而《英雄》裡採用的是「コノール」(Connor)。(松村みね子, 1925)
他是神話裡有名的昏君。他的母親內薩(Nessa)利用了弗格斯對其的愛情而讓他坐上了王位,在之後的一年裡勤政愛民而騙過所有人,實際上他是一個自私、自負、貪圖女色的卑鄙小人。多個篇幅都描寫他為了美人而大動干戈(包括《迪爾德麗》及《艾達包圍戰》),又會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譽而罔顧他人性命(例如命令快臨盆的瑪哈賽跑、設陷阱殺死諾伊修、跟鄰國常有摩擦,勞民傷財之餘還企圖靠征戰重振國威等)。他作為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倒是反襯出他的子孫跟戰士的品行,愈是把康納爾王寫得愈壞,世人就只會記得英雄們的好。而事實上,要不是他擁有忠心又驍勇善戰的赤枝騎士團,阿爾斯特王國早在弗格斯出走後就要滅亡了。
《英雄》裡的康納爾王顯然也繼承了原來那位的缺點:猜忌、善妒和幼稚。縱使本人在劇情故事裡沒有正式登場,從有陷害諾伊修的意思就知道,他容不得別人威高震主,所以最後的下場就要害得自己失去國家、王位。可是從各個角色對話中都沒有明確指出他已經死了(最新的王子聖誕語音是回憶「父王還健在的時候」,沒充份證據指證他在亡國時去世);康納爾王雖然有不少子孫,但就是沒有雙生子女,上面對兩姊弟的考究終歸是猜測,官方一天不公佈真相,動機還是成謎;加上他只是活在角色對話間的角色,這或許可以成為其反擊的伏筆?
6.絲卡蒂
或許會很納悶,為什麼一個北歐傳說的角色會跑到屬於愛爾蘭神話裡。絲卡蒂(スカジ、英語Skadi、古諾爾斯語Skaði)是北歐神話的女巨人,其名字語源或許來自哥德語「skadus」、古英語「sceadu」、古撒克遜語「scado」或古高地德語「scato」,這些字意皆為「影子」。(McKinnell, 2005: 63)因此井村君江(2002)所著稱,絲卡蒂是女戰士斯卡哈的原型。因為名字意思的關係,Cygames把絲卡蒂編進《英雄》故事的一環,設計在「迪爾德麗」跟「斯卡哈」之後也有了解釋。
神話中的絲卡蒂不喜歡海跟天鵝,所以婚後跟丈夫尼奧爾德(Njörðr)常有爭執,最終離婚收場;《英雄》裡真龍形態的迪爾德麗和絲卡蒂均形似天鵝,興許就是來源如此。
三、編者的話
打完上面所有文字,只覺得Cygames挺有研究精神的,一個劇情故事活動可以跟原來的神話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實在是非常難得。這上面除去兩姊弟的考究外,絕大部份都可以從原來的神話故事中找到線索,而且來回看兩邊都不會覺得有太大的違和感。就像隱藏的小設定,塞魯艾魯對諾伊修的看法是亦兄亦友的騎士,即使他的行為導致國家滅亡仍然選擇深信不疑,且努力幫忙其洗脫罪嫌,跟神話裡沒有明寫過兩人(康麥克和諾伊修)的關係,但仍然情深義重的這點,真的是重仿得非常仔細,完全甘拜下風。這跟前期的劇情故事有頗大的差異,前期的劇情故事引用神話還是比較混亂(有可能是在下大棋所以伏筆埋很深又不想公開太多線索),沒有讓人想追溯根本的欲望。
凱爾特神話是跟英國有關的神話,或許不像其他地區的,要查找太多英語以外的文獻才找到想要的資料,會是我去動手想做的原因之一吧。不過要翻譯整理還是很費時,最困難的就是要決定要在這個帖子裡放多少的量。第一,凱爾特神話是歐洲留傳最完整的三大神話體系之一,林林總總的大小研究,經過千年的時間浸淫,那個龐大的數量實在不敢想像;第二,這個取自愛爾蘭神話的一個小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齒輪,牽涉的前因後果其實也很多,因為這個悲劇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發展,不能馬虎,得斟酌不能劇透太多;第三,因為這是千年來無數的學者感興趣的專門學問,衍生的學說流派不能說少,逐個查看跟介紹只是浪費時間,得挑出較具參考價值的,真的是很費功夫。例如賽魯艾魯跟海爾愛絲的解放武器,Cygames會這麼選擇自有它的理由,光之劍因為有口傳所以比較能理解,但魔槍的爭論從沒停止過,至少我翻找英文的研究就沒有統一的說法。本來我是打算把魔槍的部份擱置,畢竟要寫的話又是另一篇文章,直到翻到了日文的資源……才知道Cygames還是根據本國的研究來決定的,所以還是寫進來給大家參考一下了。
這樣來看,光神魯格在《碧藍幻想》還是佔相當重的份量,日後要是推出與愛爾蘭神話有關的新劇情故事,魯格會出現的機率是不小的。以下是三個角色分別與魯格的武器掛勾的簡單圖表:
諾伊修 |
賽魯艾魯 |
海爾愛絲 |
|
對應神話的武器 |
追擊長槍 |
光之劍 |
魔槍 |
武器原名 |
Gáe Assail |
Claidheamh Soluis |
Lúin(Finest Yew of the Wood) |
由於凱爾特神話在華人圈裡還是較為冷門的研究題材,名字的翻譯取捨也很讓人猶豫。很有名的庫胡林、斯卡哈等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正式譯名的,不用動腦子自己想是很方便的事,但勞艾庫姆、艾軒尼這些無人問津的,要自己慢慢找(古)愛爾蘭語發音真的很麻煩,尤其那些拼字跟真實的發音是不同的。地名則相對容易,只要找出其原意再意譯就沒多大問題,很簡單。偏科的翻譯可以來糾正,我不反對,但我比較希望可以附上令人信服的理由,例如 /sh/、/th/會唸成 /h/ ,/ch/ 可以分別唸成/sh/、/k/、/h/、蘇格蘭語中的/ch/ 的,就請不要一一提問了。
這純粹是個人為興趣而收集的資料再編排而成的一篇文章,我是很歡迎大家會熱烈參與討論的。以我個人微薄的力量和時間能做的有限,《碧藍幻想》到目前為止還是個很值得玩和探索的遊戲,我希望我個人的行動能激勵更多人加入探究神話跟語源的部份(看看那無孔不入的神話片假名,就連這次聖誕版古戰場也能玩一下土耳其的西臺或赫梯傳說)。目前我感興趣的是凱爾特神話裡的亞瑟王傳說,因為《忠騎》和《亡國》都是圍繞圓桌騎士的故事(我現在都拿男角的話題來煩團裡的大家,被嫌棄了),不過在那之前我還是要先把《亡國》故事翻譯的帖子吐出來。(這個考究帖花了我好多時間啊)真的很對不起,大家。
最後容我說一句,請出個長大版的斯卡哈吧!雖然青年(還是大叔?)諾伊修跟蘿莉斯卡哈也很萌,但我還是想看身體年齡差不多的兩人在一起啊!——這對真的太有愛了!!!!!!!!!!
