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木偶,這近一米高,以真人比例縮小的戲偶,每一個角色是那麼地細膩,在服裝、造型上絕不馬虎,讓人不難理解,為何有那麼多戲迷願意花高價,也情願耗時等候數個月(甚至更久),只為帶一尊心中的戲偶回家收藏!
而讓劇中角色,能產生絕代風姿,躍然而出鮮明呈現,那就得歸功於造型組深厚的型塑功夫了。
(圖片:取自三立電視─台灣亮起來報導截圖)
戲偶最早期是三頭身比例,演化至今的八頭身,以往戲偶的手只能做「握、攤」兩動作,到現在進化至以軟性塑膠塑造各個關節,令動作更為細緻,也更貼近真人。
霹靂戲偶的一切,都是從文字開始的。
當編劇創造好劇本及角色後,人物設定會以『文字稿』送至造型組,數年來經驗累積,清楚掌握每位編劇對角色的樣貌喜好,諸如色系、表情,造型師會將文字稿手繪成彩稿,再進入戲偶實作階段。
從一撮撮頭髮黏起,戲偶要直髮還是捲髮?黑髮還是金髮?髮流該怎麼順?辮子該怎麼編、怎麼盤?一關關細膩的步驟,在在考量造型師基本功是否扎實。
首席造型師─組長樊仕清 ↓↓↓
因為造型師除了配合劇情需求創造角色或修改造型,平時拍片中的戲偶一有損傷,造型師也得馬上支援修繕。
領軍的樊仕清師傅,帶著造型組眾人不懈努力,在幕後完成的數以千計戲偶,不僅為霹靂布袋戲打造經典「偶像」,更為傳統藝術文化,寫下一頁新的里程碑。