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vianzzz (Vi鋼彈 )》之銘言> 我覺得再怎麼不高級的盾牌被直擊會直接被貫穿實在不能當成正常現象啦 > 在新視窗開啟圖片 > 一塊合格的盾牌被光束打中至少應該要這樣才可以吧 > 會直接貫穿機毀人亡的明顯是黑心盾牌啊
問題在於這是10年前的盾啊...(0079末到0090的MSV-R)
您知道光束的出力在這些年間大了多少倍嗎?
0079時激發能大約就1.XMW(基本都在1.5以下, 連SP那長光束狙擊步槍激發能也只是1.9MW), E-Cap倍率因為是新技術也就激發5倍左右的能量.
然後別說0090了, 0087雖然量產機也只是升到2MW上下的激發能.
馬克兔, The-O和阿斯瑪等都是2.6MW, Zeta還5.7MW,
0088那邊更誇張了, ZZ背炮共20MW, 手炮21.2MW, 頭炮50MW.
不講這些特裝機了, 加沙C炮也6.7MW喔...
而且E-Cap倍率暴升到10~20倍啊...
像是您拿二戰的T-34出來然後說它擋不了M60的主炮然後說它裝甲黑心...
但場上大部份人都在用T34-85和T-44時, 您的裝甲還是能擋大部份量產機的炮啊...
更別提您看看劇情, 這些傢伙是跑去襲擊在測試舊型機的訓練場,
裏面的舊型機連光束槍都沒有, 還有人在用61式.
他們拿79Q配光束槍根本已經超壓倒性了, 誰知來了台0089最高科技拼湊出來的偽MS-14...
這東西的光束少說應該也在4~5MW激發能水平, 而且倍率應該在20倍喔...
簡單比喻一下, 別人用二戰量產機體在打友誼賽, 您沒報名而且用韓戰最新配備的F-100下場玩實彈壓場, 怎知道還有另一團沒報名的人開YF-23進來亂場...
不是F-100黑心啦, 是不管它設計還是運用, 甚至偷用在這一場時都沒想到會需要面對YF-23...
> 而且推進劑不會爆這理論其實很有待商榷 > 鋼彈前哨戰裡面有半台梭迪亞克就是因為MEGA粒子砲供電過載引燃推進劑而自爆的
本身不會爆指的是不會因為您給它一點點熱能就像燃料那樣燒起來爆炸.
您給它大量熱能當然和水一樣會產生大量蒸氣和壓力而蒸氣爆炸.
但這爆炸也是替您吸收一定能量之後才會發生, 而且如果是擋了攻擊的話這代表有個洞可以讓蒸氣向那邊噴出去.
單純說盾中放推進劑的話其實只會更大防禦力.
當然比較麻煩的是有個熱核爐在那裏面, 爐子的熱能當然也會有可能讓推進劑蒸發.
但是並不會真的很危險, 竟然還是會優先從攻擊來的那個洞噴出去.
> 實際上AOZ可能也覺得拿個推進劑儲存槽在手上擋子彈很詭異 > 機設上有寫為了減少被誘爆的風險,盾型推進器裡面裝的推進劑是可燃性較低的類型 > 雖然這樣有點不尊重官方 > 但是我其實比較偏向當初寫機設的人數字黑白寫 哈哈
> 像狙擊型II的巨大推力一直是讓我黑人問號的
> 從背後望過去MSA-003的樣子跟RGM79SP大概有8成像,怎麼推力就只剩72800KG了...
因為SP強化的主要就腳部推進器. SP腳共有4個15000kg, Nemo腳是共兩個13800kg.
從工程系角度來談, Nemo的腳部推進器變成單個更大噴嘴的正正就是能更有效率運用推進劑的設計.
雖然它背包推進器也在Nemo之上啦, 但Nemo那是AEUG非正規軍時就用的量產機,
和聯邦最高規格超少量生產的特化機根本不同水平的東西吧?
79SP在一年戰爭時於聯邦軍內的地位可說是只在試作機之下,
根本就像是把試作品規格化, 不顧成本總之推數十架出去就是了的概念下的東西.
用的都是最高級的零件.
如果比照0088的話, 對, 基本上就是像Z+那樣地位的東西.
甚至Z+在數量上也比它多, 只是Z+最少有幾年生產, SP那是在講有沒有幾個月都成疑.
如果還是不明白差異.
這麼講好了. 一年戰爭時和之後聯邦國力基本上就是全地球圈90%以上.
這種水平還是只肯造和維持不到50台的機體.
對比一個主力只在打游擊的半正規軍, 用的大部份只是聯邦淘汰掉的武器的部隊.
其為了盡量運用已有零件所設計出來可以數以千計生產的東西.
這根本就像是在比較美軍也只肯生產數十架的東西和像是波音公司自己也能大量生產的機體一樣啊...
就算給您推後個7年又如何, 背後的支援根本完全不同, 概念也完全不同...
> 如果把肯普法面對的狙擊型II通通換成Z plus
> 米海爾能在喝得更醉的情況下更輕鬆的把Z plus通通打下來怎麼想都很奇怪吧...
> 講到推重比又回到把肯普法的對手從狙擊型II換成里歇爾會打得更輕鬆
> 雖然這樣說對數據派很不好意思
> 我認真覺得就算是同為UC紀元,那些推重比轉身速度都只能用在同一作的比較
> 跨作品的時候就要把這些數字都忘了www
所以就告訴您概念不同了.
一年戰爭末期到0083的MS設計概念都是短續戰力,
推重比高但是運作時間短.(突擊, 截擊型更短)
簡單地講, 您看一年戰爭到0083的機體的推重比, 那是最大推重比, 很多時他們不會一直在噴這數字,
因為要節省著使用. 所以也就是做迴避運動和突擊之類的時候才用.