四、參考資料
Brown, Arthur C. L.. 1910. The Bleeding Lance. PLMA Vol. 25, No. 1, pp 1-59.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Carey, John. 2007. Ireland and the Grail. Wales: Celtic Studies Publications
Gebler, Carlo. 2004. 'Deirdre the Woman'. The Bull Raid. London: Egmont Books Limited
Haydock. 1995. Larousse Desk Reference Encyclopedia. Surrey: The Book People
hÓgáin, Dáithí Ó. 1999. The Sacred Isle: Belief and Religion in Pre-Christian Ireland.
Suffolk: Boydell & Brewer Ltd
Joyce, P.W.. 1898.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Irish Names of Places Vol. 1.
London: Forgotten Books & c Ltd.
Kelly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IRISH PRONUNCIATION".
http://angaelmagazine.com/pronunciation/consonants.htm
Leavy, Una. 1996. ‘Ireland in Schools' Irish Fairy Tales & Legends, Myths and legends:
Pronunciation Guide (Modern Irish). Irish Fairy Tales & Legends. O'Brien Press.
0-86278-482-4. http://www.iisresource.org/Documents/0A3_Irish_Pronunciation.pdf
Leeming, David. 2005.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Mytholog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ow, John. 2001. Norse Mythology: A Guide to the Gods, Heroes, Rituals, and Belief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omis. R. S.. 1949. Arthurian Tradition & Chretien de Troy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oucina. 2015. "スカーサハ", "セルエル&ノイシュ", "ノイシュ(火属性)".
Chemins forestiers. http://loucina.seesaa.net/article/422696131.html
MacKillop, James. 2004. A Dictionary of Celtic Mytholog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Neill. Máire. 1962. The Festival of Lughnasa: A Study of the Survival of the Celtic
Festival of the Beginning of Harves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ale, Jean & Gladding, Jody. 2000. The Epics of Celtic Ireland: Ancient Tales of
Mystery and Magic. Vermont: Inner Traditions & Bear & Co.
McKinnell, John. 2005. Meeting the Other in Norse Myth and Legend. Suffolk: D.S. Brewer
róislín. 2012. "Na Ceithre Shéasúr (The Four Seasons, in Gaeilge)". Irish Language Blog.
http://blogs.transparent.com/irish/na-ceithre-sheasur-the-four-seasons-in-gaeilge/
Stokes, Whitney. 1871. 'The Siege of Howth'. Revue Celtique 8: 47–64
Sharp, William. 1910. The Works of Fiona Macleod Vol.2. New York: Duffield & Company
グランブルーファンタジー(グラブル)攻略wiki. 2015. http://mirror.gbf-wiki.com/
岩垣守彥. 2008. 「物語原型・原型的エピソード展開」の探索――附.『私の男』について.
http://www.ogata.soft.iwate-pu.ac.jp/LCC2_Web/Proceedings/Proceedings%2814%29/14G-06iwagaki.pdf
松村みね子. 1925. "かなしき女王". フイオナ・マクラオド. 日本: 第一書房.
http://homepage2.nifty.com/onibi/scaa.html
井村君江. 譯者陳雅文. 2002. 塞爾特神話故事. 台灣: 星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