但0087時代的那個推重比基本上您不用節省, 能一直全力全開.
比喻就像是短跑選手對長跑選手, 對, 長跑選手的最高速比不上短跑選手, 但是您跑100~400米就不夠氣繼續跑下去要停下來, 他跑5小時還是這速度. 您看Z+在Sentinel中能陪S[Bst]全力噴個一小時突擊, 然後再繞道噴個半小時回航. 79SP別說半小時全力噴, 搞不好15分鐘也不一定做得到.(不然在一年戰爭時根本是空優戰機了)
而且各種零件都不一定能長期運作.(例如一年戰爭的GM光束劍單場戰役就有50%機率要報銷喔...)
當時的GM穩定性高但是不一定適合量產, 零件也估計不是完全共通,
所以戰後才要統一規格的79C.
那些貴價貨像79SC和SP才沒有淘汰, 畢竟零件上也很難統一到C及搞成II.
對聯邦來談也不算有太大關係, 反正連同被擊破的那些, SC和SP加起來也就幾十架, 在幾千架的大軍中根本不是甚麼大數字.
然後, 推重比不是一切, 我上面也說了. 79SP是除了推重比和可能裝甲比GM II高之外, 像出力那些也都比不上.
您把79SP換成Z+, 首先Z+一開始可能就在全力推進了, 因為它的運作時間比SP長很多, 不用像SP那樣省著用.
(對MS-18E時幾架79SP根本都不是全力推進)
然後就是即使Z+真的比較好瞄, 然後那霰彈槍全都命中好了, 結果就是Z+的裝甲能吃得下.
看看差不多口徑的Xeku機槍射中大堆彈孔都沒爆.
區區霰彈中個一兩發應該像RX-78那樣, 連可見外傷應該都沒有(別忘了在材質上Z+在RX-78-2之上, 還先進兩代.)
ReZEL同理.
> 在新視窗開啟圖片 > 也許是擬阿卡馬上的整備小兵不識貨啦 > 但是Delta plus真的被他講的很舊一樣 > 不過剛剛找了Delta plus的說明書來看,挖塞 他也有Bio Sensor 我都忘了 > 看來Delta plus真的是比Z plus高級很多 > 只是跟ReGZ一樣又是一個還沒發功就被打爛的 > 人家ReGZ在貝托蒂嘉的子嗣裡起碼有秀過,Delta plus真的可憐哪 > 在新視窗開啟圖片 > 如前所述,我還是覺得跨作品比數字可能不太準(ry
所以我就說了要看當代概念了.
不是不準, 而是您要知道背景是在搞甚麼.
我一直就在講不能單看帳面性能, 您別在這給我講比數字可能不太準.
就告訴您直接比較有問題, 要與當代的運用概念一起服用了, 您不去看我教您怎麼比, 反過來告訴我數字不可信...?
> 里歇爾的預設用途還有扛著別人移動之類的,整個很行有餘力的感覺 > Z plus倒是沒有給我這種印象,這兩者到底性能高低如何就很不好分 > 雷比爾將軍號上有一大堆里歇爾C型倒是沒看到Z plus,顯得好像當時聯邦軍覺得里歇爾比較好 > Z plus的戲份只有出現在地球上顧基地還被壓制Q_Q > 不過他的同伴還有最新銳的古斯塔夫,也說不一定其實是精銳部隊才有得用啦
我說, 您可以先看看Z+的發展史...
聯邦運用Z+ C1然後再發展運用D和E型等,
總之就是貴到聯邦也不想用.
而且因為變型系統太複雜整備也太花時間.
貴貴的養一堆因為整備花很多時間所以常常不能出戰的東西不划算.
於是就搞出想要簡化變型就搞出台R型(拆掉變型系統變成掛載BWS). 再發展就成了RGZ-91.
但還是太貴不想用(變型還每次把裝備丟在外面)不知哪個笨蛋還搞出RGZ-91B這種笑話.
於是聯邦還是用了一段時間Z+, 但同時開發更簡化的RGZ-95.
性能提升並不在推重比上(還下降了), 但是其他像爐子, 索敵系統等基本上都有裝新東西.
簡化後整體重量下降, 所以推進器也能裝較弱的.
綜合性能量有提升, 真的想要推重比也能另外再掛載推進器.
對啊, 直接看推重比當然好像不怎麼有改善, 不升反跌.
但是其他一大堆東西現代化了, 零件變少, 整備也變易,
這是一個戰略決定多於一個戰力決定, 但您說明明Z+比較強不用升級, 感覺上就有點像是現在美軍告訴您, F-35可以換另一架新型機, 不論是買入價還是之後的零件都便宜30%, 整備時間也短50%, 基本上全部東西都是新的, 能看更遠, 能同時鎖更多目標, 能掛更強的武器, 但就是速度慢了個5%, 而且您外掛推進器還能把速度升回上去快5%.
然後您問怎麼要換一樣...
RGZ-95原本就是精銳才能用, 它基本上取代了Z+在戰略上的地位.
那剩下的Z+怎麼辦? 聯邦就是喜歡在用完已產零件前發散到二三流部隊使用啊.
這也不是怪事, 政府部門就是喜歡這種做法.
像我的辦公室就是某型號列印機根本狂壞, 不會再買新的, 但是只要能換零件就會一直換.
沒零件就給您換另一牌子更舊型的東西.
然後搬走的那台就成了其他同型機的零件, 當然換給您的那舊型機本身也是靠這樣拼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